2022-2023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部分學校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字與文獻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世界上現(xiàn)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國古文字資料最為豐富和系統(tǒng),而且也唯有中國的這一古典文字系統(tǒng)當今依然在傳承使用。作為中國文字的早期歷史形態(tài),在中華文明邁向數(shù)字文明新時代的歷程中,古文字傳承和傳播要深入思考數(shù)字時代的新要求。
依托數(shù)字化技術可改變古文字資料的儲藏方式,為古文字傳承、傳播開辟便捷通道。中國古文字資料的載體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簡帛等,古文字資料的文物屬性,使得其保護和利用成為長期以來困擾收藏單位和古文字研究者的問題。除了極少數(shù)在博物館展示的材料外,一般的研究者根本無法接觸到古文字實物。數(shù)字化技術可使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維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通過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電子媒介將珍貴的文字資料與研究者、公眾分享,為古文字研究、傳承和傳播提供便利的條件,也能妥善解決文字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矛盾。
古文字的數(shù)字化可促進各類古文字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為古文字研究獲取資料提供極大便利。古文字資料印刷品價格昂貴、不便流通,使得專業(yè)研究者和一般讀者獲得古文字資料極為困難,阻礙了古文字的研究、傳承和傳播,古文字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冷門絕學”。古文字數(shù)字化為建立各類古文字數(shù)據(jù)庫奠定了基礎,通過數(shù)據(jù)庫可以從根本上突破長期以來制約古文字學發(fā)展的資料瓶頸。古文字資料獲取的便捷,必將極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學習的效率。
古文字數(shù)字化在相當程度上可改變古文字知識的生產(chǎn)方式,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釋讀和闡釋水平注入強勁動力。古文字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需要語言學、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等多學科知識積累。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并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窮畢生精力專心致力于某一研究領域。因此,古文字知識的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更新和換代,不像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那樣來得快速,長期的知識積累和學術傳承在這一學科領域顯得更加重要。古文字數(shù)字化和信息技術在古文字研究領域的運用,有望改變古文字知識的生產(chǎn)方式。比如,通過數(shù)據(jù)庫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檢索各類專題文字資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務,節(jié)省資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梢灶A言,數(shù)字化與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會改變古文字研究的傳統(tǒng)模式,形成與數(shù)字時代相適應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數(shù)字時代提供的各類傳播路徑和平臺,可為古文字傳承和傳播開辟極為廣闊的前景。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和路徑,使古文字知識的傳承和傳播受到極大局限。對社會大眾而言,古文字是那么深不可測,令人望而生畏。數(shù)字時代,網(wǎng)絡、新媒體和各類傳播平臺可以生動形象地傳播古文字知識產(chǎn)品,讓古文字走進社會、走進大眾。人們可在喜聞樂見的輕松氛圍中獲得古文字知識。通過培育古文字傳承和傳播的深厚群眾基礎,尤其是有針對性地加強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古文字數(shù)字化傳播,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深遠意義。
(摘編自黃德寬《數(shù)字時代古文字的傳承和傳播》)材料二:
古文字專業(yè)屬于傳統(tǒng)學科,卻與人工智能技術契合。相較于人文學科中的許多專業(yè),古文字考釋更客觀,研究結論具有唯一性,研究過程也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在人文學科中最接近自然科學,這符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工作原理。
就古文字考釋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幫助。古文字考釋中的形體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正好和人工智能中的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對應。
形體對照法是把不同材料中的古文字形體加以比較、對照,利用已識字來考證未釋形體。這種方法需要研究者能夠熟記大量古文字形體,才能把不同材料聯(lián)系起來。而人工智能識別利用的是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技術和算法,只要提供足夠多的古文字形體來訓練模型,就能實現(xiàn)識別功能。記憶方面,數(shù)以百萬計的文字形體總量,人腦只能記住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智能模型卻可以全面覆蓋,能力更為強大,識別推薦結果會給專家以有效提示。
推勘法是將出土材料與文獻中的記載進行對勘,尋繹文義,進而破解未釋形體。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使用,自然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發(fā)展迅速,在命名實體識別、語義關系等方面有重大提升。經(jīng)過足夠的數(shù)據(jù)訓練,模型能夠具有普通人甚至專家一般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出土文獻的釋文數(shù)據(jù)和傳世古書的記載來訓練語言模型,從而在研究過程中利用模型圈定待釋字的目標范圍,有時甚至能夠鎖定正確答案,這能給予專家極大的幫助。
偏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識別偏旁來考釋古文字,歷史考證法是根據(jù)不同時期形體的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來考釋古文字,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技術與這兩種方法相關。知識圖譜是描繪實體之間關系的智能網(wǎng)絡,能夠整合部件、字形、詞義幾個層次的古文字知識。可以根據(jù)文字偏旁系聯(lián)圖譜,從而展示出那些具有相同偏旁的文字及對應形體;知識圖譜也具有挖掘文字演變規(guī)律的潛力,進而為專家提供幫助??梢姡诠盼淖盅芯窟^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多個維度為專家提供輔助。
人工智能與古文字結合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工塑造模型。古文字專家需要整理基礎數(shù)據(jù),包括資料釋文、圖版切字、字形拆分、屬性標注等;計算機專家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完成功能實現(xiàn)。這一階段費時費力,最為艱苦。第二階段是人工智能利用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技術為專家提供輔助。這有可能是省時省力的資料對勘,有可能是思考方向的積極引導,也有可能是研究結果的智能推薦。此階段專家也會針對智能技術的不足進行完善。第三階段是人工智能的獨立判斷,它可以綜合以上所有方面給出問題的答案。目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學界似乎尚處在第一階段。
(摘編自李春桃《人工智能如何輔助古文字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文字資料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現(xiàn)存于世的古文字中最為豐富與系統(tǒng)的。
B.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借助新的研究方法與范式,全面改變了古文字的生產(chǎn)方式和經(jīng)營方式,使古文字學煥發(fā)生機。
C.借助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技術和算法等訓練的智能模型,專家可以減輕大量識記的負擔,更輕松地利用已識字來考證未釋形體。
D.人工智能為古文字學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但需要做好人工塑造模型等基礎性工作,為古文字學數(shù)字化研究奠定基礎。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數(shù)字化技術推動了古文字資料藏品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信息化、傳播大眾化等新的發(fā)展,促進了古文字的傳承與傳播。
B.古文字專業(yè)與人工智能技術工作原理契合的特點,使它呈現(xiàn)出研究結果唯一性、研究過程規(guī)律性等人文科學的屬性。
C.借助出土文獻的釋文數(shù)據(jù)和傳世古書的記載訓練出的語言模型,專家在推勘研究中就能直接確定所有待釋字,鎖定正確答案。
D.人工智能知識圖譜就是文字偏旁系聯(lián)圖譜,源于古文字的形體對照,能通過偏旁分析與歷史考證考釋文字。
(3)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shù)字化工程,使殷墟考古成果“活”了起來。
B.清華大學開發(fā)“楚文字綜合整理工作平臺”,對啟動楚文字數(shù)據(jù)庫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C.開展甲骨文字的計算機編碼研究,使甲骨文進入數(shù)字空間,促進了甲骨文研究從紙質化向電子化的轉變。
D.制定相關法律,建立群防群治體系,形成遺址保護的合力,打造古文字“大保護”格局。
(4)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文字的傳情達意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阻隔。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如何借助數(shù)字化解決這一問題。
(5)當前甲骨文研究也進入了數(shù)字化新階段,請你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對甲骨文數(shù)字化發(fā)展研究提出四條建議。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騎兵列傳
汪曾祺 我們?yōu)榱肆私饪谷諔?zhàn)爭時期威震后山的騎兵營的情況,訪問了黃司令員——當年的黃營長?!昂笊健笔呛艉秃铺厝肆晳T的說法,泛指大青山以北地區(qū)。沒想到,這位婦孺皆知,叱咤風云的將軍竟是這樣一個人:中等以下的身材,長眉秀眼,高高的額頭。近六十的人了,一頭烏黑的頭發(fā),一嘴整齊的白牙。襯衫,軍褲,青鞋,白襪。這位將軍非常寡言。他是江西永新人。這天,他一共沒有說幾句話,只是抽煙,喝茶,點頭,微笑。最后,他說:“你們要了解騎兵營,去找找楊如意吧。他還活著。”
一個年輕同志向我們介紹:“他家很好找,下了灰騰梁,聽見哪里嘩啦嘩啦地響,那就是他的家。”
車過灰騰梁,我們禁不住要下來看看。這地方的景色真是特別。上了山頂,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平地。那么大,那么平!有的地開墾了,種了莜麥,麥苗正在成熟,隨風搖擺,一片閃著銀光的翠綠的海。有的地方還荒著,長著莖葉都很堅硬的勁草,草叢里開著高寒地區(qū)特有的紫藍色的野花。聽說“灰騰兒”蒙語的意思是寒冷。這個地方是夠冷的。我們在山下穿的是襯衫,在山頂立了一會,就都披起預先借來的棉大衣。風,真硬。
下了梁,我們的吉普車一直開進了一個發(fā)出嘩啦嘩啦的響聲的院子。這嘩啦嘩啦的聲音是一個風車弄出來的。
我們推開門,一個長著一對鷹眼的中年人斜著眼睛把我打量了一遍。我們說明是黃司令員介紹來的,他立刻改變了態(tài)度:“請進!上炕吧!”
我們知道他愛喝酒,給他帶來了兩瓶二鍋頭。他用牙咬開瓶蓋,倒了幾碗,又從酸菜缸里撈出幾個蔓菁。這地方的蔓菁很有名。別處的蔓菁是青皮的,這里的蔓菁的皮是大紅的,——里面的肉雪白,非常鮮嫩。他掏出蒙古人吃肉用的刀,把蔓青切成碎塊:“本來應該給你們搞一點手抓羊肉,我現(xiàn)在這個處境……來,喝!”
我們說明了來意,他放下酒碗,皺起眉頭:“你們問我是怎樣參加革命的?——我小名叫個如意,從小可不如意。我虛歲十五上就攬了工。那年來了八路軍。俺們這兒也成立了抗聯(lián)會。有一天晚上,有人叫我。我以為是找我干點零活。原來是抗聯(lián)會斂了一批軍鞋,要送給八路軍去。他們問我敢不敢去。我說:‘咋不敢!’八路軍挺和氣,還給好的吃。我說:‘下回再有這事,我還去!’去了幾次,就熟了,后來就參了軍。后來就調(diào)成排長,七轉八轉,我就成了連長,在騎兵營三連?!?br />“三連是白馬連!”“對?!?br />“你就是白馬連的連長?”
“對。——你們是不是聽過一些白馬連的故事?群眾那么傳,有些是夸大了的?!?br />“有個薩克亞你認識不?”
“那還不認識!”
“這是個傳奇人物!聽說他打槍打得很準?”
“很準!他能騎在馬上把槍拆開,再裝上。耍得太多了。叫他總結打槍的經(jīng)驗,他說只有一條:‘只要你不害怕,槍就跟你走?!@話是不錯的。這家伙真是個傻大膽。他經(jīng)常一個人跟鬼子干。有一回,他騎了一匹駁花馬,把鬼子的騎兵隊沖得稀里嘩啦,砍下鬼子好些胳臂。”
“白馬連像薩克亞一樣的人還有嗎?”
“你是說槍法還是膽量?”
“都算上。”
“俺們連特等射手有二十個,一等射手有四十個,不過稱得神槍手的,只有三個人?!?br />“都是誰?”
“一個是王振東。他的打法和薩克亞不一樣。薩克亞是橫沖直撞,越亂越準。他不。他總是選擇好有利地形,趴下來一槍一槍地打。有一回,給他一個任務,保護電臺。忽然,鬼子圍上來了。他叫所有的人都往下撤,他一個人頂在那里打。鬼子嗚嗚啦啦地上來了,他不慌不忙,點起了煙燈?!畤[——’,吸一口,‘砰——’,撂倒一個鬼子。……這人死了?!?br />“怎么死的?”
“有一次他去執(zhí)行偵察任務,叫鬼子咬住了。他騎著馬,一邊還槍,一邊還唱,唱了半句爬山調(diào),‘吃了一顆麻籽’……一顆子彈鉆進了他的后腦勺?!?br /> 楊如意接連抽了好幾口煙,用羊皮擦著煙燈,說:“這盞燈就是他的遺物?!?br /> 他說的第三個神槍手呢!不用問,就是他自己。
“……膽子這東西是鍛煉出來的。我跟你們說一個人罷。這人叫楊玉山。這個楊玉山算是個神出鬼沒,膽大包天的角色。就是他,他自己說,頭一次參加戰(zhàn)斗,渾身發(fā)抖,怎么也上不去馬,尿不停地流出來,洋相大了!所以說,膽子這東西是鍛煉出來的。”
“你們那時經(jīng)常遇到危險?”
“危險,那還不危險!俺們經(jīng)常和敵人只隔三五里。有時他們行軍過去,俺們又來,他們留下的馬糞還冒熱氣?!憔驼f黃營長,他要死,也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有一次,就在我這間屋子里,天剛剛亮,鬼子捂上來了。黃營長還在炕上。他的馬又不在。我一腳踢開后窗戶,叫他騎上我的馬快走。他跳上馬,一只腳穿鞋,一只腳只穿了襪子。那次是真險!黃營長后來對我說,那次不是我,他就完了。唉,說這干什么。你替我死,我替你死,都一樣。俺們那會有一句話形容同志之間的關系,就叫做‘替生替死’。騎兵之間的感情,是很深的。戰(zhàn)友犧牲了,他留下的馬,誰也不忍騎,每天還是照樣喂、飲、遛、刷。那會兒犧牲比請個假還要簡單。楊玉山說,他是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的。兩條:一是不當俘虜;一是一槍完事,不要掛彩——就像王振東那樣死法?!?br /> 雷聲隆隆,大雨要下來了。我們要告辭了。楊如意說:“本該給你們弄點山韭菜包餃子吃,讓你們嘗嘗我的手藝,今天是不行了。”我跟他要兩個蔓菁。他說:“行,送你一缸也行!”我說:“一缸我可搬不動。我只想帶兩個回北京,讓人們見識見識這種紅皮的蔓菁?!?br />(載于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人民文學》)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竟是這樣一個人”和“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平地”中兩個“竟是”意思相同,都表明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
B.“莖葉都很堅硬的勁草”“紫藍色的野花”“風,真硬”,不僅突出了環(huán)境特點,也渲染出了一種蒼涼的氛圍。
C.“那會兒犧牲比請個假還要簡單”“一槍完事,不要掛彩”,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卻表現(xiàn)出勇士們視死如歸的精神。
D.“讓人們見識見識這種紅皮的蔓菁”中“紅皮的蔓菁”,不僅照應上文,也象征著白馬連的精神跨越時空,綿綿流長。
(2)關于文中談論“白馬連的故事”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連長,楊如意認為對白馬連的故事“群眾那么傳,有些是夸大了的”,表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性格特點。
B.“俺們連特等射手有二十個,一等射手有四十個”,既說明白馬連優(yōu)秀射手多,也暗含楊如意的自豪之情。
C.王振東和薩克亞都是神槍手,兩人打法不一樣,說明兩人性格經(jīng)歷不同,而楊如意更欣賞王振東的打法。
D.“有一句話形容同志之間的關系,就叫做‘替生替死’”,既表明戰(zhàn)友間友誼深厚,也表現(xiàn)他們的獻身精神。
(3)楊如意講述故事多用生動形象的情境化語言,請從文中舉出三個例子并加以分析。
(4)“列傳”是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的體裁之一,為司馬遷首創(chuàng)。作者以“騎兵列傳”作為小說題目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組卷:9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黑眼圈”不是一個正式的醫(yī)學術語,業(yè)內(nèi)稱之為“眶周色素沉著”。但其實“黑眼圈”真不都是熬夜熬出來的。① :過敏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與黑眼圈關系密切;皮膚內(nèi)色素增多,如真皮色素細胞增多、表皮內(nèi)色素沉著等,都可造成黑眼圈。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臥蠶、眼袋的區(qū)別,② ,還沾沾自喜。通俗地說,臥蠶其實是飽滿而緊實的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條“瘦肉”;③ ,可以想成是一塊“肥肉”。臥蠶眼是生理性眼輪匝肌的增厚引起的,眼袋大多是由于生理性眼睛老化或一些遺傳因素造成的脂肪過多的膨出形成的。因此,黑眼圈的形成,遺傳、自然衰老的影響更大。
改善黑眼圈時,不少人選擇涂抹眼霜。其實,含有咖啡因成分的能夠加強眼部細胞代謝、促進血液微循環(huán)并改善黑色素沉著的眼霜并不能解決所有類型的黑眼圈。對于黑眼圈還是要以預防為主,雖然先天性色素沉著、面部結構陰影以及衰老帶來的面部松弛等無法預防,但可以通過調(diào)整生活方式預防后天性黑眼圈的形成。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組卷:36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22年《開學第一課》追溯了新時代奮斗者的足跡。冬奧冠軍的自我突破,張揚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航天種子的上天入地,見證了生命的奇跡與中國科學家的智慧;持續(xù)深入的文明探源,實證了中華文明的浩瀚博大;塞罕壩林場的繁茂和西雙版納亞洲象的繁育,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開學第一課》詮釋了中國故事的精彩。
收聽收看《開學第一課》的同學們不只感受到“學生”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更能感受到自己走向社會多重身份的使命,從而更加切實把握國家與時代賦予青年的重任。
請結合以上材料,以“從課堂角色走向社會身份”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0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