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寧夏銀川經(jīng)緯高級中學高一(下)月考語文試卷(5月份)

發(fā)布:2024/6/15 8:0:9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整理中國的古書,如考證真?zhèn)?,作有系統(tǒng)的研究,加新式標點,作群書索隱,都是必要的事。但是此外我覺得古文今譯一事也不可忽略。這在不遠的將來是必然盛行的一種方法。整理國故的最大目標,是在使有用的古書普及,使多數(shù)的人得以接近。古書所用文字與文法與現(xiàn)代已相懸殊,將來通用字數(shù)限定或則漢字徹底革命時,則古書雖經(jīng)考證、研究、標點、索隱,仍只能用于少數(shù)博識的學者,而一般人終難接近。于此今譯一法實足以濟諸法之窮,而使有用古書永葆不朽。
          我們中國對于古代文書尊視如上天符箓,惟恐其不神秘,惟恐其被一般人接近了會泄漏天機。凡古人的一句一字都不敢更易,稍有更易便是離經(jīng)叛道,在從前下科場的時候定會名落孫山,或者犯打手心數(shù)十。我們中國人的古董癖,我怕是全世界人所難比肩的了。
          小時候讀四書五經(jīng),讀得一個倒背如流,但一句也不知道在說些什么。我們的腦筋,在古文字的暗誦里消費好幾年。白話文運動的成功,要算是我國文化史上很可以特書的一項事跡,最近小學教科書都采用白話,縱令尚不完備,我相信讀者的受益,總比我們讀四書五經(jīng)時多得萬倍。四書五經(jīng)我們讀它們時渾感困難,并不是它們的內(nèi)容艱深,實在是它們的外觀古澀。如《國風》中許多的抒情詩,我覺得十二三歲的人并不是不能領(lǐng)會,假如我們給它們換上一套容易看懂的文字。只要我們把那針刺層剝掉了,無論什么人都是可以享用良鄉(xiāng)甘栗。
          《國風》中四十首詩我把它們今譯了出來,輯成了一本《卷耳集》。我相信青年朋友們讀我的譯詩必比讀《國風》原詩容易領(lǐng)略。最近北京《晨報副刊》上的梁繩煒君和南京《東南評論》上的周世創(chuàng)君各有一篇《評卷耳集》的文字,他們都以為我的翻譯是失敗了,因而斷定古書今譯是走不通的路,古詩是不能譯和不必譯的東西。
          古書今譯的必要,我在上面已經(jīng)略略說過了;我現(xiàn)在要來說古詩的能譯與否。詩的翻譯,假使只是如像對翻電報號碼一樣,定要一字一句的逐譯,這原是不可能的事。隨你如何說,詩的翻譯,絕不是那么一回事!詩的翻譯應得是譯者在原詩中所感得的情緒的復現(xiàn),也就是說翻譯詩要意譯。這個問題我不只說過一次了,然而一般人的先入見總不容易打破,最捷近的辦法是:請讀貨茲吉拉德英譯的《魯拜集》(Rubaiyat)吧!我們且看他的譯文究竟是否針對,而他的譯詩究竟是否成功。我們的譯家定要主張直譯,而又強人以必須直譯,所得的結(jié)論當然是詩不能譯了。詩不能譯的話,當?shù)檬窃姴荒苤弊g呀!
          由一國的文字譯成別國的文字可能,由本國的古文譯成今言,當然更見容易。因為同是由原詩情緒的第二次表現(xiàn),原詩如屬本國古文,于再感原作者的情緒上當?shù)帽容^外國言文親切。由古詩譯成今言、并不是我的創(chuàng)舉。先我而嘗試者已有人存。我們即向外國文學史探求,譬如英國最古的Anglo-Saxon文學便經(jīng)過多少人的翻譯,即最有名的敘事詩Beowulf,一首古詩在它本國中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十道的翻譯了!
          把古詩今譯了的辦法在外國文學史中實在舉不勝舉。并不是說外人如是,我們也可以照樣模仿。但是這明明是一條大眾所走的路,別人要想證明這條路走不通,只把我一個人的步法來斷定,那是不合邏輯的。我的步法可以有錯,或者是跋行,或者是瞎走,或者只在路上打回旋,那我就在一條通路上走也是把路走不通的。因一人的行事而斷定一事的是非,這不僅是武斷,而且是狂斷了!
          古代書籍的普及須待今譯一途,這是自然的趨勢,并不是一個人的成敗所能左右,也并不是一二人的狂斷所能左右。這條坦坦的大路,待一切善走路的人來走,我不過只是在路上跳了兩跳的蝦蟆。走通了路的人說我不曾走通,我只可以向著他哇哇的贊美。但是未曾上路的人,千切不要看見我這蝦蟆亂跳而畏途。已在路上走的人,也千切不要因別人畏途而中輟或返步。
    (摘編自郭沫若《古書今譯的問題》)(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古籍考證真?zhèn)危有率綐它c等是必要的,但要讓古籍走近大眾,還要做更多工作。
    B.古今中國人都認為古書中的一字一句不能稍作更易,這種觀點不利于古書的普及。
    C.四書五經(jīng)等部分古書,其內(nèi)容未必艱深難懂,只是古書所使用的文言文讓人難以理解。
    D.無論用另一種語言翻譯詩歌,還是將古詩今譯,都應該復現(xiàn)譯者在原詩中所感得的情緒。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全面論證各種整理古書方法的不足,斷言古書今譯會盛行,為后文的論述張本。
    B.文章有立有駁,在論述古書今譯的必要性后,批駁了梁繩煒等人古詩不能今譯的觀點。
    C.文章將翻譯區(qū)分為意譯和直譯,意在辨正批謬,論證古詩是不能直譯,而不是不能翻譯。
    D.第七段舉外國文學史中的古詩今譯為例,證明了古詩今譯是一條已被成功實踐的道路。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白話文運動促進了中國的教育發(fā)展,小學教科書采用白話文,讓小學生免于死背古書。
    B.作者用白話文翻譯《國風》中的四十首詩歌,輯成《卷耳集》,受到了當時學者廣泛反對。
    C.作者積極倡導古詩今譯,他認為雖然自己翻譯《國風》失敗,但是古詩今譯的道路是正確的。
    D.梁繩煒等通過批評《卷耳集》來徹底否定古詩今譯,這是因為他們?nèi)狈ν鈬膶W史的知識。

    組卷:1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有人問圣?奧古斯?。骸皶r間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說:“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笔篱g許多習見周知的東西都是如此,最顯著的就是“美”。我們天天都應用這個字,本來不覺得它有什么難解,但是哲學家們和藝術(shù)家們摸索了兩三千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尋到一個定論。聽他們的爭辯,我們不免越弄越糊涂。我們現(xiàn)在研究這個似乎易懂的字何以實在那么難懂。
          我們說花紅、胭脂紅、人面紅、血紅、火紅、衣服紅、珊瑚紅等等,紅是這些東西所共有的性質(zhì)。這個共同性可以用光學分析出來,說它是光波的一定長度和速度刺激視官所生的色覺。同樣地,我們說花美、人美、風景美、聲音美、顏色美、圖畫美、文章美等等,美也應該是所形容的東西所共有的屬性。這個共同性究竟是什么呢?美學卻沒有像光學分析紅色那樣,把它很清楚地分析出來。
          美學何以沒有做到光學所做到的呢?美和紅有一個重要的分別。紅可以說是物的屬性,而美很難說完全是物的屬性。比如一朵花本來是紅的,除開色盲,人人都覺得它是紅的。至如說這朵花美,各人的意見就難得一致。尤其是比較新比較難的藝術(shù)作品不容易得一致的贊美。假如你說它美,我說它不美,你用什么精確的客觀的標準可以說服我呢?美與紅不同,紅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或者說,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美卻不是自然的,多少是人憑著主觀所定的價值?!爸饔^”是最紛歧、最渺茫的標準,所以向來對于美的審別,和對于美的本質(zhì)的討論,都非常紛歧。如果人們對于美的見解完全是紛歧的,美的審別完全是主觀的,個別的,我們也就不把美的性質(zhì)當作一個科學上的問題。因為科學的目的是于雜多現(xiàn)象中尋求普遍原理。普遍原理都必定有客觀性,美既然完全是主觀的,沒有普遍原理可以統(tǒng)轄它,它自然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了。但是事實又并不如此。關(guān)于美感,紛歧之中又有幾分一致,一個東西如果是美的,雖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覺得美,卻能使多數(shù)人覺得美。所以美的審別終究還有幾分客觀性。
          研究任何問題,都須先明白它的難點所在,忽略難點或是回避難點,總難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問題難點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觀的價值,一方面也有幾分是客觀的事實。歷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學者大半只顧到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尋來尋去,終于尋不出美的真面目。
          大多數(shù)人以為美純粹是物的一種屬性,正猶如紅是物的另一種屬性。換句話說,美是物所固有的,猶如紅是物所固有的,無論有人觀賞或沒有人觀賞,它永遠存在那里。凡美都是自然美。
          從這個觀點研究美學者往往從物的本身尋求產(chǎn)生美感的條件。比如就簡單的線形說,柏拉圖以為最美的線形是圓和直線,畫家霍加斯以為它是波動的曲線,據(jù)德國美學家斐西洛的實驗,它是一般畫家所說的“黃金分割”即寬與長成一與一點六一八之比的長方形。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以為關(guān)的線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顯得“對稱”,至于對稱則起于數(shù)學的關(guān)系,所以關(guān)是一種數(shù)學的特質(zhì)。近代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也是這樣想,比如我們在聽音樂時都在潛意識中比較音調(diào)的數(shù)量的關(guān)系,和諧與不和諧的分別即起于數(shù)量的配合勻稱與不勻稱。畫家達?芬奇以為最美的人顏面與身材的長度應成一與十之比。每種藝術(shù)都有無數(shù)的傳統(tǒng)的秘訣和信條,我們只略翻閱討論各種藝術(shù)技巧的書籍,就可以看出在物的本身尋求美的條件的實例不勝枚舉。這些條件也有為某種藝術(shù)所特有的,如上述線形美諸例;也有為一切藝術(shù)所共有的,如“寓整齊于變化”“全體一貫”“入情入理”諸原則。他們都以為一件事物如果使人覺得美時,它本身一定具有上述種種美的條件。
          美的條件未嘗與美無關(guān),但是它本身不就是美,猶如空氣含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就是雨。其次,就上述線形美實驗看,美的條件也言人人殊;就論各種藝術(shù)技巧的書籍看,美的條件是數(shù)不清的。把美的本質(zhì)問題改為美的條件問題,不但是離開本題,而且愈難從紛亂的議論中尋出一個合理的結(jié)論。具有美的條件的事物仍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覺得美。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條件,創(chuàng)作家不就因而能使他的作品美,欣賞家也不就因而能,領(lǐng)略一切作品的美。從此可知美不能完全當作一種客觀的事實,主觀的價值也是美的一個重要的成因。這就是說,藝術(shù)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象研究紅色一樣,專門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我們只問“物本身如何才是美”還不夠,另外還要問“物如何才能使人覺到美”或是“人在何種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為美”。
    (摘編自朱光潛《什么叫做“美”》)(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什么是美”的問題上,兩三千年來哲學家和藝術(shù)家爭論不休,形成了兩派觀點。
    B.人們可以通過分析光波的長度和速度,找到一些不同事物在色覺上所具有的共同性。
    C.科學研究的問題一定蘊含客觀性,完全缺乏客觀性的事物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D.“美”既有主觀性,也有客觀性,學者只有全面地把握這一點,才能真正揭開美的面目。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同一事物,有人認為它美,有人不認為它美,所以“美”是沒有標準的價值判斷。
    B.如果一件藝術(shù)作品輕易獲得一致的贊美,那么它的年代一定較為久遠且結(jié)構(gòu)簡單。
    C.如果事物是美的,那么它一定具有美的條件,這種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D.對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美的條件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shù)作品,欣賞者會根據(jù)同樣的美的條件來欣賞。
    (3)下列選項中,與材料觀點最接近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充實之謂美”,個人把善的本性擴展貫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現(xiàn)出來,就成為美的人。
    B.黑格爾認為,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nèi)在的,即內(nèi)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nèi)容所借以顯出意蘊或特性的東西。
    C.羅丹認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D.老莊認為,道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無為。
    (4)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
    (5)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主張,意即每個人都有美的點,要欣賞各自的美,也要發(fā)現(xiàn)、欣賞別人的美,請結(jié)合本文從美學角度談?wù)勥@一主張的合理性。

    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五、選擇簡答

  • 7.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公歷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255度的時候,冬天的①             ——大雪,如期而來。
    ??“大雪,十一月節(jié)。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而是形容積雪之有無。小雪時,雪隨下隨融,而到了大雪時,②             ?!帮L后暖,雪后寒”,伴隨大雪而來的是氣溫的持續(xù)下降,此時,除華南和云南南部無冬區(qū)外。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已進入了寒冷的冬季。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大雪時節(jié),我國東北、西北地區(qū)平均氣溫已達零下10攝氏度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qū)氣溫也穩(wěn)定在零攝氏度以下。此時,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已是大雪紛飛的景象。③             ,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華南地區(qū)更是草木蔥蘢。
    (1)下列詩句與文中畫橫線的詩句不是描寫同一節(jié)氣的一項是
     

    A.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唐?戴叔倫)
    B.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宋?楊萬里)
    C.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
    D.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宋?陸游)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6個字。

    組卷:2引用:6難度:0.7

六、命題作文

  • 8.根據(jù)要求寫作。
          “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展現(xiàn)了孔子成長的境界;“隙中窺月”“庭中望月”“臺上玩月”,表現(xiàn)了讀書人成長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它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體現(xiàn)了追求大事業(yè)、大學問者成長的境界;從沒有自覺的自然境界,到為了小我的功利境界,到服務(wù)社會的道德境界,再到大公無私的天地境界,顯現(xiàn)了個人成長的不同境界……
          請以“成長的境界”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15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