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學情空間”區(qū)域教研共同體高三(上)入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布洛是現代實驗美學的代表,他繼承了“自下而上”的實證研究方法,把對傳統(tǒng)美學中審美客體的研究轉向對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和美感體驗的研究,建立了以觀賞的效應為研究對象的美學理論。他提出,在審美觀照中,主體在心理上必須和審美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把眼前的對象同實踐的、現實的自我聯系割裂開來,切斷同事物的實用、功利方面的聯系,以一種漠不關心的旁觀者的態(tài)度來看待它。保持距離會使司空見慣的東西發(fā)出奇光異彩,使身處焦慮、煩躁、恐慌之境的心靈體會到一種奇異的鎮(zhèn)定與寂靜,領略到一種功利的“我”難以企及的審美之境。
          為了形象地說明“心理距離”的含義,布洛舉了一個海上航行遇上大霧的例子。對于一般人而言,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因為海霧不僅會耽誤行程,還會令人呼吸不暢,讓人因置身無邊的、未知的恐懼之中而感到驚慌無助。可是,那讓人緊張焦慮的海霧也可能會霎時成為趣味與歡樂的源泉。一旦拋開海霧可能帶給我們的危險及不愉快,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去看周圍的景觀,我們就能夠欣賞海上霧景奇妙無比的美。
          布洛所說的“心理距離”指的就是客體及其吸引力與人本身的分離,與人的實際需要、道德、目的、利害關系之間的分離。由于這種分離,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時為人們所忽視的側面就可能會引起我們的注意,震撼我們的心靈,從而成為一種“藝術的啟示”。因此布洛認為心理距離構成了一切藝術的共同因素。但同時布洛又指出,作為一種審美原則,心理距離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賞中,我們一方面要從實際生活中脫離出來,拋棄事物的科學價值、使用價值以及倫理價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脫離實際生活,要拿自身的經驗來印證、詮釋作品,從而激起感情的共鳴。只有將“距離的自我矛盾”安排妥當,才是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成功。
    “心理距離說”矛盾的二重性強調了“美感的人”“科學的人”和“實用的人”的辯證統(tǒng)一,認為處于美感經驗中的主體也是“科學的人”和“實用的人”,無法將其從整個有機體中分離出來。作為“美感的人”,一方面須超脫實際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須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幫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獲求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這種理論的一大優(yōu)點是其在像形式主義那樣強調審美經驗的純粹性的同時,并沒有忽視有利于或不利于產生和維持審美經驗的各種條件。而且“心理距離說”將美感經驗之前、美感經驗之中、美感經驗之后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綜合考察美感經驗之前及之后的現實生活、倫理道德、實用功利及各種相關的社會因素對美感經驗的影響。
    (捕編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與朱光港早期美學思想》)材料二:
          在審美欣賞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空間距離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離太小,主體離客體太近,客體的局部相互遮擋會使主體領略不到審美對象的整體風貌造成主體對客體感知的困難。距離太大,離審美對象太遠,由于光線漫射、空氣浮塵等因素,審美主體會感到對象模糊不清,自然就無法欣賞到審美對象的美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聽音樂、看油畫、看電影時,都會保持一個適中的空間距離。聽音樂時,太遠了會聽不清,太近了又會覺得震耳欲聾;看電影時,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畫面就會扁平得像一張紙,立體感的消失會使欣賞索然無味。欣賞藝術,“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適中的距離才能領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間距離能夠產生美感,同樣,時間距離也能夠產生美感。舊物、往事經過時間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種美的力量,讓人感到情意依依。如鄉(xiāng)情是一種人情美,時間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蘇聯戲劇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時間是一個最好的過濾器,是一個回想和體驗過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滌器。不僅如此,時間還是最美妙的藝術家。他不僅洗干凈,并且還詩化了回憶?!钡拇_,一件曾經讓人嫌惡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遠一點看,也許就會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卻和司馬相如私奔,這在西漢時算是一件穢行丑跡,后世卻把這段情史當作佳話。在李賀的詩句“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中,我們感受到的只是畫一般的幽美。
          并且,時間距離還能使往日傷痛、悲哀的情感,轉變?yōu)楦腥朔胃乃囆g創(chuàng)作。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在其妻王弗離世后的第十年寫下的悼亡之作,時間的距離,使深切的哀痛變成了情真意切的藝術之美,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v觀中國古代詩詞史,除了悼亡詩的審美內涵和時間距離有關,詠史懷古詩同樣如此,我想這也是時間距離具有美化、詩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編自曹熠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淺談審美距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洛的美學理論承襲實證研究方法,以觀賞的效應為研究對象,注重對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和美感體驗的研究。
    B.布洛認為心理距離構成了一切藝術的共同因素,人只要與客體及其吸引力相分離,就會發(fā)現一些平時忽視的側面震撼心靈。
    C.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空間距離要適中,距離太小或太大都無法欣賞到審美對象的美。
    D.在中國古代詩詞史中,悼亡詩、詠史懷古詩的審美內涵和時間距離有關,這體現了審美欣賞中時間距離的美化、詩化作用。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布洛以海霧為例,證明審美主體想要體會到獨特的審美之境,就要忍受審美客體所帶來的危險。
    B.與布洛“心理距離說”的美學理論相比,形式主義審美觀存在明顯不足,它忽視了產生和維持審美經驗的各種條件。
    C.適中的空間距離能夠讓人領略作品的魅力,而時間距離則不然,時間隔得越久,產生的美感越強。
    D.西漢時被人詬病的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的行為,后世卻傳為佳話,說明時間距離一定會美化過往的事。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觀點的一項是
     

    A.真誠的回憶,將是明月的照臨,清風的吹拂,而沒有迷霧和塵沙的干擾。
    B.在“憶之路”上,走得愈遠,愈是有味,這是苦味漸已蒸散而甜味卻還留著的緣故。
    C.一個人,只有跋涉過漫長的生活道路,才會有各種滋味的回憶。
    D.人們在重溫舊事時,便會發(fā)現生命之書中最美的一頁莫過于其中一些段落所勾起的回憶。
    (4)魯迅說過:“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態(tài)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鉆入書中,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的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闭埥Y合材料,從“心理距離”二重性的角度談談你對魯迅這一說法的理解。
    (5)請從論證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畫橫線句子的作用。

    組卷:12引用: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莽昆侖
    田洪波
          凌厲的風裹挾著雪花,縱橫肆虐,北國天地一片蒼茫。在浩渺的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之間,雄闊的渾然一體的雪幕中,緩緩移動著幾個小黑點。
          他們沒按既定的兩個大小湖之間的湖崗路行進,而是從興凱湖泄洪閘出發(fā),蜿蜒斜插于小興凱湖的冰封湖面。他們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處蜂蜜山腳下的知青農場三連隊部。為驅寒氣,他們刻意選擇在午飯后出發(fā),盡管天地依然混沌無序,根本見不到陽光。
          他們是興凱湖農場總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藝宣傳員。全會召開,他們連夜寫好了大紅喜報,編排了節(jié)目,要在短時間內把盛會召開的喜悅分享給戰(zhàn)友。
          一夜狂飆,冰上積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顆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間飛舞,他們盡管幾乎武裝到了牙齒,都穿著厚重的棉軍大衣,戴著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悶子,穿著軍用大頭皮鞋或棉烏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縮著身軀艱難前行。
          孫紅梅向天空喊出一聲高八度。她是宣傳隊的頂梁柱,此刻只有她有這樣的底氣。向面而來的雪花與呼出的熱氣相遇形成冷霜,幾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有人抬頭向天吟誦偉人的詩句。
          孫紅梅的笑聲刺破天宇:“接著來!”
          于是有人呼應:“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孫紅梅揮展兩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緊接著響起眾人的朗誦聲:“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的情緒浸染了他們,他們腳步輕巧了,剛剛還肆意妄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縮減了紛揚的頻率,變小了。他們繼續(xù)前行,開始討論還有多少公里,感嘆幸虧穿插走小興凱湖,如若走湖崗路,指不定何時才能到達呢。有人提醒說還不是孫紅梅的主意,大家起哄亂嚷,北京妞兒就是不一般!
          距離在不覺間縮短,似乎明天的太陽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眾人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誰起頭,又高聲吟出:“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這回不待引領,早有人接上:“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br />      孫紅梅笑吟:“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猶如親人間的默契,大家又一起吟誦:“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大家把“環(huán)球同此涼熱”一聲高過一聲吟誦了好幾遍,然后齊刷刷看向遠方的蜂蜜山。此時的蜂蜜山白雪皚皚,與正在闊大冰面上行走的他們形成強烈反差。在他們眼里,它不就是莽莽昆侖山一樣,令人難以企及嗎?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較起真兒來,他們并不懼怕它的高度和遙遠。
    “等一下!”孫紅梅突然聲音顫抖著喊了一聲。
          大家定睛看孫紅梅。孫紅梅挓挲著戴著棉手悶子的兩只手,臉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問她怎么了,孫紅梅示意別出聲,然后,他們似乎共同聽到,腳下的冰面?zhèn)鞒鲆宦暻宕嗟臄嗔崖?。這聲音讓他們頭皮發(fā)麻,他們四肢無力地杵在原地,呆若木雞。
    “不會吧?”孫紅梅顫著聲音像在問眾人,又似自語。沒人回應她。奇怪的是,那斷裂之聲再未出現,這讓他們迷茫,莫不是出現了幻聽?再次辨識,確認剛才聽到的就是冰層的斷裂聲,這讓他們又躁動起來。
          孫紅梅讓大家靜下來,她似乎已思考出對策。她讓大家拉開前后距離,減慢行進速度。特別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開。交代到最后,她說出自己的判斷:現在是12月底,冰面應已凍實,只要不垂直重壓,應該沒問題。
          大家點頭稱是,腳下依然令人膽戰(zhàn),他們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會把冰面壓裂一層,從而加速冰面的坍塌。
          沒人敢掉以輕心,小湖與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絲滑,游至百米才齊腰深,小湖湖底則水草叢生,且多為沼澤地,一旦陷進去,將無能為力。
          孫紅梅停下腳步,提議幫她把身上背的黃書包解下來:“喜報在包里裝著呢,寧肯我掉下去,也不能毀了喜報。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們就把我理在蜂蜜山下吧,讓我看著你們改天換地。另外告訴我爸媽,讓我妹妹也來下鄉(xiāng),算是實現我的理想吧?!?br />      有人帶著哭腔說,別胡說,我們還指望你演節(jié)目呢。在孫紅梅心事重重的笑聲中,大家蹣跚著,默默前行。笑聲不再,也沒人再誦讀詩句,他們形成的小黑點,像印在大地上的驚嘆號,直指蜂蜜山。
          不知何時,風力似乎小了,抬頭間,蜂蜜山已遙可相望。
          走出小興凱湖冰面那一刻,孫紅梅癱在了雪地上,幾個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
          不久,蜂蜜山下的三連隊部響起歡呼聲,驚得雪花一時間滿天飛揚,亂了分寸。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知青們此行遇險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改變了既定的路線,這說明知青們缺乏生活經驗,對危險預估不足。
    B.聽到全會召開的消息后,知青們寫喜報,編節(jié)目,冒著大雪趕路,側面說明了這次會議的重要性。
    C.孫紅梅聽到冰面的斷裂聲能很快鎮(zhèn)定下來,是因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經凍實,不會發(fā)生危險。
    D.從孫紅梅的“遺言”可以看出她的盡職盡責,但從她想讓妹妹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可以看出她自私的一面。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雪花”貫穿文章始終,既照應了標題“莽昆侖”,也觸發(fā)了知青們吟誦詩歌的熱情,同時也表現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
    B.本文在人物塑造上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其中對孫紅梅的描寫是“點”的描寫,通過她的言行展現出當時知青們的精神面貌,具有時代特色。
    C.文章兩次把在雪中行走的知青們說成是小黑點,生動形象,突出表現了人在面對大自然時顯得格外渺小,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D.本文結尾頗具特色。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雪花漫天飛舞的情形烘托出大家聽到喜報極度興奮的心情。
    (3)請結合送喜報的經過簡要分析文中知青們的心理變化。
    (4)文中寫知青們吟誦毛澤東的兩首詩詞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組卷:18引用:4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總體而言,蟲和植物的關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蟲給植物傳播花粉,而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可謂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蟲和植物的關系卻是第二類——①
     
    。據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存在792000種昆蟲,這些昆蟲中,大約45%以植物為食,我們稱之為植食昆蟲,以下簡稱昆蟲。事實上,所有的植物都會被至少一種蟲類所取食,這就是共進化理論。有化石證據表明,昆蟲對植物的取食行為最早發(fā)生在大約3.5億年前。那么,②
     
    ?共進化,也叫協(xié)同進化,最初由Ehrlich和Raven在研究粉蝶與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關系時提出。簡要說來就是,植物通過進化,③
     
    ,保護了自身;與此同時,昆蟲種群通過新的進化重新適應產生次生代謝物的植物;成對的交互作用的結果造成昆蟲食性的?;?、形成動植物生態(tài)關系多樣性。
    (1)下列句中的冒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冒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氣通訊員,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說:“抱去吧?!?br />B.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個乞丐了。
    C.但一般來說,質量好的文化產品應該符合以下標準:先進的政治性、思想性;較高的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較高的文字質量和印刷裝幀質量;鮮明的特色和風格。
    D.隨著小說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10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脫貧攻堅勝利的原因之一是把握和處理好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脫貧攻堅中要解決最突出、最緊迫的貧困問題,解當前之急;要著眼長遠,謀劃扶貧持久戰(zhàn),求長遠之效。這意味著,脫貧攻堅需分清輕重緩急、抓住眼前,也需在“長”與“?!鄙舷麓罅?,更要防止只顧當前、不顧長遠,或者奢談長遠、脫離當前。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做一切工作,都必須統(tǒng)籌兼顧,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我們強調求實效、謀長遠,求的不僅是一時之效,更有意義的是求得長遠之效。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xù)的事要放膽去做,當前不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笨梢?,當前和長遠,是相互統(tǒng)一、密不可分的,是相互服務的。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