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重慶市巴蜀中學高考語文適應性試卷(十)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離開梗就不會說話,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贊美的詞,萬物皆可“絕絕子”……“文字失語癥”成為一個越來越需要重視的社會問題。
          說文字失語,好像挺不可思議的,哪里像失語呢?他們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話癆,在群里、朋友圈里、論壇上常常很活躍,拋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誰都多,段子一個接一個,張口就是流行語,沒失語啊。其實,這正是失語的病癥之一:離開這些社交平臺裝置和網(wǎng)絡流行語,便不會說話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語、省略語的表達,不是你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你,未經(jīng)你的思考和語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說了出來,你不過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達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為“語?!被颊?,也就是文字失語癥,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達想法的能力。
          網(wǎng)絡空間和社交空間中,有些人好像特別能“說”,處于表達的活躍狀態(tài),但那種表達并非自我的語言創(chuàng)造與生成,而是網(wǎng)絡和流行的語言生成。社會學家伯格曼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裝置范式理論”:在電子媒介時代,我們的表達和交流越來越依賴那種電子媒介裝置,這些裝置已經(jīng)深深嵌入人們的日常表達,設計得越來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應用界面、短視頻、表情包、流行語、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謂的“能說”,不過是依賴這些“裝置”而已,就像一個脫口秀選手依賴著提詞器,離開電子媒介裝置自動生成的一套語言,進入需要自我生成語言的現(xiàn)實生活或創(chuàng)作場景,便嚴重失語了。
          這是“重視頻、輕文字”的電子媒介裝置依賴帶來的嚴重問題:停思,無思,文字斷片。必須有意識地跳出那種裝置依賴,訓練自身在思維中主動去生成語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語癥。表達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從“所想”到“說出”是極為艱難的工作。也就是說,言語和文字表達并不是現(xiàn)成的,它是一個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依賴梗、表情包、流行語的人之所以“失語”,是因為在“被梗說”“被表情包說”“被流行語說”中,失去了思考過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
    (摘編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弊〉摹拔淖质дZ者”》)      材料二:
          電子媒介在不斷豐富閱讀方式的同時,也使閱讀逐漸趨向碎片化、淺層化。人們的注意力被應接不暇的網(wǎng)絡推送分散,追求效率的快餐式閱讀催生了大量日新月異的網(wǎng)絡流行語。如今,它們充斥著網(wǎng)絡輿論場的公共討論空間,在為語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卻也無形中讓很多網(wǎng)民患上了“文字失語癥”,侵蝕著人們進行深度思考與嚴肅表達的能力。
          必須承認,在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更為便捷的電子媒介取知識,而網(wǎng)絡新詞的特點正迎合了網(wǎng)絡語境的需求,使語言在新的表達空間中煥發(fā)新活力。首先,網(wǎng)絡新詞表達效率高、認同廣,有助于大批知識水平、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這一迭代極快的語境中,依靠網(wǎng)絡用語這種約定俗成的符號體系迅速找到歸屬感、認同感,打開交流的契機。同時,網(wǎng)絡新詞有大量縮寫、諧音,表意生動,詞匯簡短,語言的通俗化在力求打破知識文化壟斷的當今,有利于快而廣的傳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內(nèi)卷”“躺平”這樣深刻反映時代、表意生動形象的網(wǎng)絡詞語漸漸被嚴肅語境吸收、接納,也有“囧”這樣符合漢語象形文字特征的詞以其生動獨特的新意項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然而久食其賜,在大量網(wǎng)絡新詞的洗腦下,人們也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和嚴肅表達的能力,患上“萬物皆可絕絕子”的文字失語癥。究其根本,網(wǎng)絡新詞高效的表達背后,是對感受粗暴的歸類和標簽化:一切正向贊賞的情感都可歸為“絕絕子”,憤懣不解惱恨皆可歸作“烏魚子”……在享受高效表達的同時,語言品質(zhì)卻也隨著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墜、失重;在習慣于粗淺、娛樂化的表達之后,人們無法再進行細膩、謹嚴的思考,淺嘗輒止的閱讀無形中降低了人們對于語言豐厚內(nèi)涵細膩的感受能力,只能在模糊的失焦鏡頭中對事物進行粗暴分類。于是,人們通過碎片化閱讀習得的將不再是表意含蓄、內(nèi)蘊豐厚的嚴肅表達,而是那些沖擊力強、吸引眼球但實際內(nèi)涵空洞的網(wǎng)絡詞語。當人們腦海中的詞庫規(guī)模越來越小、內(nèi)容越來越淺薄,他們的表達便無法再精準傳達自身感受,從而患上文字失語癥。
          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語癥”的泛濫將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語癥”無助于個人提升自身修養(yǎng)和境界,更有損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形象,阻礙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如今,提筆忘字、表達退化的現(xiàn)象已呈泛化之勢。不僅如此,人們語言審美和鑒賞能力的鈍化更將使中國廣博精深、獨具魅力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成為無人問津、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不僅其已有的價值內(nèi)涵將逐漸被人們淡忘,而且得不到傳承與發(fā)展的語言也難以避免因喪失活力而變得僵化陳舊。其次,“文字失語癥”使得高度模式化的“?!?、追求感官刺激的網(wǎng)絡流行語以同質(zhì)化的形式大量傳播,污染了網(wǎng)絡輿論場的語言環(huán)境。當嚴肅理性的嚴謹表達逐漸讓位于淺薄而娛樂化的調(diào)侃戲謔,愈發(fā)帶有攻擊性的語言使人們逐漸放棄在對話之前仔細思考,轉(zhuǎn)而陷入無腦的非理性狂熱中彼此攻訐,本就因多元意見而割裂的網(wǎng)絡輿論場將因此更難以通過理性平和的對話以尋求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共識。
    (摘編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警惕文字失語癥的泛濫》)【注】①絕絕子:網(wǎng)絡流行語,意為“太絕了”,既可表示極好的贊美,也可表示極差的嘲諷,②烏魚子:網(wǎng)絡諧音梗,即“無語子”,意為“無語了”,常表達無奈、不解、憤懣等情緒。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裝置范式”在文中是指人們按電子媒介裝置設計好的語言方式去表達和交流。這種范式可能導致“失語”。
    B.“被表情包說”,意思是在網(wǎng)絡社交中依賴聊天軟件生成的表情符號來表達交流,缺乏言語的自我生成。
    C.電子媒介、網(wǎng)絡推送、快餐式閱讀等,這些都是網(wǎng)絡流行語產(chǎn)生的背景,而流行語的產(chǎn)生則有利有弊。
    D.網(wǎng)絡流行語的大量傳播使人們逐漸失去深度思考和嚴肅表達的能力,也損害了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形象。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那些在微信群、論壇里侃侃而談、表達活躍的人,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是些“語?!被颊?。
    B.電子媒介裝置可以自動生成相關語言范式,在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表達中同樣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C.網(wǎng)絡新詞雖通俗化、表達效率高、認同廣,但同時也空洞淺薄同質(zhì)化,因而不被嚴肅語境認同。
    D.文字失語癥會污染網(wǎng)絡輿論場的語言環(huán)境,使得網(wǎng)絡輿論場很難通過理性平和的對話達成共識。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網(wǎng)絡空間和社交空間中,有些人之所以特別能說,是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與生成了一套自我語言系統(tǒng)。
    B.重視頻輕文字帶來的“停思、無思、文字斷片”問題,實質(zhì)上是閱讀和表達能力的災難性退化。
    C.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在電子媒介時代無人問津,是因其喪失了活力、得不到發(fā)展而變得僵化陳舊。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認為,網(wǎng)絡流行語是導致人們患上文字失語癥的罪魁禍首,應警惕它的泛濫。
    (4)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給“文字失語癥”下一個定義。
    (5)同樣是關于“文字失語癥”的論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寫作意圖上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請根據(jù)上述材料為治療文字失語癥開兩條合理的“處方”。

    組卷:9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懷魯迅
    郁達夫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fā)出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樞,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xiàn)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節(jié)選)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著雨,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風從窗縫吹進來,寫字桌上的臺燈像閃眼睛一樣忽明忽暗地閃了幾下。我剛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頁。我抬起頭,就好像看見先生站在面前。仍舊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長袍,濃濃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須,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兩根手指夾著一支香煙。他深深地吸一口煙,向空中噴著煙霧。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個動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東西。你一眼就可以認出他來。
          風在震搖窗戶,雨在狂流,屋子里燈光黯淡??墒菑南壬牡胤桨l(fā)出來炫目的光。我不轉(zhuǎn)眼地朝那里看。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燃得通紅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燒,成了一個鮮紅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東西。我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fā)散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這不是第一回了。過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閱先生著作的時候,我接觸到這顆燃燒的心,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其實不僅是我,當時許多年輕人都曾從這顆心得到溫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氣,得到啟發(fā)。
          他站起來,走到窗前,發(fā)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燒,跟著他到了窗前。我記起了,多少年來這顆心就一直在燃燒,一直在給人們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發(fā)光,生熱。我知道多少年輕人帶著創(chuàng)傷向他要求幫助,他細心地治好他們的傷,讓他們恢復了精力和勇氣,繼續(xù)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風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時候露出一點點灰色。夜很靜。連他那顆心“必必剝剝”地燃燒的聲音也聽得見。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壓在胸前,我覺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顫動,我聽見他激動地、帶感情地說: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墒俏矣肋h忘不了你們?!?br />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什么不可以拿出來的?”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過什么顧慮?”
          “難道我曾經(jīng)在真理面前退卻?在暴力面前低頭?”
          “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說,敢做,敢罵,敢恨,敢愛?”
          “我所預言的‘將來的光明’不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你們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記?。簽榱苏胬恚覑?,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繼續(xù)向著更大的光明前進!”
          靜寂的夜讓他的聲音沖破了。仿佛整個空間都騷動起來。從四面八方送過來響應的聲音。聲音漸漸地凝結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塊實在的東西。不知道從哪里送來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燒起來,愈燃愈亮,于是整個房間,整個夜都亮起來了,就像在白天一樣。那一塊東西繼續(xù)在燃燒,愈燒愈小,終于成了一塊像人心一樣的東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漸漸地升到了空中,就掛在天空,像一輪初升的紅日。
          我再看窗前魯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見了。我連忙跑到窗前。我看出來:像初日那樣掛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燒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顆心??墒俏已銎痤^仔細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臉龐不是就在那兒?他笑得多么快樂!真是我從未見過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臉!
          我回到寫字桌前,把《野草》闔上,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那一顆透明的紅心也在書上燃燒……原來我俯在攤開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個秋夜的夢。
          窗外還有雨聲,秋夜的雨滴在芭蕉葉上的聲音,滴在檐前石階上的聲音。
          可是在先生的書上,我的確看到了他那顆發(fā)光的燃燒著的心。
    【注】①選自《世界美文觀止》。選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殯,巴金等作家扶樞上了靈車,緩緩前往萬國公墓。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細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飯”等瑣屑之事,是為了使文章更真實,推進更合理。
    B.“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同魯迅先生逝世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對比而得出的。
    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紅的新月”等形象極富象征意味,象征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卻并未消失,轉(zhuǎn)化為嶄新而強大的能量。
    D.文中節(jié)奏急促、語勢強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傳達出作者驚聞魯迅逝世的急迫心緒,也能細致而嚴密地闡發(fā)對偉大人物價值的理性思索。
    (2)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營造了一個雨驟風狂、昏暗壓抑的環(huán)境氛圍,一是為了揭示現(xiàn)實的殘酷,二是為了反襯魯迅先生的光芒。
    B.文中反復提到魯迅先生“燃燒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現(xiàn)魯迅先生為了幫助青年,不計得失、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zhì)。
    C.夢境中,魯迅先生的一席話是期望我們: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頭,勇敢向光明前進。
    D.文章通過夢境來回憶魯迅先生的言行,體現(xiàn)其精神品質(zhì);通過現(xiàn)實來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3)文本一中畫線部分作者為什么說“因魯迅的一死”既“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請簡要分析。
    (4)“比較閱讀”是指通過對兩篇或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以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見解。比較角度的選擇是比較閱讀的關鍵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懷念魯迅先生的文章,若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你認為最佳的“比較角度”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和依據(jù)。

    組卷:12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提到冷飲,①          “冰淇淋”是個舶來詞,源自英文“ice cream”。從語源上說,這個詞一半是意譯,一半是音譯:ice即冰,采用意譯而指冷凍品,更為直觀和形象;cream有乳劑、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狀物等意。從中也可以看出,當代的冷飲,與乳制品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關于冰淇淋的來歷,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后,在宮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將其制作技術帶回了歐洲,這成為冰淇淋的“濫觴”。②          。首先,馬可?波羅是個做大生意的人,不見得會注意到冰淇淋做法這種“細枝末節(jié)”。他在《游記》里盛贊元廷的紙幣是“大汗的點石成金術”,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當?shù)赝茝V過紙幣,③          ?其次,若馬可?波羅此舉屬實,為何關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記載卻在幾個世紀后才姍姍來遲呢?更不用說,英國出版的《牛津大辭典》中首次給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經(jīng)是1769年的事情了?;蛟S,符合邏輯的推論是馬可?波羅這位來自威尼斯的探險家在中國品嘗過冰凍甜點卻沒有從中國帶任何烹飪或冷凍技術到意大利。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5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近年來,古鎮(zhèn)游異軍突起,但很多興沖沖“殺”進古鎮(zhèn)的游客最后卻是敗興而歸:茶葉、首飾、瓷器、古玩、臭豆腐、烤肉串……幾乎“千鎮(zhèn)一面”。
          但是,如果古鎮(zhèn)里就只有幾棟古建筑,幾塊磚瓦,幾進院落,抑或幾處溪橋,幾盞宮燈而沒有相應的商鋪、餐飲、住宿甚至交通等配套,誰在那里停得?。克?,有人認為,古鎮(zhèn)要能讓人流連忘返,應該與時俱進,商業(yè)加持。
          如果你是某古鎮(zhèn)所在地的地方領導,手里擁有這樣“獨一無二”或“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資源,你將怎樣利用這一資源造福一方百姓,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