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12月份)
發(fā)布:2024/6/24 8:0:9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
-
1.歷史上,秦人用數(shù)百年的時間逐步融入并認同華夏民族。楚人經歷與秦人基本相同的心理歷程,在戰(zhàn)國晚期由“蠻夷”進入華夏。吳人、越人也有與此類似的情形,時間上比秦人、楚人略晚。這說明( )
A.春秋時秦人已融入華夏民族 B.戰(zhàn)國時夷夏觀念逐漸消失 C.華夏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D.吳越文明落后于秦楚文明 組卷:3引用:8難度:0.6 -
2.絲綢的出口是漢朝貿易體系的一部分,除中國外還有五方參加它們是羅馬、中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非洲,中亞的非漢族趕牲畜人充當了中國貨物的運輸人或向導,中國從中亞取得馬匹和璞玉,最后,絲綢運到羅馬。材料主要說明( ?。?/h2>
A.沿線眾多國家共建了絲綢之路 B.貿易是開辟絲路的主要目的 C.中國與羅馬有直接的貿易交往 D.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文明 組卷:4引用:21難度:0.7 -
3.盛唐時期規(guī)定,宰相進入內廷議事,必須有諫官隨入,以便隨時提出批評意見,諫官平時可以對君主和宰相面折廷爭,也可以隨時向皇帝“上封事”;肅宗時又明確規(guī)定,要求諫官必須10天上一次封事,直論朝廷得失。這反映出唐朝( ?。?/h2>
A.諫官確保決策正確 B.君臣權力相互制衡 C.制度建設不斷發(fā)展 D.宰相地位受到威脅 組卷:5引用:8難度:0.6 -
4.宋代以前的手工業(yè)著作主要有《周禮?考工記》《墨經》和煉丹書,宋金時期主要有《武經總要》《營造法式》《夢溪筆談》《新儀象法要》《糖霜譜》《梓人遺制》《北山酒經》等著作。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h2>
A.印刷業(yè)的進步與識字率的提高 B.社會結構的變動與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 C.思想的活躍與科舉取士的調整 D.社會需求的多元與商品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組卷:7引用:4難度:0.7 -
5.如表為清朝雍正年間軍事將領陳倫炯《海國聞見錄》的目錄及內容簡介。這可以用來說明( ?。?br />
內容 簡介 《天下沿海形勢錄》 記述中國沿海地理形勢,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地貌、水文、航運、海防 《東洋記》 記述朝鮮、日本及琉球 《東南洋》 記述臺灣、菲律賓群島、西里西伯島、摩鹿加群島和婆羅洲島 《南洋記》 記述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及巽他群島 《小西洋記》 記述南亞、西亞及中亞 《大西洋記》 介紹了非洲與歐洲,記載了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昆侖記》《南澳氣記》 記錄中國“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的南海群島 A.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上升 B.海防危機促使清政府海權意識明顯增強 C.清政府保持傳統(tǒng)的宗藩觀念 D.新航路開辟推動中國對世界的全面認知 組卷:7引用:10難度:0.7 -
6.李鴻章統(tǒng)帥淮軍于1862年年初到達上海,與西人接觸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人匈奴”,極力避免淮軍與“外國人摻雜”,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嘆服西方練兵制器“實非中國所能及”。李鴻章的這一轉變( ?。?/h2>
A.增強了士人階層的開放意識 B.反映了傳統(tǒng)觀念的根深蒂固 C.適應了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 D.表明近代國防轉型異常艱難 組卷:8引用:3難度:0.6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6小題14分,17小題12分,18小題13分,19小題16分,共計55分)
-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古代史知識,從圖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組卷:2引用:2難度:0.7 -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山西一地在明朝276年間曾發(fā)生37次災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其以萬歷、崇禎兩朝疫病流行最為顯著。疫災常常與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同時發(fā)生,尤與饑荒并發(fā)的頻率最高。面對頻發(fā)的災疫,朝廷常常發(fā)布詔令減免稅糧田租,也常發(fā)帑賑濟直接救濟災民,減緩災情。在疫病流行時期,軍營將士會食用特定草藥預防疫病,并將染病患者與健康士兵隔離開來,以免擴大傳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醫(yī)送藥的救療手段,擴大救療面。明朝時對疫病發(fā)生雖已有較為科學的認識,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釋災難和疫病發(fā)生的情況。一些深懷濟世思想的醫(yī)生不避疫氣,不辭勞苦,施醫(yī)送藥。深受儒家愛民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也主動出資出力,救助于民。
——摘編自張麗芬《明代山西疫災特點及救療措施述略》材料二:14世紀至17世紀中期,倫敦先后爆發(fā)過20多次大小瘟疫。面對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會通過教堂擔負起醫(yī)療救治的責任。政府規(guī)定死者必須深埋。許多地方當局還規(guī)定有傳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風烹蒸、曝曬消毒,并向民眾普及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知識。英王對疫病重災區(qū)免除征稅。隨著疫病的擴散,政府進一步制定衛(wèi)生法規(guī),管制醫(yī)藥行業(yè),推進醫(yī)療的正規(guī)化進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醫(yī)院。城市也開始設置清道夫清掃街道。到了16世紀,關注公共健康成了歐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現(xiàn)象。這些醫(yī)學上的變化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衛(wèi)生革命”。
——摘編自魏晨光《從黑死病反觀14-17世紀英國的社會生活和醫(yī)療狀況》(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比較14-17世紀中英兩國面對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相關時代背景,說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響。組卷:0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