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9-2020學年湖南省婁底市雙峰一中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所謂“元典精神”,是指一個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體現(xiàn)的原創(chuàng)性精神。這種典籍因其首創(chuàng)性及覆蓋面的廣闊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該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成為生活的指針。印度的《華佗經》、波斯的《古圣經》,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論著,猶太及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可蘭經》,都被相關民族視為“圣典”或“元典”。在中華文化系統(tǒng)中,堪稱元典的是“六經”,與之相關的《論語》《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質。
          文化元典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產物,當以歷史文獻視之,“六經皆史”即此之謂也。同時,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觀照久遠的歲月,反復被后人重新刻勒,對該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審美情趣、思維定式造成深遠而又長期的影響。元典的這種超越性并非某種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質所致:它們的思考指向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普遍性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各個時代的人類所始終關心的,也就是說,元典討論的是不朽的主題,同時,元典在回答這些始終困擾著人類的普遍性問題時,提供的是一種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實證性的結論;是一種開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閉式的教條,這使元典不致因內容和形式的時代局限淪為明日黃花,而以一種靈感的清泉,贏得不朽性,一再發(fā)揮巨大的啟迪功能。
          從文化史角度審視,近代文明既是對中世紀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也是對中世紀某些束縛社會進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實現(xiàn)這種對中世紀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對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復歸”。當然,這種復歸并非復古,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進程。這種向“哲學原旨”“文化原本”汲取靈感、獲得前進基點的文化現(xiàn)象,不僅在西方出現(xiàn)過,在東方也多次出現(xiàn)。中國哲人對此早有領悟??贾灾袊枷胛幕罚胺灯涑酢钡默F(xiàn)象可謂俯拾即是。即以龔自珍為例,便有相當精辟的識見。稍后的經史學家皮錫瑞在論及清學演變時曾概括道:學愈進而愈古,義愈推而愈高;屢遷而返其初,一變而至于道。19世紀中后葉活躍在中國思想界的先進文化人,從徐繼畬、魏源到郭嵩燾、薛福成進而到康有為、梁啟超繼之到孫中山、章太炎,其具體見解雖各有差異,但菲薄“近古”崇尚“遠古”并以此求新、求變,卻是他們共同遵循的一條思維路向。
          20世紀以降,工業(yè)文明在全球范圍取得長足進展,特別是現(xiàn)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工業(yè)化的軌道上突飛猛進,文明的器用層面、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都發(fā)生著愈益深刻的現(xiàn)代化轉型。然而,“現(xiàn)代化”給人類帶來的并非單一式的進步,而是善惡并進、苦樂同行的矛盾過程,正所謂“省憂喜之共門兮,察吉兇之同城”。不論與自然交互關系這一面,單就人與人的關系這一面而論,工業(yè)文明取得了社會契約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進程,卻又帶來社會的失衡和人的異化,物欲主義的泛濫、道德的沉淪、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離等令人困擾的問題,顯示了個人失調以至社會失衡的危險趨向。
          面對當今形勢,人類正在尋找解決途徑。在這一努力過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給予我們以啟示。中華元典所貫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內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樂生主義、人道親親的人文傳統(tǒng),以及德業(yè)日新意識、社會改革意識、文化包容意識、守中和諧意識等等,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無疑會成為現(xiàn)代人克服“現(xiàn)代病”的良藥。這便是在“退卻與重回”中獲得民族文化原創(chuàng)性動力的“返本開新”之路,用新見變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這種雙向性的辯證發(fā)展進程,正是中華文化現(xiàn)代化的正途。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的近現(xiàn)代意義》)(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元典精神體現(xiàn)在世界各民族遺留下來的文化典籍中,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質。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產生不朽而深遠的影響,以解決困擾人的問題。
    C.近代文明在其發(fā)展的進程中選擇以“尚古”作為前進的基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業(yè)文明利弊參半,只有走上用新見變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華文化現(xiàn)代化的正途。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歷史到現(xiàn)實展開論證,既有對歷史發(fā)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對當下現(xiàn)實的冷峻思考。
    B.文章圍繞論題,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進行論證,從多個角度充分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C.文章論述從文化史角度審視近代文明時,將國外史料與中國文化人的理論材料作了對比。
    D.文章末段從解決問題的立場出發(fā),指出面對當今形勢,人類特別是中國正在尋找解決途徑。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創(chuàng)性的元典精神,這種精神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在該民族的社會與生活之中。
    B.元典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因為元典超越現(xiàn)實關照久遠,摒棄實證親近哲理,具有開放的氣度和終極關懷的胸襟。
    C.東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條借助“復歸”來謀求現(xiàn)實變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現(xiàn)象深刻影響了近代文明的進程。
    D.中華元典凝聚了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今要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還需要開辟來自中華文化原創(chuàng)性動力的“返本開新”之路。

    組卷:45引用:15難度:0.4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正常狀態(tài)下,每個人保持著內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保持自身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當遇到緊急事件時,這種內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機體會立即調動生理、心理系統(tǒng)的反應,竭盡全力地應對突發(fā)事件,進入應激狀態(tài)。不同的個體對應激事件的反應是有差異的,決定個體應激反應能力的因素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個體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適應能力,后者指客觀環(huán)境的條件等。從反應結果上看,一次應激事件后,一類反應是恰當?shù)?、適應性的,應激事件后個體得到成長和鍛煉。另一類反應是不恰當?shù)?、非適應性的,其結果留下創(chuàng)傷。人格越是強健者,越是以前者反應為主,樂觀豁達的人能相對客觀地評估事件的真實危險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實危險性。
          在SARS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應激反應。一是預期性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忐忑不安,對自己能否勝任工作沒有把握。這一方面源于他們對未知工作情景的擔憂,另一方面源于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鼓勵個體認識自己的這種心理沖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著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時,如果有了充分準備,盡可能將未知的因素變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懼心理就會減輕。因此需進行知識和技能儲備、身體和心理儲備。二是挫敗、內疚、抑郁等負性情緒。他們可能有對被感染危險的恐懼感、工作難度帶來的挫敗感、與家人分離帶來的牽掛以及面對重癥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時產生的哀傷等。因此,要對被感染SARS的真實危險性做出正確的評估,熟練地操作隔離等防護措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承認個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和暫時的、部分的無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就越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心態(tài),積極學習新技能。作為醫(yī)務人員,需要足夠的共情能力,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及時體察他們的痛苦,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治療,但也要有能力將自己的情感與病人分離開來,接受現(xiàn)實的局限性。
    (摘編自《中國全科醫(yī)學》2003年07期,楊蘊萍《由SARS認識應激與應激反應》)材料二: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不同人群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日前,記者采訪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編委會主任游旭群教授。
          記者:當意外來臨,焦慮、恐慌是人們最主要的情緒,疫情對一個人產生的心理影響有哪些?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
          游旭群:疫情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這兩天大家特別關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夠明確會產生認知沖突、無所適從等,都屬于認知上的變化;同時,情緒上容易緊張、恐懼,甚至是抑郁憤怒;從行為方面來看,大家的生活也會出現(xiàn)很大變化,出行受限、社交減少等。這幾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恐懼會加劇我們對疫情的非理性認知,生活的變化又會加劇情緒的緊張感等。
          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群體,他們在心理反應上必然存在差異。對待重度應激反應,我們可以借助專業(yè)的心理測評手段和診斷技術進行評估和治療;對普通人群來講,應激反應比較弱,未達到臨床標準,自我心理健康評估時,可以依據(jù)幾個基本原則:一是生理活動正常,關注睡眠飲食是否規(guī)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緒反應適度,是否存在過度焦慮、持續(xù)抑郁、易激怒現(xiàn)象;三是社會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閉、興趣減退等現(xiàn)象。通常來講,只要這幾個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就無須過度關注和緊張。
          記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兩個群體:一是確診感染的重癥患者及其親人,二是在救治一線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這兩個群體面臨的壓力最大,最需要相應的心理支持。
          一般來說,從兩個層面獲取心理支持:一是個人層面,通過個人努力、充分調動個人資源進行自我支持和維護。二是社會層面,有效利用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yè)團體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過家庭、親人、朋友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過政府部門、所在社區(qū)、工作單位等獲得更多的組織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2月6日)材料三: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慮、恐慌之中。這不僅給身體和心理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長時間、聚焦式的心理恐慌會對整個社會機體產生負面效應,因此對民眾的心理疏導不可或缺。
          實施心理干預,須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要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分類分級服務;二是專業(yè)、有序、符合倫理要求。當前的心理服務主要通過熱線電話和網絡實施,必須運用專業(yè)方法和技術,為求助者提供針對性服務。各部門各類組織有效協(xié)同、高效協(xié)作,為個人提供針對性心理服務。疫情初期,國家衛(wèi)健委就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予以指導;心理學界也迅速組織起來,通過心理熱線、在線咨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務。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熱線為例,目前各地社會組織,已經支持建設了幾百條心理援助熱線,但缺少統(tǒng)一管理,存在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xiàn)象,對服務質量很難進行有效評估。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演進,心理服務需求也會不斷變化。接下來應注重從“介入式危機干預”轉向“恢復性危機干預”。
          社會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核心因素是信息傳播。媒體在信息傳播時,要強化事實,多一些科學知識和防控進展、展現(xiàn)國家力量和人性光輝的內容,從而引導民眾建立理性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疫情防控,還需在預防促進為主、分層分類、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基礎上,拓展到社會心態(tài)引導、核心價值觀培育等重要領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為指引的社會心理建設價值引領機制,從而在全民族共同抗擊疫情的考驗中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02月11日)
    (1)三則材料對“應激反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激反應是一種內在平衡被打破導致機體緊急調動生理、心理系統(tǒng)有效解決突如其來的困難和危險的適應性反應。
    B.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在應激事件中需強健人格,樂觀豁達,客觀評估事件的真實危險性。
    C.疫情引發(fā)的心理恐慌是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應激狀態(tài)持續(xù)太久,會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心理疏導必不可少。
    D.重癥患者和普通民眾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應激反應必然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各類組織針對個體開展分類分級服務。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疫情防控工作不斷推進,生活將逐步恢復正常,但疫情帶來心理影響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應注重“恢復性危機干預”,重建公眾心理健康。
    B.面對疫情,不僅需要醫(yī)學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關“應激與應激反應”的表述為材料二和材料三陳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論依據(jù)。
    C.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會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給公眾帶來心理影響,并且三者相互影響,因信息不夠明確,容易導致緊張,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
    D.奮戰(zhàn)一線的醫(yī)護人員,需要強烈的責任感和足夠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將自己的情感與患者分離,接受現(xiàn)實的局限性,從而避免預期性焦慮。
    (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面前,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該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眾的恐慌心理。

    組卷:6引用:31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燈塔
    劉建超
          父親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親當兵前從來沒有見過海。給父親起名叫海的爺爺也沒有見過海。
          父親曾問過爺爺,海是什么?爺爺指著村子里幾畝地大的池塘,說,江河湖海都是水,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親光著屁股在池塘里撲騰,那時他以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這一方池塘。
          父親參軍,跟著部隊南下。
          首長問,你們誰能爬山?
          父親把手舉得高高的,我從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嶺如走平地,沒啥說的!
          首長又問,你們誰會游泳?
          父親把手舉得高高的,我會。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氣撲騰幾個來回。沒啥說的!
          父親的兩個沒啥說的,就隨著部隊的改編成了海軍。他以為海軍就是要上艦艇,開著軍艦像開著坦克車一樣。
          父親被派去學習航標燈和柴油發(fā)電機的維護和保養(yǎng)。他學得很快,成績也好。學習結束,他被分配到遠離大陸的小島上,島上只有他一個人,日夜守著航標燈。
          排長對父親說,這個小島你就是島長了,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歸你管。島上活著的東西就是空中的海鳥,海灘上的海龜、螃蟹。
          排長說,守護好航標燈就是守護好祖國的領土。能看到航標燈的地方都歸你守護,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親很自豪。父親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島上巡邏,給航標燈添加柴油。父親從沒有一點兒的失落。
          日子單調枯燥,父親卻喜愛上了這座小島。父親說,守島的日子里,他真的學會了游泳,學會了釣魚,學會了和海鳥說話。
          寂寞的時候,父親就給母親寫信,每周來島上送給養(yǎng)的船就成了他們傳書的鴻雁。父親的書信封封都是海島的說明書,島的靜、島的動、島的趣、島的樂,沒有半句島的苦、島的累。他告訴母親,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魚,扎個猛子可以撈出紅薯大小的海參,晚上睡覺,都會有螃蟹來敲你的柴門。
          母親被父親的描繪給迷住了,帶著紅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島。母親上島的日子遇到了風浪,母親被顛簸得把膽汁都吐出來了,船還是靠不了島,只是依稀地看到個人影在揮手。母親沒有上島,她死心塌地要嫁給父親。母親說,那么艱苦的日子父親都樂觀地面對著,跟著這樣的男人,靠得住。
          排長帶著送給養(yǎng)的幾名戰(zhàn)士,為父母親舉辦了簡單而又熱烈的婚禮。母親留下和父親相伴在孤島上守候航標燈,兩個人的世界把寂寞過成了快樂。閑暇,父親教母親游泳,在灘頭捉螃蟹抓海參。他們把釣的魚晾干,讓給養(yǎng)船帶回連隊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樂的事就是給未來的孩子起名字。兩個人對孩子叫什么名字爭執(zhí)不下,父親說,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倆一起帶出來玩。
          于是經常聽到父親喊著,海星、海帶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親會說,島兒、燈兒開始做飯嘍。
          母親懷著我的時候,遇到一場特大風暴。
          濃霧翻滾,暴雨雷鳴,海天像倒翻過來一樣,幾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著瘋了般拍到島上,航標燈都被震得直搖晃。父母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么大的陣勢,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機發(fā)生了故障。
          母親說,這么大的風浪,不會有啥船只過往,等風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親背上工具包說,上級交給我的任務就是維護好航標燈,首長說過,島上的燈塔就是國家主權的象征,一分鐘也不能滅。
          父親登塔,風浪撲得他站立不住。母親擔心,找來繩子系在父親的腰間,另一端纏在自己身上,兩人就這樣守護在機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堅持到天明。
          父親看著累癱在身邊的母親,撫著她的秀發(fā)說,今天該哪個孩子陪咱出操了?母親抱著父親哭了,父親說母親上島就哭過那一次。
          部隊裁軍,燈塔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父親也脫下了軍裝,可他依然留在島上。父親在孤島上守護燈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親病重期間,我正帶著艦隊在波斯灣護航。
          母親說,父親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島。老海啊,你放心,等我倆都走了以后,讓孩子給咱辦個海葬,把咱倆的骨灰撒進大海,撒在當年的海島上,我陪著你一起守護大海。父親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親的淚痕,自己的眼角卻淌下淚水。
          我是艦長,每次出海執(zhí)行任務,路過那座小島,我都會行注目禮。在那座小島上,佇立著一座無形的燈塔。
          父親給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訴父親,我給兒子起的名字叫深藍。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父親名字叫海再寫父親把池塘當海,為后文寫父親成為海軍并分配到島上守航標燈作了必要的鋪墊。
    B.本文以“燈塔”為中心謀篇布局,使情節(jié)緊湊集中,小說的高潮是“我”每次路過父親工作過的小島時莊嚴地行注目禮。
    C.小說寫父親臨終前“眼角卻淌下淚水”,這淚水飽含著父親對母親幾十年來對自己不離不棄、相愛又相知的無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節(jié)并不復雜,語言質樸簡練,為了刻畫父親的形象,運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側面烘托等多種方法技巧。
    (2)父親是本文的主人公,但母親也成為小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請簡要分析文中母親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用意。
    (3)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小說最后一段的作用。

    組卷:18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北京大學文學社請徐則臣來學校做一個有關“青春與文學”的主題講座,如果你是社長,請你根據(jù)下面的資料致開場詞。(不超過160字)
          徐則臣,男,1978年出生于江蘇東海。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xiàn)任《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徐則臣是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認為是中國“70后作家的光榮”?!度绻笱┓忾T》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4 年憑借《耶路撒冷》獲得老舍文學獎,并且在2015年提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6 年《耶路撒冷》獲得首屆海峽兩岸新銳作家好書獎。2019 年8月16日,憑借作品《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其作品被認為“標示出了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可能達到的靈魂眼界”,給中國文學道路點亮了青春之光。

    組卷:13引用:10難度:0.4

一、寫作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網友感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氫彈之父”于敏逝世,抵不過一條八卦新聞。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③郁達夫: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④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向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yè)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珠衰。
          ⑤林鳴,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意工程師,帶領團隊自主研發(fā),攻克十余項世界級工程難題,被稱為新時代英雄!
          ⑥2020年,距2003年非典17年后,面對疫情考驗,84歲的鐘南山再一次成為“逆行者”;此次疫情中,全國有超43000名一線醫(yī)務人員參與援鄂抗疫……他們是最美“逆行”英雄,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軀。
          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和體會?請從中選擇兩三則材料,圍繞“英雄”,呈現(xiàn)你的思考。要求:選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機聯(lián)系: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完成寫作任務;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16引用:8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