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淄博五中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fā)布:2024/4/29 8:6:34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3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學是一面鏡子嗎?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每位讀者在讀書時,都是在讀自我”。閱讀活動中包含著一種認識邏輯,即讀者在閱讀之時,渴望“在書中認識自己”。菲爾斯基認為,這種自我認知的閱讀目的是通過“自我強化”和“自我延伸”實現(xiàn)的。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對熟悉的場景、熟悉的人物與熟悉的日常生活畫面產生共鳴,這種讀者與閱讀內容瞬間的共同體驗,使讀者在文學對他者的描述中印證了自我,這種猶如“對鏡自照”的行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小說的“帶入感”,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當我們閱讀時代久遠或具有異域風情的作品時,雖然對場景、人物以及日常都不再熟悉,但仍然可以產生共鳴,其原因即我們在這些遙遠而陌生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
          拉康著名的“鏡像理論”認為,孩子最初通過看到鏡中的自己逐漸認識到了“自我”的存在。菲爾斯基反對這種觀點在文學中的應用。他認為,我們在閱讀之時,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鏡子,而是一個鮮活生動的對話者,我們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和聯(lián)系而塑造了自我。菲爾斯基認為,閱讀的體驗“更像是看到一個無吸引力的、悶悶不樂的中年人進入一家餐廳,然后猛然發(fā)覺你其實看到的是吧臺后面鏡子里的形象,而這個毫無吸引力的人就是你自己?!辩R子中呈現(xiàn)的我們,并不總是我們希望和想要看到的那樣。文學不是一面鏡子,因此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自己失敗之處與盲點,讓我們接觸到陌生的“另一個我”,達到更深刻的內省與自我認知。
          文學并不是單純的以視覺為中心的平面鏡像,而是一種立體的、錯綜復雜的、延伸的表現(xiàn)與思考。文學中所蘊涵的知識與認知,也并不是鏡子中無法觸摸的影子,而是需要讀者的閱讀與闡釋才能夠產生意義,獲得生命。文學通常是以特殊的個案來描述世界,但是這并不影響文學成為知識的來源,因為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正是由無數(shù)特殊個案獨特性的堆積而生成的。相較于凡事客觀考證的歷史敘事來說,文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內在化”能力,可以主觀地從人物內心向外生發(fā),使讀者沉浸其中,從而更容易了解文學所表現(xiàn)的外部世界。文學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是多樣、偶然且難以預料的。文學不是一面鏡子。讀者與文學的相遇,是某種改變的開始。文學影響讀者的感知,讀者也不斷地賦予文學以新的意義。
    (摘編自段慧敏《讀<文學之用>》)材料二:
          在文學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本之間,常常呈現(xiàn)出順向相應與逆向受挫兩種情況。
          當—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節(jié)發(fā)展、意境指向等,與讀者期待視野中的預先測定完全一致時,即是順向相應。表現(xiàn)在小說閱讀中,那就是,當人物一出場上就會判定其性格趨向;當情節(jié)一開端,就能猜到結局。比如看到“馬嵬坡”這個題目,讀者極易猜到詩人可能要借助楊貴妃的悲劇,譏諷封建權貴,實際內容也往往正是如此。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固然會得到一種先見之明的滿足,欣賞過程十分輕松,但卻會因期待指向的暢通無阻而感到興味索然,會因文本經驗的平常而竊笑作者的低能。
          與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創(chuàng)新意義與藝術魅力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伴隨著期待指向的遇挫。以小說而論,凡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之作,無論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還是情節(jié)的變化、主題的呈現(xiàn),常常出人意料地造成期待遇挫。如在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時,大概很少有讀者能料到竊賊冉?阿讓后來會成為能夠消滅失業(yè)和苦難,興辦了各種慈善事業(yè),政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的蒙特漪市市長;也很少有人會想到那名統(tǒng)治階級的鷹犬、一直在追蹤冉?阿讓的警官沙威會良心發(fā)現(xiàn),私放了冉?阿讓,然后自己投河自殺。在閱讀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時,讀者可能會因期待指向的暫時受遏而不適,但很快又會為豁然開朗的藝術境界而振奮,會因擴充和豐富了期待視野而欣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者就是在這樣一種遇挫與開釋交替出現(xiàn)的精神活動中,體驗到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
          實際上,真正贏得大多數(shù)讀者喜愛的作品,往往既有順向相應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時喚起讀者期野,同時又在不斷設法打破讀者的期待慣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節(jié)或意境牽動讀者的想象。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既會因為舊有經驗的重溫而快適,又會因期待視野得以豐富補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藝術成就的高低,顯然與這樣一種對讀者期待視野的豐富補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讀者期待視野的程度有關。
    (摘編自童慶炳《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閱讀時通過“自我強化”和“自我延伸”能使讀者更好地融入作品中以實現(xiàn)自我認知。
    B.菲爾斯基認為文本不是冰冷的鏡子而是鮮活的對話者,因此他反對拉康的“鏡像理論”。
    C.讀者閱讀作品時會出現(xiàn)“柳暗花明”的欣喜,重要原因是期待指向從遇挫走向了開悟。
    D.相較于完全符合讀者期待視野的文學作品,具有適度的逆向受挫的作品易受讀者喜愛。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與閱讀內容產生共鳴并印證了自我,這種現(xiàn)象如同“對鏡自照”。
    B.材料一多次引用菲爾斯基的觀點并作為說理的依據(jù),可見作者對他觀點是較為認同的。
    C.文學如果像歷史敘事那樣凡事講求客觀考證,會因“內在化”能力削弱而趨向平面鏡像。
    D.如果某作品與讀者期待視野順向相應,可知這位讀者有一定閱讀技巧且閱讀較為輕松。
    (3)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從純潔到墮落再到復活的發(fā)展過程,既在讀者的意料之中,又出乎讀者的意料之外。
    B.《小二黑結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戀愛,突破重重阻礙,最終實現(xiàn)大團圓的結局,符合多數(shù)人的心理預期。
    C.《老人與?!分猩5貋喐绲摹坝矟h”精神貫穿小說始終,這對喜歡閱讀海明威作品的讀者極具閱讀吸引力。
    D.讀者在閱讀《黨費》時,讀到黃新組織婦女同志為山上的同志運送咸菜遭遇白匪時會為其擔心,讀到她為掩護同志而壯烈犧牲時會感到悲痛。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結構。
    (5)關于讀者和文學作品價值的關系,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有一個著名的公式:S=A+R。S是作品的文學價值,A是作者賦予的意義,R是讀者賦予的意義。請結合兩則材料,闡釋這個公式的內涵。

    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父親(節(jié)選)
    梁曉聲
          小時候,父親在我心目中,是嚴厲的一家之主,絕對權威,靠出賣體力供我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懼怕的人。
          父親板起臉,母親和我們弟兄四個,就忐忑不安,如對大風暴有感應的鳥兒。
          父親難得心里高興,表情開朗。
          那時妹妹未降生,爺爺在世,老得無法行動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還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統(tǒng),僅靠吮咂一個三級抹灰工的汗水。用母親的話說,全家天天都在“吃”父親。
          父親是個剛強的山東漢子,從不抱怨生活,也不嘆氣。父親板著臉任我們“吃”他。父親的生活原則萬事不求人。鄰居說我們家:“房頂開門,屋地打井?!?br />      我常常祈禱,希望父親也抱怨點什么,也唉聲嘆氣。因為我聽一位會算命的鄰居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人胸中一口氣?!卑凑瘴业奶煺嬗字傻南敕ǎ赣H如果能唉聲嘆氣,則會少發(fā)脾氣了。
          父親就是不肯唉聲嘆氣。
          這大概是父親的“命”所決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親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親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卻非常能諒解他,甚至同情他。一個人對自己的“命”是沒辦法的,別人對這個人的“命”也是沒辦法的。何況我們天天在“吃”父親,難道還不允許天天被我們“吃”的人對我們發(fā)點脾氣嗎?
          父親第一次對我發(fā)脾氣,就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一個慣于欺負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剛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劃了兩道口子。父親不容我分說,狠狠打了我一記耳光。我沒哭,沒敢哭,卻委屈極了,三天沒說話。在擁擠著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間內,生活絕不會因為四個孩子中的一個三天沒說話而變得異常的。全家都沒注意我三天沒說話。
          第四天,在學校,在課堂,老師點名,要我站起來讀課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讀熟了的課文。我站起來后,許久未開口。老師急了,同學們也急了。老師和同學,都用焦急的目光看著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著七八位外校的聽課老師。
          我不是不想讀,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級丟盡榮譽。我是讀不出來,讀不出課文題目的第一個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師,比我的同學們還焦急。
    “你怎么了?你為什么不開口讀?”老師生氣了,臉都氣紅了。
          我“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從此我們小學二年級三班,少了一名老師喜愛的“領讀生”,多了一個“結巴磕子”,我也從此失掉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學以后,才自我矯正過來。我變成了一個說話慢言慢語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據(jù)理力爭”的時候,我往往成了一個“結巴磕子”,或是一個“理屈詞窮”者。父親從來也沒對我表示過歉意。因為他從來也沒將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聯(lián)系在一起……
          關于“出息”,父親是有他獨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飯的時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著碗又要去盛,瞥見父親在瞪我。我膽怯了,猶猶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親卻鼓勵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親見我只盛了半碗,又說:“盛滿!”接著,用筷子指著哥哥和兩個弟弟,異常嚴肅地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才長力氣!你們眼下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父親臉上呈現(xiàn)出一種真實的慈祥、一種由衷的喜悅、一種殷切的期望、一種欣慰、一種光彩、一種愛。
          我將那滿滿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還強吃掉半個窩窩頭。為了報答父親,報答父親臉上那種稀罕的慈祥和光彩。盡管撐得夠嗆,但心里幸福。因為我體驗到了一次父愛。我被這次寶貴的體驗深深感動。
          我以一個小學生的理解力,將父親那番話理解為對我的一次教導、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導、一次不容置疑的現(xiàn)身說法。我心領神會,虔誠之至地接受這種教導。從那一天起我飯量大了,覺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漸發(fā)達,力氣也似乎有所增長。
    “老梁家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窩窩頭,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頓頓吃得多歡,吃得多饞人喲!”這是鄰居對我們家的唯一羨慕之處。父親引以為豪。
          我十歲那年,父親隨東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親離家不久,爺爺死了。爺爺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親病了。醫(yī)生說,因為母親生病,妹妹不能吃母親的奶。哥哥已上中學,每天給母親熬藥,指揮我們將家庭樂章繼續(xù)下去。我每天給妹妹打牛奶,在母親的言傳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極希望自己有一個姐姐。母親曾為我生育過一個姐姐。然而我未見過姐姐長得什么樣,她不滿三歲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為父親不相信西醫(yī),不允許母親抱她去西醫(yī)院看病。母親偷偷抱著姐姐去西醫(yī)院看了一次病,醫(yī)生說晚了。母親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場。父親卻從不覺得應對姐姐的死負什么責任。父親認為,姐姐純粹是因為吃了兩片西藥被藥死的。
    “西藥,是治外國人的病的!外國人,和我們中國人的血脈是不一樣的!難道中國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藥來治的嗎?!西藥能治中國人的病,我們中國人還發(fā)明中醫(yī)干什么?!”
          父親這樣對母親吼。
          母親辯駁:“中醫(yī)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醫(yī)。”
    “說這話的,就不是好中醫(yī)!”父親更惱火了。
          母親,只有默默垂淚而已。
          鄰居那個會算命的老太太,說按照麻衣神相,男屬陽,女屬陰,說我們家的血脈陽盛陰衰,不可能有女孩。說父親的秉性太剛,女孩不敢托生到我們家。說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們家的陽剛之氣“克”逃了,又托生到別人家中去了。
          一天晚上,我親眼看見,父親將一包中草藥偷偷塞進爐膛里,滿屋彌漫一種苦澀的中草藥味。父親在爐前呆呆站立了許久,從爐蓋子縫隙閃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親臉上。父親的神情那般肅穆,肅穆中呈現(xiàn)出一種哀……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父是一個剛強的山東漢子,是個三級抹灰工。他靠著微薄的工資供養(yǎng)一大家子人,脾氣暴躁,不善言辭,卻也吃苦耐勞。
    B.“房頂開門,屋地打井”一句指父親“萬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則,即使生活非常困難,也不向親朋或鄰居尋求幫助,要自力更生。
    C.父親第一次對“我”發(fā)脾氣這一情節(jié),揭示許多父母沒有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最終給孩子造成了終身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D.盡管父親母親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銳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我”也敏銳感知到了父親的痛苦。
    (2)下列對小說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一個兒子的眼光記錄父親,通過幾件典型的事件描繪了父親鮮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親對“出息”的理解體現(xiàn)了他樸素的人生觀。
    B.文本善于使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如母親的溫柔隱忍,與父親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比中突出父親在家“絕對權威”的地位。
    C.作者梁曉聲善于苦難敘事,既能夠通過具體的生活展現(xiàn)苦難的物質生存狀態(tài),也能夠由此挖掘人物內心,展現(xiàn)他們苦難的精神狀態(tài)。
    D.作品情感豐盈,矛盾、誤解、沖突、埋怨、委屈、慶幸、感恩等交織在一起,揭示出父與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及親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話題。
    (3)文中畫線句子連用了三個整齊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結尾,簡要分析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
    (4)有人說:“在批評父輩狹隘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忘記他們的深沉?!闭埥Y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10引用:5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6分)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國著名翻譯家方夢之,對語言的濃烈興趣①_______。他曾回憶道,他很小時候就愛讀國文,到中學愛讀英語,到技校愛讀俄文,只要有閑隙,各式各樣的文字總會不自覺地爬上他的心頭。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至山東一家廠礦企業(yè)。此前苦心孤詣學了三年多的俄語仍“糾擾”于他的夢際,②_______。休息日,他常到大明湖畔山東省圖書館讀外文報刊。所學語種③_______,“文革”期間自學德語;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每周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南京工學院聽日語課,還曾譯校過日文專業(yè)文獻。
          工廠勞動之余,翻譯給了他精神慰藉。20世紀60年代初,他開始為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重慶分所出版的《機械制造文摘》譯校文稿,校譯稿都出自他所在礦山鍋爐旁的汽包房,大爐間既是工作間,也是翻譯室。左邊放著詞典,右邊攤著稿件,“噗——噗——噗”的蒸汽沖水聲仿佛是他沉潛譯事的伴奏。兩種轉換一并進行:鍋爐房在能量轉換,他在語際轉換。嘈雜的環(huán)境下練就了他心態(tài)平衡、思緒穩(wěn)定的功夫,鍋爐房成其避俗遁世之所;翻完數(shù)十萬字的科技資料,所譯與所學契合,他功德圓滿詩意棲居。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1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生活中,有的門緊緊關閉,有的門半虛半掩,有的門全然敞開。在人的一生中,開門是人生意味頗為深長的動作,有的門適宜推開,有的門適宜敲開,還有一些門適宜砸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8引用:6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