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湖北省武漢市華師大一附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作為一種兼容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之功能的新聞文體,新聞述評從1918年正式出現(xiàn)(《每周評論》,國內/外大事述評)起即備受業(yè)界推崇,在改革開放后又因存在“新聞報道說、新聞評論說、文體雜糅說、淡化文體說”等爭鳴之聲而引發(fā)了學界研究的高潮,然至21世紀10年代之后,尤其是當下,非但研究之氣勢回落,爭鳴之聲漸止,就連認知和應用方面也落入了“新聞評論說”之窠白。認知方面,隨著爭鳴之聲的漸止步于“新聞評論說”,后學者極易對新聞述評的“是什么”產生以蠡測海之判斷,認為其就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應用方面,緣因“評”收尾,業(yè)界實操者多側重其評論功能的應用。然而,作為一種存在百年且可溯至先秦的文體,新聞述評尚有諸多的可能性,正如童慶炳曾說,文體大都是“文以代變和與時因革”的,任何以某一時代或當下視角定義或評價文體的都是片面的。
          新聞述評的源頭可溯至古代文學領域內的“述”與“評”的概念發(fā)生,并可沿襲至近現(xiàn)代應用文領域內的“述評”概念,以及現(xiàn)代新聞領域內的“新聞述評”概念。羽化出文學母體之前,新聞文體一直以寄居之態(tài)存在于文學領域,是而,新聞述評概念的溯源可追至古文史時期,在古文史的文體輯錄中,不僅“新聞述評”不見其蹤,且連“述評”一體也未見蹤跡,倒是“述”與“評”二體留有記錄。
          古文史時期的“述”與“評”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在于若按功能論析,二者均可劃入序跋類,而同時以功能和起源論析,則前者歸入雜記類,后者歸入史論類。從實踐領域溯源,前者可溯于吳陸績《周易述》,流有隋劉炫《尚書毛詩春秋孝經述議》,及魏邯鄲子叔《受命述》;后者可溯于晉孫毓《毛詩異同評》,流有陳邵《周禮異同評》、江熙《公谷二傳評》及梁袁昂《書評》。然雖可溯至三國與兩晉,其真正作為文體被輯錄在冊卻多在明清兩朝。
          明清兩朝的《文體明辨序說》(明?劉師曾)、《文體通釋》(清王兆芳)和《文體芻言》(清?吳曾祺)都曾對“述”與“評”二體予以輯錄,并在概念上有所呈現(xiàn)。其中,“述”的涵義上大體有二:一曰“撰”,二曰“序”;“評”的涵義均呈現(xiàn)為“品論”和“評議”。
          繼“述”與“評”二體后,“述評”開始作為組合詞匯出現(xiàn)于系列的漢語詞典、新聞學辭典與寫作辭典,并在概念上呈現(xiàn)為三種涵義。第一種指“情報產品”,“述評”又被視為“評論”和“評述”,是針對某學科、技術或技術經濟等特定課題進行敘述和評論的情報研究成果,是帶有評論性的二次文獻。第二種指“文獻產品”,系“通過有關文獻對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展所作的調查,可以是有關文獻的參考書目,也可以是有關專題原始出版物的綜合性評論介紹”。第三種指“新聞產品”,在新聞產品這一內涵包裹下的“述評”,是“報刊上的一種文體”,即新聞文體之一,如《中國現(xiàn)代編輯學辭典》《新聞學大辭典》《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公共關系辭典》等工具書均支持此觀點。
          作為一種浸淫于業(yè)界百年之久的文體,新聞述評深受文以代變之影響,并將實踐中之變化逐一記錄并反映于概念,因此,對新聞述評概念內容的解析是了解百年間其業(yè)界實操的有效途徑。不同時期的新聞述評概念樣態(tài)如圖所示:

          如何判斷某一文體是否屬于新聞述評,可細化為如下兩個層次:
          ①寫作筆法是否“夾敘夾議”
          揆諸歷史,無論是民國期還是新時期,無論是持新聞報道說還是新聞評論說,“夾敘夾議”都是歷代新聞述評概念流變中的恒定部分。而且,在內容上,“夾敘夾議”尚須“敘與議的水乳融合”,即不可以“述是述”,或“評是評”,二者之間沒有銜接,致使水油兩張皮。因此,對夾敘夾議進行判斷時一定要注意到其寫法上雖是靈活多變的,但“述”與“評”卻是有過渡與銜接的。
          ②“敘”是否鋪開,“議”是否議論
          在確定一篇新聞作品是“夾敘夾議”后,尚須對“敘”與“議”進行“度”的判斷,即“敘”是否鋪開和“議”是否議論。“敘的鋪開”是判斷一篇新聞作品是新聞述評還是新聞評論的重要依據。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敘是否鋪開”。在新聞評論中,“敘”的存在往往是為觀點服務,是為寫作由頭,故一般不予以展開,多就一兩句話簡要提及或概述以作引入議論之用,而在新聞述評中,“敘”的存在一方面在字數(shù)上比新聞評論要多,另一方面在質量上也比新聞評論要豐滿。
          所謂議論,即對某問題進行評議討論,而“議在議論”是要在敘述基礎上發(fā)表意見、評論對錯,而“夾敘夾議且議在議論”也被視為述評筆法,區(qū)別于“夾敘夾議且議在說明”的報道筆法,因此,“議在議論”是判斷一篇新聞作品是新聞述評還是新聞報道的重要依據。新聞述評和新聞報道(尤指深度報道)中均有“夾敘夾議”,新聞述評在“議”的表達上依舊是“議在議論”,其擅長崇尚議論,將意見直訴于外甚至抒情表達。然同時,深度報道尤其是解釋性報道中的“夾敘夾議”的“議”的表達方式多為“說明”,其擅長規(guī)避議論,將意見隱匿于無形。
          在新聞述評百年之際對其概念予以回顧并進行體系建構的最重要之意義就在于敦促業(yè)界人士在認識新聞述評文體擴容性的基礎上善用之、推廣之,進而實現(xiàn)人所共知。
    (摘編自劉英翠 張悅《中國新聞述評概念的百年回顧與體系建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聞評述兼具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的功能,但其與新聞評論仍有顯著區(qū)別。
    B.作者認為任何以某一時代或當下視角定義或評價文體的都是片面的。
    C.21世紀10年代以后,當下的后學者在認知方面對新聞述評的理解容易片面。
    D.新聞述評的概念在其羽化出文學母體之前,一直寄居在文學領域。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文史時期的“述”按功能論析,既可劃入序跋類,亦可歸入雜記類。
    B.明清兩朝都曾對“述”與“評”二體予以輯錄,至此“述評”才被作為文體確立。
    C.述評的概念由古至今從分到合,體現(xiàn)了“文以代變和與時因革”。
    D.作為新聞產品的“述評”,通過一系列工具書證明其為新聞文體之一。
    (3)根據材料內容,以下判定“新聞述評”的依據正確的一項是
     

    A.“夾敘夾議”是判斷是否為“新聞述評”的關鍵。
    B.新聞述評文體應減少“述”與“評”之間的分析過渡,避免出現(xiàn)“水油兩張皮”。
    C.新聞述評中的“敘”的在字數(shù)上比新聞評論多,而且“敘”不予展開。
    D.新聞評論與深度報道最大的區(qū)別是“議在議論”還是“議在說明”,前者將意見隱匿于無形。
    (4)請根據材料內容,給“新聞述評”下一個定義。
    (5)新時期概念指導下的新聞述評一分為二,兩者之間有何區(qū)別?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11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屈原與杜甫種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樹(節(jié)選)
    周瑟瑟
          我重讀過去一年半時間里寫下的詩歌時,尤其在讀2018年下半年寫下的作品的過程中,始終處在無法理解自己的狀態(tài),我不得不中斷了閱讀,一直停到2020年初,才重新接著讀。說來奇怪,這次讀起來很順了,從2018年10月我進入貴州水城的寫作,似乎沒有可以刪掉的詩了,而在此之前我一遍遍地刪除,有些月份甚至很難留下幾首我滿意的作品,不知此前寫得真的很壞,還是我沒有真正理解自己?我明白,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時刻何時能夠到來,又在何時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寫作何時會順暢,何時會突然變得艱難。寫作的不確定性是寫作的一部分。
          屈原與杜甫到死的時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們或許永遠帶走了對自己的不理解。我父親在臨終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會發(fā)現(xiàn)什么,就像寫作戛然而止,寫不下去了就結束生命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我欣賞那些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突然停止最后一口氣的人。
          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他一步步走向江中,懷抱一塊石頭,做了以身赴死的技術性處理,他或許理解了自己,但別人理解不了他,他在那個時代被人深深誤解,以為他瘋了。
          杜甫在我故鄉(xiāng)的河流上寫作時,他的饑餓與病痛,他的寫作,誰能理解得了?甚至到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饑一頓飽一頓的飄泊生活,現(xiàn)在已經很少有那樣的詩人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可以見到饑餓的詩人,現(xiàn)在吃得太飽的詩人比比皆是,詩人以吃得太飽為榮,以酒肉穿腸過為日常生活。所以,當代詩人理解不了古代詩人,我們以吃得太飽去理解吃不飽的杜甫,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無法確定被他人理解或誤解是幸運還是不幸,我的寫作被你理解有什么意義?被他人順利接受顯然不是我寫作的動力,被他人拒絕也不是我不寫的理由。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誤解的時候,不被時代接受應該是死者的命運,為什么我在活著時就要得到時代的接受?為什么我不可以被他人拒絕?拒絕是常態(tài),正如我時常拒絕你一樣。
          種橘是一門技術活,記得童年時大部分人家歡天喜地種下幼樹,來年開春卻死了,只有少部分人家種下的活了下來,等到結出果子,有的人家的橘子是苦澀的,大部分沒有等到橘子成熟就被孩子們一窩瘋地偷吃了。等到成熟了可以摘果子的時候,橘樹上剩下少得可憐的幾個,我們處在長身體的時候,鄉(xiāng)村里能夠撈到的好吃的東西并不多,最常見的是地里的蘿卜、黃瓜、涼薯,房前屋后的桃子。
          在我們那里突然有一年鄉(xiāng)政府通知給每家每戶免費發(fā)放橘樹苗,拖拉機拖來了從沒見過的橘樹,葉子翠綠,像桂花樹。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寫過的橘樹,我那時想象橘子掛滿房前屋后的情景,甚至聞到了橘子的清香飄在空氣里,但我的想象落了一場空,大部分橘樹死了,我家只有一棵橘樹活了下來,并且結出的橘子味道怪異。我現(xiàn)在想來父親與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種橘樹的能手,雖然仙叔后來在他家后山種滿了橘樹,有一年我與哥哥去給外婆上墳時順道還去仙叔家的后山參觀過,但我并沒有看到橘子掛滿枝頭的景象。我記得仙叔是在他兒子突然病逝后才開始種橘的,仙叔以種橘的方式度過了最悲傷的日子。
          在我的故鄉(xiāng)可能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種橘都是失敗的,直到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鄉(xiāng)才猛然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門前屋后種滿了橘樹,仿佛一夜之間他們獲得了種橘的秘密,都成了種橘的高手。2017年12 月11日我去故鄉(xiāng)青竹寺岳州窖考古現(xiàn)場,在一戶人家的地坪碰到了自稱姚村長的人,他說他種的桶子最甜,因為他把白糖埋在橘樹根上了。此事很多外地讀者認為我在虛構,其實是確有其人其事,我本人確信姚村長真的那么干了,對于湘北人來說這并不奇怪,我小時候就有過類似的知識,不管這種知識的真?zhèn)?,但在樹根上埋白糖結出的果子是甜的是與生俱來的知識,地方知識我是相信的,雖然它可能沒有科學道理,但我理解它,就像理解我自己,而外地讀者以為是笑話,在我們那個地方卻深信不疑。
          屈原在我們那個地方并不神秘,因為我們從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劃龍船吃粽子,掛艾草熏艾草,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生活。種橘反而與他無關,種橘是為了吃橘,并不是為了紀念屈原,只是我離開故鄉(xiāng)二十多年回去后才發(fā)現(xiàn)橘樹包圍了每戶人家,村子里橘香飄蕩,我少年時的想象變成了現(xiàn)實,于是我寫下了關于屈原種橘的詩。故鄉(xiāng)的人對此并不理解,你寫你的,我種我的,而我覺得這樣很好。世上很多事就是隔著,隔著才有意思,不理解才正常,各干各的才有可能干下去。
          寫作如種橘。過去二十多年都種死了,但橘樹還留在我故鄉(xiāng),在我不知道的某一天他們喜歡上了種橘。我父母都不在了,我家曾經的菜園里一棵橘樹結滿了青色的橘子,我堂嫂說等橘子紅了她要摘幾個放在我媽媽的墳上。回北京后,我沒有問過堂嫂是否摘了橘子放在媽媽的墳上。
          每個人種下的橘樹都有不同的氣味,屈原種下的橘樹與杜甫種下的橘樹不是同一棵橘樹,我父親種下的橘樹與仙叔種下的橘樹不是同一棵橘樹。
          2020年1月25日北京樹下書房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創(chuàng)作有關屈原種橘的詩卻得不到家鄉(xiāng)人的理解,因為種橘與紀念屈原無關,可見與屈原有關的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融入當?shù)氐泥l(xiāng)土民俗中。
    B.作者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饑餓的詩人,但是當代詩人大多數(shù)衣食無憂,已經不能理解古代詩人了,即便是對杜甫也會產生誤解。
    C.作者在回憶過往時多次提及具體的年月日,讓曾經的親身經歷真實可感,也使文本巧妙地將歷史文化氛圍與當下語境相結合,富有縱深感。
    D.文章開頭以近年來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引,拋出“作家能否真正理解本人”的疑問,并在后文對屈原和杜甫的敘述中間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關于文中回憶家鄉(xiāng)種橘往事的敘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幼時的“我”對橘充滿了憧憬與渴望,從視覺與嗅覺的角度描繪橘葉的翠綠如桂與橘子的清香彌散,一虛一實,點出了作者與橘的不解之緣。
    B.“橘”是蘊含了親情歲月的載體與見證,作者由家中菜園里一棵結滿青色的橘子的樹以及堂嫂的話聯(lián)系到對父母的懷念,睹物思人,以小見大。
    C.青竹寺岳州窯自稱姚村長的人“埋糖種橘”的行為看似荒誕不經,但作者深信不疑,體現(xiàn)出其立足本土傳統(tǒng),理解地域文化的立場與心態(tài)。
    D.作者強調“種橘是一門技術活”,由過去多年來故鄉(xiāng)種植失敗到近年來的豐收,“秘密”一詞體現(xiàn)出種橘也是一項需要心領神會的精神活動。
    (3)本文為詩人周瑟瑟新出版詩集《種橘》的自序,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作者為何以“種橘”作為詩集名稱。
    (4)請結合《離騷》《蜀相》的創(chuàng)作,簡要分析“屈原種下的橘樹與杜甫種下的橘樹不是同一棵橘樹”這句話對文學寫作的啟示。

    組卷:3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6.閱讀材料,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何為國風?“國風”二字,可以追溯到《詩經》。其中,《風》收錄了當時十五國的民間詩歌,又稱國風。但今天的國風,它是華夏服飾的還原?是帶有唐宋雅韻的歌舞?是對明代花瓶的復刻,還是代代相傳的老手藝?關于國風的定義,學界聚訟紛紜,①______。既然難得其義,不妨浪漫些,把國風當作一粒在你我腳下的這片古老的土地生根發(fā)芽、慣看春風的種子。
          國風,一國之風。風從何處來?從舊時的傳統(tǒng),從文化的大樹根系里綿延、生發(fā)而來。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都可稱之為國風?那可未必。這幾年,不少時尚品牌也喜歡走“中國風”。例如在包包印上幾個漢字“我愛你”,把十二生肖做成項鏈、手表,在鞋上畫上祥云等等,可謂②______,讓人目不暇接。盡管這些公司已將中國元素大幅度地呈現(xiàn),依然給人一種③______的感覺,還會被網友調侃辣眼睛。其實,一提到國風,可以有外在和內里兩方面。外在,是諸如紋樣、材質、工藝等表達,更為具象化,是形式上的傳承。內里,則是背后的文化內核和審美情趣,它很難用一個標準去說,可是,有些美,你一眼望去便知道它是屬于中國的美,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國風的,請加以概括。
          材料二:
          18世紀左右,德國人弗朗茲?約瑟夫?加爾,花了很長時間,在陌生人頭皮上面搗鼓。他不是理發(fā)師,不是按摩師,不是什么瘋狂的腦子控,他是一名顱相學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顱相學理論的人。但后來,顱相學①_____,而被人們摒棄。這似乎說明,頭的輪廓,并不能告訴我們大腦內部究竟在發(fā)生什么。
          大腦,不同于靈魂和心臟什么的,②_____。加爾最后的、同時也是正確的結論是:大腦的不同部位控制我們某方面特定的行為。大腦的部分區(qū)域定位著一些特定的功能,比如,視覺、運動、記憶、說話,甚至是面孔識別,換句話說,功能在大腦中是有定位的。如果你刺激我大腦的任意位置,你就可以控制我的運動、我的記憶、甚至是我的人格。
          一些精神學家認為,③_____,所以,在心理學界和人類心理實驗領域中,一個推動著我們不斷探索和前進的問題就是我們大腦的功能是如何與心理活動相聯(lián)系的。如果你不能認識自己的大腦,你就無法提出正確的問題,也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3)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4)請簡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語言風格上的不同,并分析成因。

    組卷:4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與世界產生關聯(lián),寫作就是文學家們表達認知世界的方式。作家雨果?克洛說:“我寫作,則我生存!”薩門拉什迪也說:“寫作在于揭示出真理的線索?!?98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塞弗爾特說:“我為能感到自由而寫作?!贝蠼∪蓜t說:“我文學的基本形式是呼喚。”聶魯達說:“我的生命已經成熟,因此我寫作。”辛格則說:“娛樂是我寫作的首要目的?!薄?br />      閱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呢?請以“寫作”為話題,選擇合適的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組卷:7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