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慶八中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
發(fā)布:2024/4/29 8:6:34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國家推行的現(xiàn)代法律和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習慣法之間存在差異。在推廣國家法律的時候,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需要直面這一差異。如果宣傳的內容只涉及國家法律,當?shù)剞r(nóng)民會感覺到陌生。但如果只講地方民眾熟悉的習慣法,又失去了傳播的目的。通常的辦法,就是在宣傳中嫁接現(xiàn)代法律與習慣法,達到“轉生為熟”的目的。從內容上講,《不能走這條路》包含兩種法律邏輯及其嫁接關系。一重是農(nóng)村習慣法的邏輯,它是以家庭的共同利益為核心。從這重邏輯來說,為了家庭生計日夜操勞的小珍,應該受到表揚和鼓勵,而成天在外喝酒賭博的二狗,應該受到批評和教育。二狗的種種行為完全違背了一個丈夫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在小品的開頭,現(xiàn)代法律的話語并未出現(xiàn),但描述了二狗喝酒賭博、經(jīng)常打罵小珍的事實,潛臺詞是任何婦女、哪怕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被隨意侵犯。當小珍喝農(nóng)藥自盡,警察隨后趕來將二狗及其賭友逮捕后,村婦女主任的忠告“這可不是家庭小事,而是侵犯了婦女權益”,實現(xiàn)了國家法與習慣法的嫁接。在這里,二狗首先成為村莊習慣法的反面典型,才可能成為現(xiàn)代法律的反面教材。這出小品的邏輯和《白毛女》的邏輯基本一致,黃世仁首先是違背村莊倫理道德的負面人物,然后才可能成為黨和國家的階級敵人。筆者把以上不同法律的翻譯關系稱作“法律嫁接”,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響和交錯狀態(tài),同時也看到,習慣法既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又能保持自身一定的獨立性。
“戲曲普法”蘊含著深遠的人類學啟示,它有助于我們將關注重心從“糾紛解決”轉向“傳播過程”。與法律史學家只通過文本探討中國歷史上法律與戲劇之間的關系不同,進行當下“戲曲普法”田野工作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可以追蹤普法劇本的寫作、修改、演出以及效果等內容。“戲曲普法”涉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地方、中國與西方等多重關系,是法律與社會科學界未來值得努力探索的一個領域。
(摘編自尹韜《“戲曲普法”的人類學啟示》,《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5月26日)
材料二:
理解了人類學與法學在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我們便能理解法律人類學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對于域內而言,自新世紀開始,中國法學開始系統(tǒng)性地反思既往過度以城市為中心、過度以規(guī)范為定見,從而可能忽略了一線城市以外真實的社會需求,以及對法律運行的復雜過程相對盲視的價值取向。坦率地講,現(xiàn)代法學的制度構造和知識體系舶來于西方,其作為一個移植性的秩序安排在中國現(xiàn)實土壤中,確實不可能僅僅通過立法過程對文本規(guī)范的建構來實現(xiàn)。法,不僅僅是一個規(guī)范問題,甚至根本上不是一個規(guī)范問題,而是生命秩序。以高傲的西方經(jīng)驗自居,完全忽視了規(guī)則的文化維度、語境意義與地方性知識之特征,認為不需要去建構和孕育現(xiàn)代法律體系與中國現(xiàn)實深度咬合的社會根性,這是中國法學“本本主義”的顯著問題。好在隨著中國文化自覺的日益清晰,以及法學交叉學科研究的日趨拓張,中國法治建設在吸收世界優(yōu)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同時,越發(fā)重視中國經(jīng)驗本身。當擺脫了“輪椅”狀態(tài)的法律學人重新站在真實的大地上,在研究方法上便會越來越多地重視在場性價值,重視局內人視域,重視對基層與遠山的溫潤關切。這一“接地氣”的研究理路與價值主張,攜帶著法律人類學的力量,為理解復雜的中國不斷積累著本土智慧與體驗樣本。
而如果將視野拉長到國際,“以世界為田野”一直是中國人類學人的夢想。如高丙中教授所言,中國的人類學前輩學人們當然知道人類學田野包括世界而非以國內為限,然而,人類學視野和活動空間的內斂性一直是中國人類學界的遺憾。多方面的歷史條件制約著人類學家的選擇。其一,中國的國力(包括課題資助能力)和國情使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有時顧及不到,把資源投到耗費不菲卻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國內急迫問題(如圍繞溫飽問題的物資生產(chǎn)等)的人類學課題上。其二,中國所處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階段的社會心態(tài)、集體意識不便于學者到國外社會開展調查研究。中國的現(xiàn)代化開始于并長期伴隨著外來入侵造成的眾多的生命犧牲和“國恥”的不斷累積,國人在心理上與西方主宰的外部世界的關系是比較敏感的。當“以世界為田野”的研究無法有效發(fā)生時,其現(xiàn)實后果之一,便是在我們推動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對沿線國家缺乏在場性的深度理解?!巴斫S多這方面的法律著作都是應急之作,只是對有關國家法律制度進行膚淺的介紹,而忽略了這些法律規(guī)則和制度的歷史背景、文化意蘊和社會情境。這些著作不僅在學術上無價值,在實踐上也有誤導之虞?!?br />(摘編自熊浩《法律人類學的學術意義與中國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5月26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能走這條路》是現(xiàn)代國家發(fā)與農(nóng)村傳統(tǒng)習慣法嫁接的“戲曲普法”的典禮,其中二狗是這兩種法律邏輯的反面教材。
B.“法律嫁接”有助于我們研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響和交錯狀態(tài),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看到習慣法自身所保持的獨立性。
C.“戲曲普法”田野工作相較于法律史學家的文本探討工作,特點在于可追蹤普法劇本從寫作到演出效果的全過程。
D.在“一帶一路”的推動和實施過程中,對沿線國家缺乏在場性的深度理解,說明“以世界為田野”的研究暫時難以推進。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戲曲普法”蘊含著深遠的人類學啟示,在這一領域法律與社會科學界未來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B.由于可能忽略了一線城市以外真實的社會需求,現(xiàn)代法學是不可能只通過建構文本規(guī)范來實現(xiàn)的。
C.當法律學人擺脫“輪椅”重新站在真實大地上,就能理解復雜的中國,同時具備法律人類學的力量。
D.“以世界為田野”而不限于國內是中國人類學人的夢想,但他們的夢想?yún)s被國力和國情的限制打破。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線中最能概括“戲曲普法”特點的一項是
A.深入基層,了解農(nóng)村群眾廣泛認同的熟悉的習慣法。
B.不斷創(chuàng)作新的“戲曲普法”劇目,進行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巡演。
C.將國家法律嫁接在習慣法之上,達到傳播法律的目的。
D.提升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對現(xiàn)代發(fā)和習慣法之間差異的認知。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西方通常的觀點以為,法律意味著客觀的、抽象的、理性的正義,只會出現(xiàn)在文本之中。與主觀性、娛樂性的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無涉?!闭埥Y合材料一,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0引用:3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龔州石
蒙福森 明朝成化十一年,陳文瑜調任龔州知縣。他帶著兩名隨從、一個書童,坐一葉扁舟,沿江南下。其時,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一路江水蒼茫,煙波浩渺。沒過幾日,古城龔州將近,陳文瑜走出船艙,佇立船頭,眺望兩岸景色。杏花煙雨,桃紅柳綠,陳文瑜詩興頓起,吟道:“龔州平原小路斜,兩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贝藭r,江風吹拂,衣衫飄飄,龔州城郭遙遙在望。
至龔州渡口,下船登岸。碼頭上,縣丞丁大典帶著縣衙一干人等及當?shù)馗缓类l(xiāng)紳等候已久。
寒暄畢,陳文瑜抬頭看見岸邊不遠處,隱約有一廟宇,氣象巍峨,問道:“丁大人,這是什么地方?”
丁大典答道:“此渡口名曰將軍古渡,那寺廟叫伏波寺。相傳,漢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交趾,路過此地,其時天色已晚,不知江水深淺,大軍渡江而過,安然無恙,軍隊駐扎岸邊,次日清早,才驚見江水之深,若非神助,豈能渡過?邑人感念上蒼,遂建廟立碑,年代久矣?!?br /> 陳文瑜打發(fā)眾人先行回去,他獨自一人,沿石階而上,至寺廟。寺院果然氣勢不凡,香火鼎盛。寺中方丈了然大師聞知來者乃新任知縣,連稱“貴客”,敬茶讓座,奉為上賓。
聊天中,陳文瑜得知了然大師佛法高深,擅占卜,通曉術數(shù),遂笑問自己前程。了然道:“大人學識淵博,文采風流,更兼清正廉明,愛民如子,自然前程錦繡,官運亨通?!?br /> 陳文瑜笑了笑。暮色降臨,他告別而去。
陳文瑜到任后,白天理政,晚上讀書,轉眼一月有余。在這月里,陳文瑜總覺得龔州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樣。
一日,陳文瑜獨自微服外出。他想看看龔州的士農(nóng)工商、風土人情,了解一下民間疾苦。
不知不覺,陳文瑜便走出了龔州城,到了郊外。
一路碧草翠煙,春色如繡,陳文瑜到了江邊。
岸邊,有人拿著鐵鍬鐵釬在低頭尋找著什么。再往前走,人越來越多。遠遠看去,那些人似甲蟲一般在蠕動著。
陳文瑜頗覺驚奇——此時,風和日麗,春暖花開,正是農(nóng)忙時節(jié),該插秧種豆了。可他一路走來,發(fā)現(xiàn)不少農(nóng)田被拋荒,雜草叢生。有的田地即使有人耕種,也是婦孺老幼在忙活,青壯年男人去哪兒了?原來,他們都在這里呢。
一問,原來他們在尋找奇石。
“奇石?啥奇石?”陳文瑜問。
一個老人告訴他,幾年前,韓雍率軍平定大藤峽侯大茍之亂,路過此地,龔州知縣向他進獻了一塊奇石。韓雍轉送給了上司。不久,朝廷的達官貴人盛傳龔州產(chǎn)奇石,廣西知府每年向他們進獻大量奇石。此后,龔州百姓被逼沒日沒夜地尋找奇石,再無寧日,可是,哪有那么多奇石?。∷蜕先サ氖^,很少有遂知府大人心意的。如此,輕則責罰鞭打,重則坐牢殺頭!
陳文瑜倒吸了一口冷氣——怪不得龔州百業(yè)蕭條,田地荒蕪,民生困苦,原來如此??!
當?shù)弥愇蔫ぞ褪切氯沃h后,他們紛紛跪倒,哭聲遍野:“請大人救龔州百姓于水火!”
陳文瑜眼含熱淚,一一扶起他們,問:“近來可否找到了奇石?”
“找到了一塊,請大人過目?!?br /> 陳文瑜掀開紅布,但見此石通體雪白,晶瑩透徹,如一幅畫:白雪皚皚的原野,空曠無人,冷月無聲。有一紋路,似一枝紅梅,虬枝崢嶸,樹影扶疏,幾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盡情綻放,仿佛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它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一白一紅,相得益彰。
“此石起名了嗎?”陳文瑜問。眾人搖頭。陳文瑜道:“不如就叫‘踏雪尋梅’吧?!?br /> 那天晚上,陳文瑜的房間里一直亮著燈。他輾轉反側,一夜無眠。
幾日后,陳文瑜吩咐丁大典留守縣衙,他要親自將此石送至省城。
在江邊,正欲登船,陳文瑜意外地遇到了然大師。了然大師得知陳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不知怎的,他悵然若失。陳文瑜忽然想起昨晚夢見兩只狗在對吠,不知兇吉。
了然大師喟然嘆道:“兩犬對吠,乃‘獄’字也。大人此去,恐有牢獄之災,甚至……望大人謹慎。”
陳文瑜默然不語,良久,拱手作揖,告別了然,登船而去,孤帆一片,漸行漸遠。此時,江風吹拂,衣衫飄飄,龔州城郭遙遙在望。孤帆一片,漸行漸遠。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他如輕拂的江風,悄然而來,悄然而去,離開了到任僅僅月余的龔州。
陳文瑜再也沒有回來。此石送到京城后,輾轉入了皇宮,嵌在御花園里。一日,皇上帶眾大臣觀賞游玩,見石頭上有螞蟻在蠕動,近前一看,隱約聚成一行字:佞臣苛政,百姓遭殃;民間疾苦,誰人可知?
這字,顯然是有人用蜜糖寫上去的。
皇上龍顏大怒,下令徹查送石者。
陳文瑜和廣西知府被捕入獄,不久就被殺了頭。朝廷詔令:“龔州地處蠻荒之地,少有教化;其地石質低劣,不許再入宮廷京畿重地,違者殺無赦!”龔州百姓如釋重負,跪倒在江邊,哭聲震野。
史載,陳文瑜臨刑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風雨交加。那場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幾成澤國。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描寫了陳文瑜就任時所見的優(yōu)美景色,草長鶯飛,桃紅柳綠,烘托了陳文瑜調任龔州知縣的志得意滿。
B.陳文瑜至龔州,縣丞丁大典及當?shù)馗缓类l(xiāng)紳等人迎接,可陳文瑜不喜歡排場,便將他們打發(fā)了回去,獨訪禪寺。
C.小說插敘了將軍古渡和伏波寺的傳說,增添了龔州的傳奇色彩,暗示了當?shù)匕傩占幢阍庥隹嚯y,也自然會有神助,擺脫困境。
D.小說結尾介紹陳文瑜被處死時天地同悲的異象,渲染了他為民請命,卻最終被處死的悲劇氛圍,增添了本文的浪漫主義色彩。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記敘了陳文瑜擔任龔州知縣,為救龔州百姓于水火以身赴死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正直耿介、愛護百姓、無懼生死的官員形象。
B.小說寫陳文瑜到任一個多月,因覺得龔州和其他地方不一樣,所以一直暗地里尋訪調查,推動了后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他的勤政愛民。
C.小說用甲蟲蠕動來比喻人們在岸邊拿著鐵鍬鐵釬低頭尋找奇石的情景,突出了繁重勞役對百姓的異化,反應了百姓的卑微困苦。
D.小說的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大都顯得較為文雅考究,這樣的語言特點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時代背景,又為文章增添了美感。
(3)小說中陳文瑜為什么把奇石命名為“踏雪尋梅”?你認為這個名字有什么樣的內涵?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說中多處使用照應手法,請分析使用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組卷:4引用:1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共22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初,安史之亂,數(shù)年間,天下戶口什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zhèn)所據(jù),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晏①。晏初為轉運使,獨領陜東諸道,陜西皆度支領之,末年兼領,未幾而罷。晏有精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shù)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常以為:“辦集眾務,在于得人,故必擇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檢簿書、出納錢谷,事雖至細,必委之士類;吏惟書符牒,不得輕出一言。”常言:“士陷贓賄,則淪棄于時,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雖潔廉,終無顯榮,利重于名,故吏多貪污?!比晃╆棠苄兄?,他人效者終莫能逮。其屬官雖居數(shù)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語言,無敢欺紿。當時權貴,或以親故屬之者,晏亦應之,使俸給多少,遷次緩速,皆如其志,然無得親職事。其場院要劇之官,必盡一時之選。故晏沒之后,掌財賦有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yǎng)民為先。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及于豐處賣之。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某月須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不待其困弊、流亡、餓殍,然后賑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業(yè),戶口蕃息。晏始為轉運使,時天下見戶不過二百萬,其季年乃三百余萬;在晏所統(tǒng)則增,非晏所統(tǒng)則不增也。其初財賦歲入不過四百萬緡,季年乃千余萬緡。晏為人勤力,事無閑劇,必于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后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注】①晏指劉晏,中唐名臣。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shù)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B.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shù)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C.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shù)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D.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shù)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藩鎮(zhèn),唐朝在邊境及重要的州設置的軍事設防區(qū),因其據(jù)守一方,所以又叫方鎮(zhèn)。
B.度支,即計算經(jīng)費開支,屬于古代戶部的工作范疇,文中指負責這項工作的官署。
C.錢谷,貨幣和谷物是古代常見的征稅形式,因此錢谷常借指賦稅;文中泛指錢財。
D.季年,中國古人常用孟、仲、叔、季來標示順序,“季”排第四,季年即第四年。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晏善于管理財政,因為戰(zhàn)事駐扎的重兵需要當?shù)氐目h官提供給養(yǎng),所消耗的費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都靠劉晏處理。
B.劉晏應承權貴囑托,給其親故以俸祿、升遷方面的好處,但不讓他們親理職務;要職和難事,他一定讓得力之人承擔。
C.劉晏擔任轉運使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戶口繁衍起來;而且屬于劉晏統(tǒng)轄的戶口增加,不是其統(tǒng)轄的,戶口就不增加。
D.劉晏是個勤勉力行、治理有方的人,只要事務清閑,就一定在當天決斷完畢,后來講論財利的官員沒有能比得上他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yǎng)民為先。
②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某月須若干救助。
(5)劉晏長于用人,他的主張是什么?組卷:3引用:2難度:0.6
-
8.根據(jù)下面文段的內容,完成關于“杜甫七絕”的思維導圖,每空不超過10個字。
盛唐七絕在傳統(tǒng)題材里充分展現(xiàn)了以淺語傾訴深情的特長,使七絕突破南朝初唐七絕含蘊淺狹的藩籬,固然達到了藝術的巔峰。但七絕這種體式的表現(xiàn)潛能尚未充分得到開掘,杜甫發(fā)現(xiàn)了這種詩體還有適宜于表現(xiàn)多種生活情趣的潛力。綜觀杜甫的全部七絕,可以發(fā)現(xiàn)他創(chuàng)作七絕的情緒狀態(tài)與其他詩體的明顯差別,在于大多數(shù)作于興致較高、心情輕松甚至是歡愉的狀態(tài)中。這一特點目前尚未見研究者論及,卻是考察杜甫七絕“別趣”的重要出發(fā)點。與其情緒狀態(tài)相應,杜甫七絕的抒情基調也多數(shù)是輕松詼諧、幽默風趣的。組卷:5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20年新冠疫情意外爆發(fā)以來,迄今為止已經(jīng)蔓延到世界各個地區(qū),并且每年都會有新的變異出現(xiàn),并造成一波又一波的沖擊。有人認為這種意外的爆發(fā)就是世界的一種不確定性。什么是不確定性,就是事物的發(fā)展脫離了他預先發(fā)展的軌道,使得人們對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難以預見、把握。有人對此感到茫然,也有人對此充滿信心,堅信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必將滾滾向前。同樣每個人的人生也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無限挑戰(zhàn)的魅力。對此,如何看待種種不確定性,請結合你的認識,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個人的理解。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2引用:4難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