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6-2017學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一中高三(下)入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4 9: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3小題,滿分35分)

  • 1.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提升思想境界
          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文學寫作是特殊的精神生產。作家依據(jù)一定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境界。文章乃經國之大業(yè),須敬畏,不可褻玩焉?!拔妮d道”“詩言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北宋張載有“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氣概和高遠的思想情操。
          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文學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作家以他們的作品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當代中國正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切不可疏離時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顧把玩一己之悲歡,并把那當成整個世界。文學如果淪為列寧所說的那些“飽食終日”“百無聊賴”的人的消遣工具,將失去文學最珍貴的價值。
          創(chuàng)作自由是文學繁榮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權利。但在講創(chuàng)作自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社會責任,這是辯證統(tǒng)一的。鄧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作家應該對國家、人民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認為作家只需要創(chuàng)作自由而不必承擔社會責任,是偏頗。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作家“具有雙重職責,個人的職責和公眾的職責,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需要有兩個靈魂”。所謂“兩個靈魂”,是指作家既是個體的、又是公眾的;既可以有個人追求,又必須有社會擔當。當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強制,而是靠作家內在自我提高、自我約束。
          文學既反映人們的精神世界,又引領人們的精神生活。越是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越要強調正確價值取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普遍認同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文學的主導價值。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將其體現(xiàn)在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要努力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情感世界的契合點、共鳴點,從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靈感、挖掘素材、提煉主題,以文學的方式筑造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世界,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在社會矛盾突顯期,眾聲喧嘩,美丑紛雜,作家要善于分清主流與支流,認清現(xiàn)象與本質,深刻反映社會進步,體現(xiàn)人文情懷。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迎合低級趣味,不但不能給社會提供正能量,反而會制造文化垃圾,違背社會主義文學的本質,與真善美南轅北轍。
          政治和思想傾向性是文學基本屬性之一。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都證明,文學在反映社會生活時總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與政治的聯(lián)系,傳達一定的思想傾向。社會主義文學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的文學。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根本問題、原則問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地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的歷史責任,是作家思想境界的核心。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作為文學表現(xiàn)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學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學工作者的天職。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眾和社會實踐中,文學之樹才能長青。要防止文學離開人民,變成無根的浮萍、無魂的軀殼。
    (選自《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0日 07 版))
    (1)下列敘述中,不屬于文章定義的“思想境界”的一項
     

    A.電影《雷鋒》,敘述了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他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飽含著作者的稱贊之情。
    B.周恩來在天津上小學的時候,面對一些學生讀書只求名利,不關心國事,勇敢的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理想遠大。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借《岳陽樓記》,勸喻朋友,也抒發(fā)了自己憂樂天下的情懷,震撼后人。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概括了“飛將軍”李廣輝煌而又凄慘的一生,也寄托了司馬遷推崇高尚品行的思想境界。
    (2)下列的敘述,不符合文章內容的一項
     

    A.表現(xiàn)民族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體現(xiàn)的是文學最珍貴的價值;而疏離時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他們的作品就會淪為“消遣工具”。
    B.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自由的空間,創(chuàng)作自由也是文學繁榮的基本保障,這個“自由”卻是有“度”的,“度”就是對國家、人民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
    C.以文學的方式筑造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給社會提供正能量,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就不會違背社會主義文學的本質。
    D.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地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的歷史責任,具有這種思想境界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就能受到鑒賞家和評判者的稱贊。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是作家依據(jù)一定的立場、觀點、方法創(chuàng)造出的東西,文學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境界。
    B.所謂“兩個靈魂”,是指作家既是個體的、又是公眾的;既可以有個人追求,又必須有社會擔當。靈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約束。
    C.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是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我們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學工作者的天職。
    D.我們要防止文學離開人民,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作為文學表現(xiàn)的主體。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眾和社會實踐中,文學之樹才能長青。

    組卷:3引用:1難度:0.9
  • 2.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
    張國寧
    “在西部的漫長歲月中,我像一名埋頭耕耘的農夫,一名專注登攀的行者,從來也沒有想到在這垂老之年會獲得如此殊榮?!?br />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設計大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筑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張錦秋作為本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唯一獲得者,何梁何利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女性,發(fā)表獲獎感言。
          中學時期的張錦秋,受文學書籍的熏陶,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填報大學志愿時,父親分析張錦秋適合當建筑師。張錦秋的兄長當時在學習造船技術,父親希望兩個孩子一個造海上的房子,一個造陸地上的房子。“父親說得很浪漫,讓我覺得當建筑師和當作家一樣浪漫,我就應下了?!彼母赣H學土木工程出身;母親曾就讀于當時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大舅父留德學習建筑設計;而姑媽張玉泉更讓她直觀地感受到學習建筑設計的美妙:張錦秋至今記得,她姑媽家里放著大幅的圖紙板,高高的繪圖桌,櫥柜中擺放著許多建筑雜志……在張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yè)。
          1954年,張錦秋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1961年,她留校攻讀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yè)研究生,導師是中國建筑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當時他準備全力研究宋代《營造法式》這本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打算讓張錦秋參與。她卻選擇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梁先生當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擔任張錦秋的論文導師。莫宗江對古典園林研究很深,領著張錦秋一干學生,對中國園林進行考察活動。張錦秋回憶說:“每到一處,他邊走、邊看、邊講,揭示了許多我們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別是點評規(guī)劃設計的成敗,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從他那里得來的關于古建筑的系統(tǒng)知識,讓我受用終生?!?br />      1966年春,張錦秋告別清華園,來到西安西北建筑設計院,開始了她的建筑設計生涯。
          華清池大門是張錦秋設計的第一個作品。古色唐韻的設計風格,讓陜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張錦秋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設的“三唐”工程是張錦秋另一得意之作。通過查閱資料與反復比對,她的設計思路漸漸清晰: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風格要與古塔相協(xié)調,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襯作用,要具備傳統(tǒng)的形式,更要符合現(xiàn)代功能的要求。工程完成后,雁塔剛健、唐華幽深,剛柔相濟、虛實相生,成為西安一景。
          上世紀80年代,博物館建設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啟動,設計任務交給了西北設計研究院,張錦秋被委任為項目負責人。到底要把新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什么樣子?任務書上只有一句話: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最終,張錦秋設計的是一組唐代風格的宮殿,這個方案獲得了認可。
          張錦秋說:“唐代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宮殿。傳統(tǒng)宮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為: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是中國古代宮殿的基本格局,因為它體現(xiàn)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觀,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個宇宙模型的體現(xiàn)?!毙碌年兾鳉v史博物館建成后成為了西安和陜西的標志性建筑,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張錦秋說:“我的建筑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建筑’.在國際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手段、現(xiàn)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審美意識,一方面善于繼承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的建筑傳統(tǒng),突顯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過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結合、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途徑,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br />      中國建筑界泰斗、兩院院士吳良鏞評價張錦秋的建筑成就說:“她的文化根基來自傳統(tǒng),但用于實踐不拘泥于傳統(tǒng),繼續(xù)創(chuàng)新,走向未來。重要之點在于走向未來。”
          張錦秋說,一個城市的建筑師要對歷史承擔責任。
          1991年,張錦秋接受了改造鐘鼓樓廣場的任務。建成后的鐘鼓樓廣場,被西安人親切地稱為“城市客廳”。在這里,不僅保留了晨鐘暮鼓的風格,廣場下面還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檔商業(yè)區(qū)。同時,由于地下空間的經營,又使得原來擁擠在破舊平房中的西安老字號煥然一新。對于張錦秋的設計,有人認為太平凡不夠震撼,而張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為古建筑的背景。她說:“凡是破壞西安風貌的建筑張錦秋一律不做?!?br />      她設計的大唐芙蓉園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因其整體規(guī)劃嚴整、傳統(tǒng)風格濃郁而成為西安新地標之一。有其他城市的領導帶著誠意找到張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設計一座這樣的公園。張錦秋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你們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關系?風馬牛不相及!”
          張錦秋的創(chuàng)作成果得到了國際建筑界的普遍認可。張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權威的建筑史專著《弗萊丘世界建筑史》收錄;日本、韓國建筑雜志為張錦秋專門出版?zhèn)€人專輯。她多次出國講學并參加國際建筑展覽。
          哈佛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著名建筑歷史教授彼得羅在其《“體用”中國傳統(tǒng)的承續(xù)與發(fā)展》一書中指出:“中國建筑師開始探討中國傳統(tǒng)建筑設計語言在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張錦秋,她是中國第三代建筑師的領頭人?!?br />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頒獎大會上,張錦秋真誠地說:“獲獎以后,我將更加努力和年輕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筑開拓、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
    【相關鏈接】
          張錦秋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區(qū)三唐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群賢莊小區(qū)、西安鐘鼓樓廣場、陜西省圖書館、美術館群體建筑、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等。陜西歷史博物館與新落成的延安革命紀念館被選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項經典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梁鯨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國偉先生之偉倫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學、振興中華的熱忱,各捐資1億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冊成立的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對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進一步在全社會倡導尊重知識、重視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加速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BA-->
     

    A.中學時代的張錦秋受到文學書籍的影響和熏陶,立志做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親的阻撓,不得不放棄文學夢想,選擇當了建筑師。
    B.家人和親人的影響讓張錦秋逐漸喜歡上了建筑設計,其中她的姑媽張玉泉更是教導她說“建筑設計是一個崇高而美好的職業(yè)”。
    C.在選擇研究方向的時候,張錦秋舍《營造法式》而選擇了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是她遵從內心、遵從自己興趣的選擇。
    D.她設計的華清池大門是她的第一個作品,古色唐韻的設計風格讓人眼前一亮,也讓她意識到建筑作品應該尊重當?shù)氐臍v史文化。
    E.她的設計既具有全新的審美意識,又突顯本土文化特色,是一種“和諧建筑”,所以她的建筑設計作品不能給人震撼的感覺。
    (2)張錦秋設計的眾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3)請結合材料,試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分析張錦秋能成為一代杰出建筑大師的原因。

    組卷:4引用:1難度:0.9
  • 3.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傳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鄰居黃老太太,她家從上一代開始便累積了不少房地產,晚年生活優(yōu)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氣。她的兒子黃先生則在市場里擺了個菜攤。其實以黃家的經濟狀況,黃先生根本不需要賺錢,與其說是做生意,倒不如說是打發(fā)時間。
          不過有一天,黃老太太卻上門來找我,小心翼翼地說:“我有樣東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邊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這里?”說著就從袋子里拿出一個用方型包布層層包覆的布包,里頭是一個摩娑得發(fā)亮的木盒。黃老太太從中取出一只金簪,樣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斷出是件有些年頭的金飾。
          我問老太太:“這只金簪不占空間,為什么不放家里呢?”黃老太太揚聲說:“要是放在家里,遲早會被我不孝的兒媳婦偷走?!蔽也唤獾貑枺骸袄咸?,我認識你兒媳婦啊,有像你說的那么壞嗎?”
          黃老太太一聽我提她兒媳婦,便噼里啪啦地數(shù)落起來,什么不孝順、言詞頂撞、甚至偷拿東西,讓黃老太太氣得要命。
          雖然我心想她兒媳婦看起來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對別人的家務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趕緊岔開話題說:“大家都是老鄰居了,東西放我這里保管當然沒問題。但是按照慣例,還是要開張當票作為收據(jù)?!?br />      黃老太太說:“好,就當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來的,哪天我走了,一定會一起帶走。如果我沒來拿,你千萬不能給那個女人(兒媳婦),連我兒子也一樣?!?br />      我很好奇黃老太太為何如此重視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總算慢慢拼湊出事情的原委:
          原來黃老太太從小就被送到黃家當童養(yǎng)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黃老太太不曾有過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猶如對待親生母親一樣地無微不至。時間一久,婆婆終于被感動。臨終前,她將黃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將金簪塞到她手里,溫柔地說:“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來的,我只留給你一個人?!逼牌诺呐e動無疑宣告黃老太太從毫無地位的童養(yǎng)媳,晉身繼承家族衣缽的長媳。
          至此,我總算了解黃老太太為何不斷叮囑我絕對不能把金簪交給她兒媳婦,因為在她眼中,兒媳婦根本不曾盡到孝順婆婆的義務,擔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沒想到兩年之后,黃老太太終究還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幾個女兒幫忙整理房間,發(fā)現(xiàn)黃老太太視若珍寶的金簪不見蹤影,卻在平常收著私人物品的抽屜找到當票。于是黃老太太的兒子黃先生帶著當票上門,告訴我黃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贖回金簪。我搖搖頭說:“黃先生,很抱歉,你媽媽交代我,不能讓你贖?!?br />      黃先生聽了不能接受,質問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們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開來說:“你知道她為什么執(zhí)意要拿來我這里當嗎?相信你和你母親的相處情況,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問題套到我這個外人身上。你應該跟媽媽好好商量?!?br />      但沒想到當天晚上十二點,黃先生竟再次闖進店里。
          黃先生說,其實他并不在意金簪的歸屬,而是他媽媽平日到處宣揚兒媳婦如何不孝,傳家的金簪絕不會交給他們云云,讓黃先生飽嘗親友誤解的目光。
          我問他:“我不只一次聽到黃老太太說兒媳婦不孝,可是我又覺得你太太不像是這樣的人,而黃老太太也不是個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沒這么簡單,到底是什么原因?”
          黃先生苦笑說:“一開始我和太太談戀愛時,我媽媽極力反對,她認為自己可以幫我挑個好老婆。所以從新婚第二天開始,婆媳大戰(zhàn)就正式上演。其實我也不想讓事情發(fā)展成這樣,只是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每次婆媳意見分歧時,我總是沒耐心跟媽媽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響,與我媽媽之間演變成了對立關系。秦先生,你知道嗎?我在媽媽和太太之間夾了20年??!”黃先生眉頭深鎖,無比憂愁。
          黃先生一口氣說出了心里話,我便告訴他:“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順長輩的傳統(tǒng),她認為你們違背了傳統(tǒng),想讓她們和平相處,解題人只有你能勝任。你是不是該跟太太商量商量,改變你們跟媽媽溝通的態(tài)度?”
          約莫過了10天,黃先生推著坐在輪椅上的黃老太太一起進到店里。黃老太太雖然有點虛弱,但是臉上的線條較過去柔和許多,看來黃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
          我問黃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贖回去啦?”黃老太太想了想說:“讓你保管了兩年,也該贖回去了。”金簪終于物歸原主,黃老太太萬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黃先生推著媽媽走向門口。臨走前,他轉身朝我點了點頭,母子兩人一起出了大門朝家走去。
    (摘編自《29張當票》)
    (1)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shù)膬身検?
     

    A.小說中一些細節(jié)描寫獨其匠心,如寫黃老太太的那個裝金簪的木盒“層層包裹”,“木盒摩挲得發(fā)亮”,都體現(xiàn)了金簪傳承年代的久遠。
    B.在小說中,“當票”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如果沒有“當票”,黃先生就不會來找“我”而“我”也不會勸導他,最后母子兩人也不會重歸于好。
    C.黃先生在母親生病住院后,不顧撕破臉皮,極力要從“我”這里贖回金簪,說明他是一個見錢眼開、非常貪婪的人。
    D.小說圍繞傳家金簪所敘寫的故事,不僅情節(jié)曲折,而且母子兩人對這支金簪的重視引發(fā)了人們對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思,升華了主題。
    E.小說結尾寫“母子兩人一起出了大門朝家走去”,這一結局暗示了母子兩人重歸于好,場面溫馨感人,內涵豐富讓人回味。
    (2)小說在刻畫黃老太太這個形象時,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
    (3)“傳家金簪”有什么含義?作品以它為標題,有什么作用?

    組卷:2引用:1難度:0.7

二、古詩文閱讀(35分)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條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條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素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睍r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墜于護龍河,填尸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屬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數(shù)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斗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茍不已,則以死繼之?!痹轿迦?,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定。
    (節(jié)選自《宋史?孫傅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C.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 于中田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D.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傅入仕以后,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脩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
    B.孫傅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從效用角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贊許。
    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D.孫傅舍身取義,死后謚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誓死跟從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
    ②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組卷:302引用:5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11.根據(jù)下面羅立中先生的《父親》這幅油畫,描繪圖中父親的形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稱,側重肖像描寫;(2)運用比喻、排比修辭;(3)不少于80字。

    組卷:3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了的文章
    “卡布奇諾”、”羅托魯拉小鎮(zhèn)”“普羅旺斯”“BOHO天明圓”“PAMA”這樣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們身邊。當前我國城市的新興建筑,特別偏愛“洋名稱”而與此同時發(fā)生的是古老傳統(tǒng)地名的消亡,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為此,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地名洋化現(xiàn)象的泛濫給與了批評。網友們也議論紛紛,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的財富、我們的根,絕不能被洋化?!庇腥苏f:“放著本國、本民族的名稱不用,亂用些外國的名字,這是崇洋媚外娟外。也有人說:“這不算什么,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何必殘守缺呢?!币灿腥苏f……
          對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竹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13引用:19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