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浙江省名校協(xié)作體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2 7:3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8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不是法律,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照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jù)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guī)矩。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二:
行政村是否也是熟人社會?也許人們會認為,行政村內不過千把號人,依然相互認識,見面打招呼也不需多余的語言,大家具備相同的地方性知識。但是,行政村的熟人已相當?shù)夭煌谧匀淮宓氖烊?。自然村的熟人因為擁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間,而相互知根知底。行政村作為規(guī)劃的社會變遷,雖然擁有相同的行政空間,卻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間。村民們是在本自然村內串門、拜年、辦紅白喜事,在本自然村內舉行各種儀式,進行諸種游戲的。結果使得行政村雖然為村民提供了相互臉熟的機會,卻未能為村民相互之間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間。對于這類行政村,不可以稱為“熟人社會”,但可以稱為“半熟人社會”。
在20世紀初“規(guī)劃的社會變遷”發(fā)生之前,村落本身是一個更為完整的實體性單元。隨著行政村體制的建立,村莊雖然依然為村民的生活乃至生產(chǎn)單元,但已有越來越多的關系在村莊一級虛化,而在行政村一級集結。
在越來越多的功能與活動向行政村一級聚集的同時,卻并未創(chuàng)造出村民足夠的跨出自然村進行交流與溝通的機會。這樣一來,行政村便越來越有脫離村民而成為“上層建筑”的跡象。以前在自然村一級,規(guī)矩大致是自然發(fā)生的,道德具有強大的約束能力。村民必須遵守村中規(guī)矩和信用,統(tǒng)治村莊的長老也必須遵循傳統(tǒng)和贏得村民的信任。而且村中的規(guī)矩,大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沒有反對意見存在,也不會有反對意見存在的空間。這不是來自壓服或民主,而是來自長期共同生活所擁有的經(jīng)驗與深信不疑的信念。這樣可以構建起一個和諧而穩(wěn)定的熟人社會的秩序。而在當前的行政村中,村民之間并不完全熟悉,村民之間的相互不了解和不太信任,造成了形成一致意見的困難。在半熟人社會中,村民之間已由熟識變?yōu)檎J識,由意見總是一般變?yōu)榭傆猩贁?shù)反對派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性),由自然生出規(guī)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議達成契約或規(guī)章,由輿論壓力到制度壓力,由自然村的公認轉變到行政村的選任(或委任),由禮治變?yōu)榉ㄖ危蔁o訟變?yōu)槠跫s,由無為變?yōu)橛袨椋ㄗ龀稣儾拍茱@出能人本色),由長老政治變?yōu)槟苋苏巍R痪湓?,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這個半熟人社會中,村民的行為環(huán)境與行為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節(jié)選自賀雪峰《論半熟人社人——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
材料三:
我們把數(shù)字時代鄉(xiāng)村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界定為虛擬型熟人社會,即“數(shù)字技術嵌入鄉(xiāng)村社會的背景下,留守村民與打工村民之間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實現(xiàn)數(shù)字關聯(lián)、數(shù)字約束、數(shù)字互助及數(shù)字共享等,總體上維持傳統(tǒng)鄉(xiāng)村熟人社會的價值內核,最終呈現(xiàn)熟人社會運行邏輯的虛擬化展現(xiàn)形式”。數(shù)字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地理邊界的限制,打造了橫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虛擬社區(qū),重新建構了村民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喚醒村民之間的輿論約束,激發(fā)村民之間的互幫互助精神,以及傳承鄉(xiāng)村社會記憶等,最終總體上維持傳統(tǒng)鄉(xiāng)村熟人社會的價值內核,并呈現(xiàn)熟人社會的虛擬化運行邏輯。
雖說虛擬型熟人社會豐富了傳統(tǒng)意義上熟人社會運行邏輯的內涵,但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所建構起的虛擬型熟人社會,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邊界和社會邊界的鄉(xiāng)村共同體形態(tài)。虛擬型熟人社會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鄉(xiāng)村熟人社會在數(shù)字時代的一個復雜的映射過程。虛擬型熟人社會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熟人社會之“魂”,但已拓展了熟人社會之“形”。
(節(jié)選自郭明《虛擬型熟人社會:一個新鄉(xiāng)村社會形態(tài)》)(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受地方性限制,鄉(xiāng)土社會熟人們擁有共同生活空間,常常生于斯,死于斯,終老是鄉(xiāng)。
B.熟人社會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大家知根知底,在不斷接觸中產(chǎn)生帶著親密感的熟悉。
C.行政村這種“半熟人社會”雖能提供相同行政空間,但大家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間不充裕。
D.隨著社會變遷,熟人社會關系在虛化,到數(shù)字時代,逐漸被虛擬型的基本形態(tài)所替代。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照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費孝通引用此話,意在說明“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阻礙。
B.在行政村半熟人社會里,傳統(tǒng)的規(guī)矩、禮俗、信用正在弱化,協(xié)商、法治、能力等變得愈加重要,傳統(tǒng)社會正在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
C.與自然村相比,行政村這個半熟人社會的村民行為環(huán)境與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因而行政村逐漸呈現(xiàn)“上層建筑”跡象,行政功能凸出。
D.村民之間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實現(xiàn)數(shù)字關聯(lián)、約束、互助及共享等,打造虛擬社區(qū),再現(xiàn)出鄉(xiāng)村熟人社會的價值內核和虛擬化的運行邏輯。
(3)下列選項,不符合“熟人社會”觀念行為的一項是
A.魏征《諫太宗十思疏》:“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br />B.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C.坊間流行:“有關系就沒關系,沒有關系就有關系?!?br />D.蒲松齡《促織》:“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4)面對當下農村建設,你是如何看待“熟人社會”的?請結合材料評說。組卷:7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題。
磨盤山
閆耀明 磨盤山是村子南邊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輩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說,磨盤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紅蘋果,還可以采到草藥。如果天氣好,還可以望見大海。
奶奶一邊咳嗽一邊說著上面這些話。奶奶的身體弱,總是念叨著要上磨盤山去看看,采些草藥回來,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聽奶奶念叨要上磨盤山時,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紅蘋果,采草藥。
母親說,奶奶念叨去磨盤山,已經(jīng)快念叨一輩子了。
我爬過磨盤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
從村子里望過去,磨盤山并不高大,圓滾滾的,我們覺得爬上磨盤山一定很容易的。于是我們決定去磨盤山上玩。
那是春天。我們幾個男孩子走出村子,踩著田地中間細窄的小道,走過農田,來到磨盤山腳下。我看到的磨盤山挺高的,和我們在村子里望的磨盤山完全不一樣。我們踩著一條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陣,才發(fā)現(xiàn)那根本不是小路。我們撥開濃密的荊條,躲避著野山棗樹上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尖尖的刺,艱難地往山上走。腳下會時常有一些石頭,不大,白白的,卻又圓又硬,踩上,腳下就會打滑,身體就會倒下。我們走得很慢,也很吃力。還沒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經(jīng)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荊條劃紅了,疼便慢慢地涸開。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棗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銳。一下一下地跳。
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樣,也都受了傷。但是我們沒有放棄,繼續(xù)登山。終于,我們登上了山頂。
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說的好景致。我站在山頂,覺得自己好高好高。我看到山腳下是大片大片的農田,綠綠的,平展展的,比學校的大黑板還平。一條公路在田地中間穿過去,不時有汽車無聲地駛過,慢悠悠的。再遠一點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長方形,橫在田地的一邊。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齊,有很多樹,高大看,濃密著,把有些房子遮擋住了,卻遮擋出我說不清的意味來。女兒河彎彎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親扎在頭上的頭巾還要長,在長方形的村子中間穿過去,彎向東邊,和貓尾巴一樣漂亮。更遠的地方,還是農田,隱約可見一排電線桿在農田中起起伏伏。我把目光放得更遠更長,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綽綽的白色,不,是淡藍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搖晃的的淡藍色,就是奶奶說的大海!
我望到了大海!
我連忙指著大海讓小伙伴們看。
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聲叫起來。
奶奶說得沒錯,到了磨盤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更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農田啊公路啊村莊啊河流啊,還有遠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樣,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
這種感覺太好啦,太有意思啦!
我已經(jīng)十歲了,還頭一次產(chǎn)生這種美妙的感覺呢。
我和小伙伴們在磨盤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
遺憾的是,我沒有吃到紅蘋果,因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革果樹才剛剛長出綠葉來。還有,我也沒有采到草藥,因為我不認識草藥。
回到家里,我給奶奶講磨盤山,講自己看到的好景致。
奶奶聽著,臉上的陽光一跳一跳的。
我說,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盤山嗎?我領你上去看看吧。
奶奶沒有回答我的提議,只是笑。我看到奶奶臉上的陽光在她的笑聲中一塊一塊地滑落下來。奶奶臉上的陽光落了,奶奶的身體也漸漸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母親說,奶奶辛苦一輩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們都養(yǎng)大了。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盤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藥,去吃紅蘋果??墒悄棠桃恢钡饺ナ溃矝]有去過磨盤山。
奶奶終于是來到了磨盤山上。奶奶的墳,就在山坡的東側。
奶奶向往磨盤山,卻一輩子沒有上過磨盤山?,F(xiàn)在,奶奶終于來到了磨盤山。
我對母親說,奶奶終于看到了磨盤山上的好景致。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簡潔明了,點明了磨盤山和奶奶的關系。奶奶向往磨盤山,在小說中一再出現(xiàn),成為小說的線索,也使小說敘事緊湊。
B.奶奶向往磨盤山,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藥治好她的病。寫我和小伙伴們登磨盤山,登山前和登上山頂后的感受前后形成反差。
C.奶奶臉上的陽光“一跳一跳”,表明奶奶聽我講述好景致時的興奮;“一塊一塊地滑落下來”,寫出奶奶不能登上磨盤山的無奈失落。
D.小說最后三行,連用三個“終于”,既有對奶奶死后葬在磨盤山也算實現(xiàn)愿望的寬慰,也有對奶奶不能在生前實現(xiàn)愿望的遺憾。
(2)文中畫線段落是如何體現(xiàn)出十歲孩子的語言腔調的?請簡要分析。
(3)小說用大量筆墨寫“我”登山的經(jīng)歷,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組卷:2引用:1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節(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乙 孟子曰:“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br />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br />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br />(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章句上》)(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侈:奢靡 B.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告誡 C.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法:效法 D.禮人不答反其敬。 反:反省 A.然后從而刑之。 貌恭而不心服。 B.故民之從之也輕。 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 C.勿奪其時。 其皆出于此乎。 D.雖董之以嚴刑。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
A.士,先秦時期貴族最低等級,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員,以區(qū)別百姓。
B.幽厲,指西周幽王和厲王,合稱幽厲。幽王昏庸,身死國亡;厲王暴虐,被國人驅逐。
C.弒,古代統(tǒng)治階級稱兒子殺父親、臣子殺國君為“弒”。文中的“弒”指百姓殺君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國家,反映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特色。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B.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C.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D.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甲孟子在分析“恒產(chǎn)”與“恒心”關系基礎上,進而提出推行王道的關鍵在于先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然后進行教化。
B.選文甲思路清晰、說理透徹、氣勢磅礴?!皠t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對齊宣王的呼告,如見其色,如聞其聲,富有感染力。
C.選文乙中孟子認為君臣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用堯、舜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國君應該向堯、舜學習,實行仁政以保天下。
D.兩則選文都體現(xiàn)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選文甲側重正面闡述行仁政的措施,選文乙多從反面論說行仁政的重要性。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②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組卷:1引用:3難度:0.6
四、經(jīng)典閱讀(本題共2小題,7分)
-
10.《紅樓夢》第七十八回中,寶玉寫了一篇《芙蓉女兒誄》,“芙蓉女兒”是誰?根據(jù)這篇誄文簡要概括寶玉這一人物形象。
組卷:3引用:1難度:0.6
五、作文(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生活中,有人在高鐵車廂里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大聲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還在休息的時間大聲播放音樂跳起廣場舞。甚至有人公然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如燒烤店醉酒打人、地鐵性騷擾等。對此,有些人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些人盡管事已關己但因為有顧慮選擇忍氣吞聲,也有一些人敢于理性發(fā)聲并且果斷亮劍,阻止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組卷:3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