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遼寧省大連一中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各種藝術都同時是一種學問,都有無數年代所積成的技巧。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藝術家在少年時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開朗琪羅費過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臘羅馬的雕刻,莎士比亞也費過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劇本,這是最顯著的事例。中國詩人中最不像用過工夫的莫過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擬古人的作品極多,只略看看他的詩題就可以見出。杜工部說過: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他自己也說過:解道長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他對于過去詩人的關系可以想見了。
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chuàng)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chuàng)造。
像格律一樣,模仿也有流弊,但是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過。從前學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罵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實并不沖突。顧亭林的《日知錄》里有一條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边@是一段極有意味的話。但是他的結論是突如其來的,“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一句和上文所舉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見到模仿古人不足以為詩,一方面又見到不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詩。這不是一個矛盾么?這其實并不是矛盾。詩和其他藝術一樣,須從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但是它須歸于創(chuàng)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chuàng)造。
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chuàng)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創(chuàng)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匠人雖比詩人身份低,但亦絕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這一點。
(節(jié)選自朱光潛《談美》,有刪改)材料二:
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賦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們既從模仿中獲得知識,又從模仿的作品中獲得快感。因此,文藝作為模仿,總體上是一種理性的創(chuàng)造行為,其中也包含著感性的愉悅。
文藝模仿的對象是現實人生。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文藝的模仿對象是“在行動中的人”。在談到悲劇時他又指出,悲劇的模仿對象是人的行動、遭遇、性格和思想??梢?,亞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確立為文藝的模仿對象。
模仿的文藝能夠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亞里士多德把詩與歷史作了比較,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也就是說,與歷史相比,詩對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歷史敘述的是已經發(fā)生的個別事情,而詩則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詩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它對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實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寫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一方面,歷史學家記述的事情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但可能是偶然的、個別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詩人所描述的事情,則是某一種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歷史學家的記述中,兩件前后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可能只有時間上的承續(xù)關系。但在詩人的描寫中,前后相繼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因果必然關系。因此,詩人所描寫的事件,雖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動,也具有個別性,但其中卻能見出普遍必然性。
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文藝需要虛構,需要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亞里士多德認為,詩的模仿對象主要有三種: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種模仿對象??梢姡瑸榱诉_到更高的藝術真實,詩人不必受現實真實性的局限,他可以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虛構的合情合理,能夠體現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亞里士多德的這些主張表明,文藝創(chuàng)作不應照搬現實,而要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地提煉和加工。
總之,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因而對文藝和生活的關系作出了科學的闡釋。
(馬工程《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認為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都需要經歷模仿和創(chuàng)造兩個階段,這是通往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
B.藝術家要有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強調對藝術的領悟能力,后者強調手腕使用技巧。
C.亞里士多德認為,為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創(chuàng)作詩歌可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藝術模仿既可指模仿別人的藝術作品,學習該門藝術的學問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現實人生。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今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少年時代應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著眼于創(chuàng)造。
B.藝術創(chuàng)作者,如果能從模仿人手,又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就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
C.歷史敘述已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生活真實;詩歌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藝術真實。
D.能不能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是區(qū)分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的根本標準。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
B.沒有人能通過模仿別人而成名。(塞繆爾?約翰遜)
C.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托卡萊爾)
D.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
(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
(5)齊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闭埥Y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句話的理解。組卷:8引用:5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詩人 (英國)
毛姆 (1)我對名人并沒有那么大的興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種強烈的沖動所困擾,就是想 要親近這個星球上的偉大人物,這每每讓我不以為然。當別人提議,我可以見一見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輩,這樣的機會我總會尋覓得體的借口避開。所以當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將我引見給卡利斯托?德?圣阿納時,我婉拒了。但難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誠的:圣阿納不但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而且是個被人們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種歷險已經是傳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這個人,會很有意思;但他年歲已經太大,這時候接見一個陌生人、外國人,對他來說只能是種煩擾。
(2)記得我第一次讀他的詩是二十三歲,當時迷戀得手不釋卷:他詩句中有種激情,有種英雄的孤傲和斑斕的生命力,一下讓我神魂顛倒。因為那些擲地有聲的詩句和繞梁不止的韻律已經和我美好的青春記憶交纏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讀起它們來依然會心跳加速。我一向認為卡利斯托先生在讀者中的聲望是他應得的。當年每個年輕人都能脫口而出他的詩句,而我的朋友會無休無止地跟我討論他瘋狂的舉動、狂熱的演說(詩人之外他也是個政治家)、銳利的妙語和他的戀人們。但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隱居在他的家鄉(xiāng)埃西哈,不屑和這個再沒有什么能讓他感興趣的世界為伍。
(3)“他現在看上去怎么樣?”我問。
(4)“神采不凡?!?br /> (5)“你有他的照片嗎?”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歲之后就拒絕面對鏡頭。他說他只想讓后世見到他年輕時的樣子?!?br /> (7)我知道他年輕時極為俊美,當他意識到青春一去不返時創(chuàng)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詩,從中你可以清楚讀到曾經被如此愛慕的容顏終于逝去,他所領受的那陣刺痛是多么苦澀,多么冷酷。
(8)但我還是拒絕了朋友的好意;再讀一遍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我就已經很滿足了,而我也更喜歡在埃西哈那些陽光掃過的安靜街巷自顧自漫行。所以,當我到達埃西哈的當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給我的字條時,我是大為驚異的。他說,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點登門一見,會讓他非常高興。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時間登門造訪,我好像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鎮(zhèn),隨便走幾步便能看到斷壁殘垣,或者是有鸛烏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過輝煌,很多這些白色的房子,石頭大門上都有氣勢雄偉的紋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這樣一棟房子里,拉了門鈴之后我站在欄桿外,雖然我聽見鈴聲穿透了屋子,但無人應答,我搖了第二次,第三次,終于一個髭須濃密的老婦來到了門口。
(10)“你要干嘛?”她問。
(11)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緒不佳,我猜她是在這里照顧老詩人的。我把名片遞給她。
(12)“我跟你們主人有約?!?br /> (13)她把大門打開,讓我進去。告訴我在那里等著之后,她便丟下我上樓去了。這個建筑的各種比例都很大氣,但油漆已經黯淡,地上的瓷磚多有碎裂,還可見到多處灰泥大塊大塊地剝落。這里每樣東西都散發(fā)著貧寒的氣息,卻見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窮。對他來說,有不少時候錢其實來得很容易,只是他從來不覺得這是件要緊的東西,總花錢如流水。現在你也很容易看出來他對自己生活的拮據根本不屑一顧。院子中間有張桌子,兩側各放一張搖椅,桌上的報紙已經是半個月之前的了。我開始猜想在溫暖的夏夜,坐在這里抽煙時,是怎樣的夢幻充斥著他的思緒。柱廊之下,墻上掛著一些西班牙的繪畫,顏色暗沉,畫藝也拙劣。這個場景,再加上我朦朧勾勒的種種聯想,和這位浪漫詩人的形象太過相稱,我?guī)缀跻贿@個地方的氣魄所壓倒。我之前對于這次會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為何略覺得無聊,但現在開始有些局促起來,點了一支煙。我是照著時間來的,不知老先生是給什么耽擱了。這種寂靜讓人有些不安。
(14)我聽見有聲響,心跳快了起來。我現在有些激動了,等到看見他走下樓梯時,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這是位個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頭發(fā)依然很茂密,而濃密的眉毛依然是烏黑的,這讓他的黑眼珠里閃過的火焰更添了一分嚴峻的氣勢。在他的年紀,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樣的光芒讓人贊嘆。他不帶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靜地審視著我。他的衣服從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著一只寬邊帽。在他的儀態(tài)中有種自在和高貴。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樣子,他身上沒有一寸不像個詩人。
(15)他進了院子,緩緩向我走來。他的眼睛也絕對像是鷹的眼睛。這對我來說,似乎是個重大的時刻,因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詩,輕柔而動人。
(16)我很不好意思。還好我之前準備了該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師,我這樣一個外國人能和您結識真是萬分榮幸?!?br />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搖曳了一下,嚴厲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彎成弧線。
(19)“我不是詩人,先生,我是賣豬鬃刷子的。你弄錯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錯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為了自我提高而閱讀了很多談論小說的著作??傮w說來,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認同,故事并不是小說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實上,在他們看來,故事是小說閱讀過程中的一種障礙,讀者的注意力在閱讀故事時會被分散開,那些他們認為的小說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視了。他們并不明白,實際上故事是小說家為了抓住讀者的興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繩索。在人類身上,聽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對財富的欲望一樣。如今,注重刻畫人物而非講述故事已成為小說的一種傾向。誠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說中的人物受到漸漸熟悉他們的讀者的同情之后,發(fā)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才會得到讀者的關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間發(fā)生的事件而傾盡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說的一種寫法。另一種寫法的存在同樣是合理的,在這種寫法中,小說家只是單純地講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條有理,對人物的塑造卻簡單、粗略。
(節(jié)選自《毛姆讀書隨筆》)(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收到詩人的字條時,“我”大為驚異,既驚異于詩人對“我”行程的了解,更驚異于詩人竟然會主動邀約。
B.老婦人在“我”第三次搖門鈴后出現,故意拖延來開門的時間,看來她因經常被打擾以及照顧詩人生活的瑣碎而“情緒不佳”。
C.在“我”的想象中,詩人的樣子最好是穿著黑色的衣服,手中拿著寬邊帽,具有自在和高貴的儀態(tài)。
D.文中寫“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偉的紋章,曾經的財富和滿載而歸的人們,都在暗示這個地方曾經的不平凡。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18 段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細致地揭示了“大師”見到“我”到訪時激動、欣喜的心理變化。
B.小說反復強調“我”對詩人的迷戀和崇拜,為結尾處的轉折蓄勢,突出了文章的戲劇效果。
C.小說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過朋友與“我”無休止的討論,表現了詩人才華橫溢、神采不凡的特點。
D.小說采用第一人稱來敘事,講述“我”拜訪詩人卡利斯托先生的經歷,增強了文章真實性和感染力。
(3)小說采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結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其實文中有多處暗示,請找出兩處略加分析。
(4)文本二中,毛姆談到了小說的兩種寫法,你認為《詩人》這篇小說屬于哪一種寫法?請結合文本,簡述理由。組卷:1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語言文字運用。
“廢話文學”,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說了但又好像沒說”的文學語言,在近期受到網民的強烈追捧?!皬U話”的生成,多采用單位轉換(“一日不見,如隔二十四小時”)、
觀察“廢話文學”頻繁出現之處,可以發(fā)現其多為影視劇評論區(qū)、彈幕等互動區(qū)域,所針對的內容往往是制作水平低下的文化產品、充滿槽點的文章、千篇一律的短視頻等。看得出網民針對“一塌糊涂、言之無物”的內容學會了“用魔法打敗魔法”,使用廢話梗這種“幽默的嘲諷”進行吐槽,
適度玩梗,能夠活躍氣氛、放松身心,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分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內容,每點不超過15個字。組卷:12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梭羅說:如果誰沒有跟隨隊伍的步伐,那是因為他聽到了另一種鼓點。
②陳運德等人譯的《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多年前,一個小小地 區(qū)里的人說起話來沒有一個不口吃,走起路來沒有一個不跛腳,更奇怪的是,這兩種缺點竟被視為才能。一個外地人不瘸不拐地走來走去,本以為這兒的居民定會羨慕他的走法,誰知當地人見后捧腹大笑,急切地喊著:“快教這位外地人怎樣走路吧!”這位外地人認為有責任駁斥他們:“是你們又瘸又拐,不是我?!彼吆簦骸澳銈儽仨毟淖冞@種不好的習慣!”當地人一聽他說話竟然不口吃,都哄起來,吼道:“他這樣說話太丟臉了!”他走遍這一地區(qū),到處受到譏笑和嘲諷。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就以上兩則材料并結合現實談談你的理解。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