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答司馬諫議書》2021年同步練習卷(11)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基礎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78引用:8難度:0.8 -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見”字的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30難度:0.8 -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36引用:9難度:0.9 -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10難度:0.8
一、基礎題。
-
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從龐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蠶食其地,為河東患,籍命光按視,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bdo>籍從其策:而麟將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設備,沒于敵,籍得罪去。光三上書自引咎,不報。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其子如昆弟,時人賢之。改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zhèn)尾豢芍?,使其真,非自至不足為瑞,愿還其獻?!庇肿噘x以風修起居注,判禮部。有司奏曰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從之。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范鎮(zhèn)首發(fā)其議,光在并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zhèn)以死爭。復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斷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惫馔宋绰劽瑥蜕鲜柙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臣向者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善者耳?!ú邍稀T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帝大感動曰:“送中書。”光見韓琦等曰:“諸公不及今定議,異曰禁中夜半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下莫敢違?!辩裙笆衷唬骸案也槐M力。”未幾,詔英宗判宗正,辭不就,遂立為皇子,又稱疾不入。光言:“皇子辭不貲之富,至于旬月,其賢于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愿以臣子大義責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節(jié)選自《宋史?司馬光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白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
(2)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氏春秋》,即《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B.“甫冠”指剛剛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束發(fā)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還有“總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這里指司馬光撫養(yǎng)龐籍的兒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樣。成語“琴瑟和鳴”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種含義,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光生性聰慧穎悟,不喜華靡。七歲時,就能說出《左氏春秋》的大意;“聞喜宴”獨不戴花,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膽識和品性。
B.司馬光做事堅持原則,見解獨到。在異獸和日食事件中,他設譬引喻,據理勸諫,朝廷最終聽從了他的意見。
C.司馬光為人忠厚篤誠,重情重義。在龐籍因事獲罪后,他連續(xù)上書主動承擔罪責,龐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馬光為臣鞠躬盡瘁,盡職盡忠。在關乎國嗣的問題上,他與范鎮(zhèn)等人一起勸說天子為國家長遠考慮,早立儲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
②臣向者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組卷:4引用:1難度:0.6 -
1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王安石:無私交才顯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個性名片:當世人不知我,后世人當謝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人物簡介:北宋丞相、新黨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難得立身處世一回,借著牡丹花開,風雅地置辦了酒宴,請來同事小聚。作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請酒。平日里不喜應酬、滴酒不沾的司馬光,礙于情面,勉力喝了幾杯。輪到王安石時,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張黑臉都急白了,執(zhí)拗的王安石仍巋然不動。最后,暴脾氣的包公沒脾氣了,只得放棄。
此時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場浸泡二十余栽,依然做不到官場上那種客套又俗套的應酬--酒肉吃進肚里,朋友掛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條簡單得可怕,你走天橋,我走地下道,無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釘子的,不獨有實力派的包公,還有權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國的規(guī)定,凡進士高第者,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職,留在皇帝身邊。這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視為仕途發(fā)達的最佳捷徑,他人沒有條件也想創(chuàng)造條件地上,王安石卻一再矯情地拒絕,拿仁宗簽發(fā)的入京圣旨當白紙。一來二去,連欽差都習慣了他的躲貓貓,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門口。這一次,王安石竟然極富想象力地躲進了茅房。欽差左等右等不見人來,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從茅房里跳出來,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將圣旨還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識抬舉,王安石的前途,本該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但1069年,政壇卻變成了他一個人的舞臺。他像一顆大彗星,拖著長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嘯而來,官拜參知政事(宰相職),權傾朝野,政界為之變色。
沒辦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讓別人無話可說。
當年20歲的他一路風塵仆仆來到開封,當時的文化名流曾鞏、歐陽修等,一看他的文稿,驚為天人。第二年,科舉應試之曰,王安石的錦繡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為狀元卷子。他用甩開他人若干條街的才華,讓人望塵莫及。
隨后25年里,他從縣令一級級地干到太守。其間,在每一個地方,全部政績斐然。而且,在此期間,他建堤筑堰,改革學校,開辦農民貸款法,也就是后來的青苗法的雛形,全部大獲成功。他靠真才實學掙得的官聲與民望,讓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點贊。
最絕的是,他不貪色、不愛財。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一個大壞官,無非這兩條,可他一條都不沾。
他終生不納妾,這在風流開放的宋代文人中幾乎絕無僅有。他正經得連自己的夫人都覺得無趣,于是夫人親自出面,為他物色了一個美貌女子。結果,他不僅退還了女子,還幫女子家還清了債務。
他節(jié)儉清廉,視富貴如浮云。每次發(fā)官餉,總是拎了裝錢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給夫人。據說,他的宰相俸祿幾乎已經變成了公款,任憑親友甚至同事花費。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從未用此權力為自己及其親族謀過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訂的《宋史》,我們會赫然發(fā)現:王安石變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參與者、助手、學生和繼承人等,幾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這位高舉變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無恙--他活得如此低調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樣無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強勁的政敵,也很難找出他的破綻。至于變法的完敗,真是怨不得他,悲劇在于,天還沒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獨的偉大者。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個性名片”中介紹王安石“當世人不知我,后世人當謝我”,表明在當時王安石變法孤立無助,注定失敗;其實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偉大的改革家。
B.包公難得置辦酒席宴請同僚,連不喜應酬、滴酒不沾的司馬光都勉力喝了幾杯:王安石卻是執(zhí)拗不喝,表現出王安石的目中無人和固執(zhí)己見。
C.由于不滿宋仁宗的統(tǒng)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邊,王安石一再拒絕入京任職的圣旨,不識抬舉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職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個地方,全部政績斐然。這不僅使他贏得了官聲與民望,而且也為他后來推行新法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2)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王安石能“官拜參知政事(宰相職)”,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請簡要分析。組卷:7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