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xué)年河南省平頂山市藍天高級中學(xué)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3 11: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 1.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眾所周知,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唐詩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樣式,豐富了詩歌內(nèi)容,把我國古典詩歌藝術(shù)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廣為人知的詩歌天堂,“唐詩宋詞元曲”之說,其中把詩歸結(jié)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詩歌歷史上的地位之高與壟斷之勢。唐詩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詩》中的詩作40000多首。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骨陳子昂、詩杰王勃、詩魔白居易等詩壇泰斗,如滿天繁星,熠熠生輝,其膾炙人口的詩篇,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袄疃盼恼略?,光焰萬丈長?!濒斞赶壬袊@:“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動手了?!?br />      唐詩之所以繁榮,不外乎經(jīng)濟、政治、文化、歷史這四個方面的原因。具體說來,唐詩的空前繁榮,主要是因為前代的廣泛積累,為唐詩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詩歌繁榮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科舉要考詩歌,經(jīng)詩賦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視詩歌的社會風(fēng)氣。
          最關(guān)鍵的一條是,唐代政治開明,在發(fā)展中解除了諸多束縛,這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釋家并存,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nèi)傳播。這對于開闊眼界、解放思想、促進文學(xué)藝術(shù)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頭活水”。作為統(tǒng)治這個朝代的王族,唐帝國一代雄主傲視群倫,胸襟眼界之開闊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民族大融合。連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統(tǒng),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開明。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對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積弱之宋實難企及,明清兩代,國勢漸衰,也難望其項背。大唐朝奉行的國策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講究對待外族一視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華文化之中,呈現(xiàn)一片天朝大國的風(fēng)尚。唐朝國力強大,統(tǒng)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對存在的問題不避諱,人臣敢于進言,君主積極納諫,詩人創(chuàng)作自由,反映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具備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和氣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齊放,萬家爭鳴。
          我們不難看到,唐詩題材廣泛,其中揭露封建社會的丑惡與黑暗,矛頭指向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爺?shù)脑娨舱己艽蟊壤@畎椎摹豆棚L(fēng)?秦王掃六合》諷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別》揭露官吏的殘暴和民間疾苦,白居易的《輕肥》抨擊了官宦們的奢侈腐化。批評時政是唐詩的特色之一,比其藝術(shù)特色更加難能可貴。
          《容齋隨筆》載,“唐詩無諱避”,“唐人詩歌,其于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yīng)知者,皆反復(fù)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闭\如作者洪邁所言,許多“諷諫諸章”,在唐朝詩人筆下“反復(fù)及言”,上面“不以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爾也”。隋煬帝曰:“有諫我者,當時不殺,后必殺之”?!八迨弦灾黩湷颊~亡天下”,“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明朝詩人高啟因?qū)憽秾m詞》,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斬。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開放與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寬了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空間,唐詩才能躍居文學(xué)之巔,成為詩歌之最。唐朝的強大催生了唐詩的繁榮,唐詩的繁榮折射了唐朝的偉大。帶刺的唐詩不僅沒有為唐朝抹黑,反而為唐朝的政治開明作了最好的注腳。
          帶刺的唐詩告訴我們,強大的國家不懼怕批評,害怕批評的國家難以強大。批評不是洪水猛獸,諂媚的贊歌才是。                                                    (摘編自許家祥《唐詩何以繁榮》)
    (1)下面關(guān)于唐詩繁榮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朝國力強大,經(jīng)濟、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都極為適合詩歌創(chuàng)作,這種優(yōu)越的社會背景為詩歌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詩人眾多,知名的詩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詩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龐大的創(chuàng)作隊伍為詩歌的繁榮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
    C.唐朝重視詩歌,實行經(jīng)詩賦取士制度,科舉要考詩歌,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使讀書人重視詩歌創(chuàng)作,營造了重視詩歌的社會風(fēng)氣。
    D.唐代政治開明,實行寬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發(fā)展中解除了許多束縛,統(tǒng)治者這種博大的襟懷詩人自由創(chuàng)作搭建了寬廣的平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詩浩如煙海,保存在《全唐詩》中的詩作40000多首,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骨陳子昂等優(yōu)秀的詩人如滿天繁星,熠熠生輝。
    B.唐詩源遠流長,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有前代的廣泛積累,詩歌創(chuàng)作久盛不衰,詩歌內(nèi)容豐富多彩,歌行體樣式極大發(fā)展。
    C.唐詩成就輝煌,是我國古典詩歌藝術(shù)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國在詩歌歷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和壟斷之勢,是廣為人知的詩歌天堂。
    D.唐詩質(zhì)量優(yōu)異,魯迅先生評價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辈⒏袊@: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詩人大可不必再動手了。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批評時政的詩歌,這說明唐代統(tǒng)治者對自身充滿了信心,對存在的問題毫不避諱。
    B.唐代詩人寫詩盡可直辭詠寄,無需避隱。就連外人不應(yīng)該知道的皇宮中的私生活,他們也敢反復(fù)抒寫,皇帝并不因此給他們治罪。
    C.《容齋隨筆》的作者--南宋文學(xué)家洪邁認為,許多“諷諫諸章”,在唐朝詩人的筆下“反復(fù)及言”,當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寫。
    D.隋煬帝對諫我者必殺之,秦不聞其過而亡天下,朱元璋將詩人高啟腰斬,這些例子反襯了唐代的開放與自由,折射出唐朝的偉大。

    組卷:6引用:2難度:0.9
  • 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戲    癡
    梅寒
          臨城面山向水,地處水陸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小城雖然不大,城中有錢有閑人家卻不少。臨城的戲園茶館也就格外多,南來的北往的戲班子,來臨城,沒有一家不賺個缽滿盆滿滿載而歸的。
          在臨城,余家是響當當?shù)拇髴簦嗉依咸豢跉膺B生五子,五個兒子中有四位子承父業(yè)開染坊做買賣,只有年紀最小的余五讓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馬大氣宇軒昂,卻天生不喜歡做生意,倒是對游山玩水逛街下館子挺在行。老爺子看不習(xí)慣,軟硬兼施,企圖把這個最小的兒子拉入商海正途,無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爺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發(fā)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活得沒了章法。
          余五愛聽戲,臨城凡是搭臺唱戲的地方,沒有一處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時年紀正輕,家世又好,每每出行,華服香車,仆從前呼后擁。所過之處,街里街坊斜睨皺眉,心下慨嘆老余家出了這等敗家之子。到得戲園茶館,余五所受待遇卻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臉相迎,臺上扮戲的演員更是恭恭敬敬地稱余五“五爺”。
          這一聲“五爺”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別看余五沒有經(jīng)商的天賦,對戲,對臺上的戲子們而言,余五可謂知己。當然,余五也不可能成為所有戲子們的知己,他愛戲,捧角兒,只捧自己欣賞中意的人兒。不入他戲眼的,他連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戲眼,被他著意去捧的戲子,無論花旦還是老生,最終無一不紅,無一不火。也正為此,五爺這個名字在梨園界越叫越響,前來奉承巴結(jié)五爺?shù)娜艘簿驮絹碓蕉?。入了這一行,吃了這碗飯,誰個不想成角兒?
          五爺卻有五爺?shù)臉藴?,不肯輕易出手,他也決不輕易放棄。他不看好的戲子,哪怕將相王侯攜了金玉滿堂來找他也不肯叫一聲“好兒”,他看好的,哪怕兩手空空,他也場場都會準時前去捧場叫好兒。
          有時,城東城西,兩邊的戲班子擺開擂臺,同時開唱,剛好兩個戲班子里都有五爺要捧的角兒。這下可就忙壞了五爺和他手下的那些人,東城聽一半,趕緊勒馬上車,急匆匆往西城趕,西城聽過緊要處,再匆匆忙忙往東城趕。因為對臺上的戲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兒,哪里該叫好兒,五爺把握得恰到火候,一個晚上在城東城西間穿來穿去,竟然也不耽誤五爺為兩邊要捧的角兒叫好兒。這也是一種本事。
          那年,鄰省有一個戲班來臨城搭臺唱戲,其中有一個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歲,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轉(zhuǎn)。五爺坐在臺下,搭眼一望,側(cè)耳一聽就覺得他是一塊唱戲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戲,五爺一場不落。等那戲班在臨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時候,五爺同往常一樣前去聽戲,卻發(fā)現(xiàn)臺上的少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臉孔。五爺急了,匆忙去后臺打探,方知唱戲的少年嗓子出了問題,那會兒正神情落寞地在給班主燒水沏茶呢??吹轿鍫斍皝恚倌甑难廴阂幌伦泳图t了。
          五爺去找班主,讓少年繼續(xù)出臺唱戲。班主面露為難之色:孩子的嗓子壞了,怕是祖師爺沒賞他這碗飯吃啊……五爺不知怎么的,就認定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與班主商議不成,五爺竟然做出一個平生以來最瘋狂也最大膽的決定。他花了幾百兩銀子將少年從戲班里贖出來,又花幾百兩銀子帶著少年去求名師:孩子,只要找對師傅,別看你嗓子壞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兒。
          五爺?shù)倪@一舉動差點把家里的老爺子氣得吐血。
          少年對五爺?shù)呐e動,卻是感激涕零,在五爺面前長跪不起,要認五爺為義父。五爺沒應(yīng)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撣少年膝蓋上的土:演戲有三境,一要演“準”,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兒”,這就好比“三級跳”,一跳要比一跳難啊,難能可貴,你小小年紀,就已悟得演戲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爺與少年以朋友相稱。少年仍舊稱五爺為五爺。
          五爺大半輩子只愛戲、捧角兒,無心商海仕途,無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積蓄幾乎全部被揮霍在這上面,父母在時還好,等到父母歸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爺自己的生活都變得困難。五爺仍舊癡迷于戲,那份癡迷卻僅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臺老舊的唱機。唱機滋滋拉拉,當年他捧紅的那些角兒,在咿咿呀呀地唱。年邁的五爺瞇著眼睛,搖著紙扇半躺在院中的搖椅上,聽到至情處,手上的紙扇“啪”的一合,“好!”那一聲,氣息不減當年。
          卻再也沒有如潮的“好--”來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樹洋槐葉子在“唰啦啦”地響……
          五爺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紅的那些角兒,老生,花旦,小生……
          卻無一個前來。除了那個他曾為他贖身的少年--彼時,那少年已是紅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爺老態(tài)龍鐘病體懨懨,身邊唱機里依然在放著師兄師妹們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兒就濕了:五爺,這些年,為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樂因是悟,五爺好的就是這一口兒哇……
          五爺長嘆一聲,欣然閉目……
    (選自《小小說選刊》,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shù)囊豁検?!--BA-->
     

    A.余五在梨園影響巨大,只要是被他捧過的戲子,無論個人條件如何,最終沒有哪一個不紅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證。
    B.余五為了贖出已經(jīng)被戲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幾百兩銀子,這把其父氣得吐血。這一細節(jié)暗示了余五父親是被氣死的。
    C.烘托是這篇小說的突出特色。余五父親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態(tài)度等側(cè)面描寫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它們對突出余五對戲的癡迷作用明顯。
    D.余五年輕時未能繼承家業(yè),每每出行,華服香車,仆從前呼后擁,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劇命運出現(xiàn)的必然性。
    (2)小說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
    (3)有人認為小說中的余五是個缺乏責(zé)任感的人,你贊同這種觀點嗎?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wù)勀愕目捶ā?/h2>

    組卷:2引用:5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楊恭仁,隋觀王雄子也。仁壽中,累遷甘州刺史,臨事不苛細,徼人安之。文帝謂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贝髽I(yè)初,轉(zhuǎn)吏部侍郎。楊玄感叛,詔率兵經(jīng)略,與玄感戰(zhàn)破陵,敗之。遂與屈突通追獲賊。煬帝召見曰:“比聞與賊戰(zhàn)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決如此,朕用自愧。”蘇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謂此邪。”時威及宇文述、裴蘊、裴矩參掌選事,皆受賕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惡之,出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賊。至譙郡為朱粲所敗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部尚書為化及守魏縣元寶藏執(zhí)送京師高祖素知之授黃門侍郎封觀國公尋為涼州總管。
          恭仁久乘邊,習(xí)種落情偽,悉心綏慰。由蔥嶺以東,皆奉貢贄。就加納言。突厥頡利率眾數(shù)萬獵其境,恭仁應(yīng)機設(shè)拒,張疑屯虛幟示之,頡利懼而走。瓜州刺史賀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討。恭仁募驍勇,倍道進,賊不虞其來,遂克二城??v所俘還之,眾感悅,遂相與縛行威降。召吏部尚書,兼中書令,檢校涼州諸軍事。遷左衛(wèi)大將軍。武德末,拜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遷洛州都督。太宗勞謂曰:“洛陽要重,朕子弟不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br />      恭仁性沖厚,以禮自閑衛(wèi),未嘗與物忤,時人方漢石慶。既貴,不以勢尚人,故譽望益重。病,乞骸骨,詔以特進歸第。卒,贈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孝。
    (選自《新唐書?楊恭仁傳》)【注】漢石慶:漢武帝時期的丞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至譙郡/為朱粲所敗/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部尚書/為化及守魏縣/元寶藏執(zhí)送/京師高祖素知之/授黃門侍郎/封觀國公/
    B.至譙郡為朱粲所敗/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部/尚書為化及守魏縣/元寶藏執(zhí)送京師/高祖素知之/授黃門/侍郎封觀國公/
    C.至譙郡/為朱粲所敗/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部尚書/為化及守魏縣/元寶藏執(zhí)送京師/高祖素知之/授黃門侍郎/封觀國公/
    D.至譙/郡為朱粲所敗/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部尚書為化及守魏縣/元寶藏執(zhí)/送京師高祖素/知之/授黃門侍郎/封觀國公/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壽,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號。仁壽在古代有“仁德而長壽”之意,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芯陀小皥蛩葱械?,則民仁壽”的記載。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區(qū)名。道在隋唐屬于監(jiān)察區(qū)名稱,在唐前期是監(jiān)察機構(gòu)而非正式行政機構(gòu)。文中河南道是指現(xiàn)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有授予官職之意,如《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秦昭王召見蔡澤,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br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常稱“乞骸骨”,意為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xiāng)。也省作“乞骸”。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動請求退職之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恭仁不苛求細節(jié),令邊民安寧。他曾多次遷任為甘州刺史,處理政府的事不在細節(jié)上作嚴格的要求,邊境地區(qū)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楊恭仁作戰(zhàn)很勇敢,得皇帝賞識。他奉命平定楊玄感叛亂,打敗了叛賊;又和屈突通追趕捕獲叛賊。因此隋文帝夸獎他是難得的人才。
    C.楊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貪官憎恨。楊恭仁向來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賄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討捕盜賊。
    D.楊恭仁全心為部落,受百姓擁戴。他長期在邊遠地區(qū)擔(dān)任官職,全心撫慰部落的百姓。從蔥嶺以東的百姓,都來朝貢他,并給他獻禮。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比聞與賊戰(zhàn)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決如此,朕用自愧。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h2>

    組卷:1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應(yīng)用

  • 9.如圖是某校電子閱覽室的閱讀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zhuǎn)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nèi)容完整,表述清楚,語言連貫,不超過90字。

    組卷:54引用:53難度:0.7

四、作文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有一位中國老師帶領(lǐng)學(xué)生合唱團赴英國萊高倫參加第56屆國際音樂節(jié)比賽。參賽隊都有很強的實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獲一等獎。比賽結(jié)束,中國隊獲得第三名,但學(xué)生們很失落,哭成一片。而獲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隊卻在狂歡、祝賀,因為他們感覺今天在臺上演出沒有出任何差錯,大家表現(xiàn)都很出色。沒獲獎的團隊在狂歡,而獲獎的團隊卻沉浸在痛苦之中。
          對以上現(xiàn)象,你有怎樣的認識與思考?請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組卷:4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