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廣東省廣州市天河中學高三(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 1.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我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中,“意象”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是出現(xiàn)得很早并富有深廣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產(chǎn)物。
    “意”和“象”,最早見于《周易?系辭》“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之言,實質是指可通過有限的可窮盡的形象,傳達出某種無限的、不可窮盡的內在意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還進一步闡明了意、象、言三者的關系:從文學的創(chuàng)作來看,即是從內心的“意”到關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從文學的鑒賞來看,即從依托的“言”到關注的“象”,再至所傳達的主觀“意”。
          將“意象”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xiàn)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是晉代的摯虞,而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則第一次將“意象”合為一詞并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實際上,劉勰是將營構“意象”作為藝術構思的首要任務來看待的。從此以后,對“意象”的認識及其在文藝美學上的地位就確定了下來,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的營構是藝術家們必須要經(jīng)過的一個步驟,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意象”成為了現(xiàn)實生活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樣,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意象”也起著一個讀者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橋梁作用,亦是第二個中介。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讀者要運用自己的還原能力、再創(chuàng)造能力去復現(xiàn)、補充甚至豐富作品中的“意象”。這是從創(chuàng)作構思角度提出了“意象”這一美學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詞“意象”,經(jīng)歷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和語義轉換,作為一個專門的文學術語終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認同,被廣泛運用于文學鑒賞、批評之中。
          在我國古代文論和美學理論中,“意象”的具體含義有四個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為“人心營構之象”,即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客體的審美特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鄭燮《題畫》中有云:“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边@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觀的竹已在畫家心中意化為審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謂“成竹在胸”也是藝術家頭腦中營構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藝術形象,特別是在明清的文藝理論中,普遍被采用來評論詩歌、繪畫和書法創(chuàng)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風度神態(tài)。
          總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或者說是顯現(xiàn)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與“象”的融合。不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圖像式的重現(xiàn),而是一種在一瞬間呈現(xiàn)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是一種“各種根本不同的觀念的聯(lián)合”。“意象”如同是組件、基礎、構架,不同的“意象“有機結合而組成文學作品,作品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也由具體可感的“意象”生發(fā)而來。我國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為評論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摘編自雷江紅《淺析中國傳統(tǒng)“意象”的起源與發(fā)展》)材料二:
          古希臘的柏拉圖曾試圖給“美”下一個永恒完整的定義:“美是有用的”“美是恰當?shù)摹薄懊滥艘曈X和聽覺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對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當,再品又覺片面,經(jīng)反復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復始,最終柏拉圖找不出準確的語言定義“美”,只能無奈地概括為:“美是難的。”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觀的嗎?關于美,不應懸置在一個孤立靜止的語境中談其本質、屬性及內在關系,更不能機械地認定“美是客觀的”或者“審美是主觀的”,否則永遠跳不出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定式和理論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類對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畢加索曾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边@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莊子所言:“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比伺c“情景”互生互存,交融親和,“情景”并非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實在,而人也非獨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謂主體。因此,當人與天、地融為一體時,在恰當?shù)摹扒榫啊敝?,美即閃現(xiàn)出來,這便是美在“象”中。可見,美具有“意”和“象”的雙向性,當美在意象之中流動并閃現(xiàn),藝術家便進入“物我兩忘”的創(chuàng)作之境。
          藝術作品的價值貴在情感,而審美價值存在于——人、藝術作品和宇宙——藝術三要素之中,當三者在一個共同的維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動并引發(fā)情感共鳴,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才真正得以實現(xiàn)?!把壑兄?,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鄭板橋的“三竹說”反映了藝術創(chuàng)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這種審美互動。美的閃現(xiàn),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體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過藝術家之手,以筆墨的形式落實到紙面上。當美在“意”中,美是流動的、不確定的、難以捕捉的,它需要藝術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應,將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斷強化,通過藝術家個人的審美行為,將無形之“美”落實成“象”,使之成為有形之態(tài)。
          判斷藝術作品審美價值的標準是錯綜復雜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別。標準難以統(tǒng)一并不會弱化審美的重要性。法國美學家杜夫海納說:“審美經(jīng)驗揭示了人類與世界的最深刻和最親密的關系?!痹谶@個意義上,立足中國文化,以中華美學傳統(tǒng)為核心,汲取中西美學精華,讓中華美學精神在今天釋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應和時代的呼喚,也契合國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編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意”與“象”融合并被引進文學領域,從根本上實現(xiàn)了語義轉換,正因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學意義。
    B.作為單純具體形象的意象是能夠廣泛應用于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
    C.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因不同的標準有高低、雅俗之分,這不會弱化審美的重要性。
    D.柏拉圖對“美”下了多次定義,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個永恒完整的定義。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意”與“象”的合成及運用,一定程度上帶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提升,文學理論更豐富。
    B.在發(fā)現(xiàn)美的時候,人不應獨立于景之外,景不應獨立在人之外,應是情景融為一體。
    C.在藝術創(chuàng)作及欣賞活動中,“意象”成為連接起現(xiàn)實生活、藝術作品和讀者之間的橋梁。
    D.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越深,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審美價值也就越大。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對“意象”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許多詩句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甭浠ǖ蛄?,給人以悲涼的感覺。透過“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可感知到一種時光流逝、孤獨無依的凄涼之感。
    C.與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中,急風、高天、哀猿、白沙、飛鳥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成為審美意象。
    D.融入在“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意象詞,使人與“情景”交融親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4)請簡要概括材料二圍繞“美的意象”闡述了哪些觀點。
    (5)《周易?系辭》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請依據(jù)材料一這一觀點,簡要賞析《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中的“落木”這一意象。

    組卷:11引用:8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題。
    渦水與老莊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們最先到達渦陽。
          ②正午時分,渦水靜靜流淌。這是淮河左岸一條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發(fā)源于河南的尉氏縣。一路上流經(jīng)開封、通許、扶溝、太康、鹿邑,而后從亳州入境安徽,經(jīng)渦陽、蒙城,于懷遠城關之東注入淮河。懷遠是我的家鄉(xiāng)。小時候,我常??嬷@子,帶著妹妹,穿過喧鬧擁堵的城區(qū),去渦河邊洗衣裳。河水清澈見底,衣聲此起彼伏。那時渦河大堤的青石條上,晾滿了洗好的衣物,藍是藍,白是白,是民間所謂的“水顏色”。
          ③不遠處,就是渦河入淮口,一條清晰的水紋線將它與濁浪滔滔的淮水徹底分割。然而它最終還是流入了淮河,那時我還不知道,長大以后,我會無數(shù)次地在這條河邊徘徊、思索。
          ④古書上說,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但今天的渦陽縣城,并不在渦水的北面。歷史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顯示它的滄桑巨變。太陽一點點西移,風開始變硬,尖銳刺骨。有一年,大約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個冬春,從一個村莊到一個村莊,從山之陰到水之陽。都是鄉(xiāng)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腳踩下去,醭土騰起來老高。這兒的人們,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陽下,能看見不遠處渦水繚繞。淮河支流眾多,呈羽狀分布,水勢遲緩,而“道”的不爭與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緩水靜流”的特性呢?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國河流中,唯一產(chǎn)生本體論哲學家的河流?為什么偉大的黃河和偉大的長江,沒有產(chǎn)生老莊和孔孟這樣的人物?
          ⑤一個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產(chǎn)生于淮河流域,渦水老莊,泗水孔孟,而渦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莊的生命哲學和孔孟的政治哲學,是中國社會生活和中國思想政治的兩大支撐性力量,共同支撐起中國的大地與天空。
          ⑥為什么?為什么?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想,一直沒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這片緩緩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學?
          ⑧有文化學者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三個文化帶,分別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北部文化帶、以中國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帶、以印度為代表的南部文化帶。北部擅長制造,中部擅長情感,南部擅長精神。這和緯度有關,日本與德國處于同一緯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與德國媲美;美國與中國處于同一緯度之上,擅長情感表達,但不同的是美國是縱情文化,中國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區(qū)以印度為代表,由于農(nóng)業(yè)資源豐富,古印度低頭是稻米,抬頭是香蕉,自古不愁溫飽,文化擅長在精神方面,從而神學發(fā)達。是不是黃河的兇險和長江的奔騰,打亂了人類的沉思與冥想,因此才沒能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產(chǎn)生老莊和孔孟這樣的人物?而羽狀分布的淮河,給人類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對話的沖動,也提供了內心的寧靜,因此才產(chǎn)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和老子的宇宙本體論?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條安靜遲緩的大水,沿岸水草豐美,人民安居樂業(yè)。只是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之后,它才變得猙獰起來。在黃河奪淮的七百年間,黃河將大約七百億噸泥沙帶入淮河流域,使得魯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無數(shù)支流與湖泊淤積廢棄,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嚴重破壞。中國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發(fā)生最多最頻繁而且規(guī)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這和淮河的十年九澇、災害頻發(fā)、民無恒業(yè)、民風剽悍,有著很內在的關聯(lián)。
          ⑩在中國古代疆域上,具有明顯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長江,不是黃河,而是淮河,淮河不僅是中國大陸東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線,還是一條自然地理的突變線和臨界線:線南為亞熱帶,線北為暖溫帶;是高粱種植的南界,竹子生長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濕潤和半濕潤的分界,而極端的表現(xiàn),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反映到農(nóng)業(yè)形態(tài)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農(nóng)作物類型和由此產(chǎn)生的文明形態(tài),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和理念,影響到區(qū)域人格和區(qū)域情感?;幢比藷崆榇值Z,說話高喉嚨大嗓門,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倒頭睡,過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農(nóng)村去,發(fā)現(xiàn)差不多的人家,陳設都十分簡單。他們的家里,既無柜子也無箱子,有的甚至也沒有床,冬棉夏單,所有的衣服,都掛在一根繩子上。也不是沒床,而是沒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繩編的“軟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春幽昴臧l(fā)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過蕩然無存,置辦家業(yè)干什么?還不如吃干喝凈,混個“肚飽腰圓”!所以我們今天,也無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渦水,無法想象它們的安靜和遲緩。而老子那時,就常常在這樣的水岸邊徘徊,河水流向遠方,天格外高,格外藍。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小時候常去渦河邊洗衣裳,不僅反映了渦河的環(huán)境怡人優(yōu)美,也表達了作者對渦河的喜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B.文章寫到作者1987年獨自一人浪游渦水邊,游之意是探尋老莊生命哲學的緣由,但最終沒有找到滿意的解釋。
    C.文章談到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強調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D.文章回憶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農(nóng)村的情景,通過當?shù)厝思业募彝[設和生活方式,展現(xiàn)出淮北人簡樸爽朗的性格。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說“我們最先到達渦陽”,確立了全文的寫作對象,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渦水,使內容顯得更真實、更親切。
    B.文章說老莊等哲學家產(chǎn)生于淮河流域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反映了人們對其中原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C.文章語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理性的思考和反省,體現(xiàn)出作者嚴謹而深刻的思維。
    D.文章結尾處寫老子常在渦水岸邊徘徊,與作者常在渦水邊徘徊遙相呼應,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樣的思想家的決心。
    (3)本文第④段使用多個問句,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4)本文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了淮河及支流?請結合文本分析其藝術效果。

    組卷:18引用: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暖手寶是以電池供能的、可持續(xù)對外傳熱的電子產(chǎn)品,因便于攜帶深受消費者青睞。,有些暖手寶存在安全隱患,對其質量予以完全信賴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
          某市市場監(jiān)管局曾對暖手寶類產(chǎn)品進行質量抽查,共采集樣品40批次,其中有7批次不合格。根據(jù)抽查結果,:一是標識說明不規(guī)范,如產(chǎn)品信息不全等;二是常溫下有效輸出容量未達標;三是自由跌落測試不合格。專家提醒,消費者購買暖手寶時,應查看銘牌,挑選有注冊商標并標明了正規(guī)生產(chǎn)廠家的產(chǎn)品。
          要特別注意的是,暖手寶最怕跌落。一旦跌落,,而沒了外殼的保護,電池和線路就會裸露出來,極易出現(xiàn)電池受到擠壓、短路等情況,甚至會起火爆炸。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2個字。

    組卷:16引用:6難度:0.9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作。
    “飯圈”亂象頻現(xiàn),已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飯圈”是“粉絲圈”的簡稱,其主體多為青少年,崇拜的對象則是某個明星或明星組合。
    “追星”這一行為本身并沒有問題,譬如由對偶像的喜愛、對“愛豆”才華的欣賞,轉化為對當下的思考,對未來的憧憬等。但還應看到,一些不良飯圈文化,嚴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亟待治理和糾偏。如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誘導青少年無底線追星,或造謠攻擊、網(wǎng)絡暴力,或應援集資、刷量控評,或制造話題、干擾輿論;還如部分粉絲缺乏是非觀念,竟為那些缺乏自律,甚至失德違法的劣跡演藝明星站臺,發(fā)表非理性言論等等。
          這種“飯圈”亂象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批評,國家相關部門也開始進行集中整治。繼“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之后,2021年8月25日,中央網(wǎng)信辦又推出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嚴管明星經(jīng)紀公司、規(guī)范粉絲群體賬號、嚴控未成年人參與活動等治理措施,以正本清源,剎住不良之風。此舉旨在倡導和鼓勵明星藝人要有“流量擔當”,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也引導公眾理智追星,共同營造風清氣朗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
    作為高中生,你怎樣看待“飯圈”亂象?你認為青少年應該樹立怎樣的偶像觀?
          請自選角度,結合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文章。
          要求:明確立意,自擬標題。規(guī)范標點,注意卷面。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