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陜西省寶雞中學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上古時期的《詩經》《楚辭》,到中古以后的唐詩、宋詞、元曲,再發(fā)展到現當代詩歌,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現了語言藝術的永恒魅力。詩歌中蘊藏了大量創(chuàng)新語言現象,其中不乏對后世影響久遠的常用詞語和句法,這些常用詞語和句法對漢語的發(fā)展和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月亮”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李益的《奉酬崔員外副使<攜琴宿使院>見示》一詩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對霜繁”。這里的“月亮”不是一個詞,而是短語,指“月光明亮”,后來在唐詩韻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語化為表示“月球”的名詞?!俺Α钡漠a生亦是如此,它最初產生于《詩經》“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兩個名詞,在詩歌韻律的作用下變成了一個雙音節(jié)詞。
          成語被看作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形式短小、結構穩(wěn)固、內涵豐富等特點。詩歌以其獨特的韻律特點(如詩經以四音節(jié)為主)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詳的成語。《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有60%左右的成語源自詩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詩經》中的“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壯志未酬”來源于唐代李頻的《春日思歸》“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xiāng)空隔萬重山”;“石破天驚”最早出現在唐代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量詞是漢語區(qū)別于印歐語系的一大特色,在漢語語法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量詞有很多就是從詩詞韻文中產生的。如《漢語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詞用法源于白居易的《題盧秘書夏日新裁竹二十韻》,“幾聲清淅瀝,一簇綠檀欒”;“點”的量詞用法始見于蘇軾的《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此外,介詞的發(fā)展也可以在詩詞韻文中找到端倪。據考察,“打”的介詞用法最早出現在宋代辛棄疾的詞中,“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鷓鴣天?戲題村舍》)。
          在詩歌中,句法層面的創(chuàng)新現象也層出不窮,詩歌為很多句法現象的產生提供了絕佳的語言環(huán)境。
          如緊縮句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間經過語音緊湊和詞語縮減,而形成沒有語音停頓的特殊復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這個一般復句緊縮而成的。詩歌對緊縮句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蔣紹愚在《唐詩語言研究》中說,在散文中兩個分句構成一個復句時,往往用一些關聯(lián)詞語來表示分句間的關系,而在唐詩,特別是講究格律的近體詩中,這些關聯(lián)詞一般省略不用,從而造成緊縮句的大量出現。
          例如,近體詩“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嚴惲《落花》)中的“問花花不語”,就是由“我問花,但是花卻不語”省略關鍵詞和停頓而形成的緊縮句。緊縮句式在現代漢語中也可見到,如一則體育新聞標題《贏球不可怕!缺誰誰尷尬》,其中的“缺誰誰尷尬”就是受詩歌韻律的影響而省略了關聯(lián)詞“無論……,都……”。
          詩歌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的享受,還在語言層面給漢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源泉。詩歌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寶藏,值得我們不斷開墾和深挖。
    (摘編自張力《詩歌,語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源泉》)(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對漢語發(fā)展和演化影響深遠的常用詞語和句法都來自傳統(tǒng)中國詩歌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B.成語經詩歌的韻律與情感催生,因而形式短小,結構穩(wěn)固,內涵豐富,成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C.中國古典與當代詩歌為很多句法現象的產生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語言環(huán)境,是創(chuàng)新語言的豐富的寶藏。
    D.現代漢語中的緊縮句受詩歌韻律的影響省略了關鍵詞和停頓,這類緊縮句常見于體育新聞標題。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
    B.文章從詞語和句法兩個方面展開論述,論證詩歌對漢語發(fā)展演化的影響。
    C.文章采用了舉例論證,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有力地支撐了中心論點。
    D.文章在論證中多處引用詩詞名句,其論證目的相同,都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推動了漢語的發(fā)展演化,一些并置的單音節(jié)詞,在詩歌韻律的作用下變成了雙音節(jié)詞。
    B.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量詞與介詞,很多是從詩詞韻文中產生的,如“簇”“點”“打”。
    C.詩歌推動了緊縮句的發(fā)展,緊縮句在唐代近體詩中大量出現,應與近體詩的格律不無關系。
    D.對中國詩歌語言的研究與開掘,能為漢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新的不竭的動力和豐富的源泉。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聰明理論主張,從信息加工的動態(tài)過程來看,感知敏感性、相似性判斷與辨別、表征的形成與操作、分類、工作記憶等反映了認知信息由輸入、表征到轉變?yōu)閭溆脿顟B(tài)等初級的、基本的認知加工過程。其中,感知過程制約著認知信息的輸入,感知過程的速度、精度和準確度的差異可能導致個體所輸入的信息存在量或質的差異。辨別是比較兩個客體之間異同的過程,是建立關于客體的表征的前提。認知信息的表征是信息內化的階段,可分為表征形成和操作兩類加工。表征形成的速度、所形成表征的適宜程度、表征操作的速度、表征操作的方式和表征操作的準確性等因素都制約著認知信息的表征質量,既可能形成封閉性表征,也可能產生開放性表征。認知信息轉變?yōu)閭溆脿顟B(tài)主要反映在記憶過程中。工作記憶負責認知信息的存儲與提取,存儲速度和提取速度是反映認知信息存儲質量的指標。由于每個個體都存在識記和提取的超速極限,存儲速度和提取速度又是個體認知基本能力發(fā)展水平的反映。
          智力開發(fā)是指最大程度上開發(fā)個體的智力潛能的過程,它是一個長期、全面地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的過程。它既不是一個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和認知策略的過程,也不是通過訓練,讓個體熟悉問題情境從而提高認知加速度,提高解決問題的準確性的過程。由于智力開發(fā)是一種對潛在的一般能力的開發(fā),一般能力的提高應反映在個體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具有廣泛遷移性的認知訓練才是較好的智力開發(fā)方案。智力開發(fā)是潛能開發(fā),不是超前發(fā)展。超前發(fā)展是個體的認知能力早于同齡人發(fā)展的現象。一般而言,增強某種刺激、增加在固定時間段內訓練的次數以及豐富個體的經驗都能夠促使個體在這方面的能力發(fā)展水平高于同齡人。但當同齡人也獲得了這些經驗后,其該方面的能力同樣會達到被訓練者的水平。智力開發(fā)是促進能力發(fā)展,不是增長知識和技能。個體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有利于個體這個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并沒有相應地獲得發(fā)展,這就可能使個體發(fā)展成一個“專才”,而不是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摘編自陰國恩、鄭金香、安蓉《一種基于認知基本成分的新的智力開發(fā)觀》《智力開發(fā)的聰明理論》)      材料二:
          醫(yī)學臨床實驗證明了大腦兩個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左腦的損傷會引起感覺性或運動性失語癥、文字不識癥和抽象邏輯思維方面的障礙;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右腦的損傷則會造成相貌不識、結構性失認等現象和空間定向思維方面的障礙。如果將“鉛筆”兩個字分別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視野內,鉛在左,筆在右,那么病人能說出“筆”,卻不能說出“鉛”,這是因為“筆”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鉛”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語描述。如果把一支鉛筆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動作表示鉛筆的用途,但不能用語言描述它。如果把鉛筆換到右手上,病人馬上就能用言語做出報告。如果讓病人根據積木的顏色來排列某種圖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務。這說明,兩個半球確有不同的功能,但從系統(tǒng)論角度來看,二者既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
    (摘編自韓延明《試論美育對學生右腦和智力的開發(fā)功能》)      材料三:
          智力其實是一種綜合的認識能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許多方面。早期智力開發(fā)應該抓,而且要抓早抓好。因為大腦的開發(fā)潛力是遞減的,開發(fā)越晚,收獲就越小。但家長要明白兩個原則。首先,智力開發(fā)也要全面,只有在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下,智力的開發(fā)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3到6歲的孩子最需要玩,哪怕是玩沙子、玩水,也能讓他們獲益良多。另外,不少家長給孩子早期定向,小小年紀就學這學那,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興趣,點在不在那兒。極端的望子成才,達不到的過高期望,家長就很容易用橫向比較“你瞧人家多好,你看看你”之類的消極評價挫傷孩子的信心,使他們失去了發(fā)展的空間。
    (摘編自于巍、張嘉《開發(fā)幼兒智力小心透支》)(1)根據材料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半球控制著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是人腦處理語言,進行抽象思維等智力活動的控制中樞。
    B.左、右半球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說話、圖形識別、空間定向思維等智力活動要受右腦控制。
    C.智力開發(fā)要抓早抓好,要抓的能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許多方面。
    D.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智力開發(fā)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不能早期定向或做橫向比較。
    (2)根據以上三則材料,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發(fā)掘個體的智力潛能是一個長期、全面地提高個體認知能力的過程,它就像種樹一樣,是通過一定的措施“揠苗助長”的過程。
    B.智力開發(fā)是特殊潛能的開發(fā),通過增強某種刺激、增加在固定時間段內訓練的次數以及豐富個體的經驗,可使個體特殊潛能高于同齡人。
    C.美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鑒賞力,拓展孩子智力活動的廣闊空間,激發(fā)和調動大腦右半球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D.長期坐在教室左側座位上而經常把頭和眼珠轉向右側的學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體性能力起作用的課程中,學習成績高出一籌。
    (3)怎樣讓學生的大腦兩個半球協(xié)調發(fā)展?請結合材料和實際簡要分析。

    組卷:4引用:2難度:0.2

(三)文學性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安樂居(節(jié)選)
    汪曾祺
          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挨著安樂林。
          安樂林圍墻上開了個月亮門,門頭磚額上刻著三個經石峪體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進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有幾十棵楊樹。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鐘就夠了。附近一帶養(yǎng)鳥的愛到這里來掛鳥。他們不像那些以養(yǎng)鳥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們的說法是“瞎玩兒”。他們不養(yǎng)大鳥,覺得那太費事,“是它玩我,還是我玩它呀?”把鳥一掛,他們就蹲在地下說話兒,——也有自己帶個馬扎兒來坐著的。
          安樂居不賣米飯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賣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買回去的。這家飯館其實叫個小酒鋪更合適些。到這兒來的喝酒比吃飯的多。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雞子、拌粉皮、豬頭肉,單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豬蹄,偶有豬尾巴,一忽的工夫就賣完了。有時也賣燒雞、醬鴨,切塊。最受歡迎的是兔頭。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掛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酒客進門,都有準時候。
          頭一個進來的總是老呂。安樂居十點半開門。一開門,老呂就進來。他總是坐在靠窗戶一張桌子的東頭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比老呂稍晚進店的是老聶。老聶總是坐在老呂的對面。老聶有個小毛病,說話愛眨巴眼。凡是說話愛眨眼的人,脾氣都比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呂一口一口地抿。老聶每次喝一兩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強往他酒碗里倒一點,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愛吃豆制品。熏干、雞腿、麻辣絲……小蔥下來的時候,他常常用鋁飯盒裝來一些小蔥拌豆腐。有一回他裝來整整兩飯盒腌香椿?!皝戆?!”他招呼全店酒友?!澳隳膩磉@么多香椿?——這得不少錢!”“沒花錢!鄉(xiāng)下的親家?guī)淼摹N覀兗覜]人愛吃?!庇谑蔷朴褌円蝗俗チ艘淮?。剩下的,他都給了老呂?!俺酝炅?,給我把飯盒帶來!”一口把余酒喝凈,退了杯,“回見!”出門上車,吱溜——沒影兒了。
          畫家來了。畫家風度翩翩,梳著長長的背發(fā),永遠一絲不亂。衣著入時而且合體。春秋天人造革獵服,冬天羽絨服?!麖膩聿淮髅弊?。這樣的一表人才,安樂居少見。他在文化館工作,算個知識分子,但對人很客氣,彬彬有禮。他這喝酒真是別具一格:二兩酒,一揚脖子,一口氣,下去了。這種喝法,叫做“大車酒”,過去趕大車的這么喝。西直門外還管這叫“駱駝酒”,趕駱駝的這么喝。文墨人,這樣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過去是街坊。喝了酒,總要走過去說幾句話?!拔医o您添點兒?”老王擺擺手,畫家直起身來,向在座的酒友又都點了點頭,走了。
          安樂居喝酒的都很有節(jié)制,很少有人喝過量的。也喝得很斯文,沒有喝了酒胡咧咧的。只有一個人例外。這人是個瘸子,左腿短一截,走路時左腳跟著不了地,一晃一晃的。他自己說他原來是“勤行”——廚子,煎炒烹炸,南甜北咸,東辣西酸。說他能用兩個雞蛋打三碗湯,雞蛋都得成片兒!但我沒有再聽到他還有什么特別的手藝,好像他的絕技只是兩個雞蛋打三碗湯。瘸子喝酒愛說。老是那一套,沒人聽他的。他一個人說。前言不搭后語,當中夾雜了很多“唔唔唔”。
          瘸子愛管閑事。有一回,在李村胡同里,一個市容檢查員要罰一個賣花盆的款,他插進去了:“你干嗎罰他?他一個賣花盆的,又不臟,又沒有氣味,‘污染’,他‘污染’什么啦?罰了款,你們好多拿獎金?你想錢想瘋了!賣花盆的,大老遠地推一車花盆,不容易!”他對賣花盆的說:“你走,有什么話叫他朝我說!”很奇怪,他跟人辯理的時候話說得很明快,也沒有那么多“唔唔唔”。
          老王養(yǎng)鳥,紅子。他每天沿天壇根兒遛早,一手提一只鳥籠,有時還架著一只。老王話不多,但是有時打開話匣子,也能聊一氣。我跟他聊了幾回,知道他原先是扛包的。
    “我們這一行,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內。三百六十行,沒這一行!”
    “你們這一行沒有祖師爺?”
    “沒有!”
    “有沒有傳授?”
    “沒有!我們這一行,沒啥技巧,有力氣就行!”
    “都扛什么?”
    “什么都扛,主要是糧食。頂不好扛的是鹽包,——包硬,支支棱棱的,硌。不隨體??钙饋聿坏脛艃???赴?,扛個幾天就會了。要說竅門,也有。一包糧食,一百多斤,擱在肩膀上,先得顫兩下。一顫,唉,包跟人就合了槽了,合適了!扛熟了的,也能換換樣兒。跟遞包的一說:‘您跟我立一個!’哎,立一個!”
    “豎著扛?”
    “豎著扛。您給我‘搭’一個!”
    “斜搭著?”
    “斜搭著?!?br />“能混飽了?”
    “能!那會兒吃得多!早晨起來,半斤豬頭肉,一斤烙餅。中午,一樣。每天每晚半晌吃得少點。半斤餅,喝點稀的,喝一口酒。齊啦?!团孪掠辍Zs上連陰天,沒活兒。怎么辦呢,拿著面口袋,到一家熟糧店去:‘掌柜的!’‘來啦!幾斤?’告訴他幾斤幾斤,‘接著!’沒的說。趕天好了,拿了錢,趕緊給人家送回去。為人在世,講信用。家里揭不開鍋的時候,少!……”
    “退休了?”
    “早退了!干我們這行的,四十五就退休,沒有過四十五的?,F在打包的也沒有了,都改了傳送帶?!?br />      老王現在每天夜晚在一個幼兒園看門。
    “沒事兒!掃掃院子,歸置歸置,下水道不通了,——通通!活動活動。老待著干嗎呀,又沒??!”
          老王走道低著腦袋,上身微微往前傾,兩腿叉得很開,步子慢而穩(wěn),還看得出有當年扛包的痕跡。
          這天,安樂居來了三個小伙子:長頭發(fā),小胡子、大花襯衫、蘋果牌牛仔褲、尖頭高跟大蓋鞋,變色眼鏡。進門一看:“嗨,有兔頭!”——他們是沖著兔頭來了。這三位要了十個兔頭、三個豬蹄、一只鴨子、三盤包子,自己帶來八瓶青島啤酒,一邊抽著“萬寶路”,一邊吃喝起來。安樂居喝酒的老酒座們都瞟了他們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陣,把筷子一揮,走了。都騎的是“雅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頭、咬了一口的包子皮,還有一盤沒動過的包子。
          老王看著那盤包子,撇了撇嘴:“這是什么買賣!”
          這是老王的口頭語。凡是他不以為然的事,就說“這是什么買賣”。
          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F在那兒是一個什么貿易中心。
    (1)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寫安樂林“當中種了兩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樹有花顏色豐富,不厭其煩的筆調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調。
    B.汪曾祺用淡淡的筆調細說著老酒客們的閑適的日常,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體現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和人情味兒。
    C.小說人物刻畫中心化,小說中安樂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個度,喝得自在舒心。通過人物在小酒館依次登場表演刻畫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這篇小說呈現出“散文化”“筆記小說”的特點,記錄民俗風情,敘寫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節(jié),不強調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
    (2)小說以“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F在那兒是一個什么貿易中心”結尾,請?zhí)骄啃≌f結尾的表達效果。
    (3)汪曾祺是一位語言大師,對于語言魅力,他是著力追求的。請舉例分析這篇小說的語言特色。

    組卷:16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對于人類而言,之所以要學習,①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說“錯誤是學習之母”。錯誤驅動的學習理論認為:刺激物所帶來的強化物必須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或不可預測的,個體才會形成學習。當某種行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個體就會產生新的學習;如果實際結果完全符合預期,與腦中存儲的原始記憶相吻合,②
     
    。而如果已經習得的行為不再帶有預期的結果,則該行為就會消退。
          由此可見,雖古語云“學而知不足”,但反過來說更有道理,就是③
     
    ,沒有“知不足”,就很難有效地學習。從這個意義上看,一百分的人生不能進步,要過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給成長。
    (1)在上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若改寫成:“完美的人生很難進步,不要完美的人生?!睆恼Z義上看,與原文基本相同;從表達效果看,原文的更好,為什么?

    組卷:19引用:6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印記”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標記。它蘊藏在“梅蘭竹菊”的風骨中;散發(fā)在“筆墨紙硯”的底蘊里;鐫刻在“萬里長城”的脊梁上;騰飛在“天問一號”的夢想里……小到一草一本,大到國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國印記”的載體。在你心中,哪一種物承載著獨特的“中國印記”?圍繞它,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
          請以“我心中的中國印記”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報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5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