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四校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7/9 8: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xiāng)下人,但是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農業(yè)和游牧或工業(yè)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語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xiāng);即使像抗戰(zhàn)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yè)本身來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yè)方面充分發(fā)展,農業(yè)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xiāng)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qū),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農業(yè)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xiāng)下最小的社區(qū)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xiāng)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xiāng)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Tonnies的話說: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乙院筮€要詳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象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悅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不是法律,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一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guī)矩。西洋的商人到現(xiàn)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l(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這自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象母親對于她的兒女一般。陌生人對于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在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來。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內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的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的答復了他的學生。最后甚至歸結到心安兩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觸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們的歡,做到自己的心安。這說明了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
          這種辦法在一個陌生人面前是無法應用的。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在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摘自《鄉(xiāng)土中國》,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边@說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動。
    B.鄉(xiāng)民生活在禮俗社會里,他們無須選擇生活環(huán)境,接觸的是“熟悉”的社會。
    C.維持鄉(xiāng)土社會行為準則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
    D.在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
    B.從鄉(xiāng)村社會里得到的自由與法理社會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規(guī)矩的約束。
    C.依附于土地的鄉(xiāng)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D.鄉(xiāng)土社會的信任是從熟悉中生成的,而這樣的信任就只表現(xiàn)在當地內部人之間。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鄉(xiāng)土本色”的一項是
     

    A.雞犬相聞,蛩音辨人
    B.安土重遷,落葉歸根
    C.空口無憑,字據為證
    D.聚族而居,世代相傳
    (4)根據材料內容,概括“鄉(xiāng)土性”的特點。
    (5)孟懿子問什么是孝??鬃踊卮穑骸靶⒕褪牵改富钪鴷r,就依禮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禮安葬、祭祀。”子游問什么是孝??鬃踊卮穑骸靶ⅲ恢皇丘B(yǎng)活父母,更要對父母恭敬?!笨鬃訉W生問題的回答,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的認知特征,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

    組卷:6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問題。
    百合花
    茹志鵑
          通訊員撒開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緊走慢趕地快要走近他時,他又蹬蹬蹬地自個兒向前走了。從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個子,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黃軍裝,綁腿直打到膝蓋上。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
          我們到了包扎所,部隊上的被子還沒發(fā)下來,但傷員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會兒,我借到兩條棉絮,一條被子,手里抱得滿滿的,通訊員從對面走來,兩手卻是空空的。
          “怎么,沒借到?”我覺得這里的百姓覺悟高,又很開通,怎么會沒有借到呢?我有點驚奇地問。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帶我去?!蔽夜烙嬕欢ㄊ撬f話不對,說崩了。
          我們走進院子里,一會兒,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高高的鼻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松松的劉海。我看她頭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半晌,她轉身進去抱被子。
          她拿出來的是一條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氣通訊員,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說:“抱去吧?!?br />      我手里已捧滿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訊員來拿,沒想到他竟揚起臉,裝作沒看見。我只好開口叫他,他這才繃了臉,垂著眼皮,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他一步還沒有走出去,就聽見“嘶”的一聲,衣服掛住了門鉤,在肩膀處,掛下一片布來,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
          剛走出門不遠,就有人告訴我們,剛才那位年輕媳婦,是剛過門三天的新娘子,這條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妝。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讓他回團部去。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
          包扎所的工作人員很少,鄉(xiāng)干部動員了幾個婦女幫我們。那位新媳婦也來了,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的新被,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
          天黑了,天邊涌起了一輪滿月。一會兒,炮響了,天空劃過幾顆紅色的信號彈,攻擊開始了。不久,斷斷續(xù)續(xù)地有幾個傷員下來,包扎所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
          前面又下來一個重傷員,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塊門板上。一個上了年紀的擔架員,大概把我當作醫(yī)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說:“大夫,你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治好這位同志呀!你治好它,我……我們全體擔架隊員給你上匾!”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聲。我急撥開他們上前一看,一張熟悉的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xiàn)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
          那個擔架員負罪地說道:“反動派不知從哪個屋頂上撂下顆手榴彈來,手榴彈就在我們人縫里冒著煙亂轉,這時這位同志叫我們快趴下,他自己一下子撲在那個東西上……”
          新媳婦又短促地“啊”了一聲。我強忍著眼淚,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莊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yī)生拿了針藥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y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蔽疫^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②新媳婦卻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
          衛(wèi)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fā)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wèi)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br />      “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小戰(zhàn)士的臉。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合花”意蘊豐富,它不僅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圖案預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也象征著新媳婦的美麗與高潔。
    B.通訊員肩上的步槍筒里先前插了幾根樹枝,后來又多了一枝野菊花,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小戰(zhàn)士的天真、樂觀、熱愛生活。
    C.“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聲”,表明她此時認出傷員是小通訊員,非常驚訝?!靶孪眿D又短促地‘啊’了一聲”,表明她被小通訊員勇敢的舉動感動,并為他的傷情痛心。
    D.新媳婦“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寫出她對衛(wèi)生員的不滿,也出了她對通訊員崇敬、痛惜、歉疚等復雜的心理。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作品,但對戰(zhàn)爭的描寫用筆儉省,對通訊員、新媳婦則不惜筆墨,表現(xiàn)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
    B.本文人物刻畫都從外貌描寫開始,通訊員“高挑挑的個子”,新媳婦“高高的鼻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松松的劉?!?。
    C.本文中通訊員為借被子向“我”求助時言之不盡;“我”向新媳婦解釋后,她只是笑,卻不說明第一次借被子時的情形。這兩處“留白”都引發(fā)了讀者聯(lián)想。
    D.本文以“我”的視角敘事寫人,不僅巧妙地在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穿針引線,而且將“借被”“獻被”的情節(jié)天衣無縫地連接起來,使結構謹嚴有序。
    (3)文中兩處劃線句分別表現(xiàn)了新媳婦什么樣的心理?請簡要分析。
    (4)本篇小說是怎樣塑造新媳婦這個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組卷:6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訪談選段完成下列各題。
          新京報:上世紀60年代您為什么想到要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當時糧食非常短缺,鬧饑荒餓死人。當時我是學農業(yè)的,親眼看過路邊、橋底下,有人沒飯吃。提高糧食產量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新京報: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袁隆平;我有兩個目標,①
     
    ,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
          新京報:雜交稻除了產量往上漲,還有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嗎?
          袁隆平:上個世紀要解決溫飽問題,讓人們先吃飽,現(xiàn)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好,所以我們也有戰(zhàn)略調整,不但要高產,②
     

          新京報:③
     
    ?
          袁隆平:讓雜交稻走出國門,推廣開,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了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來計算,就可以每年增產稻谷1億6000萬噸,可以多養(yǎng)活五億人,為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新京報:您覺得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需要哪些精神品質?
          袁隆平:大家都有夢想,但是有一條,理想要高雅一點。
    (1)在上面訪談選段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下面句子中用來評價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最恰當的一項是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C.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D.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組卷:7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好萊塢電影總是充滿了浪漫的英雄氣息,巨石強森、鋼鐵俠、阿湯哥……在那些虛構的場景中單槍匹馬,力挽狂瀾,拯救人類于危亡,他們總是讓人在驚嘆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隊支援重慶,“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勢,就進去了”。既沒有擺拍,也沒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們身上迸發(fā)的英雄氣也讓我們動容。
          以上內容對你有何啟發(fā)?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9引用:5難度:0.2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