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湖南省邵陽二中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中國古琴是一種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古典樂器?!昂脱拧薄扒宓笔枪徘僮非蟮膶徝狼槿?,“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遠意境。陶淵明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白居易詩“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審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東漢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遠、平和雅正為意趣的古琴,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儒家認為琴樂能洗滌心靈,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蝕內(nèi)心。唐代薛易簡在其所著《琴訣》中論述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此琴之善者也?!庇纱丝梢姽徘倜缹W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緊密關(guān)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逍遙無為;道家音樂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莊子將音樂分為天籟、地籟和人籟三類,認為“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提倡音樂應(yīng)追求自然之趣。傳統(tǒng)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絲弦,聲音很小,但夜深人靜之時,卻能彈出真正的天籟之音。琴聲細膩、微妙,繞梁不絕,令人思緒無限。彈奏者在彈撥古琴時會陷入沉思、冥想,心靈在琴聲中得到凈化和升華,與萬物合和,進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見古琴美學思想中所滲透的道家哲學。
          嵇康《琴賦》把古琴推崇為最適宜君子修身養(yǎng)性的器物,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多確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雅正平和,無過亦無不及。彈奏之人在古樸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琴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閑適的內(nèi)心與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合而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體現(xiàn)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shù),它以獨特的美學趣味,引人無限向往和追求。往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時,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回歸內(nèi)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編自魏育林《<聽琴經(jīng)>釋義》)
    材料二:
          古琴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認為古琴是“博物館藝術(shù)”,這個見解有部分道理。其實,世界上很難再找到一種樂器能像古琴那樣保存那么多的千年古譜,保存那么多不同流派代代相傳的古曲。如果能按博物館的要求,將它們原樣保存下去,始終有人能夠演奏,不是一樣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古琴要生存,必然要隨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發(fā)展?!白儭笔遣豢杀苊獾?,所以古琴不能一直躺平,做“博物館藝術(shù)”。必須承認,今天古琴的生存環(huán)境與明清時代相比已有很大差異。它既要面對商品經(jīng)濟和西方音樂文化的強大沖擊,又背負著久遠而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既要走舞臺,通俗以娛人,又要作為自我修養(yǎng)、自娛性的樂器繼續(xù)生存下去。
          當前古琴藝術(shù)面臨的真正危機,是以西方音樂文化價值來作為自身發(fā)展的參照系,具體表現(xiàn)為:藝術(shù)流派風格的失落、輕“琴道”“琴德”而重單純的演奏技巧,甚至在取音、節(jié)拍、書奏和審美取向上也唯西方音樂標準是從。我們的古琴藝術(shù)家和古琴愛好者,在劇變的時代也應(yīng)該堅守一些“不變”的傳統(tǒng),如以簡約為美,重精神內(nèi)涵,追求音樂的意境、韻味和內(nèi)在情趣;散板自由節(jié)奏、有板規(guī)則節(jié)奏與不規(guī)則節(jié)奏的自由運用;確定音與不確定音的有機組合等等。若我們都能在“琴道”“琴德”方面加強自我的修養(yǎng),那么任何外來的影響都將被傳統(tǒng)所融化,而不是傳統(tǒng)被外來的東西所取代。
          古琴作為傳統(tǒng)藝術(shù),絕不能為了媚俗而朝流行時調(diào)的方向發(fā)展,而是應(yīng)該像《五知齋琴譜》那樣創(chuàng)造出能反映一個時代藝術(shù)高度的作品。我以為,新時代古琴的發(fā)展途徑有二:一是對傳統(tǒng)琴曲的繼承與發(fā)展,一是琴曲上的新創(chuàng)作(獨奏或合奏)。不管哪種途徑,都要堅持一個基準,就是明清以來琴師們代代相傳的古琴意境、韻味與情趣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非但不能丟,而且在新的條件下要加以新的發(fā)揮。只有這樣,古琴音樂才能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特色,獨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摘編自吳釗《明清琴樂多元發(fā)展的思考》)材料三:

          古琴的制作一般選用桐木和梓木,依人身鳳形獨木斫成,其結(jié)構(gòu)分寸十分考究。琴身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扁平狹長;底為梓木,面用桐板;底平,面穹,中空。底部有兩個共鳴孔,名曰“鳳沼”“龍池”,鳳沼取“鳳凰來儀、沐浴自如”之義,龍池取“龍潛深池、跡隱而聲發(fā)”之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整,則代表地,取“天圓地方”之說。琴身全長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琴身一側(cè)有13顆用以標記音位的圓徽,象征一年有12個月,中間第七徽象征閏月。琴肩(鳳翅)最寬部分為8寸,象征一年有8大節(jié)氣鳳腰為琴身最窄的部分,寬4寸,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琴身厚為2寸,象征陰陽二義。古琴原為五弦(周朝時增為七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第級,內(nèi)合“金木水滅王”行,外合“宮商角微羽”五音。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接滑三種音色,泛音涕天,圓潤清澈;燕音法地,深沉凝重;按音法人,變幻無窮,三種音色象征“天、地、人”三才和合。
          2003年,中國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摘編自杜保明《淺談古琴的文化意蘊》)(1)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琴因其獨特的審美意趣被儒家視為音樂中的典范,并被賦予教化百姓、端正人心的功能。
    B.薛易簡與嵇康對古琴的作用都有高度的認同,作者也認為古琴的平和能讓人回歸內(nèi)心本真。
    C.如果以西方音樂文化價值作為發(fā)展參照系,就會使古琴丟失“琴道”“琴德”而變得俗氣。
    D.對于古琴來說,意境、韻味與情趣傳統(tǒng)是最重要的東西,傳承與創(chuàng)新琴曲應(yīng)當以此為基準。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琴具有高度的文化屬性。其美學思想兼具儒道兩家思想特征,有著獨特的趣味。
    B.“心物相合、心琴合一”是種境界,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歸本真達此境界。
    C.古琴歷史悠久,它像一個博物館,保存的古譜之多、流派之豐是其他任何樂器所不及的。
    D.古琴制作的選材、器形結(jié)構(gòu)等都十分講究,說明古琴是一門歷史文化內(nèi)涵深厚的藝術(shù)。
    (3)下列選項中,不能用來佐證“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jié)也,非以慆心也?!保ā蹲髠?昭公元年》)
    R.“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保╗漢]蔡邕《琴操》)
    C.“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玉維《竹里館》)
    D.“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潁師彈,起坐在一旁?!保╗唐]韓愈《聽穎師彈琴》)
    (4)三則材料在內(nèi)容上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5)下面這段文字是《紅樓夢》第86回“黛玉論琴”的片段,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該文段體現(xiàn)出了哪些琴學主張。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yǎng)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還有一層,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將身就在榻邊,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對著自己的當心,兩手方從容抬起,這才心身俱正?!?/h2>

    組卷:16引用:5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憶佩弦先生
    馮契
          讀其文,想見其人,在中學里的時候,總以為朱先生是個翩翩佳公子,風華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來進了清華,在迎新會上,有同學遠遠指給我看一個身材矮小,連走路的姿勢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說:“那就是朱自清先生!”這使我非常失望。
          我平時和朱先生根本沒有接近的機會。但當時他住在清華園的東北角上,門前有個土山,長滿綠草。我晚飯后,愛到那邊散步。有一次,我經(jīng)過他門前,見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駕起腿,好像還歪著嘴巴別著牙齒。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態(tài),我低頭避開他的視線,卻不想忽然聽得他在叫我了。他怎么認識我?而當我走近去時,他卻又夸獎了我一句:“聽說你的白話文寫得很不錯!”白話文!他為什么不說文章,而要說白話文呢?我滿心不快。
          不過此后路上碰見,就免不了要笑笑,點點頭了?!耙欢?九”之后數(shù)月,宋哲元派大兵抄檢清華園。很有幾個榜上掛名的同學,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難。而且聽說非常優(yōu)待,夜里請同學睡沙發(fā),早晨又是每人一個荷包蛋。這使我對他開始有了好感,雖然接近的機會還是不多。
          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華文科研究所成立,我才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
          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學,合組一個伙食團。雇了個鄉(xiāng)下人做飯,是個可愛的戇徒。人是忠誠極了,飯燒糊,菜沒煮熟,也不忍責備他。有次異想天開,去田里捉了許多螞蚱,炸了捧到飯桌上來孝敬大家。弄得每個人搖頭,他還笑嘻嘻地直說:“滋味好吶好!”而忽然謠傳“有吏夜捉人”,我們這位戇徒就馬上逾墻而走,常常數(shù)天甚至半個月不回來。于是一早起來,一群秀才手忙腳亂地生火.淘米,挑水,趕街子……終至于整個研究所翻身,弄得每個人垂頭喪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吃點這樣的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個有病而又長期過慣家庭生活像朱先生這樣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們當中,是最不發(fā)怨言的一個。
          到過后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個如雞肫一般的胃來消化的。朱先生平時跟大家吃公米,只有當胃病發(fā)作的時候,才吃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給面粉,自己在火油箱里烘成的。論滋味,并不比公米強,不過比較容易消化罷了。他瘦得厲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從前見過的那種“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態(tài),不用說,是再也沒有了。為了營養(yǎng).他每天早晨添個雞蛋。這是早餐桌上常談的話題之一:打碎煮好呢,帶殼煮好?煮三分鐘好,煮五分鐘好呢?……但后來雞蛋漲得厲害,這一點小小的滋補品,似乎也裁去了。
          過著這樣的生活,大家在一個大房子里,在叢書、類書、經(jīng)解、注疏……的圍困之中,做著“抱殘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幾架書,也擺在研究所里。他的桌子后面,豎著一個同圖書館的目錄柜似的舊柜子,一二十小抽屜里塞滿卡片。內(nèi)容如何,不得詳知。只知道他寫文章時,總要去查一查。有時拿出一兩張來,遠遠瞥見,卡片上是螞蟻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寫滿這么多卡片,得花多少時間?。恐煜壬螌W之嚴謹,于此可見一斑。
          那時聞先生正在考證伏羲是葫蘆,女媧是個瓜;朱先生大概已開始寫“詩話”。聞先生寫文章,喜歡在落筆之前,先說出口來;銜著煙斗,喊:“佩弦,我有個很好的idea……”于是接著總是一場熱烈的討論。朱先生的習慣不同,他默默無聲就脫了稿,捧著稿子交到聞先生面前,謙遜地說:“一多,請你看看,看有問題沒有?”似乎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著筆,忽然抬頭對大家說:“我覺得王靜安的無我之境很難說?!睘檫@問題,討論很長久。我以一個門外漢的資格,也說了一點意見,大意是“無我即忘我”。還記得那次討論,是以朱先生的謙遜的話語作結(jié)的,他說:“這樣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淺。”
          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規(guī)則。早晨總是他第一個起床,我愛睡懶覺,他到底幾點鐘起來,始終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總要到大門外的曬谷場上跑兩圈,練幾節(jié)健身操。在鄉(xiāng)下人看來,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遠遠地立定了看他,議論他。晚飯后,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間散步,或者聚在曬谷場上聊天。聊些什么,多已忘記。只記得有次談起清朝的漢學大師,數(shù)他們的年紀,一個個活到七八十歲。聞先生就說:“做漢學家可以長壽?!敝煜壬f:“是因為他們長壽,才做得到漢學大師。我身體壞,不敢存這妄想。你卻行?!甭勏壬托ζ饋恚骸澳懿荒茏龃髱?,不敢說?;钇甙耸畾q,我絕對有把握?!毖元q在耳,說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體壞的,到底也接著給窮困之手扼死了!
          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論印在青年們的腦子里,也決不會磨滅,他對于民主與文學的功績,盡人皆知,用不著我多說。草此短文,記瑣事數(shù)則,駐筆低眉,倍覺黯然。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自清掩護學生,照顧他們的起居,表現(xiàn)出一顆仁愛之心;整理知識卡片,以供寫作參考,表現(xiàn)出其嚴謹認真。
    B.朱自清不認同王國維的“無我之境”,這引發(fā)了大家的討論,作者也大膽發(fā)言,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C.初識時描寫朱自清的悠閑自得,這與后文他因病而“骨瘦如柴”形成強烈反差,表現(xiàn)出作者的痛心惋惜。
    D.文章追憶了朱自清的幾件瑣事,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懷念之情。
    (2)下與文本有關(guān)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有吏夜捉人”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石壕吏》,文中借用此句是為了寫出“戇徒”輕信謠言的憨厚可愛,表現(xiàn)出人們對他的喜愛。
    B.“抱殘守缺”一般比喻保守不知改進,文中是指作者等人進行的古籍研究工作,作者以此含蓄地表達了對枯燥工作的不滿。
    C.伏羲和女媧都是我國上古神話中的人物,相傳伏羲開天辟地,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他們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D.“說有把握的竟遭毒手”飽含作者的悲憤之情,所指為聞一多在李公樸追悼會上做《最后一次講演》后被特務(wù)暗殺的事件。
    (3)文本中作者在與朱先生的交往中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4)這是一篇深情回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回憶的內(nèi)容瑣碎,作者是怎樣選擇材料的?

    組卷:40引用:6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由數(shù)百種細胞和信號分子組成,由大約8000個基因控制,錯綜復雜得令人難以置信,是我們身上僅次于大腦的第二復雜系統(tǒng)。隨著年齡的增長,①
     
    。這正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老人的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會發(fā)生免疫衰老?這與一個事實有關(guān):②
     
    ,一些免疫細胞開始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問題最嚴重的是一類稱為“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這是最常見的一類白細胞。它們構(gòu)成了先天免疫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人體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線。中性粒細胞不知疲倦地在血流中巡邏,尋找有害的病原體。當它們發(fā)現(xiàn)入侵者,③
     
    :將病原體吞下;向病原體噴灑致命的化學物質(zhì);或者自殺性地把自己拋出,像網(wǎng)一樣把敵人纏住,使其動彈不得,直至死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的中性粒細胞雖然仍能發(fā)現(xiàn)入侵者,但在追捕時,卻像喝醉酒的士兵一樣橫沖直撞,胡亂開火。導致的后果是:一方面,降低了防御的速度和效率,使入侵者有更多的時間站穩(wěn)腳跟;另一方面,胡亂開火造成的誤傷引發(fā)了蔓延全身的慢性炎癥。
    (1)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11引用:6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叔本華認為,“憐憫是一切道德的基準”。列夫?托爾斯泰甚至說,“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還活著;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與上述名人看法不同,茨威格認為,憐憫是把雙面刃,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一個人的憐憫心必須加以控制,否則比冷淡無情更有害。
          柏拉圖強調(diào),無論你的悲傷有多深切,也不要期望別人的憐憫,因為憐憫本身包含了輕蔑。
          以上名人名言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①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③不得泄露個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組卷:10引用:2難度:0.1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