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廣東省珠海一中高二(下)月考歷史試卷 (3月份)

發(fā)布:2024/8/5 8:0:8

一、單選題

  • 1.據(jù)考證,肯尼亞沿海地區(qū)的遺址中曾出土了公元9世紀的長沙窯瓷器、公元9到10世紀的越窯瓷器、廣東的青瓷器和部分北方地區(qū)的白瓷。這反映了公元9到10世紀( ?。?/h2>

    組卷:2引用:4難度:0.6
  • 2.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講天道,墨家信鬼神,他們都不講天命,儒家則講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無為而無求,墨家有為而有求,儒家有為而無求。據(jù)此可知,與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h2>

    組卷:38引用:67難度:0.7
  • 3.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主張人要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張放棄現(xiàn)實的幸福;在生物學領域,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學》一書中,他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zhì)料組成的……這表明亞里士多德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是(  )

    組卷:52引用:19難度:0.5
  • 4.法國學者麥撒說:“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寨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當時戰(zhàn)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歐洲)之酣睡懶病自夢中驚醒?!痹搶W者意在強調(diào)蒙古西征( ?。?/h2>

    組卷:4引用:3難度:0.6
  • 5.《禮記》載:“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人有禮則無禮則危?!边@意在強調(diào)( ?。?/h2>

    組卷:27引用:5難度:0.6
  • 6.公元452年,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阿提拉從巴爾干取道西南,直搗羅馬城。而此時西羅馬帝國在匈奴人的打擊下,已是奄奄一息,最終在476年滅亡。有學者評價說:非羅馬人,即所有一切蠻族人聯(lián)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并把羅馬帝國推翻了。材料可用于說明( ?。?/h2>

    組卷:2引用:4難度:0.5

二、材料分析題

  • 19.1885年早期維新志士王韜主掌上海格致書院,延請洋務大員,命題考士,士子們應時而對,頗多新見。從主考人員、考核內(nèi)容和考核結(jié)果來看,王韜課士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出新舊雜糅的時代特征。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書院課士題表
    類別 命題者 試題
    格致(自然
    科學)類
    龔照瑗 泰西格致之學與近刻翻譯諸書,詳略得失,何者為最要論。
    教育類 劉坤一 中國一鄉(xiāng)一邑,皆有書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舉。而泰西藝學,亦各有書院,……中西書院不同,其為育才一也?;蛑^綱常政教,中國自有常經(jīng),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廣益,第中西之載籍極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綜條貫,各盡所長歟?試互證而詳論之。
    治術(shù)類 周馥 中國近日講求富強之術(shù),富以何者為先論。
    --據(jù)王爾敏《王韜課士及其新思潮之啟發(fā)》相關表格簡編材料二  此編所命諸題,……巨細精粗,無乎不貫。諸生所對,皆能犖犖舉其大端,集思廣益,萃眾長而備一得。咸有裨于國家大計。蓋諸生講求西學,揣摩時局,日就月將,進而益上。較之前時,已大相徑庭矣。
    --王韜《格致書院課藝》請答題: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務運動的什么指導思想?該表述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性體現(xiàn)在哪里?
    (2)與傳統(tǒng)性相對應的是近代性。綜合上述材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以“王韜課士的近代性”為主題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jié)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組卷:78引用:4難度:0.5

三、論述題(12分)

  •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連續(xù)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連續(xù)發(fā)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中華文明的這種連續(xù)性之所以可能,中華民族自覺的傳承意識和傳承實踐是一個重要原因。自覺地繼承、傳承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連續(xù)性發(fā)展的根本條件??鬃幼⒅亍笆龆蛔鳌薄J鍪菑褪?,也是傳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積累發(fā)展的主要方式。沒有“述”,文化的成果就不能保留和傳承,孔子以后,儒家對六經(jīng)的不斷解釋和自覺傳承對中華文化的久遠傳承發(fā)揮了根本性的示范作用。唐代的韓愈曾寫下著名的《原道》原道的道就是指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強調(diào)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要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宋代以后,“學絕道喪”成為儒學的根本憂患,主張要把文化和價值的傳承作為第一要務。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族屬的國家統(tǒng)治者、管理者,堅守著相同的國家文化理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認同。這種基于國家認同的國家文化就是中華歷史文化基因。這種基因不因國家內(nèi)的人群、族群與時間不同而改變。
    ——摘編自陳來《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根據(jù)材料并結(jié)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中華文化傳承”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

    組卷:9引用:8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