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北京三十五中高考生物三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下列各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個是符合題意要求的。

  • 1.下列關于細胞內蛋白質和DNA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47引用:3難度:0.8
  • 2.感染肺炎鏈球菌,患者肺部發(fā)生病變,重癥肺炎患者呼吸困難,會出現(xiàn)酸中毒現(xiàn)象,同時伴有血漿蛋白減少。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63引用:2難度:0.8
  • 3.植物被病原菌感染后,特異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導致被侵染的植物細胞死亡。病原菌因失去宿主細胞而無法存活。蛋白水解酶的激活有兩條途徑:①鈣離子進入細胞后啟動激活過程;②位于線粒體內膜上參與細胞呼吸的細胞色素c含量增加啟動激活過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39引用:5難度:0.7
  • 4.科學家將相關基因導入體細胞,使其成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將iPSC與心肌細胞融合,獲得雜交細胞(Hybridcell)。一定條件下分別誘導iPSC和雜交細胞向心肌細胞分化,統(tǒng)計其分化率,結果如圖。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31引用:3難度:0.7
  • 5.環(huán)境DNA(eDNA)是“在環(huán)境樣品中所有被發(fā)現(xiàn)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組DNA的混合”,它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無論是土壤、空氣、液體,甚至是排泄物,都可以從中找到可作為樣品的eDNA。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22引用:5難度:0.7
  • 6.玉米具有能產生紫色素的B-Ⅰ基因,植株莖稈為紫色,變異類型B′-Ⅰ植株只有少量紫色條紋,大部呈綠色,這種性狀能夠遺傳。經(jīng)檢測兩種基因中編碼蛋白質的序列相同,與B-Ⅰ類型相比,B′-Ⅰ類型上游的調控序列甲基化程度更高,如圖所示。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h2>

    組卷:54引用:2難度:0.5
  • 7.雄蝗蟲的染色體組成為22+XO(無Y染色體)。如圖是雄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某一時期的顯微圖像,關于此細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30引用:2難度:0.7

二、解答題(共6小題,滿分70分)

  • 20.放牧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會產生重要影響。為探究放牧強度對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研究。
    (1)草原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的
     
    的集合。試驗樣地的優(yōu)勢種大針茅、羊草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中屬于
     
    。
    (2)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時刻調查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上的有機物量。設置三個放牧強度,分別為輕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對照組設置為
     
    。在不同放牧強度下
     
    設置3個1m×lm的重復樣方,分別檢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凋落生物量,結果如表所示。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kg/m3 凋落生物量(g/m2
    對照組 160 6.1 235
    輕度放牧 135 5 175
    中度放牧 112 5.9 55
    重度放牧 87 3.2 30
    ①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
     
    這是因為放牧過程中,牲畜采食、踐踏及排泄影響草地植被。
    ②研究發(fā)現(xiàn)中度放牧促使植物將生物量向地下部分轉移,其實驗依據(jù)為
     
    。植物的這種生存策略的意義是
     
    。
    (3)土壤中有機碳是肥力的基礎,微生物可將有機碳變成CO2或者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狀態(tài),研究人員調查不同放牧程度下土壤中有機碳含量變化如圖。結合(2)信息解釋中度放牧的優(yōu)勢。
    (4)從經(jīng)濟和生態(tài)效益兩方面對草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兩條合理使用草原資源的建議
     
    。

    組卷:41引用:1難度:0.6
  • 21.人類的血型有著復雜的決定機制,對血型的研究有利于多種疾病的預防與治療。ABO血型是由第9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的,其機制如下表所示。請回答問題:
    血型 基因型 紅細胞表面抗原
    A型 IAIA或IAi A抗原
    B型 IBIB或IBi B抗原
    AB型 IAIB A抗原、B抗原
    O型 ii

    (1)據(jù)表可知,ABO血型的遺傳遵循
     
    定律。圖1所示家庭中,推測丙個體的血型可能是
     

    (2)在丙個體的紅細胞懸浮液中分別加入A抗體血清、B抗體血清,均未發(fā)生凝集反應。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這可能與19號染色體上基因控制的紅細胞表面H抗原缺失有關。
    ①研究者設計了引物
     
    (選填圖2中的字母),分別對甲、乙、丙的H抗原基因進行擴增。利用擴增產物構建重組質粒,以此轉化細菌,進而提取各菌群質粒,進行PCR電泳鑒定,選擇擴增陽性的質粒轉染COS-7細胞,用空質粒轉染作為對照(假定轉染率100%)。利用
     
    技術對COS-7細胞表面的抗原進行檢測。
    ②檢測結果顯示:轉染空質粒、來自丙個體H抗原基因的重組質粒轉染的COS-7細胞不表達H抗原,來自甲、乙個體H抗原基因的重組質粒轉染的COS-7細胞
     
    ,說明丙個體只含有突變基因(h)導致H抗原不能合成。
    ③按照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推測H、IA、IB基因與H、A、B抗原合成的關系:
    H抗原前體→
    (3)根據(jù)以上抗原合成機制,丙個體的基因型可能是
     
    。

    組卷:41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