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部分學校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10 6: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重視家風家訓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國的家風家訓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隨著時光推移,產(chǎn)生了班昭的《女誡》、顏之推的《家訓》、司馬光的《家范》等家訓著作,出現(xiàn)了很多有名的“家范”“家則”“家箴”“家約”。明清時期,家風家訓文化最為流行。清人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關家訓的名言警句,影響廣泛。我國傳統(tǒng)家訓中雖有些封建主義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愛幼、勤勞儉樸、耕讀傳家、自立自強、勤政廉潔、為人正直、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勤奮學習等內容,至今仍不乏借鑒價值。
優(yōu)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chuàng)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shù)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惠澤于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fā)展。
家庭是個人與社會的中間橋梁。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公共教育不發(fā)達,人的成長,更多的是依賴家庭的教育和文化的延傳。許多大的家族組織,為了家族的發(fā)展主動承擔起對本家族成員的社會保障功能:有祠堂、族產(chǎn)、義莊、義塾等等。家族成員之間通過禮儀性的活動取得聯(lián)系,同時也接受家族的集體約束。在這一層面,“家風”家訓好比家族“綱領”,指導和規(guī)訓著每一位家族成員的生活和行為。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jié)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梢哉f,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當前,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
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yōu)秀的家風,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凹绎L”是整個社會文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系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提升“家風”建設,既能使每個人的精神世界與主流的文化融為一體,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又能通過“家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實現(xiàn)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fā)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xiàn);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風的重要性》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優(yōu)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chuàng)立者的建立和后人不懈踐行而形成的,沒有幾代人的努力,是形成不了好的家風的。
B.我國古代出現(xiàn)的顏之推《家訓》等家訓著作,雖有些封建主義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愛幼等內容,至今仍不乏借鑒價值。
C.文中列舉當前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問題,反映出現(xiàn)在人們不重視家風建設,這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D.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公共教育不發(fā)達,家風對人的成長意義重大,現(xiàn)在公共教育發(fā)達了,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家風的作用同樣不能弱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圍繞家風立論,從家風對家庭、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逐一論證,論點明確,論證過程完整。
B.文章開篇敘述我國古代家風家訓的情況,是為了指出家風在幾千年的傳承中,難免精華與糟粕并存,我們要批判地繼承。
C.文章第四段闡述家風的作用,論證好的家風對人成長的影響,同時也從反面論證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D.文章通過分析家風作用于社會的途徑,論證了家風建設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性。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族成員龐大之后,家族成員之間難以發(fā)揮直接教育功能,家風發(fā)揮著指導和規(guī)范家族成員的生活和行為的重要作用。
B.家族建立祠堂、族產(chǎn)、義莊、義塾等,其目的是為了建立家族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家族成員接受教育,從而促進家族發(fā)展。
C.好的家風,能打造兒童成長的好搖籃,能造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重視家風建設,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D.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是可以通過家風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來實現(xiàn)的。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風箏在古代書籍中叫風鳶,用木料為主制作的叫木鳶,以帛或紙做成的叫帛鳶或紙鳶。曹雪芹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其可徵【注】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無或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睆倪@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證風箏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時期墨子以前,甚或還要遠得多,只是沒有文獻可以考據(jù),無法加以論斷。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墨子和公輸子創(chuàng)作木鳶和木鵲都是為了用以負人載物,從空中飛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風鳶發(fā)展成為飛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備應有的條件,所以都沒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風鳶作測量或傳遞信息的事例不勝枚舉,散見于多個歷史時期的記載中,這些紙鳶都要求靈活變動可以操縱,從而向“運動類型”風箏這一支流發(fā)展。清代軍事組織“八旗”間仍保留著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許在市肆坊間售賣。這種軍事專用風箏可以單線操縱,用以傳遞信息,越過敵人陣地,把書信傳遞給自家友軍,并把回信再帶回來。這種具有特殊放飛功能的風箏由兩個風箏配成一套,一靜一動,靜的是要能“鉆高”,加上“吊環(huán)”,把另一風箏的主線穿入被固定的吊環(huán)內,使這“吊環(huán)”升到敵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靈活善動的風箏也放起來,加以操縱,使它上、下、左、右、斜飛、橫飛、下扎、上翻。用于軍事的風箏要求放飛者技巧極其熟練,還要善于辨識風力的變化,放飛風箏的兩個人各自放飛自己的風箏,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風箏成為軍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時,人們喜歡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飛此類風箏互相纏繞攪斗,以決勝負為趣。
南宋為避開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風箏工藝帶到江南。那里的氣候濕潤,少烈風多和風。因此,江南的風箏多為仿生型風箏。形神兼?zhèn)?,動態(tài)逼真,多以鷂子的輕巧靈活的動態(tài)作為模仿“標的”。南方至今仍把風箏叫“紙鷂”或“鷂子”,例如蜈蚣風箏叫“蜈蚣鷂子”,雙斗燕兒風箏叫“雙燕鷂子”。南通地區(qū),風力強大,那里的工藝高手以“板子”扎法為主,能抗大風。人們把各種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鷂”的迎風面料上,使它受風就發(fā)出音響。多少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風箏發(fā)出不同的音響效果。
材料二
放風箏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動。費孝通在《論人類與文化自覺》中指出:“文化的意義就在其對人們生活所起的作用?!睆倪@個意義上講,風箏作為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其發(fā)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們的需要。
放斷線的風箏叫做“放晦氣”“斷鷂放災”,這是我國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據(jù)《東周歲時記》載,兒童們于歲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災,送厄迎福”等字樣寫在風箏尾部,然后把它放掉,希望就此送出厄運,迎來幸福。按中原地區(qū)的古代風俗,放風箏的“放”,不是把風箏放飛起來,而是“放走”之意。某人有災,將姓名寫于紙鳶之上,放至空中,剪斷系繩,使其飛走,災即消除,即所謂“放病根”“放晦氣”。而在吳中揚州地區(qū)民間時令風俗中即有“三月之時,放斷鷂”之說,頗具特色的傳統(tǒng)蜈蚣風箏,它前面也曾做成一個鬼頭。新春伊始,春風浩蕩,把風箏放走,意味著放走舊年的災禍、疾病、晦氣,表達了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們從圖讖風箏中得到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安慰。民俗家鐘敬文指出:“從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風箏最早的原始意義,具有巫術性質,其最初的含義是為了轉移病痛、邪惡,將一切不祥的災禍放飛于天空?!卑鸭閳D案繪制在風箏上,是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風箏的吉祥圖案是通過借喻、比擬、雙關、寓意、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情觀,呈現(xiàn)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歸的意境美。人們給風箏以深刻的寓意,用風箏來描繪人間的悲歡離合,以風箏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如五福臨門、連年有魚、龍鳳呈祥、雙喜臨門等等,寄托和表達了中國人祈求吉祥、幸福、長壽、喜慶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三
就風箏描寫來看,明清小說、戲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說《醒世恒言》中“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古今小說》中“陳從善梅嶺失渾家”、明代傳奇《金印記》《春燈謎》中都寫到了風箏或斷線的風箏等,但是,它們所蘊含的意象顯得比較單薄,基本上是借風箏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對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懷念。清代李漁的《風箏誤》,以“風箏”命名,又以“風箏”貫穿全劇始終,風箏作為情節(jié)的重要線索和具象。
現(xiàn)代以風箏描寫作為意象敘事的作品亦復不少,如魯迅的小說《風箏》,因為具有比較豐富的“風箏”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華教科書國語與國文》,近幾十年來一直收入中學語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風箏”也是小說的一個線索,具有文化隱喻性的意象,追尋“風箏”,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為具象的風箏要飛上天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二是風箏都需要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后必定會掉落下來。正是由于風箏具有這些“象”,高明的藝術家才有可能將“意”嵌入其中,使得風箏裝載著藝術家所要傳達而又頗為含蓄、朦朧卻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義。這就需要欣賞者具有一定的認識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鑒賞能力,不辜負藝術家的苦心孤詣,挖掘出作品的審美價值。
(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關于“風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風箏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在我國春秋時期,可謂歷史悠久。
B.墨子發(fā)明風箏是為了緩解當時人們空中交通運輸不通暢問題。
C.古人在軍事活動中,會利用風箏來進行友軍之間的情報傳遞。
D.“運動類型”風箏不僅用于軍事活動,也用于人們的娛樂活動。
(2)根據(jù)材料二,下列對風箏的民俗文化意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放風箏是為了消災、送厄、迎福。放風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民俗。
B.把寫有病人名字的風箏放至空中,剪斷系線,使其飛遠,寓意送走疾病。
C.在風箏上繪制吉祥圖案,表達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
D.風箏上的圖案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講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觀。
(3)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概括我國古代風箏有哪些用途。組卷:1引用:1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云致秋行狀
汪曾祺
我認識致秋時,他差不多已經(jīng)死過一次。肺病。很嚴重了。醫(yī)院通知了劇團,劇團的辦公室主任上他家給他送了一百塊錢。云致秋明白啦:這是讓我想叫點什么吃點什么呀!——吃!涮牛肉,一天涮二斤。致秋把一百塊錢牛肉涮完了,上醫(yī)院一檢查,你猜怎么著:好啦!大夫直納悶:這是怎么回事呢?致秋說:“我的火爐子好!”他說的“火爐子”指的是消化器官。當然他的病也不完全是涮牛肉涮好了的,組織上還讓他上小湯山療養(yǎng)了一陣。致秋說:“還是共產(chǎn)黨好??!要不,就憑我,一個唱戲的,上小湯山,療養(yǎng)——姥姥!”
肺病是好了,但是肺活量小了。上一趟四樓,到了二樓,他總得停下來,擺擺手,意思是告訴和他一起走的人先走,他緩一緩,一會就來。就是這樣,他還照樣到樓梓莊參加勞動,上井岡山去體驗生活,什么也沒有落下。
致秋一輩子走南闖北,跑了不少碼頭,搭過不少班;他還是北京解放后戲曲界第一批入黨的黨員。解放,對于云致秋,真正是一次解放,他的翻身感是很強烈的。唱戲的不再是“唱戲低”了,不是下九流了。他一輩子傍角兒。他和挑班的角兒關系處得不錯,但他畢竟是個唱二旦的,不能和角兒平起平坐?!笆驱堄行浴保莾憾加薪莾旱钠狻=莾航裉炷樕缓?,全班都像頂著個雷。入了黨,致秋覺得精神上長了一塊,打心眼兒里痛快?!皬慕裢?,我不再傍角兒!我傍領導!傍組織!”
致秋后來當了一任排練科長。排練科是劇團最敏感的部門。一個演員接連排出幾出戲,觀眾認可了,噌噌噌,就許能紅了。幾年不演戲,本來有兩下子的,就許窩了回去。給誰排啦,不給誰排啦;派誰什么角色啦,討俏不討俏,費力不費力,廣告上登不登……劇團到處嘁嘁喳喳,交頭接耳,咬牙跺腳,兩眼發(fā)直,整天就是這些事兒。排練科長,官不大,權不小。權這個東西是個古怪東西,人手里有它,就要變人性。說話調門兒也高啦,用的字眼兒也不同啦,神氣也變啦。因此,兩任排練科長,沒有不招恨的。
云致秋當了兩年排練科長,風平浪靜。他排出來的戲碼,定下的“人位”(戲班把分派角色叫做“定人位”),一碗水端平,誰也挑不出什么來。有人給他家裝了一條好煙,提了兩瓶酒,幾斤蘋果,致秋一概婉詞拒絕:“哥們!咱們不過這個!我要不想抽您那條大中華,喝您那兩瓶西鳳,我是孫子!可我現(xiàn)在在這個位置上,不能讓人戳我的脊梁骨。您拿回去!”
那時候名演員哪有工夫教戲呀?他們大都有一個沒有嗓子可是戲很熟的大徒弟當助教。外地的青年演員來了,在北京住個把月,跟著大師哥學一兩出本門的戲,由名演員的琴師說說唱腔,臨了,走給老師看看,老師略加指點,說是“不錯!”這就高高興興地回去,在海報上印上“XXX老師親授”字樣,頓時身價十倍,提級加薪。
致秋愛教戲,教戲有癮,也會教。有的在北京、天津、南京已經(jīng)頗有名氣的演員,有時還特意來找致秋請教。不管哪一出,他都能說出個幺二三,官中大路是怎樣的,梅在哪里改了改,程在哪里走的是什么,簡明扼要,如數(shù)家珍。單是《長坂坡》的“抓帔”,我就見他給不下七八個演員說過。只要高盛麟來北京演出《長坂坡》,給盛麟配戲的旦角都得來找致秋。他教戲還是有教無類,什么人都給說。連在黨委會工作的小梁,他都愣給她說了一出《玉堂春》,一出《思凡》。有一個演員嗓音缺乏彈性,唱不出“擻音”,聲音老是直的,他恨不得鉆進她的嗓子,提嘍著她的聲帶讓它顫動。好不容易,有一天,這個演員有了一點“擻”,云致秋大叫了一聲:“我的媽呀,你總算找著了!”致秋一天三班,輪番給幾位接班人說戲,每說一個“工時”,得喝一壺開 水。他教學生不收禮,不受學生一杯茶。劇團有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老師來教戲,學生得給預備一包好茶葉。先生把保溫杯拿出來,學生立刻把茶葉折在里面,給沏上,悶著。有的老師就有一個杯子由學生保存,老師來到,茶已沏好。致秋從不如此,他從來都是自己帶著一個“瓶杯”——玻璃水果罐頭改制的,里面裝好了茶葉。他倒有幾個很好看的杯套,是女生用玻璃絲編了送他的。
“致秋教戲有癮。他也會教,說得都是地方,能說到點子上?!麜枚啵姷靡捕??!彼睦习楹鋈凰懒?,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老伴火化了,他也就被送進了醫(yī)院。我因事到南方去轉了一圈,回來時,聽小梁說:“云致秋死了?!?br />“什么???”
“他的病多了!前一陣他覺得身體好了些,想到戲校上班。別人勸他再休息休息。他弄了一架錄音機,對著錄音機說戲,想拿到戲校給學生先聽著。接連說了五天,第六天,不行了。”
團里給致秋開了追悼會。論演員,不過是二路;論職務,只是辦公室副主任和戲校教員。一個小禮堂,稀稀落落地站了不滿半堂人。戲曲界的名人,致秋的“生前好友”、甚至他教過的學生,很多都沒有來。來的都是劇團的一些老熟人。我坐在回去的汽車里,聽見一個演員說了一句什么笑話,車里一半人都笑了起來。不禁想起陶淵明的《擬挽歌辭》:“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br /> 致秋死后,偶爾還有人談起他:“致秋人不錯?!?br /> 一個人死了,還會有人想起他,就算不錯。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劇團給云致秋送錢和組織他去療養(yǎng),體現(xiàn)了新社會對普通戲曲演員的關心重視,這也為下文云致秋“傍”的對象變化做了鋪墊。
B.云致秋身份普通,他死后參加追悼會的大多為“老熟人”,心態(tài)也比較放松,說明大家記得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相人情。
C.文中的“我”既是文章的敘述者,又是云致秋平凡一生的見證者,這一特殊的敘事視角使云致秋的“行狀”看起來更真實可信。
D.文章語言口語化、地方化,畫面感很強,“他恨不得鉆進她的嗓子,提嘍著她的聲帶讓它顫動”一句,生動形象,讓人忍俊不禁。
(2)“行狀”是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文章。請結合原文對云致秋這一人物作簡要分析。
(3)有評論家認為,“汪曾祺的小說有明顯的的散文化傾向”,請結合本文對此加以分析。組卷:19引用:3難度:0.5
-
9.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40個字。
據(jù)悉,新銳科幻作家喬華的首部長篇軟科幻小說《犼先生:錦繡離人》近日由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瑞獸“犼”作為主意象,據(jù)此塑造了“犼先生”這一打著深深的中國烙印的人物形象,并融入了中國明朝時期的文化、中國古典特色建筑等諸多元素,在宏大視野與微觀敘述之間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觀照和當代中國對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與關懷。劉慈欣對這部小說給予了高度評價:“喬華開辟了一條獨特的科幻文學之路,把反差極大的諸多元素予以雜糅,使本來凜冽鋒利的科幻故事,呈現(xiàn)出雅致古典的中華氣質?!?/h2>組卷:3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拼圖游戲中,完成整幅拼圖需要一個個拼圖單片的恰當拼接。而這些小小的拼圖單片,如果視自己為孤立的個體,就難以確認自己的位置與價值;只有嵌在恰當?shù)奈恢蒙?,它們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br /> 其實,每一天,每個人,都應成為某個宏大圖景中的一塊拼圖單片,既獨特又相融。當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圖景,也會讓每一塊拼圖單片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大圖景,你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對此有怎樣的思考?又應該有怎樣的行動?
要求:結合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88引用:36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