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景勝學校西校區(qū)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9/8 4:0:8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碧K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fā)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tài)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人世無常,可以生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fā)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D.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A.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組卷:19引用:20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雪地獵狍梁曉聲      當年我是知青,在一師一團,地處最北邊陲。鄂倫春族獵人常經過我們連,冬季上山,春季下山。連里的老職工、老戰(zhàn)士,向鄂倫春族學習,成為出色獵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動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雉飛到飯鍋里”的夸張說法。
          狍天生就是那種反應不夠靈敏的動物,故人們叫它們“傻狍子”。人如覺得別人傻,在當地會這么說:“瞧他吧,傻狍子似的?!?br />      狍的確傻??稍偕?,它見了人還能不跑嗎?當然也跑。但它沒跑出去多遠,就會站住,還會扭頭望望,仿佛在想——我跑個什么勁兒呢,那人不一定打算傷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著人發(fā)愣之際,獵槍響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見那么傻的野生動物。
          一輛汽車在公路或山路上開著,而一只狍要過路。車燈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動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為什么那么亮的光會照住它?司機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當知青的六年間,每年都聽說汽車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車撞死過狍,而且連拖拉機也撞死過狍。當年,團里有一批“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即使掛到最高擋的5擋,又能快到哪兒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燈光中不跑啊。
          狍的樣子其實一點兒都不傻,長得還很秀氣。狍的耳朵比鹿長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還大。公狍也生角,卻不會長到鹿角那么高,也不會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兒,一般只分兩個叉兒。狍不會碎步跑,只會奔躍,但絕不會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會像鹿躍得那么遠。狍雖是野生動物,但又顯然太缺乏“野外運動”的鍛煉。
          狍,傻在它那一雙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總有那么一種猶猶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這里將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該論婚嫁的年齡,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因而每每陷于窘狀的大姑娘的眼神。這樣的大姑娘從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現在不多了。狍發(fā)現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頸昂頭,凝視著人。也許凝視幾秒鐘,也許凝視半分鐘甚至一分鐘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了人以及什么樣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對老人、小孩兒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連隊當小學老師的兩年,小學的校長是轉業(yè)兵,姓魏,待我如親兄弟。他是連隊出色的獵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隨他進山打獵。我們在雪地上發(fā)現了兩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細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說,肯定是一大一小。我們循蹤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兩只狍。體型小些的狍,在我們的追趕下顯得格外靈巧。它分明是想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茨侵淮筢笈懿粍恿?,我們也終于追到獵槍的射程以內,魏校長的獵槍也舉平瞄準了。那體型小些的狍,便用身體將大狍撞開,然后,它在大狍的身體前跑來跑去,使魏老師的獵槍無法瞄準大狍,連開了三槍也沒擊中。魏校長生氣地說:“我的目標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畢竟斗不過好獵手。終于,它們被我們逼上了山頂,旁邊是懸崖,它們無路可逃了。
          在距離它們只有十幾步遠處,魏校長站住了,激動地說:“我本來只想打那只大的,這下,兩只都別想活了?;厝r,我扛大的,你扛小的?!?br />      他說罷,舉槍瞄準。狍不像鹿或其他動物,它們被迫到絕處,并不自殺,相反,那時它們或目不轉睛地望著獵人,或凝視槍口,一副從容就義的樣子。那種從容,簡直沒法細說。那時它們的眼神,就像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選手,連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運如此,只好聽天由命。某些運動員在那種情況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記分牌嗎?那是運動員顯示最后自尊的意識本能。狍凝視槍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證明——它們雖是動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卻可以死得如人一樣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還要有自尊。
          懸崖邊上,兩只狍一前一后,身體貼著身體,體型小些的在前,體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子彈,眼神中有一種無悔的義不容辭的意味,似乎還有一種僥幸——或許獵人的槍里只剩一顆子彈呢!
          它們的腹部都因剛才的奔逃而劇烈起伏。它們的頭都高昂著,眼睛無比鎮(zhèn)定地望著我們。體型小些的狍終于不望我們,將頭轉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則俯下頭,用自己的頭親昵地蹭對方的背和頸,接著,兩只狍的臉偎在一起。
          我心中頓生惻隱,正奇怪魏校長為什么還沒開槍,向他瞥去,卻見他不知何時已將槍放下了。
          他說:“它們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br />      我不知說什么好。
          他又說:“看,我們以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實并不算小,它是公的??闯鰜頉]有?那只母的懷孕了,所以顯得大……”
          我仍不知該怎么表態(tài)。
          “我現在終于明白了,鄂倫春人不向懷孕的母獸開槍是有道理的??此鼈兊难劬Γ嗽谶@種情況下打死它們,是要遭天譴的呀!”
          魏校長說著,干脆將槍背在肩上。
          后來,他盤腿坐在雪地上,吸著煙,望著兩只狍。我也盤腿坐下,陪他吸煙,陪他望著那兩只狍。
          我和魏校長在山林中追趕了三個多小時,魏校長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殺它們,甚至可以來個“串糖葫蘆”,一槍擊倒兩只,但他決定不那樣做了。
          那一刻,夕陽橘紅色的余暉漫上山頭,將雪地染得像罩了紅紗,兩只狍在懸崖邊相依相偎,身體緊貼著身體,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們兩個人的存在。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采用了“我”的視角。這是因為“我”親歷了狩獵的過程,近距離地觀察過兩只狍和魏校長,用心感知過這一切,“我”最方便把讀者帶進故事。
    B.作者在介紹狍子和寫被逼上懸崖面對死亡的兩只狍子時,都很細致入微地描寫它們的眼神,這是因為狍子的眼神讓“我”體察到了此刻它們的內心。
    C.小說通過對一次雪地里窮追兩只狍而最終在穩(wěn)操勝券時放棄的經歷的描寫,表達了人類對弱小者的惋惜和與動物共享地球這個家園的美好愿望。
    D.小說中最重要的兩個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長期以來,人們對狍子的認知就是“傻”,而老魏對狍子從窮追到放棄,是因為他對狍子有了新的認知。
    (2)關于文中的畫線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不知說什么好”“我仍不知該怎么表態(tài)”,是因為“我”的心很亂,“我”很不愿意兩只狍子被射殺,但又不知道怎么開口說。
    B.“魏校長說著,干脆將槍背在肩上”,這個動作,說明魏校長內心很堅定,他徹底放棄了獵殺狍子的打算。
    C.魏校長坐在雪地里,吸著煙,望著狍子,因為他太累了;“我”也坐著陪著他吸煙看狍子,因為“我”也太累了。
    D.夕陽橘紅色的余暉染紅了雪地,雪地上坐著放下了獵槍的“我們”,懸崖邊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說的結尾洋溢著濃濃的暖意。
    (3)魏校長對狍子從窮追到放棄,是因為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他對狍子的認知和情感發(fā)生了變化,請結合相關內容簡析這種變化。
    (4)小說在講述“這次”獵狍的經過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來絮談狍子的“傻”,談到它常常因為“凝視”而被射殺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這部分絮談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27引用:1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站在旗津島的海水浴場,看汪洋大海,寬闊無邊的波濤,一排又一排地奔襲沖撞而來,也像是一座座山巒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濺落成美麗的水珠。極目遠眺,恣肆沸騰的海水,沒有盡頭,沒有邊際線,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壯麗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擬的,它氣勢雄壯令人驚駭,它碧藍得深不可測,它美麗魅惑使你暈眩。旗津島像一把長長的利劍,又像一條長長的門閂,橫臥在港灣前,守衛(wèi)迎送來來往往的船只。從旗津島看港灣沿岸碼頭停泊的輪船,一排排列隊整齊,高舉的起重機桿似乎顯得遙遠渺小,可見港灣是多么開闊水深,又有多少巨輪可以自由輕松駛入駛出。這不,說話間,一艘龐然大物快速駛來。漆黑的船身、大紅的輪底,旁若無人地長驅直入,像是急著回家趕路那樣輕快“你爺爺原來就是在這樣的輪船上服務,工作很盡責。”我兒子菽說。
    (1)文中畫橫線的兩個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語意相近,亦有不同。請簡要分析。
    (2)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看”字后面第一個逗號的表現力。
    (3)請寫出文中兩個加點的“對”字的語意。

    組卷:22引用:1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xiāng)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xiāng)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以為近我也。擊我則疾,擊彼則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br />材料二: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材料三:
          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愛的虧,卻情愿享別人兼愛的福。這真是墨學進行上一重不可解免的難關。
          請結合材料及你的見聞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