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8-2019學年甘肅省武威一中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1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話說《詩經(jīng)》之“風”風本是地球大氣層內(nèi)的空氣涌動,它使地球上的萬物能不斷接受到新鮮的空氣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編集《詩經(jīng)》時,為什么將一部分詩稱為“風”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釋: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br />      這就是“風氣”!孔子用很形象的語言形容它,風吹草伏,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諧社會,關(guān)鍵在于領(lǐng)導(dǎo)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說明了“風”的含義,也就是說,風俗、風情、風致等,無一不是指向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的。
          換言之,《詩經(jīng)》之“風”,即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一般的口語中,我們稱為“風俗習慣”。在先秦時期的書面語言及理論中,“風”實際上就是“禮”,就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对娊?jīng)》中的十五國風,各以其所在國家和地區(qū)得名,就是記載了各地的風俗習慣、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他們各自的價值觀、思想感情。與此相印證,《周易》中有十五個卦牽涉到“風”,每個卦都對應(yīng)著一種人生或社會現(xiàn)象?;痫L鼎,火下有風則上宜有鼎,而鼎憑三足,正立不倚,既強調(diào)合作,也預(yù)示持正守位,為人倚重;風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風行其上來表達一家人團聚的景象?!芪耐跤谩帮L”的各種景象論述了人世間不同的社會情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不是法律法規(guī)如何規(guī)定的,而是親友們的看法!而這些所謂“看法”,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親友們認同你這個行為,你就會大膽高興地去做;否則,你就不會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風俗”因此會給人一種無形的束縛。這就是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禮”的作用的真正含意??鬃觿h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把《詩經(jīng)》作為教材,是因為沒有其他書籍了嗎?不是,孔子是借《詩經(jīng)》說明以及教育學生們要懂得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鬃拥闹行乃枷胧牵喝松粝胱非蟮娇鞓放c幸福,就要認識社會。社會是精彩的,更是復(fù)雜的,不認識社會就只能四處碰壁,最后落個失敗的人生;能認識社會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會。
          風俗的形成,是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是大部分人“約定俗成”的,人們在實際生活、生產(chǎn)中認識到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風俗習慣。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重讀《詩經(jīng)》,一是要了解古代人們的風俗習慣,二是可以借鑒和發(fā)揚一些好的風俗習慣,如春節(jié)團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創(chuàng)造我們今天的新風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異,更加幸福。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約束和指導(dǎo),而且人類社會的維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規(guī),那么還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風俗習慣、“禮”、“社會行為規(guī)范”等,依靠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使社會肌體健康發(fā)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之所以出現(xiàn)混亂,一是由于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第二個原因就是社會風俗混亂,一群人恣意破壞另一群人的風俗習慣,便會導(dǎo)致爭斗打鬧,甚而引發(fā)戰(zhàn)爭。所以,入鄉(xiāng)隨俗,懂得并調(diào)節(jié)自己去適應(yīng)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親互愛的關(guān)系。
    這便是孔子編集《詩經(jīng)》的主要原因!
    (選自“國際儒學網(wǎng)”,有刪改)(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上的萬物要保持生機,從而大氣層內(nèi)空氣涌動而形成的風使萬物不斷接受新鮮空氣;人類社會亦如此,沒有正常風氣,就沒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為風,把小人之德喻為草,草隨風動,強調(diào)百姓在領(lǐng)導(dǎo)者的影響下,自然會形成一種普遍的風氣或社會風貌。
    C.《詩經(jīng)》中的“風”,在秦朝時期的書面語言及理論中,實際上就是“禮”,就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種行為規(guī)范甚至超過了法律。它要求人們要懂得這些規(guī)范,并在這些規(guī)范的約束下從事社會活動。
    D.周文王用“風”的各種景象論述了人世間不同的社會情狀,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個卦象,由此可見,周文王所用的“風”的概念,是借鑒了《詩經(jīng)》中的“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而今,我們重讀《詩經(jīng)》,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習慣以外,還要以此為借鑒,摒棄那些落后習俗,發(fā)揚和創(chuàng)造有利于我們今天生活的好習俗。
    B.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每做一件事往往把親友們的看法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因為這些看法代表著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如果親友不認同這件事,人們就不會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C.孔子把《詩經(jīng)》作為教材,意在向?qū)W生表明這樣的思想:社會是精彩的更是復(fù)雜的,只有認識社會,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
    D.孔子強調(diào)“禮”的作用,正是要通過“風俗”給人設(shè)定一種無形的束縛,對人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種風俗習慣的形成,一要靠領(lǐng)導(dǎo)人的垂范和引領(lǐng),二要靠長期的實踐檢驗,三要獲得民眾的普遍認可。
    B.法律法規(guī)和風俗習慣屬于不同的層面,人類社會的維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規(guī),還要依靠風俗習慣。依靠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使社會肌體健康發(fā)展。
    C.由于風俗習慣的沖撞而引發(fā)的摩擦甚至戰(zhàn)爭,在當今世界也并不鮮見,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適應(yīng),就能實現(xiàn)民族和睦與世界和平。
    D.風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即可以借鑒和發(fā)揚一些古代好的風俗習慣,也可以創(chuàng)造我們今天的新風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異,更加幸福。

    組卷:0引用:3難度:0.7
  • 2.(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孤獨的守望
    方愛華
          (1)在穿越了一條條寬闊馬路,躲過來來往往的車輛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準備走進那座高樓大廈的時候,卻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獨感襲擊。于是,我飛離城市,開始找尋那些遺失在遠處的疼痛或者溫柔,來到那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
          (2)轉(zhuǎn)過一道山梁,又穿過一道峽谷,眼前豁然開朗。那是一種驚詫!仿佛一下子掉進了一幅最濃艷的油畫里。一朵秋陽,斜掛山腰,被染紅的山風成了最隨心的畫家:一筆畫山,山披燦爛;一筆描水,水放金光;一筆潑在山溝里,溝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撥開路邊密密麻麻鮮嫩的細葉,下面,竟藏有一彎清溪。凝神斂息,閉目細聽,一股山泉之清涼,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剎那間沁過心田,直達肺腑,更是說不出的爽朗。尋著水聲一路走來,水卻似多羞的少女般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會被濃陰掩翠,一會兒環(huán)佩叮當,一會兒彎成一枚碧玉,一會兒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細看那水,寧靜之極,無波無痕,柔潤如美玉。那是誰家女兒懸掛于頸間的玉璞?押著唐韻,攜著漢風,一點點的走近,走近,將心清涼成一片溫潤的水域。
          (4)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塵世苦苦尋求而不得的心靈的棲息地。
          (5)我在進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變得很寧靜。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從這幅靜默的油畫中走出來,一路跋山涉水而來的疲倦和煩躁一掃而光。一處處低矮的農(nóng)舍以最簡單的裝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錦緞裝扮起來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間的贊歌。我看見純樸與艷麗和諧的統(tǒng)一。
          (6)田園,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讓許許多多流浪的心靈找到了家的溫暖。裊娜的炊煙,雞鳴狗叫,滿山遍野的牛羊,子孫繞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經(jīng)在這里上演過的那些溫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啊。然而這里擁有的除了安靜還是安靜。看不見炊煙,聽不見鳥語,也聽不見動物的歡鳴,就連風都停駐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邊。
          (7)物競天擇,時代猶如一列火車,轟鳴著滾滾向前。貧困終被繁華取代,寧靜總被喧嘩掩蓋,那些沒了主人的房屋,虛掩的房門,荒涼的院落,都似在訴說著一種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樹上,掛滿紅艷艷的“小燈籠”,就連地上也落了許多熟透的柿子。這些原本代表豐收的累累果實,在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豐碑一樣默默地站在時光的懷抱里。深深的皺紋里記載著多少酸甜苦辣的過往?它在懷念那些五谷豐登的日子吧,還有那吱吱唱著的遠去的歌謠。我看見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裝滿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蕪著,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稈,懷抱成一堆坐在秋陽里,哀傷而無助。曾幾何時啊,仿佛還看到它們挺直著腰桿,向上生長著濃濃的豐收和喜悅。一些被開墾的梯田就那么閑散敞著懷,留著斑駁的印記,像是刻滿了主人點滴的心事。幾壟白菜,幾顆蘿卜成了這些被棄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訪的腳步,對著一片寧靜和絢麗沉默。
          (11)我不知道繁華在身后隱退的時候,是不是一些東西也會隨之消失。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村莊就這樣被遺棄在遠離塵世的地方,在時光的隧道里獨自演繹著一場興衰與榮辱。美麗與孤獨同在,寂寞與哀愁共存。
          (12)在村莊的深處,終于見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燦燦的苞谷做背景,映襯著主人也發(fā)出金燦燦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門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兩棵參天的老槐,像兩把碩大的傘,衛(wèi)士一樣的護著庭院。樹是老人出生時爺爺種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紅,熱情地招待我們這些遠方來的客人,她說家里沒什么好吃的,只有這些山里的果子。問她為什么不和兒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幾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陽西下,那些山、那些樹、那些落寞的房屋都開始暗淡起來。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時候,老人正被金色籠罩,仿佛坐在一片燈影里。
          (15)她在守望,一個人的山水,守望著一個她自己的家么?
    (1)對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作者探訪山村的行蹤為線索,采用了“移步換景”的記游手法,我們隨著作者的步伐瀏覽了這個村莊。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寫景狀物淡而有味。
    B.“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繁華喧囂,表達作者想暫時逃離這喧囂的城市的愿望。
    C.第7-9段寫村莊的各種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們對美麗村莊行將消失給予關(guān)注。
    D.本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表達了作者對美麗山村行將消失的痛惜之情。
    (2)文中第3段對溪水的描寫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3)從全文看,題目“孤獨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組卷:9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淺閱讀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瀏覽式、娛樂式的閱讀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怡悅。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的增加是其產(chǎn)生的背景,閱讀介質(zhì)從以往的紙質(zhì)為主轉(zhuǎn)變到電子與紙質(zhì)并存,讀者也由以前在閱讀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訁⑴c。閱讀內(nèi)容主要是手機微信、短信和網(wǎng)絡(luò)新聞、小說、圖片等。
    (摘編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當然,課外不讀書,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們是想讀書的,只是沒有時間。這一點在此次調(diào)查中得到印證。有81.4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之所以課外閱讀少,主要是因為功課多,很少有時間和心情讀書。也因此,有54.64%的學生認為即便要讀書,也只讀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結(jié)果的。
          但是,復(fù)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卻從中看到了問題。他擔心長此下去,這部分學生會患上“長文章畏懼綜合征。”他們不敢讀大部頭的作品,喜歡馬上看完,又助長了閱讀的浮躁之心。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淺閱讀”也在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一些所謂的青春小說,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梁教授所稱的那蘊含深刻思想的讀本,卻被他們拋在一邊。為什么非要讀而有所收獲呢?這是當代的上海中學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編自離亮《調(diào)查:中學生閱讀呈“淺閱讀”趨勢》)
    材料三
          此外,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wǎng)時間是3.27小時,而每天花費在紙質(zhì)同讀上的時間卻只有1.58小時,這表明大學生普遍上網(wǎng)時間長,讀書時間少。即便如此,將上網(wǎng)時間全部用于閱讀的學生也僅占3.69%,大部分學生上網(wǎng)還是以看視領(lǐng)、聊天、打游戲為主。
          是什么影響著大學生的閱讀?調(diào)查顯示,在諸多原因中,學校竟成了影響閱讀的最主要原因。調(diào)查中有39.26%的學生抱怨學校課程安排太滿,沒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進行閱讀。29.86%的同學認為學校圖書館沒有很好地發(fā)揮作用。網(wǎng)絡(luò)媒體的沖擊、缺乏教師引導(dǎo)和圖書價格偏高等成為相對次要的原因。僅有8.7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讀書無用”等觀點的影響導(dǎo)致學校缺乏讀書氛圍。
          其實,閱讀危機應(yīng)該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如今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閱讀危機”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機、精神危機。要知道,在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向往已遠遠超出了對知識的渴望、對學問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挾,作為理應(yīng)引導(dǎo)社會價值的大學精英亦無法全身而退。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閱讀缺乏癥的病因。
    (摘編自2014年9月《中國教育報》的《聚焦大學生閱讀缺乏癥:淺閱讀盛行,興趣至上》)
    材料四
          隨看社交網(wǎng)絡(luò)的興起,以社交媒體為主的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很多讀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顯示,51%的受訪者每天會用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閱讀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過電子設(shè)備看新聞等),而每天讀書超過1個小時的受訪者僅占36%.數(shù)據(jù)還顯示,“睡前”、“節(jié)假日”以及“工作休息時以及上下班、上下學或出差途中”仍是讀者主要的閱讀時間,但在閱讀時間的選擇上則越來越碎片化,人們無暇體會深閱讀帶給人類心靈的滋養(yǎng)。靜水流深,現(xiàn)在我們有理由擔心,閱讀之淺,或許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涸轍之鮒,會讓我們當下的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摘編自劉瑾《亞馬遜中國2015全民閱讀調(diào)查報告》)
    (1)下列對四則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則材料:淺閱讀的定義→淺閱讀產(chǎn)生的背景及特點→淺閱讀的常見內(nèi)容。
    B.第二則材料:中學生閱讀現(xiàn)狀調(diào)查→專業(yè)人士的擔憂→中學生閱讀的主流及困惑。
    C.第三則材料:大學生閱讀狀況調(diào)查→影響大學生閱讀的因素→閱讀危機引發(fā)的人文、精神危機。
    D.第四則材料:淺閱讀常態(tài)化的社會現(xiàn)實→大眾閱讀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對淺閱讀社會化的反思。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淺閱讀給人們帶來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怡悅,有可能來自于閱讀介質(zhì)的新鮮感,以及閱讀過程的主動參與。
    B.一些青春小說缺少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迎合了中學生不敢讀大部頭作品的心理,致使淺閱讀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
    C.中學里已經(jīng)流行淺閱讀,所以大學里也已經(jīng)很難遏止淺閱讀的發(fā)展趨勢,使“讀書無用論”在校園里占據(jù)上風。
    D.淺閱讀給人們帶來的閱讀快樂是深閱讀無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讀本不受歡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閱讀的興需要引導(dǎo)。
    (3)據(jù)上述幾則材料,概括說明近年來“淺閱讀”流行的主要原因。

    組卷:4引用:9難度:0.7

  • 9.下列詩句與“墻頭雨細垂纖草”對仗工整的一項是( ?。?/h2>

    組卷:13引用:2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10.根據(jù)要求作文
          ①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
          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游褒禪山記》)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記念劉和珍君》)
          ⑤問蒼茫大地,誰主沉?。ā肚邎@春?長沙》)
          ⑥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教材中的很多名句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人生。讀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chǔ)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