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0課 勸學》2023年同步練習卷(3)
發(fā)布:2024/10/17 14:0:2
一、選擇題
-
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13引用:4難度:0.9
二、文言文閱讀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六,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選自《荀子?勸學》)(乙)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加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選自《荀子?修身》)【注】①菑:同“災”,災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B.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C.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D.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須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時間;跬步,跬相當于現在的半步,步就是現在所說的一步。
B.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上車,晚上卸去。所以這里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
C.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來表達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賢、不才。有時用于表自謙。
D.“諫諍”同“諫爭”。在古代,如果君主做事違反義理,臣子應直言勸告,盡諫諍之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但這篇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善于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B.《勸學》篇中“騏驥”“駑馬”兩個比喻說明事物本身的客觀條件有好有環(huán),作省獨調找如來九刀利用自己的優(yōu)越條件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C.《修身》篇荀子認為君子追求好的德行永遠不滿足,受到勸告能夠警惕,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小人正好相反,作者認為這樣的人想不滅亡也做不到。
D.《修身》篇荀子說人運用善和不善對人時,就有教、順、諂、諛的分別,而對善和不善有個同認識,就有知、愚、讒、賊等分別,區(qū)分了高一層次的道德和不道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5)荀子在《修身》篇中提到了哪些修身方法,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組卷:11引用:4難度:0.6
三、默寫
-
5.默寫。
(1)
(2)故木受繩則直,
(3)吾嘗終日而思矣,
(4)組卷:9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