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一中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三)

發(fā)布:2024/9/14 2: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宋代文學一個較典型的特征,是哲學的藝術(shù)化與藝術(shù)的哲學化。在宋學興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對“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發(fā)生原理與終極意義的領(lǐng)會,以及對自身道德涵養(yǎng)的極高要求,決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純粹的詩性和審美,并成為推動宋詞雅化的原動力,體現(xiàn)著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對宋代審美與藝術(shù)活動的影響。
          宋詞雅化在北宋已有較高的完成度,特別是“東坡范式”的創(chuàng)生,對詞史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而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guān)。這實際上是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窮達之際如何自處,進退之間如何在精神上達成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是他們始終關(guān)注的修養(yǎng)課題。
          “清風明月”是歐陽修中后期的典型詞境:“無風水面琉璃滑”“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目之所見,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觀審美偏好的反映,這種澄明之境恰是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nèi)心世界的鏡像。
          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xiàn)功能的道路前進,創(chuàng)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蘇軾有著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相近的體悟,可概之為對“適”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跋喾暌蛔硎乔熬墸L雨散、飄然何處”“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些詞句中流露出順化自然、隨緣放曠的生命情調(diào),同樣帶有一種人生滄桑感。這種“適”和歐陽修的“閑”一樣,都是經(jīng)歷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靜觀外物、身與物游的方式來明辨思理,達成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
          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是他在貶謫后的沉淀;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他在烏臺詩案后痛定思痛的體悟;而黃庭堅在經(jīng)歷《神宗實錄》案風波后,則錘煉出“斷虹霽雨”的詞境:“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斷虹霽雨”詞境不免令人聯(lián)想到黃庭堅關(guān)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跺ハ娦颉吩疲骸埃ㄖ芏仡U)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边@句話經(jīng)南宋理學家李侗點出,“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遂成形容人格氣象的經(jīng)典表述?!肮怙L”是雨雪初晴之時吹拂云開霧散的風;“霽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凈的月色?!肮怙L霽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萬物澄凈的狀態(tài),以此形容人格氣象,既顯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脫感和釋然感,又蘊含了厚重的人生滄桑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斷虹霽雨”的詞境可作為“光風霽月”的人格氣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參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學與道德層面通而為一的同構(gòu)。
          宋詞雅化實質(zhì)上是宋代士人遵從正統(tǒng)文化秩序、恪守道德倫理、完善人格修養(yǎng)而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宋代士人將經(jīng)過人生波折的洗禮而達成的人格精神,以藝術(shù)化、審美化的方式展現(xiàn)于創(chuàng)作實踐,詩意展現(xiàn)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復雜情感變遷。
    (摘編自陳瑩《從“清風明月”到“斷虹霽雨”北宋雅詞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詩性表達》)      材料二 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是“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將詩的有關(guān)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chuàng)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即針對創(chuàng)作主體方面的要求。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xiàn)傳統(tǒng)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以詩為詞的實質(zhì),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依賴于音樂傳播的歌詞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或者說把“歌者之詞”變?yōu)椤霸娙酥~”。
          由此看來,關(guān)于蘇軾對詞的雅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其次,是詞體的雅化。這包含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tǒng)的出于戲謔、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歷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雅化。蘇軾將詩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政治、歷史、道德、哲理的內(nèi)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tǒng)艷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頗,使詞文學第一次達到了真(歷史、哲理)善(政治教化、倫理道德)美(娛樂)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達到了個體價值(審美、抒情價值)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tǒng)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
          蘇軾以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實際上已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為南宋詞壇從文化層面的深度崇雅貶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摘編自高云斌《從唐宋詞雅化進程看雅詞的內(nèi)涵》,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趨向詩性和審美,這與宋代士人對其道德涵養(yǎng)的更高要求密切相關(guān)。
    B.“東坡范式”作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種詩性表達,推動了宋詞雅化的進程,影響深遠。
    C.蘇軾與歐陽修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滲透了對人生的理解與參悟,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的語境下,面對窮達之際、進退之間的選擇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
    B.蘇軾和歐陽修的詞分別表現(xiàn)出“適”與“閑”的境界,其中有詞人主觀審美偏好的因素,但也體現(xiàn)了他們追求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努力。
    C.蘇軾認為,詞應該像詩一樣承載士大夫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他將詩的表現(xiàn)手法移植到詞中,就使詞完全突破了音樂對它的束縛。
    D.蘇軾用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不僅使詞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實際上也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其歷史性貢獻不容忽視。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的詩詞名句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zhì)的一項是 
     

    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B.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C.到而今、魚雁沈沈無信,天涯常是淚滴。
    D.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
    (4)請簡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jié)構(gòu)。
    (5)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請結(jié)合材料二中關(guān)于宋詞雅化的相關(guān)論述,談?wù)勥@首詞如何體現(xiàn)了宋詞的雅化。

    組卷:12引用:8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書架上不經(jīng)意地搜尋,倏然看見一本,覺著似曾相識,卻原來是自己的書,取下來掂在手里,隨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開頭一段,就寫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這心就迷茫起來,禁不住懊傷,觸著了痛處似的。
          那時候,夜雨落起來了。陣陣雨點從暗夜里斜過來,先打著四下里的苞谷林,跟著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變得纏綿起來,檐水一直淅瀝作響。永遠也不知道為什么,一聽見雨聲,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種亙古的訴說,有摧人肝腸的力量……
          究竟是為什么?你一聽見雨聲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覺著溫馨而憂傷。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
          那時我還在梨花屯鄉(xiāng)場。依舊是夜晚,夜雨也還是打在瓦楞上。你說怎么樣呢?一切都會改變,只有這雨聲,這夜深人靜,卻永遠是不會改變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論我在哪兒,不論在故鄉(xiāng),還是遠方,它都要追逐著人,搓揉著人的衷腸。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寧愿一整夜都不睡?;蛘呔挖s緊躺下來,丟掉手邊的任意什么工作,覺著再沒有比躺在無邊無際的雨夜里更安適的。在梨花屯鄉(xiāng)場,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樓廊上去,看著田野上的雨絲,直到它停歇下來。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趕緊拿好紙筆,盡快地記下雨從田野上掠過的情景,只要翻開筆記查找,這種記敘是隨處可見的。你總覺得它包含著什么呼喚,你又總覺得它始終在向人們,徑直向著人的靈魂訴說著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聽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來了,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緊一陣,慢一陣。仿佛要輕斂下去,跟著又急切起來,依舊地訴說著,直截地訴說著,撇開人世間東零西碎的焦慮,撇開日子里光怪陸離的景象……
          這幾乎就和你的心靈一樣,一直在糾纏和煎熬著你。你也一直想動手來寫一回雨,但可以不寫,或是用不著寫的東西,你倒是寫了一些,而這一直縈繞在心頭的心思,卻又始終沒有來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間帶上點點滴滴,又匆匆地掠過去。這都是為什么呢?
          田野也一樣,也總是于無言中透露著不絕如縷的隱秘,深深地浸透著你,也是你一直想窮究的,同樣也一直沒有來得及。
          情形似乎是這樣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來的消息,牽連著生命之謎,和著天地的永遠的奧秘。噢,我們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樣,存活在這人世上的。是誰把這樣一顆心靈附在這樣一副軀殼中,就打發(fā)你到這塵世上來了?一切又為什么要像這樣和會是這樣?這一點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總在尋覓自己的出身一樣,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給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潛藏在冥冥之中的奧秘,但你知道,你正是從蒼茫的宇宙世界里來的。如果不是這樣,你最終還能從哪兒來呢?我們的生命界限絕不僅僅終止在這軀殼邊緣,世界的界限也絕不僅僅終止在我們的視野之內(nèi)。
          “山野給人的印象是這樣,”一次你曾經(jīng)這樣開頭,動手來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們最早來到世上的時候,世界就是這樣的景象?!钡恢獮槭裁?,才寫了一點,你又擱置了。這種印象應該是貼切的吧?蜿蜒在田疇之間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隱藏在草叢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蹤跡就消退殆盡了,就現(xiàn)出來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們的所從由來。至于雨聲淅淅瀝瀝地響起來的時候,則灑落著造物的消息。你和雨絲本來情同手足,連同萬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種種根由而連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經(jīng)落了很久了,你卻一直沒有看見那雨絲,也沒有聽到那雨聲。到你發(fā)現(xiàn)在落雨的時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處高層的樓房里,正是那種炫人眼目的高層樓房,你幾乎就住在最高一層。是深秋時分吧,窗戶給關(guān)起來了,一道白色的紗窗掩映,這就不難想見,你看不見雨絲,也聽不到雨聲。直到你無意中走近窗欞,掀起來一角窗簾,才看見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經(jīng)雨霧蒙蒙的了,雨正落個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們離這雨,離我們的根柢,似乎是越來越遠了。你看不清雨霧中的街市,卻知道那是繁華而琳瑯的,同時也浮躁而焦慮。事情會不會是這樣呢?盡管我們的靈魂一直游移,但我們又總是更能感觸和遷就我們的形骸,而對靈魂熟視無睹、忽略不計。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給予我們的靈智,僅僅用它來建造了這個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這個熙攘的世界的時候,這熙攘的世界就反過來纏繞了我們自己,心靈也就堵塞起來,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喚和消息……
          漸漸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疇,想起了你匆匆地記下來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以共與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遠地牽動著人的心緒。我們不是始終在尋覓我們的另一半?我們不是始終與我們的另一半相剝離?哪一天我們的靈魂不再執(zhí)著于自己的世界,而與整個的天地融合了,我們或許才是真正自由的……
          這兒說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終傳給我們消息的,當然又還有許許多多別的,不僅僅是田野、瓦檐和雨。
    (選自《何士光文集》,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由文章《雨霖霖》引出對雨聲的迷茫與懊傷,也表明自己對雨聲超乎尋常的敏感。
    B.“梨花屯鄉(xiāng)場”是作者當年生活的典型場景,作者在此對自然、人生生發(fā)出許多思考。
    C.在作者看來,雨水和自然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們的同胞手足。
    D.作者更為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為與城市生活相比,只有在農(nóng)村生活才能獲得真正自由。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從作者的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個段落寫起,行文中引用了自己的文字,這種“文中文”的結(jié)構(gòu)方式頗具匠心。
    B.文中四個畫線句子使用了問句中的一般疑問與設(shè)問,展現(xiàn)出強烈的抒情性與深刻的思想性,也強化了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
    C.本文突出的描寫手法之一是心理活動,作者借此將情感體驗、生活經(jīng)歷以及思考所得依次呈現(xiàn),展示出自己的心路歷程。
    D.本文由眼前的事物逐步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將筆觸伸及自然中的風物、農(nóng)村與城市中相關(guān)的生活,體現(xiàn)出形散神聚的特點。
    (3)本文標題“田野、瓦檐和雨”為三個名詞的并列,你認為其中哪個名詞最為重要?為什么?
    (4)本文“我”“你”“我們”三種人稱形式多次轉(zhuǎn)換,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呢?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加以概括與闡述。

    組卷:19引用:3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柜臺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
          “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么!”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松懈下來了。天照應,雨水調(diào)勻,小蟲子也不來作梗,一畝田多收這么三五斗,誰都以為該得透一透氣了。
          哪里知道臨到最后的占卜,卻得到比往年更壞的課兆!
          他們?nèi)齻€一群,五個一簇,拖著短短的身影,在狹窄的街道上走。嘴里還是咕嚕著,復算剛才得到的代價,咒罵那黑良心的米行。萬源祥大利老福興幾家的店伙特別賣力,不惜工本叫著“鄉(xiāng)親”,他們知道惟有今天,“鄉(xiāng)親”的口袋是充實的,這是不容放過的好機會。
          在節(jié)約預算的躊躇之后,“鄉(xiāng)親”把剛到手的鈔票一張兩張地交到店伙手里。洋火,洋肥皂之類必需用,不能不買,只好少買一點。整聽的洋油價錢太“咬手”,不買吧,還是十個銅板一小瓢向小販零沽。衣料呢,預備剪兩件的就剪了一件,預備娘兒子倆一同剪的就單剪了兒子的。想買熱水瓶的簡直不敢問一聲價。說不定要一塊半吧。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買回去,別的不說,幾個白頭發(fā)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陣陣地罵:“這樣的年時,你們貪安逸,花了一塊半買這些東西來用,永世不得翻身是應該的!”
    (摘自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有刪改)(1)下列句子和文中畫波浪線處所用修辭手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行狀。
    B.彩霞飄過山頂,落日灑下一河碎銀。
    C.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D.聽到這里,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話。
    (2)解釋下面兩個加點詞語的含義。
    ①花了一塊半買這些東西來用,永世不得翻身是應該的!
    ②已經(jīng)三點半了,按照列車時刻表,他應該到達北京站了。
    (3)文中畫線句可以改寫成:“他們拖著短短的身影三五成群地在狹窄的街道上走,小聲計算著剛才得到的代價并咒罵著那惡毒的米行?!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組卷:10引用:5難度:0.7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荀子在《勸學》中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中蘊含了一個普遍的道理:做事需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
          而楊振寧先生曾對弟子翟薈說,做科研要“寧拙勿巧”。翟薈教授也說“寧拙勿巧”是一種科研態(tài)度,一方面是說做科研不要投機取巧,必須誠實;另一方面是說做學問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年級要就此內(nèi)容進行一次年級的演講比賽,你作為本班級的發(fā)言代表,請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給全年級同學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