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6課 六國論》2022年同步練習卷(8)
發(fā)布:2024/12/2 15:0:1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指戰(zhàn)國時代燕、趙、魏、韓、齊、楚等六個諸侯國,后來都被秦國統(tǒng)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輩和父輩,而現(xiàn)在指父親的父親。
C.李牧,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zhàn)國四大將”。
D.刺客,進行暗殺活動的人,刺客是歷史中一種特殊職業(yè),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專門為這些人立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致滅亡的嚴重后果。
B.文中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蘇洵文風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D.文中前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②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5)簡要概述未賄賂秦國的三國滅亡的原因。組卷:22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泊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對下列文化常識解說不當?shù)囊豁検?
A.《六國論》的“論”:古代常用文體,分政論和史論,前者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后者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读鶉摗穼儆谑氛撐?,即“論六國滅亡的原因”。
B.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統(tǒng)轄區(qū)域內(nèi),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并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
C.先祖父:已經(jīng)逝世的祖輩和父輩。
D.三國:本文指的是六國中的燕、趙、齊。
(2)對下列劃線句子的特殊句式的翻譯和名稱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泊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翻譯與解說:等到李牧因受奸吝小人誣陷而被殺。(被動句)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翻譯與解說: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
C.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翻譯與解說: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土地一天天一月月被割讓。(兩個被動句)
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翻譯與解說:為了國家的人不要因為敵人積蓄的威勢所嚇倒?。。ㄅ袛嗑洌?br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諸侯割地賂秦而造成雙方土地消長的鮮明對比,證明了戰(zhàn)爭的損失遠遠超過“賂”的損失。
B.事實證明,六國割地賂秦不但沒有保住自己,反而助長了秦國的侵略野心,最終導致滅亡。
C.文中分析齊國、燕國、趙國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
D.《六國論》借古諷今,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目的是諷喻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4)《六國論》借古說事是為了喻今,告訴“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闭埜鶕?jù)這兩句含義,聯(lián)系世界現(xiàn)實。簡要說說我們應怎樣處理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分點陳述)組卷:4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碧拥ぴ唬骸胺蚍畬④娎ЦF于天下,歸身于丹,丹終不迫于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愿太傅更慮之?!摈段湓唬骸把嘤刑锕庀壬?,可與之謀也?!?br /> 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碧锕庠唬骸敖裉勇劰鈮咽⒅畷r,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碧釉唬骸霸敢蛳壬媒挥谇G軻,可乎?”田光曰:“敬諾?!?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過太子于宮?!鼻G軻曰:“謹奉教?!碧锕庠唬骸霸缸阆录边^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彼熳詣q而死。
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頃而后言曰:“丹所請?zhí)锵壬鸁o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縱,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碧忧?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頓首,固請無讓,然后許諾。于是尊荊軻為上卿。
(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B.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C.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D.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
B.避席,古代交往禮節(jié),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遜,都要離開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足下,對對方的稱呼。一般用于上稱下或同輩相稱,含有瞧不起的意思。
D.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邦D”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秦將滅六國,兵臨易水之際,太子請鞫武、田光以及接見荊軻都是為了消除秦滅燕國之患。
B.樊將軍從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為收留他對燕國很不利,建議急遣樊將軍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來殺掉樊將軍。
C.太子向田光請教如何緩解燕、秦兩國緊張局勢之后,叮囑他不要泄露談話內(nèi)容,為此,田光“自剄而死”。
D.太子重用荊軻,是想讓他脅迫秦王返還諸侯土地,或者刺殺秦王使秦大亂,六國趁機合縱破秦。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②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5)田光為何自刎而死?組卷:40引用:7難度:0.6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付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B.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C.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D.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士,古代統(tǒng)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后統(tǒng)稱統(tǒng)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
C.山東,指泰山以東的地區(qū),“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中的“山東”就是這個意思。
D.區(qū)區(qū),一般形容數(shù)量少或者不重要,后也為自謙詞,如“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都是在宋王朝面臨外部威脅的形勢下借古諷今發(fā)表議論的,都要求積極抗戰(zhàn)。
B.蘇轍文中舉范雎收韓、商鞅收魏的例子,是為了證明昭王出兵攻齊的做法有所不妥。
C.蘇洵表面上批評的是六國,實際是對北宋統(tǒng)治者“以賄求和”的妥協(xié)政策予以諷諫。
D.蘇轍文從各諸侯國著筆,指出山東諸國如“厚韓親魏以摒秦”,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②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組卷:12引用:4難度:0.6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上余青州書
蘇洵 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令尹而不怒?!逼錇榱钜?,楚人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為之怒。己不期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豈獨惡夫富貴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為之囂囂。嗟夫!豈亦不足以見己大而人小邪?脫然為棄于人,而不知棄之為悲;紛然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為樂。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奮于南海之濱,而為天下之名卿。當其盛時,激昂慷慨,論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搞契丹,奉使千里,彈壓強悍不屈之虜,其辯如決河流而東注諸海,名聲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國,可謂至盛矣!及至中廢而為海濱之匹夫,蓋其間十有余年,明公無求于人,而人亦無求于明公者。其后,適會南蠻縱橫放肆,而莫之或教。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蕃”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豈有求而為之哉?適會事變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祿至。明公之于進退之事,蓋亦綽綽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紛紛于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達者安于逸樂,而習為高岸之節(jié),顧視四海饑寒窮困之士,莫不顰蹙嘔噦而不樂。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于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而狃于貧賤之辱者,而后可與語此。
洵,西蜀之匹夫,嘗有志于當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嘗所欲見者,天下之士,蓋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今明公來朝,而洵適在此,是以不得不見。
伏惟加察,幸甚!
(選自蘇洵《嘉祐集》,有刪改)【注】①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國內(nèi)亂,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三次被免去相位,毫無慍色。②明公:對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稱,此處指余靖,時任青州知州。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B.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C.窮者黎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D.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令尹,春秋時期楚國官名,位同國相。
B.中原,在古代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qū)域。
C.匹夫,多指無學識、有勇無謀的人。
D.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先寫古代賢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職位上三起三落,楚人為他喜悅,替他憤怒,而他本人卻心態(tài)平和,意在引出下文對余靖的贊頌。
B.蘇洵寫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國時和平定南方少數(shù)民族叛亂時的表現(xiàn),也借此諷刺了當政者的軟弱無能,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C.蘇洵刻畫了世俗之人驕于富貴、恥于貧賤的丑陋之態(tài),與余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余靖的高尚人格。
D.蘇洵在文中表達了對余靖君子之風的推崇之情和拜謁對方的急迫心情,同時也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心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脫然為棄于人,而不知棄之為悲;紛然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為樂。
譯文:
②悲夫!世俗之人紛紛于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
譯文:
(5)請概括余靖的形象特點。組卷:4引用: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