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7-2018學年遼寧省沈陽鐵路實驗中學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1分)

  • 1.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shè)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設(shè)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為國子監(jiān),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gòu)。監(jiān)內(nèi)設(shè)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主持政務(wù)。下設(shè)司業(yè)為副,及丞(掌判監(jiān)事)、主簿(掌印)、錄事。諸學有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學官,掌教學。國子監(jiān),下轄“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傳授以九經(jīng)為主的儒學經(jīng)典,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可進太學,四門學兼收五品以下官員及庶民子孫;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實用學問,收納八、九品官員及庶民子弟,均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級招收。唐設(shè)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由博士與助教等授課,學生稱生徒。
          學校旨在培養(yǎng)官僚書吏,亦為科舉考試服務(wù)。名望好的學校保送生徒參加科舉考試??婆e制度在唐朝進入了逐漸完備期,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jīng)、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舉的應(yīng)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xiāng)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應(yīng)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jīng)和進士兩科。明經(jīng)科主要考試儒家經(jīng)典,難度較低。生徒所習儒家經(jīng)典分為大中小三種:《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詩經(jīng)》《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易經(jīng)》《尚書》《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jīng)。通三經(jīng)者,大、中、小經(jīng)各一;通五經(jīng)者,大經(jīng)皆通,余經(jīng)各一;《孝經(jīng)》《論語》則都要掌握。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晉身之階。明經(jīng)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wǎng)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因為科舉制度比較公平且機會相等,平民得以晉身,所以成為士族末落、門第消融的起點。
          科舉制度除外,還有門蔭和流外入流兩種入仕渠道,門蔭即晚輩承接前輩職務(wù)。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員通過考驗,升職為品官。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為主流,后來唐太宗大力推廣學府,科舉制度逐漸取代九品中正制。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傳統(tǒng)世族的特權(quán),加強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擴大了政權(quán)的社會基礎(chǔ)。盛唐時期,東亞多國遣送其貴族子弟來唐入學,又將儒家文化傳授國外。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后的官辦學校,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始設(shè)于唐朝。
    B.國子監(jiān)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gòu),建制完整,通過各種官職的設(shè)置,進行政務(wù)或教學工作。
    C.國子監(jiān)的學生稱為生徒,都來自貴族和官宦人家,“六學”根據(jù)其家中官位的高低進行招收。
    D.“六學”教學內(nèi)容依對象而設(shè),向地位高的生徒傳授儒家經(jīng)典著作,向地位低的教授實用學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朝科舉制度進入了逐漸完備期,有“常舉”和“制舉”兩種,其時間安排、針對人群各有不同。
    B.生徒中的“通五經(jīng)者”,除“大經(jīng)皆通,余經(jīng)各一”外,比他人還要多學《孝經(jīng)》《論語》。
    C.“常舉”的應(yīng)考舉子有保送的生徒、鄉(xiāng)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兩個來源,人才發(fā)展渠道多樣化。
    D.諺曰“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說明“明經(jīng)科”考試錄取比“進士科”錄取容易得多。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門蔭”和“流外入流”是科舉制度外的兩種入仕途徑,在唐初,曾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B.科舉制度之所以成為士族末落、門第消融的起點,是因為它能使才華出眾的平民得以晉身。
    C.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發(fā)展,最終取代了傳統(tǒng)的九品中正制,徹底消除了傳統(tǒng)土族的特權(quán)。
    D.唐代教育的普及,不僅對唐代社會本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國外也有較大的影響。

    組卷:3引用:1難度:0.9
  • 2.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史學家呂思勉先生
    陳吉龍
          六歲,他就開始讀經(jīng)書、學八股;八歲起開始接觸史學,啟蒙者是他的母親。后來在父親指導下,他從頭至尾點讀完了《綱鑒易知錄》,后來又花了半年時間,點讀了編年體通史《通鑒輯覽》,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個概略的了解。與此同時,他還跟母親學習了《說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先生十一歲,已開始讀報,關(guān)心時事。1898年戊戌變法,風云人物康有為、梁啟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讀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
          他十五歲開始閱讀正史,或抄錄或點讀,極其認真,且閱讀速度驚人,能日讀十四卷,每讀書必從頭至尾看完。十六七歲間,其父按蘇常一帶讀書人家教子弟讀書的常用方法,要他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通讀一遍,以便在做學問之初,可知整個學問的概況及分類,知道天下學問有哪幾種,每種源流派別如何,對學術(shù)史作一鳥瞰。他讀得很認真,花了兩年多時間,將經(jīng)、史、子三部全部讀完,只是集部讀了一半。
          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又閱讀了《日知錄》《廿二史札記》等書,著重學習怎樣閱讀史書及寫作札記的方法。后來在經(jīng)學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將有關(guān)小學的書及《十三經(jīng)注疏》精讀一遍,使經(jīng)學、文字學成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創(chuàng)設(shè)的“讀書閱報社”聽了元史專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講座,深受影響,開始研讀遼金元史,從此愛好民族民族問題的研究。那年他二十三歲,首次讀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讀書必用朱筆圈識,或眉批,或?qū)⒉牧铣?,加題識或按語,分類保存,在此基礎(chǔ)上寫成讀書筆記。待有心得,意見成熟,即寫成札記、論文或?qū)V?。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實的治學功力及精切嚴謹?shù)膶W風和文風。
          1925年“五卅”慘案之后,上海圣約翰大學愛國師生為悼念被殺害工人舉行罷課,并在校內(nèi)下半旗志哀,以示對帝國主義的抗議。美籍校長卜芳濟竟蠻橫地將當時的國旗拉下,踩在地上。
          于是全校師生憤而離校,并謀創(chuàng)光華大學。張壽鏞先生任校長,知名學者如錢基博、胡適等激于愛國熱忱,紛紛執(zhí)教光華。當時已應(yīng)滬江大學之聘的先生,看到光華初創(chuàng),便決定赴光華任教,為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出一把力,爭一口氣。從此,幾與光華終生相伴。
          他進光華后,每周上課十多節(jié),先后開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文字學等十余門課程。他常穿深色長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視眼鏡,謙遜、質(zhì)樸、睿智而又自信,具有東方學者的風度和氣質(zhì)。他的課極富魅力,很多受業(yè)學生認為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他上課時帶幾本古籍上堂,先以剛勁挺拔的書法板書一二段提綱,然后邊踱方步邊緩緩講授,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jīng)據(jù)典,脫口而出。先生雖自稱是個專門讀書的人,但他歷來反對死讀書。他認為讀書不能脫離實際,學問在空間,不在紙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1月29日常州淪陷。當時他對女兒說:“我已年過半百,決不向日本人低頭!”他雖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節(jié)凜然。那時候常州,城門口有日本兵的崗哨,行人經(jīng)過時要脫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復(fù)乃戴帽”。
          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后,光華大學復(fù)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買了一頂六合帽戴上,揚眉吐氣,昂然歸故鄉(xiāng)。
    (摘編自陳吉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傳》)【相關(guān)鏈接】
    (1)呂思勉(1884-1957),與陳寅恪、陳垣、錢穆并稱為近代史學四大家。他學識淵博,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同時又極富獲取新知的熱情。治學領(lǐng)域廣泛,在中國通史與多項專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樹,并撰寫了大量教學用書和通俗讀物,同時關(guān)注國事,心系民生。
    ——李波《呂思勉與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新史學》(2)先生不喜走訪知名人士,自述見名人輒自遠,不涉無謂的社會交際。沒有學歷學位,無黨無派,遵從父訓,一生唯好教書授業(yè),小學、中學、大專、大學都教過。1926年進入光華大學,不久即受聘為史學系系主任,遂自托為終身歸宿,前后凡30余年。                                                   ——王家范《呂思勉與“新史學”》(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呂思勉父親依照蘇常一帶讀書人家教子弟讀書的常用方法,指導呂思勉通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學問之初對整個學問概況及分類有了解。
    B.呂思勉六歲開始讀經(jīng)書,八歲接觸史學,十一歲開始讀報,十五歲開始閱讀正史,二十歲開始研讀遼金元史,這些都是在父母的啟蒙和指導下進行的。
    C.呂思勉治學領(lǐng)域廣泛,對中國通史和多項專史以及文字學都頗有研究,他在光華大學曾開通中國通史、中國民族史、文字學等十余門課程。
    D.呂思勉關(guān)注國事,愛國憂民,光華大學初創(chuàng)之際,已應(yīng)滬江大學之聘的他毅然決定赴光華任教,為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出一把力,爭一口氣。
    (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A.呂思勉十幾歲時就結(jié)識戊戌變法風云人物康有為、梁啟超,閱讀他們的文章、著作,受他們的思想影響,把他們奉為心目中的楷模。
    B.呂思勉讀書認真且速度驚人,每讀一書,必從頭至尾看完,到二十三歲時已將“二十    四史”讀了幾遍,奠定了他成為史學家的堅實基礎(chǔ)。
    C.呂思勉學識淵博,國學根底深厚,具有東方學者的風度和氣質(zhì),在光華大學先后開設(shè)十余門課程,他講課引經(jīng)據(jù)典,深受學生喜愛。
    D.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身居淪陷區(qū)常州的呂思勉,不齒于行人向城門口的日本崗哨脫帽行禮的行為,發(fā)誓光復(fù)后才戴帽子。
    E.呂思勉不喜結(jié)交知名人士,更不涉足無謂的社會交際,沒有學歷學位,遵從父訓,一生唯好教書,從小學到大學各學段學生都教過。
    (3)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治學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30分)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蘇易簡,字太簡,梓州銅山人。易簡少聰悟好學,風度奇秀,才思敏贍。太平興國五年,年逾弱冠,舉進士。太宗方留心儒術(shù),貢士皆臨軒覆試。易簡所試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覽之稱賞,擢冠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雍熙二年,與賈黃中同知貢舉。易簡幼時隨父河南,賈黃中來使,嘗教之屬辭;及是,悉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艱。易簡續(xù)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獻,帝賜詩以嘉之。他日,易簡直禁中,以水試欹器。上密聞之,因晚朝,命取試之。易簡奏曰:“臣聞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器盈則覆,物盛則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終如始,以固丕基,則天下幸甚?!睍检耄涠Y儀使。先是,扈蒙建議以宣祖升配。易簡引唐故事,請以宣祖、太祖同配。從之。知審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嘗歷州縣,不得擬知州、通判。詔可。改知審刑院,俄掌吏部選,遷給事中、參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贈禮部尚書。
          易簡外雖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誥入為學士,年未滿三十。屬文初不達體要,及掌誥命,頗自刻勵。在翰林八年,太宗遵舊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臺輔。易簡以親老急于進用,因亟言時政闕失,遂參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簡之執(zhí)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會易簡典貢部光逢代人充試以取貲易簡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謗書,斥言朝廷事,且譏易簡。易簡得其書以聞,逮捕光逢,獄具,坐棄市。易簡以殺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殺父執(zhí)切責之,易簡泣曰:“不謂及此,易簡罪也?!奔耙缀唴⒅拢傺κ先虢?,問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對曰:“幼則束以禮讓,長則教以詩書?!鄙项欁笥以唬骸罢婷夏敢病!?BDO class=mathjye-alignright>  (節(jié)選自《宋史?蘇易簡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蜀人何光逢易簡之/執(zhí)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會/易簡典貢部/光逢代人充試以取貲/易簡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簡之執(zhí)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會易簡典貢部/光逢代人充試/以取貲易簡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簡之執(zhí)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會易簡典貢部/光逢代人充試以取貲/易簡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簡之/執(zhí)友也嘗任縣令/坐賂削籍流寓/京師會易簡/典貢部/光逢代人/充試以取貲/易簡于稠人中屏出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源于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古代無論男女到了二十歲都要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壯年,故稱“弱冠”。
    B.欹器,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為戒。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冊。革職,只是革去現(xiàn)有職務(wù),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則意味著除名,意味著永不錄用了。
    D.棄市是一種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犯 人暴尸街頭的刑法。古代死刑種類眾多,如車裂、腰斬、梟首等,棄市為死刑的一種,商周時期就有。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易簡聰明好學,二十歲就考取進士,才思敏捷,臨殿復(fù)試時,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來,他和曾經(jīng)教他作文的賈黃中一同主持貢舉考試。
    B.蘇易簡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他續(xù)寫《翰林志》,皇上賜詩嘉獎;皇上認可他關(guān)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議,讓他掌管吏部選官,升為參知政事。
    C.皇上聽說蘇易簡好奇心強,喜歡“欹器”這件事后,勸誡他要“慎終如始”,不要玩物喪志。蘇易簡在翰林任職多年,太宗準備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摯友何光逢因賄賂丟官,客居京城時替人代考,被蘇易簡清除出來,于是懷恨在心,捏造謗書,因蘇易簡的舉報被定罪誅殺,蘇易簡因此受到母親的指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易簡以親老急于進用,因亟言時政闕失,遂參大政。

    組卷:0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9分)

  • 8.填入小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br />呼吁道德無可厚非,       別綁架道德,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他人進行道德審判。這種挾持了“道德優(yōu)越感”的行為,       涉嫌侵犯他人的人身權(quán)利,        是以善之名的作惡。從這點上看,公眾應(yīng)該勇敢智慧地對道德綁架說“不”,并尊重他人的選擇權(quán)利,        不是單純以對錯來衡量,        為公眾營造良好的行善空間。

    組卷:9引用:23難度:0.9

四、作文(60分)

  • 9.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中國作家豐子愷: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zhuǎn)彎。
    英國作家赫胥黎:為什么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
    美國作家菲爾?。菏澜缯谑ゴ蟮暮⑻嵬鯂坏┦ミ@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②不得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③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④不得抄襲、套作。

    組卷:67引用:5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