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注重此世、安住當下,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精神品格,蘊含在儒、道、佛的經典文本當中。今天,我們學習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應忽略中國文化注重“當下”這一重要維度。
儒家注重此世,關注現實人生。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孔子看來,關注今生,活在當下,敬鬼神而遠之,不做杞人憂天之思,不熱衷于談論怪力亂神之事,這才是對生命的敬重。《禮記?大學》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边@里所謂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當下。儒家強調通過減少外緣,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專注,在這個專注的過程當中,內在的智慧將不斷顯現。反之,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道家也強調接受與安住當下。老子“無為”之道的本質就是接受與安住當下,這是一種隨順生命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深刻的智慧。對于個體生命而言,活著的方式只有一種,那便是與當下接軌,而唯一能夠體會到生命流動的地方,就是此時此刻。在《道德經》八十章中,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現狀,活在當下,他們以其所食為甘甜,以其所穿為美麗,以其風俗為快樂,以其居住為安恬,這實際上是“有道”之人安住當下的狀態(tài)。在道家那里,“無為”“不爭”,就是順應自然,安住當下,不滯留于過去,不執(zhí)著于未來,而是始終對當下保持悅納,不爭不貪,更重要的是,不與當下抗爭。
佛教更是強調保持覺知,活在當下。佛教中所說的“正念”,即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也就是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有意識地、全神貫注地覺察當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義“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fā)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將來,而是在此時此地,因此,只有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時時保持全然的覺知,深入觀察生命每一個微細的活動,安住在身心的各種現象當中而不執(zhí)著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導。切勿“貪觀天上月,失卻掌中珠”。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識”)處在此時此地。王陽明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他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對于那些已經過去的事和還沒到來的事,思慮它們有何益處呢?那樣只會距離自己的良知本心愈來愈遠。故而,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賊”,恢復“此心光明”,就是讓心安住當下。
應當指出的是,安住當下,并不意味著安于現狀,及時行樂,渾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覺,活在當下,更加有意識地去生活。也就是說,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走出意識昏沉,遠離心不在焉。對于過往,不作無謂的計較,也不作耽溺的留戀;對于未來,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作杞人憂天的擔憂,而是將此心專注于此時此刻,在每一個行動當中保持覺察,即時應對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編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關注中國文化中“當下”這一重要維度,才能學習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B.佛教主張觀察生命每一個微細的活動,這比儒家、道家的當下觀更精微更有意義。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覺知,用意不盡一致,但都注重放下過去與未來。
D.王陽明告誡弟子,要安住當下,思慮過去未來并無益處,那樣只會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先總后分的結構,分別從儒、道、佛經典文本中挖掘注重“當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將孔子的觀點與當下社會“杞人憂天”者做對比,強調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學。
C.文章引用《道德經》的內容,論證老子“無為”之道的本質符合接受與安住當下的精神。
D.尾段補充闡述“安住當下”的內涵,指出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將此心專注此時此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論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生活狀態(tài),體現了儒家活在當下,關注現實人生的思想。
B.《赤壁賦》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蘇軾順應自然,隨順生命的流動,能夠安住當下。
C.“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和“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李商隱,是中國文化中活在“當下”的典例。
D.佛教強調行住坐臥皆是修行,不百種需索、千般計較,也是告誡人們要學會安住當下。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共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意志,走過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中,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西方很多人習慣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等問題研究結合起來,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發(fā)展史充分說明,無論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中得以發(fā)展進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讀懂中國。
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社會氛圍。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文化產品。要教育引導群眾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摘編自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材料二:
優(yōu)秀影視劇能跨越不同文化,走進各國觀眾內心,幫他們了解并愛上中國。4月以來,國產劇《開端》上線海外流媒體提供商網飛,陸續(xù)發(fā)行至韓國、泰國等國。隨著走向海外的中國劇集增多、類型豐富,國產劇出海已成為重要文化現象。
《“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電視劇‘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國電視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痹诖吮尘跋拢绾螖U大國產劇出海的勢頭,在后續(xù)作品中尋找更好的表達方式,開拓國產劇出海航線,是從業(yè)者應思考的問題。
我們發(fā)現,國產劇在國際市場的傳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裝劇作為對外傳播突破口的時代已去,古裝劇仍有廣闊海外市場,但海外觀眾已擺脫將其視為“文化奇觀”的初級階段,進入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并對消費精品內容有更多需求的階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開端》等類型多元的作品,同樣在對外傳播中取得佳績。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近來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為何《山海情》這類扶貧題材“主旋律”劇集能在外國觀眾中引發(fā)共鳴,為何《開端》在故事設定的新奇性上貼近國際流行劇集,其保留的中國印記也能被海外觀眾接納,是我們總結這些作品對外傳播經驗的價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劃階段,主創(chuàng)團隊便應思考其中蘊含的主旨表達與精神內核,要注重觀眾視角,尋找具有不同成長背景和人生經歷的觀眾趣味的“最大公約數”。影視作品是面向大眾的藝術,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論,為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打破文化壁壘提供了天然的基礎與優(yōu)勢?!渡胶G椤窂膫€體成長經歷入手,展現“閩寧模式”的發(fā)展,貼近“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的創(chuàng)作需求。創(chuàng)造者抓住“展現西海固地區(q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歷程,激發(fā)不同時空下觀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內核。這是身處不同地區(qū)、發(fā)展階段人們的共同追求,是為人性驅動的普遍需求,是人類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劇中出現的不同角色,不論是基層干部、科技工作者還是辛勤勞作的村民,都具有質樸、真實的人物面貌,使此劇有廣度、深度和溫度,令其他文化環(huán)境中的觀眾容易產生親切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對話關系。
放眼未來,國產劇出海前景可期、契機已顯;回到當下,我們仍需意識到,能“破圈”“出?!钡膭∽饕欢ㄊ莾?yōu)秀作品,這需要創(chuàng)作者沉下心來,在劇本創(chuàng)作、拍攝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細作。例如,與近期在國際上獲得一定影響力的其他影視劇相比,《開端》在制作水準上仍有提升空間。
國產劇出海熱潮的背后,是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增強。加快“走出去”,國產劇的內容要更多元,從多維度呈現真實全面的中國?,F實主義題材作品不僅是題材的選擇面,更應是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對社會、生活、人的整體認知與審美表達。這類劇作在提供觀賞價值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展現出中國當代蓬勃發(fā)展的社會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
(摘編自侯鴻亮《國產劇“走出去”步伐加快》)(1)根據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典國產劇被他國翻拍,成為文化名片揚帆國際,印證了中國故事傳播的版圖擴大。
B.面向大眾創(chuàng)作的原則,是國產劇打破不同國家文化壁壘,進行對外傳播的前提條件。
C.國產劇“主旋律”題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價值觀共通,就可能讓異域的受眾共情。
D.《開端》一劇能被海外觀眾接納,是因其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國際流行劇的新潮流。
(2)下列選項的內容,不符合兩則材料觀點的一項是
A.《瑯琊榜》西班牙語版風靡拉美,是對其呈現的東方美學這一獨特審美表達的肯定。
B.三星堆文化遺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國文明歷史發(fā)展脈絡,提升民族自豪感。
C.中國電影難奪奧斯卡獎,主要由于主辦方美國電影學院以意識形態(tài)來操縱獲獎結果。
D.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的電影《隱入塵煙》被指“丑化當代中國農村”,遭到影評人詬病。
(3)如何推動國產劇的海外傳播?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2引用:1難度:0.3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共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斗寒圖
馮驥才 老沈和我,還有國畫系另一名教師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國立藝術??茖W校的老同學。在那個風云多變的時代,老沈的處境并不穩(wěn),隨時都會因波濤驟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為他揪心,同時預感到禍事遲早要飛到他頭上。
想到這兒,我飯也沒吃,戴上一頂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開門。只見老沈坐在一張破舊的、掉了漆皮兒的小圓桌前。手里捏著一個六邊形的白瓷小酒盅悶悶獨酌。他見我來了,沒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濃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對面。
他穿著一件對襟的黑綢面的中式小棉襖,緊緊包著瘦瘦的身子。他頭發(fā)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頭,但頭發(fā)硬,總有一些不服帖地翹起來,散開,并像野草那樣橫豎穿插著。
我倆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悶酒。
這時,他站起身,走到墻角的畫案前,在氈子上鋪開一張雪白的畫紙,磨好墨,又從墻上的筷子簍里取出一支長鋒、尖頭磨禿的狼毫畫筆。
老沈手握筆管,對平展展的白紙凝視片刻。忽然,他的雙眉就像受驚的燕子的一雙翅膀抖動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來。跟著,這激情跑到他的筆管上,這筆管就在他手中狂亂地抖顫,隨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飽蘸濃墨汁的畫筆如同鷹擊兔一般倏然落到紙上。筆管閃電似地揮動,筆鋒在紙面上來回翻轉、戳擦,宛如狂風吹舞的柳條拂掃水面,潔白的紙面上出現一條變幻著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體——但這只是須臾間的感覺。
隨后,一株蒼拙勁拔的老梅樹躍然而生。這時他的筆頭落入盛滿清水的水盆里一擾,筆上的墨在水中像烏云一樣化開,混成灰色。那筆又在粉罐里猛點兩下,重新落回到紙上。沖動而顫抖不止的筆頭橫皴豎抹,一邊豪放而不經意地把水點、墨點、粉點弄得淋漓滿紙。于是,狂風暴雪,立時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撐著桌邊,仿佛不這樣,身子就要撲在畫上。兩綹頭發(fā)滑落到額前,他也不去管,任它們在光滑的鼓腦門上像穗子一般擺動。靜靜的屋中,只響著他帶著腕力的筆鋒在紙上的摩擦聲,還有筆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當聲。我斜瞅他一眼,只見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渾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沒有嚼盡的干辣椒所致,還是一種苦澀心情的流露。此時,他額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來,暗暗發(fā)紅,是激動的熱血在那里奔流……
這時屋門開了,從外邊走進兩個人來。我一看,原來一個是潘大年,另一個是老沈的女學生范瑛。
落好墨,換一支潔凈的大羊毫筆,從洋紅碗兒里蘸了濃濃的顏色,在梅樹枝頭點朵花兒,補上蕊。花豐蕊飽,艷麗如洗,光顏奪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強暴的梅樹便十分神氣地跳了出來。它毫無淡雅幽嫻之態(tài),而全然是一派處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風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畫筆,用枯筆墨在畫幅上端寫了“斗寒圖”三個醒目的大字。字跡端莊沉著,剛毅跌宕,頗含金石氣息,好像是熔了鐵水鑄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與畫風十分相合。
我受了強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動。我畫了多年的畫,但從來沒被一幅畫這樣感動過。當然它打動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畫外。潘大年沖動地說:
“老沈,你這幅畫掃除了我們心里的擔憂??戳怂?,什么話也不用再說了。人就該這樣嘛!”
老沈聽了,頓時感動得眼圈都發(fā)紅了。他咬著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來的一種快感。潘大年對他說:“我有個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鄭重又誠懇。
“什么?”
“把你這幅畫送給我吧!這幅畫可以說是你的代表作?!崩仙虬盐覀兯偷皆洪T外,范瑛忽疑慮重重地說:“沈老師,您參加市美展那幅畫是不是先撤回來?”
“為什么?”
“趙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審畫。我看他已經盯上您了。別叫他再來找您的麻煩?!薄安?!”老沈堅決地說,“我那幅畫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談內容主要是怎樣勸動老沈撤回他參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們三人該分手各自回家的當口,我覺得心里還有件什么懸而未決、隱隱不安的事似的,跟著我明白為了什么。便對潘大年說:“畫你可得收好了。別給人亂看!”
大年聽了,搖了搖他胖胖而扁平的臉,含著笑反問我:“你當我是三歲的孩子嗎?”聽他這話,我便放心回家去。腳步比來時略覺輕快些。
(節(jié)選自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選《斗寒圖》,有刪改)【注】:老沈參加市友誼賓館大廳布置,畫了幾幅畫,遭到了不懂繪畫藝術的市委文教書記趙雄公開批評,并斷言老沈的畫里包藏著“反黨”的毒箭。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及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他額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來,暗暗發(fā)紅,是激動的熱血在那里奔流”,既寫出了老沈繪畫的激情狀態(tài),也含蓄寫出了他應對不穩(wěn)處境的精神狀態(tài)。
B.“我”畫了多年的畫,但從來沒被一幅畫這樣感動過,被打動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如畫中寒梅斗雪般的精神的感染,從中得到了人生啟示。
C.小說開頭“在那個風云多變的時代,老沈的處境并不穩(wěn),隨時都會因波濤驟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為后文老沈的出場做了鋪墊。
D.老沈揮毫作畫是小說描寫的重點,既突出了老沈繪畫技藝的高超,又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2)小說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馮驥才提出了“寫人生”的觀點,主張描寫人生況味,表現人性美。請結合文本談談本文所體現的人性美。組卷:3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給材料續(xù)寫三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示例相同。
做人如水,不一定汪洋一片、波瀾壯闊,但須清澈明凈讓人回味。
材料:
花 樹 山
挺拔偉岸 清逸秀麗 芳香四溢
千姿百態(tài) 傍花隨柳 高大巍峨 艷麗嬌媚 枝繁葉茂 姹紫嫣紅組卷:12引用:9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10.閱讀下面兩則詩文,按要求完成作文:
(1)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注釋:
辛夷塢:長有辛夷樹的山坳。
木末:樹梢。
芙蓉花:此處指辛夷花。
紅萼:紅花。
澗戶:山澗里的人家。
(2)著名華裔作家鹿橋在他的短篇小說集《人子》中有《幽谷》一文,大意是說:
一位旅人走到一個幽谷,晚上他在閃爍的星空下微笑睡著。醒來,依稀聽到將于黎明時開花的小草們興奮地談著自己會被花仙子賦予什么顏色。其中一個幸運兒,花仙子給了它愛什么顏色就開什么顏色的選擇權。它靜默苦思、又苦思;不斷地決定了,又在覺得不該辜負這樣的榮譽下,不斷地放棄。最后,當黎明到來,太陽猛地升起,所有的花草都綻放各個不同的顏色;而就在滿目盛開的繽紛花朵中,卻有一枝美好枝梗,擎著沒有顏色,尚未開放就已經枯萎的小蓓蕾。
上引兩則詩文,各有它蘊含的旨趣,請用心思索、尋味后,以《花開花謝》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注意:先分別說明對此兩則詩文所體會出的含義,而后設想如果自己是一朵花,會希望有什么樣的生命過程與生命結果。組卷: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