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西省宜春市豐城中學高一(下)入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為什么地球出現(xiàn)危機后,中國人不是逃離地球,而是要帶著地球一起跑?”面對外國人問出的問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回答:“……中國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即便發(fā)生了災難、戰(zhàn)爭,很多人也不愿離開家鄉(xiāng),死也要死在那兒?!?br /> 這與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主題不謀而合。在過去以農為主的中國社會,人們極少遷移,因為所謂農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飯。
在現(xiàn)代說法中,“土氣”是一個貶義詞,但在費孝通看來,“土氣”實際上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土氣”,也就是接地氣,它象征著人們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充分熟悉,“土氣”其實是辛勞、知足的代名詞。也因此,大批的中國人逐漸變得守舊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財富,那么凡事照搬經驗去做就行。因此在現(xiàn)在看來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為在以土為生的年代,“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個社會變得穩(wěn)定而缺乏流動,很多人一輩子就只在一個小范圍內活動。周邊人抬頭不見低頭見,遇事總是能熱心幫一把,人們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穩(wěn)固而與外部隔絕的鄉(xiāng)鄰關系,慢慢地也就有了“萬事不求人”的生活狀態(tài)。
帶著地球流浪,是一種回饋,也是一種責任,感謝你當年的養(yǎng)育,如果可以,我也不會扔下你獨自逃亡。不靠土吃飯、早已經用工業(yè)化普及農業(yè)的西方人,大概很難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戀根情結。
(摘編自《外國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差異》)
材料二:
中國人講的“家”是很有彈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無限遠。比如平常我們都喜歡說“我們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擴大點,比如“國家”,在英文里面“國家”是“State”,并沒有一個“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實,幾乎各個地方的語言要表述“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們中國,或者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所以“家”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仔細想想你會發(fā)現(xiàn)它挺麻煩的。它牽涉的范圍非常之廣,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有伸縮彈性的東西。
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講這個“家”恰恰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費孝通就用這個形象界定了我們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他給它一個名字,叫“差序格局”。
費孝通說,因為整個社會是個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跟我友好的那個關系網也是可以不斷伸縮來回的。他還說,中國人對世態(tài)炎涼特別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正因為“公”“私”的界限沒那么分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面特別喜歡講人情、講關系,又要講面子,因此那些規(guī)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東西,包括了很多我們叫“禮”的東西,這是一種禮治。我們不太需要講契約,我們就講信用,好比你跟別人做生意、做買賣,你喪失了信用之后,就沒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這個社會,什么都是講規(guī)矩、講禮治、講面子、講關系、講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費孝通說,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的貪污問題很嚴重,是因為我們其實不太有法律觀念,也不太有公共觀念。
我們過去講儒家道德,都是從小的教化,而這個教化都是有社會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鄉(xiāng)土社會,農村也不再是過去的鄉(xiāng)土社會的時候,這個儒家倫理就純粹只是一套抽空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教條,那又該怎么辦呢?
(摘編自梁文道《<鄉(xiāng)土中國>: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
家與國的統(tǒng)一性,中國社會以家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聯(lián)盟,在此基礎上,擴大到非血緣關系的社會聯(lián)盟,由此出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準國家性質的社會。
國與族的統(tǒng)一性,國是政權概念,族是種群概念。中國這塊大地上,存在過許多民族。這許多民族,不管是共時態(tài)存在還是歷時態(tài)存在,均可以尋到某種內在的關系。
國與國民、國土(國域)的統(tǒng)一性,中國的國土其核心地區(qū)是相當穩(wěn)定的。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國家、國土、國民、國君、國權、國學、國樞是一體的。
家國情懷究其本是一種哲學意識,是人對其本——家與國的意識。與別的哲學意識不同的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
(摘編自陳望衡《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在不斷地發(fā)展中積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一種精神與情結。
B.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一種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與《鄉(xiāng)土中國》中其表現(xiàn)形式是完全一樣的。
C.材料二詳細地解讀了中國人對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對材料一中的家國情懷進行必要的補充。
D.材料三認為家國情懷是人類共同的意識,是情與理的合一,全面地體現(xiàn)為厚重綿長的家國濃情。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農為主的中國社會相對固定,人們主要靠土地吃飯,而這種不流動使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了土氣。
B.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種禮治,人們之間講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約的。
C.費孝通運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
D.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中國人傳統(tǒng)戀根情緒的體現(xiàn),早已用工業(yè)化普及農業(yè)的西方人是很難去完全讀懂的。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菜根譚》
B.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增廣賢文》
C.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曠怡亭口占》
D.靠種地謀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貴——《鄉(xiāng)土中國》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任選兩種,分點簡要說明。
(5)根據(jù)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組卷:15引用:17難度:0.3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那個冬天我走進地壇
彭 程
讀到《我與地壇》后,我專門騎車去了一次地壇公園。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時間,走過整個公園,每隔一會兒,就要擦拭一下被噓出的熱氣弄模糊了的眼鏡片。雖然過去也來過,但此次它大不一樣了,只因為被史鐵生描寫過,便仿佛成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我尋找作品里描寫過的那些場所,想象他的輪椅曾經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練嗓子的地方,那對從中年慢慢地變?yōu)槔夏甑姆蚱蓿刻焐⒉綍r是從哪個門進入公園。在漫長的日子里,作者史鐵生坐在輪椅上,望著面前的空曠和靜謐,思考他的苦難和命運、他的活著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贖之路。
對于他,這注定是一個無法擺脫但又必須厘清的糾纏。二十一歲那年,命運就判決他下肢癱瘓,只能終身坐在輪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脫之時。時時刻刻,他體驗著一種面臨絕境的、即將被吞噬的感覺,仿佛一只腳踏在懸崖邊緣松動的碎石上,仿佛面對剃刀寒光閃閃的鋒刃。
史鐵生的最初反應,與處于類似境遇的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對命運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憑什么是我來承受這樣的苦難?但這樣的情緒并無助于改變這一個堅硬的事實。無奈中他只能平靜下來,努力讓自己思考,試圖弄明白一些事情。時間并未能平復傷痛,但有助于讓他認識傷痛。從那一個一次次與榮譽擦肩而過的長跑者身上,從那一個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講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隨意捉弄,看到了苦難的無所不在。他明白了,“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磥砭椭缓媒邮芸嚯y--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誰來充任這樣的苦難角色,誰去體現(xiàn)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實在是沒有理由可講。
這個命題同時還有著一個分蘗: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長久的思索后,作者領悟出“死是一件無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這樣想過之后,他安心了許多,接下來的問題便是需要思考怎樣活了。終于,寫作接引了他,成為他每天愿意繼續(xù)觀看晨曦和夕陽的最重要的動機。按照他的說法,“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被蛘?,“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边@是他使自己獲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尋到。
自此他沿了這條道路艱難地行走,就像獨自搖著輪椅跨過公園里的溝溝坎坎。終于,在走進這個園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這一篇《我與地壇》。這是一朵在煉獄的黑暗中開放的花朵,卻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這一點賦予了它罕見的品質。
說到底,最終支撐起他殘缺的生命的,是一種存在意義感的獲得。我想到了奧地利精神醫(yī)學家、“意義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的著作《活出意義來》。作為當年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現(xiàn)了被關押者們的兩種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凍餒,或者最終被推進焚尸爐,沒有別的選擇。每個人都面對同樣的境遇,但意識選擇的不同將他們分別開來。那些能夠始終保持某種目的感的人,從肉體到精神都顯得更健旺,甚至挨過了最為艱難的日子。哪怕這種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張合影,設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綻放新葉的小樹。所以弗蘭克反復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br /> 作為寫作者的史鐵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這一點上。他自寫作中發(fā)現(xiàn)了意義,從而獲得了抗衡苦難的力量。殘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讓他窺見了生存的本質,得以平靜地看待和接納苦難,達成了與自己命運的和解。這是一種窺見命運底牌后的開悟和坦然,絕非膚淺浮泛的樂觀主義所能比肩的。
事實上,幾乎可以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復思索和表達的都是以生與死、墜落與升騰為內核的一個話題群落,在具體作品中又體現(xiàn)為不同的伸延或變異。而這一篇作品,無疑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命運給了史鐵生一副爛牌,他卻將它打得至為出色。
這種感悟并不是僅僅對作者自己才有意義,否則就不會有那樣廣泛而強烈的反響。從對自身殘疾的思考生發(fā)開去,他進一步揭示了殘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質的困境。它不僅僅限于肢體器官的殘缺,而是有著廣闊的指向--對于美貌、健壯、聰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鈍也是一種殘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壇是他個人的救贖之所,而他從這里獲得的覺悟,也將會成為讀者尋求自身超度的一種導引,一個力量之源,盡管他們中的大部分不可能來到這座園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過幾次地壇公園。最后一次,記得是在一個深秋的黃昏時分,落日的余暉斜灑在祭壇上,黃靄靄一片,遍地飄落的樹葉散發(fā)著清新而苦澀的氣味。雖然史鐵生已經辭世多年,但他筆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視野中的光亮,無聲而廣闊地漾蕩開去,在一方方靈魂的田畝中流布氤氳。他描寫過的這個地方,已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處所,而是一個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無聲地進行著。
(選自《光明日報》2019年10月,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讀過史鐵生的作品后冒嚴寒重游地壇公園,有了一種與過去不同的全新感覺。
B.文章詳細引述弗蘭克的作品,目的是為了強調再苦難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種目的感。
C.作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殘疾,并非僅限于肢體器官的殘缺,還應包括更多的方面。
D.地壇公園已然“是一個精神的朝圣之地”,這句話是對史鐵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評價。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的敘述性標題,交待了特定的時序和場景,這為全文確立了一個獨到的抒寫視角。
B.作者將對史鐵生的欽敬之情與生命的感悟有機結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摯而富有哲思。
C.文章描繪公園冬日的情景,描寫公園的深秋,雖然著墨不多,卻富有意蘊,耐人回味。
D.本文思維縝密,層次清晰,敘議轉換自然;語言不求工而自工,優(yōu)美雋永,儲蓄蘊藉。
(3)史鐵生癱瘓后,是怎樣擺脫糾纏、完成自我救贖的?請結合文本進行概述。
(4)概括“這是一朵在煉獄的黑暗中開放的花朵,卻閃動著屬于天堂的奇異光亮”一句的含意,并從修辭的角度作簡要賞析。組卷:22引用:7難度:0.2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今年4月份以來,( ?。K鼈儚臈⒌匚麟p版納一路向北,一度到達昆明市。在大象萌照和流量背后,關于這群遠行大象之外的討論同樣熱烈,很多人把原因歸于① 。
對此,專家表示,根據(jù)多年研究觀察,亞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需要水源和森林隱蔽場所休息。實際上,保護區(qū)內的森林保護得很好,樹木高大茂密,森林郁閉度高會導致② ,當大象食物減少時,就會走出森林,到保護區(qū)外的土地棲息覓食。
此外,無論是亞洲象還是非洲象,③ ,這有助于尋找新的覓食地、河流棲息地,也有助于種群間的基因流動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維持生存。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公眾關注的熱點是一群在云南遷徙的野生亞洲象
B.一群在云南遷徙的野生亞洲象引發(fā)公眾關注
C.公眾把目光聚焦到一群在云南遷徙的野生亞洲象上
D.一群在云南遷徙的野生亞洲象被公眾熱議
(2)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2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國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榜樣”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在新時代,價值觀多元的背景下,青少年該追什么樣的星,找尋什么樣的“引路人”,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慎重決定的問題。
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年僅18歲的戰(zhàn)士陳祥榕,用生命捍衛(wèi)祖國領土,踐行著入伍時許下的“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錚錚誓言;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90天,開展一系列空間實驗和在軌訓練后,為我國進一步太空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看望慰問抗洪犧牲同志親屬時,稱贊三位在防汛抗洪中不幸犧牲的同志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隨著文娛產業(yè)的發(fā)展,“飯圈”亂象日益突出,一些從業(yè)人員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觀念滑坡,違法失德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污染社會風氣。
以上材料給尋找“榜樣”的當代青年以啟示,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