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xié)作區(qū)高考生物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4/5/23 8:0:8

一、選擇題

  • 1.噬藻體是入侵藍細菌的DNA病毒,其侵染細胞的方式與噬菌體相似。下列關于噬藻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h2>

    組卷:30引用:3難度:0.6
  • 2.細胞周期的分裂間期包括G1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細胞周期的關鍵是G1期的啟動,而周期蛋白D1是調(diào)控細胞周期G1期的關鍵蛋白,有利于細胞周期的啟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14引用:2難度:0.6
  • 3.“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焙与嗍且环N美味的食材,但其體內(nèi)含有的河豚毒素是一種劇毒的神經(jīng)毒素,若烹飪不當會引發(fā)中毒。河豚毒素能特異性地抑制Na+通道,且作用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但河豚毒素對K+通道無直接影響。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h2>

    組卷:35引用:7難度:0.5

二、非選擇題

  • 1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小麥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最重要的口糧作物。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在小麥育種中發(fā)揮了較好作用。回答下列問題:
    (1)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植株進行遺傳學實驗的優(yōu)點是
     
    。
    (2)小麥是雌雄同株植物?,F(xiàn)有一株太谷核雄性不育植株,其是否可育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探究該不育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某實驗小組選擇了純合可育植株作
     
    (填“父本”或“母本”)與該不育植株雜交。小組成員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了演繹推理,相關過程如表所示,請完善表中①~④的相關內(nèi)容:
    預期結(jié)果 預期結(jié)論
    F1全為雄性不育或①
     
     
     
     
    (3)小麥株型的緊湊型與松散型為一對相對性狀,由位于6號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選擇純合的緊湊型小麥與松散型小麥雜交,F(xiàn)1全為緊湊型小麥。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MS2是一種顯性基因,將其導入F1小麥中,獲得兩種類型,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所示,不考慮其他變異。讓該轉(zhuǎn)基因F1小麥與松散型小麥雜交。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
     
    ,則轉(zhuǎn)基因F1小麥為類型1;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為
     
    ,則轉(zhuǎn)基因F1小麥為類型2。(須寫出是否可育)

    組卷:18引用:2難度:0.5
  • 11.熒光定量PCR技術可定量檢測樣本中的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與某條模板鏈互補的熒光探針,當TaqDNA聚合酶催化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會水解探針,使熒光監(jiān)測系統(tǒng)接收到熒光信號,即每擴增一次,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如圖1所示;在某次檢測過程中,得到一條熒光強度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其中閾值是指反應過程中達到設定閾值時所經(jīng)歷的循環(huán)數(shù)。回答下列問題:

    (1)PCR技術的原理是
     
    ,子鏈延伸的方向是5′端→3′端,原因是
     
    。
    (2)研究人員利用PCR技術特異性地擴增DNA的過程中,向PCR擴增儀中加入了MgCl2,脫氧核苷酸、引物和模板DNA等物質(zhì),其中MgCl2的作用是
     
    ,該過程需要加入耐高溫的DNA聚合酶,不需要加入解旋酶的原因是
     
    。在PCR擴增完成后,常使用
     
     法來鑒定PCR的產(chǎn)物。
    (3)當PCR循環(huán)到一定次數(shù)時,會出現(xiàn)“平臺期”,即熒光強度不再增加,此時限制因素可能是
     
    (答出2點)。
    (4)為了讓哺乳動物能夠批量生產(chǎn)藥物,研究人員將利用PCR技術獲取的藥用蛋白基因與乳腺中特異性表達的基因的啟動子等調(diào)控元件重組在一起,通過
     
    的方法導入哺乳動物的受精卵中,導入并培育成功后,該藥用蛋白基因在
     
    細胞中表達。

    組卷:18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