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四中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31 5:0:5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元明清時代瓷中青花束蓮紋,是一種固定的青花紋飾,也稱“把束蓮”紋。束蓮紋,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繪制一束用緞帶扎起來的蓮花、蓮蓬和蓮葉的畫面。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北宋耀州窯中,元朝普遍用于各類青花瓷。束蓮紋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蓮”、交錯對稱的“二束蓮”“三分天下”的“三束蓮”,以及“散蓮”等多種形態(tài)。青花一束蓮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時期,作為青花瓷的一個固定紋飾,“一束蓮”因寓意清廉、高潔成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紋飾,還深受歐洲人喜愛。在“克拉克瓷”中有相當多的“一束蓮”遠銷荷蘭、比利時、德國及英格蘭,是當時外銷青花瓷的一個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蓮”隨社會經濟的凋敝而日漸式微,從嘉慶朝開始,無論胎質、器型,還是畫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質都較差了,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青花一束蓮”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嶺。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蓮”主要以盤為主,也有盒、罐、碗、壺等生活用器。元朝中葉曾燒造過一些仿古青銅器的樣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極為罕見。外銷瓷中的“青花一束蓮”,主要器型有大盤、廣口盤、深口盤、將軍大罐等觀賞器,真正意義上的實用器極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與其他品種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為貴。因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傳承和應用中,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如吃飯的盤碗、喝茶的杯盞、養(yǎng)花的花盤、寫字的筆洗甚至睡覺的瓷枕等,這些圓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樣式,已經恰如其分地滿足了人類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貴之處在于本質,而器型已相對固定,絕少出現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蓮”的紋樣很多,幾乎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元明兩代一般都是在盤芯點繪束蓮紋,外壁繪仰蓮紋。清朝的“一束蓮”紋樣則出現很多變化,盤芯的束蓮束越來越粗、越來越密,多了幾分寫實,少了幾分飄逸;外壁也不再繪纏枝蓮紋,代之以圓點紋和枝豆紋,而且盤芯和盤壁的留白面積也較元明時期大為減少。
近幾年來,“一束蓮”瓷器在拍賣市場上并不少見,市場表現同樣可圈可點。隨著海內外瓷器收藏家對青花束蓮紋的進一步認識,青花束蓮紋瓷器的價值凸顯,未來市場走勢同樣值得期待。
(摘編自《“一束蓮”在明清瓷器上的流變》,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青花束蓮紋是指繪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種紋飾,是用緞帶扎起來的成束的蓮花、蓮蓬河蓮葉的畫面。
B.青花束蓮最早出現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時期達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漸衰落。
C.青花一束蓮能成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紋飾,主要源于我國的蓮文化,“一束蓮”有清廉、高潔的寓意。
D.青花一束蓮是青花束蓮紋中的一種形態(tài),因深受歐洲人喜愛,從而成為當時外銷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一束蓮”遠銷歐洲的事實,證明了青花一束蓮在明永宣時期剛開始走出國門。
B.文章從生活實用的角度切入,論證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為貴,而在于其本質。
C.文章通過元明與清“一束蓮”這樣對比,突出了清朝盤芯束蓮束粗密和盤壁上變化的特點。
D.文章主要圍繞“一束蓮”論述,最后作出推斷,青花束蓮紋瓷器未來市場趨勢可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瓷器,如果其胎質、器型的品質及畫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無可挑剔,那就意味著能夠出現精品。
B.嘉慶朝成為瓷器“青花一束蓮”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嶺,可能暗示著清代社會經濟由此開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傳承,應用上千年,主要是因為它滿足了人類日常生活的需要,它們的樣式與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銷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蓮”,主要器型是大盤、廣口盤、深口盤、將軍大罐等觀賞器,而沒有實用器。組卷:5引用:4難度:0.8 -
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
馮其庸的“大國學” 1924年,馮其庸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常說,自己是“稻香世家”。后來,他家的客廳里高掛著劉海粟先生題寫的匾額--瓜飯樓,那是馮先生的書齋名,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當飯”的艱難歲月。
因為家貧,加上時局動蕩,讀書變得艱難,也變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領無錫,學校關閉,馮其庸失學了。后來他又曾幾度失學。就是上學期間,也是半農半讀,無法專力讀書。兵荒馬亂中,最初唯一可讀的書是一部因學校關閉沒來得及還的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后來,他千方百計地借書看,書給馮其庸打開了另外一扇門,讓他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讀《論語》《孟子》《史記精華錄》《三藏法師傳》《古文觀止》《聊齋志異》等,都是在小學之后、初中之前。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馮其庸經濟上雖然貧困,但在無錫這個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濃郁氛圍,他的國學基礎逐漸牢固。
1946年初,馮其庸進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開始接受系統(tǒng)、專業(yè)的國學教育。在當時西風勁吹的大環(huán)境下,無錫國專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教育上,幾乎是一枝獨秀。無錫國專的國學教育,最強調經典教育,通識課與經典課并重。比如《國學概論》《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等都是通識課,而《論語》《孟子》《史記》《楚辭》等都是選修課,此外還有各類專題學術講座。
在無錫國專,馮其庸親承朱東潤、龍榆生、錢仲聯等名師的教誨,領略了大師們學術的深厚與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學術研究的意義和無窮樂趣。后來,馮其庸在總結無錫國專對自己的影響時,深情地寫道:“生我者父母,長我者母校也?!?br /> 1954年,馮其庸從無錫女中調到中國人民大學工作。他在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績,都從這里起步;所有的磨難,都在這里發(fā)生。在歷次運動沖擊過后,馮其庸留下了累累碩果。他的學術研究,涉及紅學、西域學、書畫、戲曲等領域,用任何現代學科來概括這些都很困難,或許,只有用“國學”這個詞語來概括最為合適。
2005年,馮其庸出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他一生的國學積累,終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為首任院長,馮其庸為人大國學院設計了最基本的規(guī)范:一是導師制,加強師生的聯系;二是游學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養(yǎng)扎實學風;三是辦國學論壇,領略大師風采,博采眾家之長。馮先生當初倡導的三個規(guī)范,至今都在人大國學院施行,對于國學的未來,馮其庸充滿信心。在他看來,一個人的學術成績永遠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無限的。他認為,后生才是國學的希望,中國文化的希望。這是學者的情懷,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懷。
(摘編自孟憲實《馮其庸的“大國學”》、葉君遠《馮其庸傳》等)相關鏈接:①馮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書畫以涵養(yǎng)學術,兼文史而心性雙修。其書法逸筆草草、氣韻幽遠;其畫卷師法古人、洗盡鉛華;其學術結集《瓜飯樓叢稿》-十五卷冊,以紅學、西域學獨領風騷,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欽嘆;其平生書破萬卷,路行萬里,追隨玄奘,十上天山。近年來馮其庸先生倡導國學,弘揚傳統(tǒng),身體力行,垂范后人。(首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獎詞)②有一些學者認為,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乾嘉以來的經學學派等等才是國學;但是我覺得,經史子集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學問。凡是我們民族的、自己的學問,都成該算國學。今天的國學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頭什么東西,而是要吸納更多的兄弟民族的歷史、語言、文化到我們的國學的范疇罩來,使我們研究國學的人能夠視野寬闊,不是僅僅拘泥于傳統(tǒng)的乾嘉以來的經史子集。
(《風雨平生 馮其庸口述自傳》)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馮其庸稱自己是“稻香世家”,與“書香世家”相對,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又能表現他對早年農村生活的懷念。
B.無錫國專在當時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非常重視國學教育,且最強調經典教育,因而馮其庸認為母校對自己的學術研究影響深遠。
C.因為家貧,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領無錫,馮其庸的讀書生活變得艱難和奢侈。他從來無法專力讀書,唯一可讀的只有《三國演義》。
D.馮其庸百折不撓,在遭受多次運動沖擊后,仍能筆耕不輟,留下了累累碩果。這些成果以紅學、西域學獨領風騷,涉及諸多領域。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朱東潤、龍榆生、錢仲聯等名師在紅學,西域學、書畫、戲曲等領域學術的深厚精良,讓馮其庸感受到學術研究的意義和無窮樂趣。
B.因為馮其庸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并且關注教育,積極推廣國學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學者,也是教育家。
C.馮其庸倡導國學,為高校學習國學的人設汁了游學制的規(guī)范,并率先垂范,最終因成就突出而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D.馮其庸的“大國學”理論,體現了傳承民族特色與兼收并蓄、開拓創(chuàng)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確的國學觀,而固守乾嘉學派的則不科學。
(3)成為一代國學大師,馮其庸經歷哪幾個成長的階段?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組卷:4引用:5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駱駝刺
甘澤 ①一出嘉峪關,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沒有河流湖泊,沒有綠洲村鎮(zhèn),只有酷熱的白晝和陰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礫和深藍色的天空,占據了全部的視野。一望無際的荒原,一覽無遺的蒼穹,沒有一棵樹,也沒有一片云,干燥強勁的狂風,時常會卷地而來,把整個宇宙,變成黑暗的風沙的戰(zhàn)場。
②風沙過后,戈壁被鏟掉了一層,然而卻有一種例外。那就是駱駝刺生長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頭的“墳場”。提到墳場,有人會覺得驚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種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就只有震撼。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墳丘一樣的沙石堆,緊密卻又均勻地散布開來,往往能占據幾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這種地形足以讓所有帶輪子的東西卻步,但就在那墳丘的頂上,一叢叢緊扎扎亂蓬蓬的刺,堅硬的銳利的刺,正在保護著那比黃豆大不了多少的葉片。任風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們就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頑強地、執(zhí)著地占據著一片又一片領地,這就是駱駝刺。
③如果說沙棗樹是戈壁灘的美女,駱駝刺則當仁不讓地成為戈壁上的士兵。不論腳下的大地多么貧瘠,也不論天空上太陽多么酷熱,只要被駱駝刺占領,就再也休想讓它們起身。正因為駱駝刺的抗爭,狂風可以帶走草根旁邊的沙石,卻無法奪去駱駝刺腳下的沙土,它們用那特別強勁的根系,緊抓住腳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斗爭后,沙漠沒能入侵,卻形成了戈壁灘特有的墳場一樣的地形。但是這墳場的出現不是因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這戈壁灘的墳場,這自然的奇觀。
④駱駝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與生活在這里是劃了等號的。也許對于人來說,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這死亡的禁地,卻是一種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嚴。無論如何,我活著,生存著,生活著并且快樂著,狂風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駱駝啃去了枝葉,來年照樣東山再起;即使被風沙擄掠了領土,但是更強勁的根系,更堅韌的毅力,仍能與風沙拼個高下,直到狂風再也帶不走一粒塵沙。那便是駱駝刺的勝利,生命的勝利。
⑤戈壁的荒涼與城市的繁華,恰是這世界的兩個極端。但是比起駱駝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離,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間這一點,城市的冷漠和戒備,心靈的空寂與荒蕪,更像是另一種戈壁灘。
⑥在這個心靈的戈壁中,也生存著無數的駱駝刺。他們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們貧寒而且無助,他們像駱駝刺一樣在城市中生活著、生存著、掙扎著。忍受著周圍惡劣的環(huán)境,忍受著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這樣的人卻無處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燒餅的,天橋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這城市的美麗花園中雜草一樣的人嗎?他們就是城市中的駱駝刺,被人遺忘,遭人詬病,但卻頑強地存在著,用傷痕累累的雙手,握著自己自由的靈魂而快樂生活,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多少夸張,但是堅忍不拔的生命樂章卻如此華麗。他們每天起早貪黑,數著那不多的幾張零票,滿足地回到蝸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學費。為自己的生存,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著,抗爭著,活得辛苦,活得快樂,不是嗎?
⑦愿天下所有像駱駝刺一樣活著的人,幸福安康!
( 選自2006年《且聽風吟》,有刪改 )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第①段描寫沙礫遍地、風沙肆虐,荒蕪、遼闊的戈壁,突出了戈壁灘生存環(huán)境的嚴酷與險惡,為寫駝駱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鋪墊。
B.無論風沙肆虐,還是地燥天寒,駱駝刺一到春天,都會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頑強地、執(zhí)著地占據著一片又一片領地。
C.作者稱駱駝刺生長所形成的沙石堆為“墳場”“墳丘”,僅僅是因為沙石堆的形狀與墳場的土堆外形相近。
D.第④段中“死亡的禁地”是指沙漠中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嚴”則是指駱駝刺無論外界環(huán)境多么險惡,都能生存下來,是生命的勝利。
E.能從戈壁灘上的“駱駝刺”聯想到城市中打燒餅、擦皮鞋的人,可見作者眼光敏銳,觀察細致,關心社會,敢于對當今社會因為出身不同而帶來的不公平加以抨擊。
(2)第③段中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3)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的“另一種戈壁灘”,在文中有怎樣的含義?請聯系實際,再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組卷:9引用:3難度:0.6
三、語言表達
-
9.國慶節(jié)期間,在北京工作的小張收到了老家鄰居送來的土特產,他寫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個詞語運用不得體,請指出并改正。
我很高興地收到了您送給我的土特產,有空我一定蒞臨寒舍當面感謝。您想讓我為家父聯系醫(yī)院治病一事,我一定會鼎力相助,不會讓您失望。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過幾天我將托人惠贈給您一些煙酒,請笑納。
①
②
③
④
⑤組卷:12引用:29難度:0.7
四、材料作文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某雜志社開展了一項名為“成功者的腳步”的專題調查,根據讀者投票情況,總結了成功者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特點:
①胸懷理想,志存高遠; ②心有定力,行不偏移; ③與書為伴,視野開闊;
④敢于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 ⑤喜歡提問,有所懷疑; ⑥反思自我,不斷超越
上述內容,肯定會引發(fā)你對人才成長、事業(yè)成功、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的思考。請以“成功者”一兩個方面的特點為基礎,選擇合適關聯的角度,確定立意和寫作內容,書寫一篇議論文,以表明你的態(tài)度和見解。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