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9/11 5: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莊子形象化的寓言,確切地把抽象的時間與空間觀念深植到中國人的生命態(tài)度中去,對此后中國藝術(shù)形式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莊子在《逍遙游》中基本上在談時間與空間給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臨的永遠不能克服的災(zāi)難其實是時間與空間。莊子的哲學是努力引領(lǐng)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
          其實,一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徊荒苷嬲郎y知時間與空間。時間究竟有沒有開始?空間究竟有沒有邊緣?一連串的難題困擾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而一切藝術(shù)上的努力也無非是借著不同的方法試圖擺脫有限的束縛以達到無限罷了。我們面對一件藝術(shù)品,是古雅典的巴特農(nóng)神殿,或是蘇軾的《寒食帖》,都同時在面對一個通過了無數(shù)時間劫毀的生命,于是,藝術(shù)品本身是暗含著在時間中掙扎的意義的。
          莊子設(shè)定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發(fā)現(xiàn)在這無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時發(fā)現(xiàn)了在無限中,現(xiàn)實經(jīng)驗中的“小”“大”“長”“短”都可以因為心的自由而隨意處置了。在莊子的時空透視中隱藏著那不可言說的生命劫毀的悲哀,而莊子努力抑止著這傷痛,卻指給我們可以一笑的豁達?!跺羞b游》中的每一個“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與展放中的一環(huán),而生命是指向無限的。李商隱的《暮秋獨游曲江》中說“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這既悲辛寂寥又處處充滿驚訝與喜悅的生的歷程,成為中國藝術(shù)一貫的主題。似乎不只是長卷繪畫,那演義不完的章回小說,那綿延不斷的組群性的建筑,那長達幾百折的戲劇組合方式,都在顯示著莊子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shù)追求的永恒遠景。
          宗白華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人不是向無邊空間作無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無邊在’,低徊之、玩味之,點化成了音樂?!逼鋵嵏_切地說,也許中國人已勘透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時間與空間靜止或固定。相反地,他與時間與空間一起優(yōu)游。這正是莊子“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篇》)的理想?!巴馑郎薄盁o終始”,在藝術(shù)形式上,便不以靜止固定的透視,不以金字塔式的點式集中為造型結(jié)構(gòu)的特色,而強調(diào)線的綿延不絕,強調(diào)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強調(diào)每一個單元都可發(fā)展成無限的特色。
    (摘編自蔣勛《莊子哲學中的時空觀》)
          材料二:
          文學中,特別是敘事文學中,有兩個基本的構(gòu)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
          任何一部小說,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jīng)歷一個時間的長度,要經(jīng)歷一個時間的跨度。然后作家通過時間的變化,展現(xiàn)人物的命運,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或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
          空間是在時間變化中出現(xiàn)的另外一些東西,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環(huán)境、肖像等。例如李安電影里那些奇幻的畫面,福樓拜的帽子,都屬于空間的范疇。毫無疑問,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gòu)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如果把時間比喻為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這個空間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說是河兩岸的風景。這兩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面,空間永遠是附屬于時間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繪畫里也有這個變化。文藝復(fù)興之前,歐洲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體現(xiàn)上帝天國永恒的寧靜、和諧。所以在那些畫作中出現(xiàn)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現(xiàn)的河流、樹木、山川這些風景,也不是真正的風景。它是畫家腦子里的某種觀念,是為了襯托伊甸園或者上帝國度的這種寧靜、和諧而創(chuàng)作的。但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說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國度里面的一個道具,她背后的風景,變成了真正的風景。
          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曾說,中國人很喜歡畫梅蘭竹菊,但是中國人畫的梅蘭竹菊,不是真的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種觀念上的東西,畫這些是為了顯示有品位。這些東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寫生,腦子里面原來就有,憑空就可以畫出來。所以這樣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具體物象,而是某種觀念化的產(chǎn)物。
          在中國的繪畫史里,物象實際上是意象。中國人喜歡的是名勝,不是風景。現(xiàn)在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所謂名勝,還是要不斷地去給它講故事,要賦予它歷史感。
          中國人在文學里,特別喜歡描寫月亮,古典詩詞里,幾乎可以說是無月不成詩,它是空間性的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物象,它同時還是一個意象。
          在看月亮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空間化的月亮當中,包含了時間的內(nèi)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寫:“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蓖ㄟ^一個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國整個的文化史,幾千年,串起來,這是中國文化史里面特別是詩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點。蘇東坡說“千里共嬋娟”,他實際上看到的就是一個月亮,可是他知道還有一個人在看,無數(shù)的人在看,這個時空是融匯的。我們通過月亮這樣一個空間性的意象,能看到時間的存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非常常見。
          總結(jié)下來,時空關(guān)系水乳交融,有時間有空間,空間的意義依附于時間的意義。因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意義,是要提供價值,提供道德的勸誡,這是文學最古老的意義。
    (摘編自格非《重返時間的河流——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典藝術(shù)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中,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一直都滲透其間,時空無限,中國藝術(shù)的追求也永無止境。
    B.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學里的時空觀的源頭,他引領(lǐng)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達到生命的“逍遙”之境。
    C.時間和空間是構(gòu)成敘事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實現(xiàn)文學存在的價值。
    D.在中國文人的創(chuàng)作觀念中,文學里空間的意義永遠依附于時間的意義,所以先有了時間的延伸,才有了空間的拓展。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欣賞蘇軾的《寒食帖》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shù)在經(jīng)歷了重重磨難之后,穿越無限的時空保存下來的崇高價值。
    B.在《三國演義》這樣的章回體小說中,也能夠體現(xiàn)出莊子哲學中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shù)追求的永恒遠景。
    C.西方繪畫中的人物和風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風景,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繪畫中的梅蘭竹菊類似,都是觀念的產(chǎn)物。
    D.中國文學中的“月亮”可以把幾千年的文化史串起來,通過月亮這個意象,我們既可以看到時間,也可以看到空間的存在。
    (3)根據(jù)材料二的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作者所說“觀念化的產(chǎn)物”的一項是
     

    A.散文《陋室銘》中的“南陽諸葛廬”
    B.鄭板橋畫作中的竹子
    C.京劇《霸王別姬》中項軍營外響起的楚歌
    D.《清明上河圖》中的行人
    (4)請結(jié)合材料一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簡要概括莊子哲學的時空觀所包含的內(nèi)容。
    (5)請結(jié)合材料二的觀點和具體例子,分析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時間與空間的關(guān)系。

    組卷:3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非  攻
    魯 迅
    文本一:
          墨子走進宋國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jīng)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fā)熱,停下來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棵大樹,看不見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見南關(guān)的城樓了,突然聽見一個人大叫道:“給他們看看宋國的民氣!我們都去死!”
          墨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學生曹公子的聲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個農(nóng)家歇下來,起來仍復(fù)走。草鞋已經(jīng)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聲“先生”,一面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br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jīng)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還是講空話的多……”
          墨子說:“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訴他:不要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們?nèi)匀灰獪蕚渲灰竿谏嗟某晒??!?br />      ……
          楚國的郢城,街道寬闊,房屋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輾轉(zhuǎn)借問,徑奔公輸般寓所。公輸般正捏著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輸般高興的說,“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沉靜的說道:“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
    “那是……”公輸般想著,“先生說得很對的?!?br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這可不成,”公輸般悵悵的說,“我已經(jīng)對楚王說過了?!?br />      墨子說,“待拿我的書來請楚王看一看。”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鄉(xiāng)!”
    “那倒也不。絲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
    “那可也是的,”公輸般高興的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想取宋;一見你,即使白送我宋國,如果不義,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興的說,“你如果一味行義,我還要送你天下哩!”
          公輸般更加高興起來。他問道:“我舟戰(zhàn)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zhàn)的鉤拒好?!蹦訄詻Q的回答,“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F(xiàn)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ハ嚆^,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br />“但是,老鄉(xiāng),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br />      不一會,公輸般手里拿著一只木鵲,交給墨子,說道:“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
    “可是還不及木匠做的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吧,”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再見罷?!?br />      公輸般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干糧已經(jīng)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情已經(jīng)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guān)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zhí)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選自《故事新編》,有刪改)文本二:
    《墨子?公輸》結(jié)尾: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nèi)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br />注:小說《非攻》是魯迅《故事新編》里最有史料依據(jù)、最少虛構(gòu)意味的一篇,忠實于《墨子?公輸》里的情節(jié)。此結(jié)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舊版)課文時,因與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刪去。
    (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們都勤懇地繼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實實地為備戰(zhàn)做好防御工作。
    B.針對墨子的“行義”,公輸般指出那“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可見公輸般當時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輸般先后碰了兩個釘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來,他的理屈詞窮和最終轉(zhuǎn)變,引發(fā)了讀者的深刻思考。
    D.這篇小說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表達了對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認同,同時又融入了對時代的思考。
    (2)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善于寫人物對話,無論是墨子與管黔敖的對話,還是墨子與公輸般的對話,都傳神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個性特征。
    B.文中楚國的富裕與宋國的貧苦形成反差;楚國人活潑精悍、衣服干凈,則是為了襯托墨子的風塵困頓、舊衣破裳。
    C.本文選自《故事新編》,墨子舌戰(zhàn)公輸班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據(jù),富有歷史韻味,同事又對“故事”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新編”,對歷史與現(xiàn)實均作出觀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D.文中采用了新的歷史講述方式:如細節(jié)的虛構(gòu)、摻入“募捐救國隊”“飯碗敲碎”等極具現(xiàn)實生活性詞語以及使用雜文筆法,讓作品充滿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卻淡化了小說的嚴肅性。
    (3)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闭堈?wù)劚疚氖侨绾尉唧w塑造墨子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
    (4)對待文本二中所說的《墨子?公輸》“因與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刪去”的結(jié)尾,魯迅在《非攻》中描寫得細致生動。魯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結(jié)合文本一談?wù)勀愕目捶ā?/h2>

    組卷:45引用:7難度:0.1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裰疄榈酪?,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挍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zhuǎn)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鸀橛泄铩S纱擞^之,雖周亦助也。設(shè)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耐踔^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tǒng)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選自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①索绹:搓繩索。②貢,貢納。與下文“助、徹”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賦稅的方法。③龍子:古代的圣賢。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滕文公,是滕國國君的謚號,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大臣的謚號由朝廷賜予。
    B.庠序,指的是地方開設(shè)的學校,如《齊桓晉文之事》中“謹庠序之教”一句。
    C.人倫,指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特指長幼尊卑之間的關(guān)系和應(yīng)遵守的行為準則。
    D.諸子,文中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與老百姓相關(guān)的事情不允許拖延,要給百姓穩(wěn)定的產(chǎn)業(yè),因為沒有穩(wěn)定的產(chǎn)業(yè),就沒有穩(wěn)定的生活。
    B.貢法,是指比較幾年中的收成取一個平均值,作為平時收稅的標準。古代圣賢龍子認為,貢法比助法更好。
    C.蘇軾認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詩經(jīng)》《春秋》外,諸子百家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
    D.后世學者往往關(guān)注孟子學說中“仁義”的核心思想,而蘇軾卻更注重研究孟子講述道理“粗淺而細致”的特點。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②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滕文公向孟子詢問治國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10分)

  •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曾點言志,沒有說治國平天下的想法,卻只提沐浴、吹風、歌詠,似有胸無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還對他的話表示贊許,這就很耐人尋味了。而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可見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jīng)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補并非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兩家在作為一種學術(shù)流派產(chǎn)生之始,甚至①              ,就已經(jīng)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帶著這個假設(shè),我們再來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說的“治國愛民”這些話了。而莊子雖然總是批評儒家,但也同意“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薄疽摇咳绻锨f真如他們所說的完全棄塵絕世,就應(yīng)該像《論語》里提到的幾位隱士——接輿、長沮、桀溺等——【丙】連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談著書立說、設(shè)帳授徒了??梢娎锨f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會責任感這一方面,他們②                。
          同源異流是儒道互補的根本特征,只不過孔孟關(guān)注的是人的社會性和文明秩序的發(fā)展,老莊關(guān)懷的是人類生命與心性的和諧與自然。他們都重視人性和社會問題,只是朝著不同的學術(shù)方向發(fā)展。但無論二者的差異多么大,卻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補,本同末異,殊途同歸?!径 ?br />(1)下列對原文甲、乙、丙、丁四處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處“胸無大志”的使用欠妥,這里不應(yīng)該評價曾點“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改為“不學無術(shù)”更合文意。
    B.乙處標點使用錯誤,此處屬句中的引用,句號應(yīng)放在引號的外面。
    C.丙處的破折號使用正確,兩個破折號表示插入解釋說明,其作用和括號的作用類似。
    D.丁處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異”和“殊途同歸”矛盾,應(yīng)刪掉后者。
    (2)根據(jù)上下文,在畫橫線處補寫合適的內(nèi)容,使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3)反證法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法:首先做出某個假設(shè),然后推出其與定理、事理或已知條件矛盾,從而證明假設(shè)不成立,以此得出與假設(shè)相反的結(jié)論。試分析第二段所用的反證法的推理思路。

    組卷:14引用:4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講成長經(jīng)歷及學習心得。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xiàn)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dǎo)師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yīng)這樣的提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24引用:19難度:0.1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