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聊城一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所謂“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朱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國比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形成于春秋時代?!氨鹊隆笔侨寮覍W說的表現(xiàn),是將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禮教”的部分滲透到山水審美中來。
    《論語?雍也》中寫道:“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敝邽槭裁礃匪收邽槭裁礃飞侥??孔子沒有明說。宋代學者朱熹解釋道:“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山,故樂山?!笨鬃訉ι剿男蕾p,是從道德角度的一種欣賞。與其說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說他欣賞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對一種道德品質的聯(lián)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點和人的道德品質的相似性,使欣賞者把它們兩者聯(lián)系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文人對自然的一種一脈相承的審美習慣。
    “比德”說的缺點是不能引導人們專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賞,而是用它們來比”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對自然景物的欣賞,已經(jīng)同它們的功利相脫離,與“致用”相比,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春秋時代,人們已經(jīng)能夠很自然地把山水審美與音樂藝術相聯(lián)系。俞伯牙、鐘子期是春秋時代的音樂家?!秴问洗呵?本味篇》記載,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湯湯流水所喚起的情操,訴諸琴弦,鐘子期心領神會,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韻味。鐘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比德”說無論對自然美的欣賞還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都發(fā)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傳統(tǒng)上以松柏喻堅貞,以蘭竹喻清高。屈原在《離騷》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蕭艾喻小人。江離、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蕭是萬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峨x騷》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長詩,它開古典浪漫主義的先河?!啊峨x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xiàn)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滿地融化成了有機整體。由是,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抒情詩的真正光輝的起點和無可比擬的典范?!保ɡ顫珊瘛睹赖臍v程》)在中國美學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騷傳統(tǒng)。
          不過,屈原創(chuàng)作中的“比德”特點說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義。他的《橘頌》同樣是著名的比德,篇章?!堕夙灐肥侵袊娜藢懙牡谝皇自佄镌姡蚤俦扔髦鞠虻莫毩⒉贿w。
    ——選編自凌繼堯《美學十五講》材料二:
          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這樣定義“移情”一詞:它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fā)生同情和共鳴。從朱光潛的闡述中不難看出,移情之物大多為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這也就與比德說的核心“自然”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從西方近現(xiàn)代諸多藝術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藝術家所移之情,對自然的描繪不局限于自然客體,而是藝術家的個人想象與情感抒發(fā)。
          弗里德里希是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繪的都是孤單寂寥的風景,常用月光、拂曉、墓地等作為描繪客體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賦予空蕩的自然夜景,表現(xiàn)的是人被拋進宇宙后的孤單寂寥之感。反觀這些自然景象,單獨拎出月光、拂曉、墓地等,也僅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觀事物而已,正是因為弗里德里希將自己內心的孤獨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繪客體,從而得以構成令人遐想無限的畫面,這是視覺的冥想,也是內心審美之詩。
          比德說所強調的是“德”,如吳鎮(zhèn)筆下之竹體現(xiàn)他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頑強堅韌,由此不難看出在比德說中,所強調的表現(xiàn)的是令人學習贊賞的品德,是對人生意義與君子之志的不斷追求。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藝術,所以西方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注重突出主體的意識。移情說中所表述的已經(jīng)不僅僅在傳達“德”了,而是將藝術家作為第一位,在內心深處喚起其對所想描繪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碳了客觀載體之常態(tài),通過表現(xiàn)其自身的任意一種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鳴。
          比德說表現(xiàn)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論表達了真實的情感色彩。無論是比德說還是移情論,都是作者將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審美學說,二者同樣重視客觀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過藝術活動指向了自己。吳鎮(zhèn)筆下的竹表現(xiàn)出了剛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現(xiàn)出了人的孤獨與寂寥,無論是吳鎮(zhèn)之竹還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終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內心審視。如果比德說是在賞鑒君子的“人格美”,那么移情論在某種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內心真”,而在賞鑒“人格美”或是揭示“內心真”的同時,藝術家自身的心靈美也昭然若揭。這兩種美學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觀照或是事物的顯現(xiàn),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神與情感,這傳達的是藝術家內心深處之感,也是其自我審美情趣與作品風格的完美詮釋。
    ——選編自顧嘉?!墩摫鹊抡f與移情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比德說最早形成于春秋時代,已將“仁政”“禮教”等儒家思想滲透到山水審美中來。
    B.相對于欣賞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賞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對一種道德品質的聯(lián)想。
    C.比德說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與“致用”相比,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D.在中國美學史中,屈騷傳統(tǒng)雖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比德說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論情感依附的客觀載體是沒有生命的自然客體。
    B.比德說和移情論都是將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但是移情論更注重自我的內心審視。
    C.比德說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與某種“德”相似的特征,而移情論已經(jīng)打破了客觀載體之常態(tài)。
    D.如果比德說是在賞鑒君子的“內心真”,那么移情論在某種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美”。
    (3)下列選項不涉及比德的是
     

    A.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D.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4)請結合材料二給“移情論”下一個定義。
    (5)請分別運用“比德說”和“移情論”,從以下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各選一例具體詩句,分析其中蘊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
          乃瞻衡宇,載欣裁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野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西洲何處
    夏磊
          在我喜歡的古代詩詞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較早的。年少時我家住在長江中間的南京八卦洲,頭上是天,四面是水?!拔髦拊诤翁?,兩槳橋頭渡?!泵看文畹竭@兩句,就會想到江邊上的那個渡口,并同時在腦海里遐想著渡口外邊的世界和不知在何處的西洲。
          后來,又讀到溫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樹,盡是羊曇醉后春”,這才知道,原來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東晉,因為宰相謝安病重時途經(jīng)西州門,他死后,羊曇不再出入西州門。有一天醉酒后不覺來到西州門,禁不住伏鞍痛哭。雖然詩里的西州城早已無從找尋,但這個名字卻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樣,雖然相隔不遠,卻只能在心里夢想著彼岸。
          我其實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溫庭筠詩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個地方,但是我卻情愿把它們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邊就是那個詩意的世界。
          那年的三月,我們舉家遷往江西,江水幾個起伏就把我們的小船帶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鄉(xiāng)的江北,渡口碼頭變得越來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霧之中,眼淚在這時已經(jīng)淌進了脖領。我知道,我要去尋找我生命中的另一個西洲,“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那里有烏桕,也有花千樹嗎?
          人的一生就是從一個渡口到另一個渡口,從一個彼岸到另一個彼岸。漸漸地,我也過了總是在腦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齡,生命中路過了幾個渡口,也到達了幾個彼岸,可我還是沒能忘記從前的那點兒夢想。我不想放棄每一個彼岸,有誰來渡我過去呢?
          我此刻沒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
          那一次,我從武漢到長沙,走的路線大體上和屈原《涉江》里寫的差不多。自從屈原“行吟澤畔”來到湘江岸邊,后世文人在水邊的喟嘆抒懷就顯得很小家子氣了,沒有誰可以直視“屈原問渡”的背影,也沒有誰可以對他視而不見。那天屈原來到湘江邊時,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邊躑躅,實際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個渡口。飄然而至的漁父是一位高人隱士,也是一個“擺渡人”。只是屈原終于沒有聽漁父的話,沒有到對岸去看看。他往故國方向走了一段,傳來了亡國消息,遂萬念俱灰,選擇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瀾,中國的所有河流也跟著激蕩起來。
          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賈誼也遭貶來到了長沙的這個渡口,他在水邊寫了篇賦,投到江水之中。在這篇賦里,賈誼用許多比喻來稱頌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條折中的路子,他一時感嘆“嗚呼哀哉,逢時不祥”,一時又說“何必懷此都也”,總之是說,對岸還是要去的,辦法總歸是有的。
          任何對屈原的評論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詩人,詩人眼前的路沒有阡陌沒有迂回,除了往前還是往前,漁父的道家處世方略是說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隨先賢彭咸而去,他沒有渡到什么地方,卻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
          我沒有遇見生命中的“漁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邊上的桐廬,在“魚梁渡頭”停留過。讀過郁達夫的《釣臺的春晝》,就想著尋訪這個故地。一是因為它每每勾起我對老家渡口的懷念,還有就是我那時的工作壓力很大,帶著一百多人的團隊慘淡經(jīng)營,正是需要釋放壓力、探索出路的時候。
          郁達夫是在上?!敖拥搅司?,倉皇離去”,回到老家富陽而來到了這個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婦的指點下尋到這夜渡,高喊兩三聲,船就來了。到了對岸,黑黢黢的桐君觀卻呈現(xiàn)了極好的景致,尤其是這里的秀和靜,使得他想就在這里結廬讀書,頤養(yǎng)天年。像嚴子陵一樣,管他什么高官厚祿、浮名虛譽。但他終于還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后來又參加了文化界愛國救亡活動。于是我們少了一個隱者,卻多了一個戰(zhàn)士。就是這樣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戰(zhàn)宣傳時,寫下了“抗戰(zhàn)到底,一定勝利”這樣的壯語。
          江對面的嚴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這里發(fā)生了什么,他還在安享范仲淹送給他的“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而我們知道了郁達夫的選擇,也無須太多的評價。郁飛先生說過,他父親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個文人。但是我想,我們也可以把“山高水長”送給郁達夫。他就是一個作家,他永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選擇。他本可以效仿嚴子陵,在江邊尋一處釣臺“結廬讀書,頤養(yǎng)天年”,而他最終成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邊的那個渡口沒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時,永遠記住了他。
          站在富春江邊看江水東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實就在人的心里。追隨自己的內心就無所謂此岸彼岸。于是,還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
          我喜歡《西洲曲》,在我看來,不論是“登樓扶瑤琴”,還是“采蓮南塘秋”,西洲是一個可以托付夢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愛的地方。我夢想著人生的每一個渡口都是用愛來擺渡的,而到達的也是愛的彼岸。
    [注]①羊曇:東晉名士,謝安的外甥,擅長唱樂,謝安十分欣賞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賢大夫,因為向紂王進諫不被采納而投江。③嚴子陵:東漢高士,拒征召而歸隱富春江釁,耕釣以終。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溫庭筠筆下的美麗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時對家鄉(xiāng)外面世界的詩意想象。
    B.江水“幾個起伏”就把遷居的小船帶到江心,簡單的筆觸中飽含離家的漂泊之苦。
    C.作者認為無需太多評價屈原、郁達夫的選擇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
    D.文中寫嚴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贊美,在調侃之中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排斥。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西洲曲》為線索結構全文,以對此詩的感受開篇,以表達對此詩的喜愛結束,中間多次引用此詩詩句,首尾照應,結構謹嚴。
    B.文章以“我”為敘述視角,圍繞“我”的所思所感選材組材,羊曇、屈原、郁達夫三人雖然相隔千年,但都統(tǒng)一在“我”的視角之下。
    C.文章善于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充滿情感的敘述之中,多次采用議論抒情之語展現(xiàn)作者對人生的認識與思考,增強了文章的思想厚度。
    D.“激起了千年波瀾,中國的所有河流也跟著激蕩起來”一句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顯示屈原的巨大影響,語言生動雋永,富有感染力。
    (3)文中多次寫到“渡口”,請結合全文,說明文中“渡口”的含意。
    (4)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處”為題的作用。

    組卷:12引用:3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白詩集》二十卷,舊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為,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蓋白蜀郡人,初隱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游江淮,至楚觀云夢。云夢許氏者,高宗時宰相困師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夢者三年。去,之齊音,居徂徠山竹溪。入?yún)牵灵L安,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北抵趙、魏、燕、晉,西涉歧、邠,歷商於;至洛陽,游梁最久。復之齊、魯,南浮淮、泗,再入?yún)牵D徙金陵,上秋浦、潯陽。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瑞節(jié)度東南,白時臥廬山,璘迫致之。璘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潯陽獄。宣撫大使崔渙與御史中丞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宜貰,而若思軍赴河南,遂釋白囚,使謀其軍事,上書肅宗,薦白材可用,不報。是時,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終以污擤事長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峽江,至巫山,以赦得釋,憩岳陽、江夏,久之,復如潯陽,過金陵,徘徊于歷陽、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陽冰為當涂令,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時寶應元年也。其始終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敘可考者也。
          范傳正為白墓志,稱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景,終年不移”,則見于白之自敘者,蓋亦其略也?!?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詔,又稱永王瑞節(jié)度揚州,白在宣城謁見,遂辟為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敘。蓋史誤也。
          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錄。而《新書》不著其語,故錄之,使覽者得詳焉。
    (選自《曾鞏文集?李白詩集后序》,有刪改)[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書家。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錄
    B.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急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錄
    C.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入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錄
    D.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辭閎肆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為實錄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制誥,為掌管起草詔令之意,后用作官銜名。制,是皇帝頒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璽;誥,起初是用以指告誡之文,后用以封贈。
    B.“序”,文體名。同《歸去來兮辭(并序))《蘭亭集序》中“序”?!昂笮颉豹q“跋”,是刊于卷末的序文?!抖谈栊小分小靶小?,《項脊軒志》中“志”,《陳情表》中“表”均表體裁。
    C.天寶、乾元、寶應,同“永和九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號紀年法。一個皇帝可以擁有多個年號?!巴跷熘铩薄耙宜葰q”是干支紀法。
    D.《舊史》,指《舊唐書》?!扒八氖贰敝浮妒酚洝贰稘h書》《后漢書》《三國志》,“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六經(jīng)”指《詩》《書》《禮》《孝經(jīng)》《易經(jīng)《春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招,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舊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彼蚊羟笤谂f有基礎上搜集了更多的李白的詩詞,“廣”字準確地指出了宋敏求的功勞。
    B.天寶年間,李白因李璞的牽連被拘押,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認為李白罪過很輕,應當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薦李白,但皇帝沒有同意,李白最終被判流放。
    C.曾鞏概述了安史之亂時期李白的遭遇與其悲壯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敘述,但從選詞煉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老對詩人的同情心態(tài)。
    D.和一般詩集序言的“重評價”不同,這篇序言重在對李白生平事跡的考證,尤其是對李白被流放一事的考證十分詳細,這體現(xiàn)了曾鞏治學的嚴謹細致。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瑞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潯陽獄。
    ②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5)對于李白詩集》和《新唐書》,作者認為有諸多值得改進的地方,請作簡要概括。

    組卷:0引用:1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1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生動,①_____;反之,則作品沒有什么吸引力。其實文學作品的形象性,②_____還有語言的形象性、舉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寫,多姿多彩,美不勝收。散文和詩歌雖然都具有形象性,但與詩歌相比,③_____往往更貼近生活、更可觸可感。
          清代學者吳喬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這個比喻對我們認識詩歌與散文形象性的差異,具有啟發(fā)性。詩歌展現(xiàn)的形象跟具體事物之間距離較大,即使是直接描寫,詩歌的語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煉和升華;上下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樣著實具體,有許多跳躍和省略,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更遠些。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不用提《燭之武退秦師》《記念劉和珍君》記錄真實人物事件的歷史紀傳散文。不用說《登泰山記》《荷塘月色》這些記游寫景的散文,不用講《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秦腔》這些反映人世風俗的感懷類散文,就連《勸學》《師說》這種議論性很強的說理性散文也跟實際生活情景很貼近。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下列各句中的“像”與原文中加點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魯迅塑造了眾多經(jīng)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
    B.錢塘江洶涌的波濤卷起像箱雪似的白色浪花。
    C.大堰河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愛著我。
    D.夜夜常起的狂風,好像要把一切都給刮走。

    組卷:2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的一生到底該怎樣度過?”有人說擇一事,終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專不在廣,在精不在多,當一生只決定做一件事時,那所有的努力都將變得意義非凡。也有人說,生命本就短暫,如果不能在短暫的歲月中飽覽生命不同的色彩,那會是生命最大的遺憾。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生命的藍圖徐徐打開之際,你是否思考過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7引用:7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