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岳廟高級中學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接受過科學教育的現(xiàn)代人,一談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頭頂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宇宙或者自然。這個“nature”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過,孔子在講到“天”的時候,除了“自然之天”,還有其他兩個意思:“命運之天”和“德性之天”。
中國人經(jīng)常感嘆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边@句話來自《論語》當中孔子的學生子夏。這里說的“天”,就是冥冥當中似乎有一種主宰我們的力量,它法力無邊,讓我們無法擺脫,只能通過《易經(jīng)》算命占卜去知曉天機。這是“命運之天”。
還有一種“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帶領一幫學生去宋國,在大樹底下操練周禮。宋國的大司馬(就是國防部長)桓魋很討厭孔子,派人將大樹砍倒,要加害孔子??鬃舆B夜離開宋國,學生為老師捏了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說:“老天將實現(xiàn)仁德的使命賦予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這里說的“天”,就是一種有德性內在品質的天。因為從周代人開始,就認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將德性賦予了孔子,讓他去人間實踐天德。
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們的命運。中國人的“天”,與西方人的“上帝”觀念有點相似,但天沒有上帝那種人格化的特點,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區(qū)別,在西方,上帝的意志與人的意志是對立的、沖突的,亞當、夏娃在伊甸園里受到蛇的誘惑,違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人生的智慧果,結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國,天與人之間并沒有一條絕對的、嚴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中國人喜歡講天地良心,人的內心“小宇宙”與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以通過人的“小宇宙”的爆發(fā),得以在人間實現(xiàn)。
“天人合一”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是外在的“天人感應”,西漢的董伸舒很喜歡講這個東西。人間有什么災禍,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趕緊下罪己詔。另一種模式叫“天人相通”,明代的王陽明認為人的內心良知與天是相通的,天理與人心就是同一個世界。
(摘自許紀罪《什么是“天人合一”》)材料二:
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在他們的詩文、書畫和樂舞中傳達著對天人合一真理的體悟。王維在那“明月松間照”(《山居秋暝》)、“人閑桂花落”(《鳥鳴澗》)一類的山水詩中傳達了人景相依的情懷: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也在物我為一的感受中提升著自己的心靈境界:程頤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秋日偶成》),則表現(xiàn)了詩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怡然自得的心態(tài)。中國藝術理論中源遠流長的所謂“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xiàn)和延伸,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藝術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參贊化育,造于自然,以筆補造化。陸游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優(yōu)秀的作家體自然之道來創(chuàng)作作品。劉熙載《藝概?書概》云“書當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謂書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復天也”,認為書法藝術以源于自然為基礎,立天以定人,但還當由人復天,筆補造化。
劉勰所謂“神與物游”,提出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人與自然的交融匯合。蘇軾的“身與竹化”,石濤的“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等,說的正是審美欣賞和藝術構思活動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詩者,以人所心得,與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證,以心體天地之心,以變窮造化之變……造詣至此,是為人與天合,技也進于道矣?!边@些都在說明藝術乃人體天道,天人合一的產物。
自然山水關乎人的心靈,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自然山水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人的心靈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轉之中獲得陶冶。山水之間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靈的樂園,故人們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說:“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蕭蕭,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睈粮瘛懂T香館畫跋》說:“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都在說四時之景,與人的身心相互對應,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產生共鳴。因此,中國藝術把自然視為安頓心靈的家園和藝術靈感的淵藪。
總之,“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活動的獨特特征。錢穆認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歸宿處”,從中體現(xiàn)了有機整體的思想方法。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華與糟粕雜糅著,我們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為未來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審美和藝術活動服務。
(摘編自朱志榮《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運之天、德性之天三層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中國人的“天”與西方人的“上帝”觀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與人是對立的,不會合一的。
C.藝術作品是人的心靈與自然交融匯合的產物,藝術創(chuàng)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彌補自然的不足。
D.作家、藝術家如果在創(chuàng)作技巧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自然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則材料都談到“天人合一”,材料一側重于哲學角度,材料二側重于藝術審美角度。
B.古人認為“命運之天”無法擺脫,但可以通過算命占卜去知曉天機并由此改變命運。
C.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講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D.“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歸宿處。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天人合一”觀點的論據(jù)的一項是
A.老子《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劉勰《文心雕龍》:“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
C.梅堯臣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br />D.陸游詩云:“揮毫但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述思路。
(5)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闭埥Y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組卷:9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話說鄉(xiāng)味 ①口味和口音一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班l(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我已深有體會??谝綦y改,口味亦然。我在國外居留時,曾說“家鄉(xiāng)美味入夢多”,不是虛言。近年我?;丶亦l(xiāng),解饞的機會變多了。但時移境遷,想在客店里重嘗故味,實屬不易。倒不是廚師的技藝不到家,究其原因,說來相當復雜。
②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一向喜歡吃油煎臭豆腐。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大眾食品。臭豆腐深受人們喜愛,原因就在于用鼻子聞時似乎有點臭,但入口即香,而且越嚼味道越濃,令人舍不得狼吞虎咽。
③它這個特色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念小學時,家住吳江縣松陵鎮(zhèn),平日吃的臭豆腐都是家里自己“臭”的——從市面上買回壓得半干的豆腐,泡在自家做的鹵里,腌漬一定時間后取出來,在油里炸得外皮發(fā)黃,咬開來豆腐發(fā)青,真是可口。其鮮美程度,取決于鹵的濃度和腌漬時間的適度。
④我家在吳江期間,縣城里和農村一樣,家家有自備的腌菜缸,用以腌制各種咸菜。我家主要是腌油菜薹。每到清明前油菜尚未開花時,菜心長出細長的莖,趁其嫩時摘下來,可以當作蔬菜吃。油菜薹在市場上有充足的供應,貨多價廉時大批買回來泡在鹽水里,腌制成常備的家常咸菜。腌菜缸里的油菜薹變得又嫩又軟,發(fā)出一種氣味——香臭因人而異,喜吃這種咸菜的說香,越濃越香,不習慣的就說臭,有人聞到了要犯惡心。把豆腐泡在這種鹵里幾天就“臭”成了臭豆腐。由于菜鹵滲入其中,泡得越久豆腐顏色越青,味道也越濃、越香、越美。我是從小就習慣這種味道的人,所以不臭透就覺得不過癮。
⑤1920年我家從吳江搬到蘇州后,家里就沒有腌油菜薹的專用缸了。要吃臭豆腐得到店里去買,有時也有人挑了擔子沿街走動,邊炸邊叫賣。但味道總是比不上早年家里做的,在我總覺得是一件憾事。當時我還不明白有越臭越美之味感的人,必須是從小在有腌菜缸的人家里長大的。在蘇州城里居住的人,像我這種從小鎮(zhèn)上搬來的并不多,他們的口味自然不同了,挑擔叫賣的人當然不能不按照大多數(shù)買客樂于接受的標準來決定讓豆腐臭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是降低了質量,而大多數(shù)人可能覺得臭得恰到好處。
⑥鄉(xiāng)味還是使人依戀。這幾年我回家鄉(xiāng),主人問我喜歡吃什么,我還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jīng)]有臭透的豆腐,總生發(fā)出一點今不如昔的懷古之情。有一次我說了實話,并講了從小用菜鹵腌制豆腐的經(jīng)驗。主人告訴我,現(xiàn)在農民種油菜已經(jīng)不摘菜薹了,哪里還有那種鹵呢?鹵已不存,味從何來?我真懊悔當時沒有追問現(xiàn)在的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其實知道了也沒用,幼年的口味終難滿足了。
⑦我20歲離開老家,至今已整整65年。這樣長的歲月里,我已和上面所說的那種多少還保持一些自給經(jīng)濟的家庭脫離了。在學校里有食堂管飯。自己獨立成家后,在鄉(xiāng)間自理伙食,但租屋而居,談不上經(jīng)營那些壇壇罐罐,我們的菜籃子也全部市場化了。只有在清華園住的幾年,分到一所住宅,房子四周有不少空地,我和老伴就墾地種菜。所種的茄子和西紅柿一度自家吃不完,便以分送鄰居為樂。我們還養(yǎng)雞取蛋,完全可以自給。可惜這種生活并不長,幾年后離開清華園,菜籃子又完全靠市場供應了。
⑧我們這一代人,在食的文化上可說是處于過渡時期。我一生至少有1/4的歲月,是生活在家庭食品半自給時代。在那個時代,除了達官貴人、大戶人家會雇用專職廚師,普通家庭的炊事都由家庭成員自己操持。炊事之權一般掌握在主婦手里。以我的童年說,廚房是我祖母的天下。她有一套從她娘家繼承的烹飪手藝,后傳給我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我一有機會就溜到姑母家,總覺得姑母家的伙食合胃口,念了社會人類學才知道這就是文化單系繼承的例子。
⑨一代有一代的口味,我想我應當勉力跟上“歷史的車輪”,從那個軌道轉入這個軌道?,F(xiàn)在的臭豆腐固然在我嘴里已沒有早年的香了,但還是從眾為是。即使鄉(xiāng)味難改,也得勉強自己安于不太合胃口的味道了。說來也慚愧,我下這個決心時,早已越過古稀的年限了。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不談“鄉(xiāng)味”,而引用詩句“鄉(xiāng)音……”,從“鄉(xiāng)音”談起,目的是調動讀者的共情心理。
B.作者說挑擔叫賣的人降低了臭豆腐的質量,后又憾別清華園,主要表現(xiàn)作者更喜歡食物自給的生活。
C.第④段作者從飲食文化上分析了為何吃不到記憶中的臭豆腐,也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童年、親人的懷念。
D.第⑧段作者的姑母繼承祖母的烹飪手藝的例子從一個側面表明作者童年時的社會是文化單系繼承的。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花了很多筆墨描繪用腌菜缸制作鹵和咸菜的情景,旨在為下文寫臭豆腐做鋪墊,突出作者的惋惜之情。
B.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又恰當?shù)卮┎逡粌商幾h論、抒情,即豐富了內容,又使結構更靈活,富有感染力。
C.作者選取代表家鄉(xiāng)獨特“鄉(xiāng)味”的意象——臭豆腐,娓娓道來,突出特色,展現(xiàn)情點,鄉(xiāng)情鄉(xiāng)味十分濃厚。
D.作者認為即使鄉(xiāng)味難改,也得勉強自己去適應現(xiàn)在臭豆腐的味道,因為鹵已不存,過去的做法已經(jīng)消失了。
(3)作者以臭豆腐為例話說鄉(xiāng)味,這一味獨特的“臭”讓他想起了哪些往事?
(4)一代有一代的口味,一地有一地的美食,如隨州香菇、沔陽三蒸、黃石港餅、汪集雞湯、麻城肉糕、黃陂三鮮、咸寧桂花糕、十堰三合湯等,“社會全方位”要做一期“家鄉(xiāng)美食文化談”節(jié)目,邀請你作為嘉賓,就“家鄉(xiāng)美食與鄉(xiāng)味之間的關系”談談你的看法,結合本文,請列出你的發(fā)言要點。組卷:9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發(fā)酵食品是指人們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類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如酸奶、干酪、酒釀、泡菜、醬油、食醋、豆豉、黃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與藥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攝取一種發(fā)酵食品,①______。
目前,發(fā)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質疑,②______。食品發(fā)酵過程中,有可能受到來自土壤、水源、空氣的多種污染;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如果儲存溫度和時間控制不當,也會積累下過量亞硝酸鹽及有害物質,進而帶來潛在的危險;③_______,比如香腸類的發(fā)酵肉制品不宜高溫油煎,以防產生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還有,發(fā)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醬、腐乳等都大量含有鹽分,容易讓血壓升高,這也是大家公認發(fā)酵食品有害健康。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閱讀上述材料并提取主要內容,寫出“發(fā)酵食品”特點的三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不超過5個字。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組卷:10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人說:人們遵守規(guī)則,生活才會有秩序,否則就會亂成一鍋粥。
有人說:規(guī)則就是用來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規(guī),這樣的生活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有人說: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
時代發(fā)展瞬息萬變,對于“規(guī)則”的討論卻始終存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是需要遵守“規(guī)則”,還是需要打破規(guī)則?請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4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