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北京市大興區(qū)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簡稱“探源工程”)立足于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多學科綜合研究,以證實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
          于2001~2003年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備性研究”,設置了9個課題,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學科結合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
          2004~2005年,開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區(qū)文明形態(tài)研究”。這一時間段是龍山時代晚期到商朝初年。這一時期的環(huán)境背景和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狀況及其在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各個都邑性遺址的年代、中原地區(qū)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態(tài)所反映的社會結構、中原地區(qū)早期文明形態(tài)等問題,是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因為中原地區(qū)考古學文化譜系已經(jīng)建立,又有較多歷史文獻和古史傳說作為參考,相關研究比較容易推動。
          2006~2008年,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把研究的時間范圍擴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間范圍從黃河中游擴展至黃河上、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該時間段中各個地區(qū)都邑和區(qū)域中心性遺址及其所屬考古學文化的年代、環(huán)境變化、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狀況和社會結構變化。
          2009~2012年,研究的時間范圍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點研究課題包括黃河、長江及西遼河流域考古學文化年代譜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進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學研究,各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與文明演進的關系研究,各地區(qū)技術和生業(yè)的發(fā)展以及銅、玉、鹽等重要資源與文明形成的關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個區(qū)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會結構研究,文明形成過程中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狀況研究,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fā)展的整體性研究。
          2013~2018年,對上一階段設置的年代、環(huán)境、生業(yè)、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會結構以及整合研究等幾大課題繼續(xù)開展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階段性結項報告。
    材料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各課題組對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20多處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都邑性遺址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與研究。
    “距今4000多年的一個春天,晉南臨汾盆地中的陶寺大城東南城墻外‘觀象臺’內(nèi),上層貴族們已經(jīng)陳設好了石磬、鼉鼓、俎豆和犧牲,神情肅穆,一道燦爛的陽光從第四道縫隙中精準地射入這特殊的建筑,直達圓心。”陶寺遺址發(fā)掘領隊何駑繪聲繪色地給記者講述了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遺跡復原出的古人“禮天”細節(jié)。正是工程以聚落考古學方法為核心的多學科結合的田野工作全面展開,極大深化了對這片史書記載的陶唐之地距今4300年至3900年社會發(fā)展的認識。
          隨著探源工程的實施,多學科結合的田野工作,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氣度恢弘的良渚都邑畫卷: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內(nèi)有以高聳的莫角山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網(wǎng)密布,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祭壇和墓地散布其間,水利設施環(huán)護外圍??這正是探源工程研究充分展示出的良渚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和發(fā)展水平。
          自工程啟動以來,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xù)的鉆探與發(fā)掘,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wǎng)、最早的車轍、最早的“紫禁城”——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宮室建筑群,等等。
    “這些大型的中心性聚落、城址和聚落群領地都有幾十平方公里,與中國古代歷史上記載的邦國規(guī)模相當,墓葬所顯示的等級規(guī)模以及社會階級矛盾或族群爭斗表明了區(qū)域文明的出現(xiàn),是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最好例證?!碧皆垂こ獭肮?500年至前1500年黃河、長江及西遼河流域區(qū)域聚落與居民研究”課題負責人張弛研究員表示。
    材料三: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學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圍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間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四處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fā)掘,并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guī)??脊耪{(diào)查。
          在此基礎上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對各個區(qū)域的文明化進程、環(huán)境背景、生業(yè)形態(tài)、社會分化、相互交流、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模式與機制、道路與特點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
          探源工程沖破“文明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據(jù)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即:生產(chǎn)發(fā)展,人口增加,出現(xiàn)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xiàn)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xiàn)王權和國家。以國家的出現(xiàn)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按照這一標準,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早期國家,跨入了文明階段;提出了在距今5500年前,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地的社會上層之間,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對龍的崇拜、以玉為貴的理念,以某幾類珍貴物品彰顯持有者尊貴身份的禮制。
    (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不屬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研究內(nèi)容的一項是
     

    A.環(huán)境背景在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B.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狀況。
    C.聚落形態(tài)所反映的社會結構。
    D.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建立。
    (2)根據(jù)材料一,下列對“探源工程”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研究手段是多學科結合。
    B.研究重點是歷史文獻和古史傳說。
    C.研究分階段有序推進。
    D.研究的空間范圍從中原擴展至更廣大區(qū)域。
    (3)根據(jù)材料二,對“都邑性遺址”的解說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土了石磬、鼉鼓、俎豆等祭祀用品。
    B.發(fā)現(xiàn)了大型公共設施遺跡。
    C.出土了都邑整體規(guī)劃圖。
    D.發(fā)掘出宮室建筑群基址。
    (4)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關于“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文明階段”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農(nóng)業(yè)得到發(fā)展。
    B.具備大規(guī)模公共建設的能力。
    C.形成禮儀制度。
    D.廣泛使用文字。
    (5)基于對三則材料介紹角度的理解,給三則材料各擬一個題目。每個題目不超過15個字。

    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一)      余少學南中,一時詩人皆授以作詩之法。如何漢魏,如何盛唐,抑揚聲調(diào)之間,規(guī)模不似,無以御其學力,裁其議論,便流入為中、晚,為宋、元矣。余時頗領崖略,妄相唱和。稍長,經(jīng)歷變故,每視其前作,修辭琢句,非無與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蠟了無余味。明知久久學之,必無進益,故于風雅,意緒闊略。其間驢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夢余,不容讀書之處,間括韻語,以永漏,以破寂寥,則時有會心。然后知詩非學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若學詩以求其工,則必不可得。讀經(jīng)史百家,則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若只從大家之詩,章參句煉,而不通經(jīng)史百家,終于僻固而狹陋耳。
          夫詩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古今志士學人之心思愿力,千變?nèi)f化,各有處,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數(shù)千年之中而必欲之以唐,于唐數(shù)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詩豈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濃淡,亦未嘗歸一,將又何所適從耶?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zhèn)?,不當拘以家?shù)。若無王、孟、李、杜之學,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蓋未有不偽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詩也?!庇堰d不敢當。余曰:“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偽之謂也!
    (取材于黃宗羲《詩歷題辭》)(二)      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中人也,雖其專專學為文章,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然番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詩為喻,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自有詩以來,其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精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綑縛齷齪,滿卷累牘,竟不曾道出一兩句好話。何則?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
    (節(jié)選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永漏 銷:消磨
    B.各有 至:好,獨到
    C.必欲之以唐 一:統(tǒng)一衡量(評判)
    D.友遜不敢當 謝:感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皆授作詩之法 破寂寥
    B.①然后知詩非學之 ②終于僻固狹陋耳
    C.①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 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
    D.①一人心地超然 本色高也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zhèn)危划斁幸约覕?shù) 所以論詩的只應辨別它的真?zhèn)危粦心嘤诩覕?shù)派別
    B.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 達到杜甫詩的水平,不知道你學寫詩的目標還在哪里
    C.如寫家書,雖或疏鹵 如寫家信,雖然時有粗疏
    D.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 對文章的規(guī)矩布置,則足夠完美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宗羲少年時期向當時的詩人學習古代名家作詩之法。
    B.黃宗羲鐘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觸動而創(chuàng)作的詩。
    C.黃宗羲反對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刻苦學習唐代大詩人的詩。
    D.唐順之以為沈約的詩不講究聲律,不斟酌句文。
    (5)圍繞詩文創(chuàng)作如何“工”的問題,材料二是如何逐層論述的?請簡要概括。

    組卷:15引用:3難度:0.5

三、本大題共3小題,共30分。

  • 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上李邕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朱鳳行
    杜甫
    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
    側(cè)身長顧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勞。
    下愍百鳥在羅網(wǎng),黃雀最小猶難逃。
    愿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
    注釋:①李邕,唐代書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時謁見李邕,因不拘俗禮,放言高論,使李邕不悅,對李白頗為怠慢。李白臨別即贈《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年間詔尊孔子為宣父。
    (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世人”兩句意為世人見我沒什么特別之處,聽到我大言不慚都冷笑。
    B.“宣父”兩句意為孔子尚覺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輕視我年少。
    C.“君不”兩句寫朱鳳立于高高的衡山巔,因為凍餓而嗷嗷哀號。
    D.“下愍”兩句寫朱鳳憐憫百鳥身處羅網(wǎng),尤其同情最小的黃雀。
    (2)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鵬”兩句虛實結合,融情于景,營造了一種闊大高遠的氛圍。
    B.“假令”兩句極盡夸張,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的豪邁奔放的風格。
    C.“側(cè)身”兩句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朱鳳形象,生動具體,有感染力。
    D.“愿分”兩句用鴟梟怒號來襯托朱鳳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3)同樣寫鳥,李白與杜甫分別借“大鵬”“鳳鳥”表現(xiàn)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組卷:11引用:3難度:0.7
  • 4.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
    (1)《琵琶行》中的詩人由所見所聞生發(fā)悲戚:“其間旦暮聞何物?
     
    ?!薄兜窃狸枠恰分械脑娙藙t由個人身世轉(zhuǎn)為國事危難感傷涕零:“戎馬關山北,
     
    ?!?br />(2)秋日乍暖還寒,《聲聲慢》的作者悲愁:“
     
    ,怎敵他晚來風急。”故國晚秋,《桂枝香?金陵懷古》的作者遠眺:“
     
    ,背西風、酒旗斜矗?!?br />(3)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六國論》用六國破滅的教訓警示北宋當權者:“為國者,
     
    ?!?br />(4)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崇禮尚德??鬃釉凇妒套分刑岢觥?!--BA-->
     
    ”的主張;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要“思國之安者,
     
    ”的觀點。

    組卷:9引用:1難度:0.9

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黃宗羲說:“詩非學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币馑际牵汉迷姴皇枪饪繉W習就能獲得,大概要多讀書,那么作詩不求工巧然而自會工巧。作文與寫詩在道理上有相通之處,作文得益于多讀書,然而又不僅得益于此。
          關于如何寫好作文,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哪些思考?請以“作文之我見”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6引用:2難度:0.5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學校是我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我們生命成長的體驗場,處處定格過令人感觸深刻的畫面,背后有著自我發(fā)現(xiàn)的成長故事。
          請以“那一幕畫面”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思想健康。有情節(jié),有描寫??蓪憣崳商摌?。

    組卷:3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