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4《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課時練習》2023年同步練習卷

發(fā)布:2024/8/4 8:0:9

一、選擇題

  • 1.近年來,大批中國游客到俄羅斯參觀“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斯莫爾尼宮、列寧墓等,感受俄羅斯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毛澤東故居等中國紅色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俄羅斯人的喜愛。中俄兩國之間紅色旅游發(fā)展得益于兩國的紅色文化(  )
    ①是推動兩國文化發(fā)展的主導性因素
    ②是滿足兩國民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資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內(nèi)涵又各具鮮明特色
    ④規(guī)定著各自民族文化內(nèi)容和形式的多樣性

    組卷:464引用:82難度:0.7
  • 2.中國和意大利在絲綢之路的兩端相映成輝。為慶祝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兩國導演聯(lián)手打造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透過多樣化的視角對比了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從書寫用的文字,到國家歷法;從文明圖騰,到融匯中西文化的藝術品;從戲臺上的歌劇和秦腔,到長安詩和羅馬畫……講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鑒的故事。這部紀錄片蘊含的文化價值體現(xiàn)在( ?。?br />①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提供新的視角,促進文化傳播與民心相通
    ②跨越時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絲路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③是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是中國價值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滲透
    ④引起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的尊重與認同

    組卷:34引用:11難度:0.5
  • 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差異不是世界沖突根源,而是人類進步動力,文化因多樣而交流互鑒,因交流互鑒而熠熠生輝。可見( ?。?br />①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
    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已經(jīng)消失,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
    ③文化多樣性使交流成為必然,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fā)展
    ④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反對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

    組卷:0引用:4難度:0.6

一、選擇題

  • 10.
    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
    ——毛澤東
    這啟示我們,在對外文化交流中(  )
    ①吸收借鑒各國文化,凝聚不同文化的價值共識
    ②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
    ③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④應立足中國國情,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組卷:1引用:2難度:0.6

二、材料題

  • 11.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绷暯街飨诓梺喼拚搲?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diào):“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fā),我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并同有關各方多次深入交換意見。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歡迎和認同,并被寫進了聯(lián)合國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chuàng)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边@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面對當今世界形勢和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對國際關系和人類前景的基本主張。
    當代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融合時,相互之間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鏈接”,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中國人民希望睜開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學習、吸收和借鑒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同時.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人的中國夢,了解中國文化中“天下觀”“和諧觀”等觀念的深刻內(nèi)涵,了解中國人倡導建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本原。如此,西方國家將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機會,共同分享發(fā)展的成果。
    (1)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探究中國如何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鏈接”。
    (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請列舉兩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組卷:0引用:3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