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測評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20 2: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3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儒道兩家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并逐漸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互補機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發(fā)展與道家倡導復歸互補。儒家思想認為,社會和人性需要發(fā)展,通過后天的教育發(fā)展,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其價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進步與發(fā)展時過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人性的扭曲或錯誤的引導。這個時候,道家提出以“返樸歸真”的思想來扭轉這種理想出現(xiàn)偏差的情況,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樸天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寧靜祥和。但道家難以劃清“復歸”與“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歸的同時,卻摒棄社會的發(fā)展,這也是相對偏執(zhí)的。儒道互補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追求“復歸于樸”的狀態(tài),這樣使得人性既能在發(fā)展中積累智慧,亦能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本我的純凈自然。
其次是儒家講究務實與道家倡導求虛互補。講究務實是儒家的一大特點,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的人區(qū)別于禽獸之處在于人是遵守倫理規(guī)范的??鬃幼允觥捌呤鴱男乃挥饩亍保@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現(xiàn)實主義的人學,而道家卻往往超脫于現(xiàn)實。道家偏重于講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當作最根本的東西,而仁義之類的出現(xiàn)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隱沒,因此他們追求“返樸歸真”。其途徑常是將自己的身心調(diào)整到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如《莊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識,向往將自我的精神從市井中解放,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時代不斷演替的過程中,儒家不斷地從道家借鑒哲學思想,道家為了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也一直向儒家學習處世思想。虛實互補,在追求務實的同時,也將人們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脫于世俗的境界,這便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哲學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陽剛與道家倡導貴柔互補。儒家所倡導的人文精神是剛毅進取的,其“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態(tài)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無不透露出儒家的陽明之氣。盡管儒家也有剛柔調(diào)和、陰陽互補之說法、但實際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將以剛主柔、以陽制陰之道作為主導的。而較之于儒家之陽剛,道家更多的則是講究謙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導水之陰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在儒家思想培養(yǎng)出一批批社會中流砥柱的同時,道家以其自然無為的人生態(tài)度熏陶出一批隱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讓他們自下而上地觀察這個社會,發(fā)現(xiàn)社會的問題,使得社會的發(fā)展愈發(fā)穩(wěn)定。儒家與道家的聯(lián)系便如陰陽乾坤一般,互補卻不能替代,相關卻不相同。
(摘編自崔雪茹、李明?!度宓阑パa對古代文人的影響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補之說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說的論者之所謂儒道互補,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的,互補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補儒”,進而反映出儒學的道家化。
從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確實存在著一種儒學的道家化傾向。但是否也意味著還存在一種道學的儒家化傾向呢?目前尚無人明確這么說,但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是“儒道互補”,而不僅是“以儒補道”?!盎パa”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無論是偏重于“以儒合道”,還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綜”“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統(tǒng)一。王澤應先生認為,儒道互補既通過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jīng)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來進行,也通過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釋道家經(jīng)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來進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統(tǒng)玄學,后者如東晉葛洪的學說。
有專家認為,儒道互補途徑大致有三。一是哲學思維方式的途徑。如儒家正面求解,通過對仁義道德的正面倡導,來表達自己修齊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過知雄守雌、主靜貴柔來為人們設立安身立命之道。這正與負是互補的。二是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的途徑。儒家入世,故心在廟堂之上,一心想?yún)⒄?;道家避世,故鐘情于山林,淡化當官心理。這兩者形成了對立又相互補充的關系,為中國人提供了進退取守皆可從容對待的精神調(diào)節(jié)劑。三是文學藝術的途徑。儒家強調(diào)“文以載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學藝術的教化功能和現(xiàn)實效用,充溢著一種現(xiàn)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精神;道家強調(diào)“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張沖破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和現(xiàn)實世俗的人倫綱常,突出藝術和美的獨立,追求忘懷得失、忘己忘物的“天樂”,這是一種超現(xiàn)實、超世俗的審美境界和浪漫情懷,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補充。
(摘編自余國瑞《中國文化歷程》)(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求發(fā)展還是倡導復歸、講究務實還是倡導求虛、追求陽剛還是倡導貴柔,這是儒道思想的本質(zhì)區(qū)別。
B.道家“返樸歸真”的思想雖然有偏執(zhí)的一面,但能彌補儒家在追求人性進步發(fā)展時過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識,將自然之道作為根本,認為“坐忘”能夠?qū)⑷说纳硇恼{(diào)整到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夠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隱逸之士同樣能夠推動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講究務實與道家的倡導求虛,才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哲學精神。
B.儒家以陽制陰之道與道家以陰柔包容天下的思想雖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轉化。
C.只有通過哲學思維拓展、倫理哲學滲透以及文學藝術熏陶,儒道互補才可具體落實。
D.學術界對“儒道互補”的具體認識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綜”“情理兼到”。
(3)下列各項說法中,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儒道互補思想的一項是
A.陶淵明少年時曾“猛志逸四?!?,后棄絕官場,歸隱田園,自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B.李白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間”的曠達自我排解。
C.清代學者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無端?!?br />D.蘇軾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業(yè)的思想,又有“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
(4)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道家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則是糧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3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
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br />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注],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唬骸坝惺呛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br />(節(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改)【注釋】“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為: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上。孔子用以形容他與弟子被圍于野的困境。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四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君子能修A其道B綱而C紀之D統(tǒng)而E理之F而G不能為容H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
A.BDFH
B.ACEH
C.BDGH
D.ADFH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伐,指攻打、討伐,與《老子》“自伐者無功”中的“伐”詞義不同。
B.以,指認為,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以”詞義相同。
C.安,指哪里、怎么,和《大學之道》的“靜而后能安”的“安”詞義不同。
D.知,通“智”,指有智慧的,和“知者不惑”的“知”詞義相同。
(3)下列文中各句中(畫短虛線),與所給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A.楚救陳,軍于城父。
B.人之不我信也。
C.吾何為于此?
D.有是哉顏氏之子!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為人正直,不畏危難。他因批評陳國和蔡國國君的問題,在陳蔡之間遭遇兩國的圍攻,斷絕糧食,但依然堅持教學。
B.子路面對困境,主張反省。他認為孔子的學說得不到當權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夠,應該加以改進。
C.子貢面對困境,主張妥協(xié)。他認為孔子的學說雖然非常偉大,但為了便于讓天下人接受,應該適當降低一下要求。
D.顏回面對困境,信念堅定。他認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正道,更能顯出君子的品格。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瑒t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6)子貢給孔子提出了怎樣的建議?孔子為什么不贊成子貢?組卷:3引用:1難度:0.5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6分)
-
3.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各題。
憶秦娥?婁山關①毛澤東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②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935年2月清平樂?六盤山③毛澤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④在手,何時縛住蒼龍⑤? 【注釋】①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的婁山上,位于婁山山脈的最高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1月,中央紅軍在長征中占領遵義,并舉行了遵義會議。2月,經(jīng)過激戰(zhàn),奪取婁山關,這首詞作于此時。②漫道,不要說。③毛澤東率眾將士于1935年10月7日親自登上萬里長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澤東一抒胸中情懷。以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新的征戰(zhàn)。④長纓:指捕縛敵人的長繩,這里指革命武裝。⑤蒼龍:《后漢書張純傳》注:“蒼龍,太歲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稱太歲為兇神惡煞。
(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憶秦娥?婁山關》詞的上片寫拂曉時分紅軍急行軍前往婁山關,下片寫黃昏時分戰(zhàn)斗結束,全篇沒有從正面描寫戰(zhàn)爭。
B.《清平樂?六盤山》中“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長城”,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長城?!昂脻h”勇敢有為的人?!扒浮?,彎著手指計算?!靶谐獭?,指長征已走過的路程。
C.《清平樂?六盤山》中“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望斷”,望盡,望極,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見了,表示望得久遠。
D.《清平樂?六盤山》“何時縛住蒼龍”,“蒼龍”,太歲星的別名。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兇方,因為太歲星象征兇神惡煞。這里喻指以蔣介石為總頭目的國民黨集團。
(2)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憶秦娥?婁山關》是一首悲壯的革命戰(zhàn)爭的贊歌,凝重與雄勁豪放相統(tǒng)一,氣氛悲壯,但又蘊含著勃勃生機,贊頌了紅軍的豪邁氣概和英勇精神。
B.《憶秦娥?婁山關》“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碎”字表明了馬蹄聲急而低,“咽”字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內(nèi)心的悲涼,用字十分精妙。
C.《憶秦娥?婁山關》整首詞以寫景作結,描寫婁山壯闊的夕照景象,含有不盡之意,引人浮想聯(lián)翩。
D.《清平樂?六盤山》詩歌上闋寫眼前長征的勝利,抒發(fā)紅軍將士的英勇斗志。下闋進一步聯(lián)想,放眼將來,抒發(fā)他們的決心和氣概。表達了詩人對革命前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以及抒發(fā)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壯志豪情。組卷:0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III(本題共1小題,5分)
-
8.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70個字。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于4月24日在國家航天局網(wǎng)站舉行。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后續(xù)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據(jù)介紹,該名稱源于屈原長詩《天問》,體現(xiàn)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文化傳承,寓意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而象征“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現(xiàn)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tài)度。組卷:309引用:55難度:0.7
四、寫作(5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師之思想,對讀書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雖身處困頓卻仍大聲歌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卻對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狀憂心忡忡。他說:我們的知識青年們正越來越多地成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和學識”,但“一己利益卻逐漸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絕對的直接驅(qū)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7引用:2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