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jí)上冊(cè)《第11課 醉翁亭記》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4)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閱讀理解
-
1.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問題。
【甲】①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hào)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shí)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shí)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③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cuò),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風(fēng)②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③為有年④。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⑥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①志:記。②扶風(fēng),岐山:均為地名,在今陜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為大豐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紀(jì)日。乙卯:農(nóng)歷四月初二。甲子:農(nóng)歷四月十一日。丁卯: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⑥忭:高興,快樂。
(1)下列加點(diǎn)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xiàng)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陰 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為憂 方:剛才 D.甲子又雨 雨:下雨 A.名之者誰 雨麥于岐山之陽 B.而不知人之樂 而鑿池其南 C.醉能同其樂 其真無馬邪 D.憂者以喜,病者以愈 以塞忠諫之路也
A.甲文用一個(gè)“樂”字為主線,把眾多內(nèi)容連綴在一起,而這些“樂”,都是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樂。
B.甲乙兩文中亭子命名的由來:甲文以作者的號(hào)來命名,而乙文以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環(huán)境位置,由群山到瑯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內(nèi)存的脈絡(luò)是連貫的。
D.甲乙兩文都表達(dá)了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憂樂之意和愁苦之情。
(4)翻譯下列句子。
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組卷:610引用:2難度:0.5
一、閱讀理解
-
3.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shí)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shí)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cuò),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乙】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①,且以報(bào)越,越欲先吳未發(fā)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zhēng)者事之末②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天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彼炫d師。吳王聞之,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③。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④于會(huì)稽。吳王追而圍之。
(原文有改動(dòng))
【注釋】①勒兵:操練士兵。②末:解決問題的下策。③夫椒:地名。④保棲:退守。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xiàng)①雜然而前陳者 陳:陳列 ②往來而不絕者 絕:隔絕 ③云歸而巖穴暝 暝:昏暗 ④且以報(bào)越 報(bào):報(bào)答 ⑤越欲先吳未發(fā)往伐之 伐:討伐 ⑥遂興師 遂:于是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2)請(qǐng)將選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吳王聞之,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
(3)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
A.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B.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C.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D.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4)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①結(jié)合甲文第二段內(nèi)容,用簡(jiǎn)潔的語言說說太守因何而醉?
②乙文中越王為什么先發(fā)制人、主動(dòng)出擊?(用原文回答)組卷:880引用:3難度:0.7 -
4.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cuò),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
(乙)
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dú)獎(jiǎng)其敢言,面賜五品服。謂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誥。故事,必試而后命,帝知修,詔特除之。
奉使河?xùn)|。自西方用兵,議者欲廢麟州以省饋餉。修曰:“麟州,天險(xiǎn),不可廢;廢之,則河內(nèi)郡縣,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駐并河內(nèi)諸堡緩急得以應(yīng)援,而平時(shí)可省轉(zhuǎn)輸,于策為便?!庇墒侵莸么?。又言:“忻、代、岢嵐多禁地廢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將為敵有。”朝廷下其議,久乃行,歲得粟數(shù)百萬斛。凡河?xùn)|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dāng)?shù)事。
(選自《宋史歐陽修傳》,有刪改)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A.臨溪而漁 必試而后命 B.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帝知修 C.醒能述以文 以省饋餉 D.太守謂誰 謂侍臣曰
①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凡河?xùn)|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dāng)?shù)事。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不 若 分 其 兵 駐 并 河 內(nèi) 諸 堡 緩 急 得 以 應(yīng) 援
(4)(甲)文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5)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是怎樣一個(gè)人?請(qǐng)簡(jiǎn)要概括。組卷:1290引用: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