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大學區(qū)聯(lián)考高二(上)月考歷史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9/3 8:0:9

一、本卷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

  • 1.“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蔽闹刑岬降脑t書出自( ?。?/h2>

    組卷:76引用:23難度:0.9
  • 2.在我國民間,一貫重視建祠堂、修族譜,以緬懷先人、維系宗脈,提倡尊祖敬宗,以勵孝悌的倫理價值。這種現(xiàn)象(  )

    組卷:7引用:4難度:0.6
  • 3.《秦職官》記載:“自秦惠王以后,嫡稱王后,次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美人爵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边@可以說明當時秦國(  )

    組卷:57引用:5難度:0.5
  • 4.商鞅變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風頗熾,無華夏的禮樂法度。如此既不利于營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產(chǎn)積極性。商鞅頒布“分異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財,而須另立門戶,各自謀生;家富出分,家貧出贅。此舉(  )

    組卷:4引用:11難度:0.6
  • 5.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一個政治家們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統(tǒng)治者創(chuàng)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  )

    組卷:79引用:79難度:0.6
  • 6.史載,隋唐時期關中地區(qū)的許多農(nóng)民被迫賤賣菽粟,然后去市場上以高價購買絹布等紡織品,用以繳納官府的賦稅。這一現(xiàn)象主要說明當時關中地區(qū)( ?。?/h2>

    組卷:6引用:7難度:0.5
  • 7.春秋決獄又稱“經(jīng)義決獄”,是用儒家經(jīng)義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判斷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個案例,指導律吏,稱《春秋決獄比》。這表明漢代(  )

    組卷:21引用:6難度:0.5
  • 8.撒切爾夫人在《撒切爾夫人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提到:在1980年5月13日我向國會提出縮減公務員人數(shù)的長程目標時,公務員的總人數(shù)已減為70.5萬人。往后4年內(nèi),我們期望能減為63萬人。為實現(xiàn)此目標,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h2>

    組卷:4引用:6難度:0.7
  • 9.1911年,從英國留學歸國的丁文江參加了清政府組織的“游學畢業(yè)考試”,獲“格致科進士”,并在京師大學堂開講地質(zhì)學。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

    組卷:13引用:26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卷均為必考題,共52分。請考生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

  •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檐曝雜記》材料二 共和政體成,專制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tǒng)成,皇帝滅;新內(nèi)閣成,舊內(nèi)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
    --《新陳代謝》(《時報》1912.年2月22日)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xiàn)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秶鈱W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
    --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日記》材料四 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nóng),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nóng)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nóng)“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nóng)“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nóng)茫然恍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從材料一到材料二體現(xiàn)出中國政治發(fā)展的趨勢是什么?
    (3)歸納材料三、四關于辛亥革命影響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兩種看法是否矛盾并說明理由。你認為在研究歷史時應該注意什么?

    組卷:3引用:5難度:0.3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國傳統(tǒng)法制中,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內(nèi)在支持,道德幾乎成為法律的化身。刑罰實施的目的是實現(xiàn)道德教化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法治主義的輕視和懷疑,也為法律領域中人治主義傾向提供了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誠實與正直、善良與正義、安全與和諧以及社會福祉理想的追求。
    ——摘編自曾憲義《中國法制史》
    針對材料的任意一點或者整體,圍繞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的法律與道德提出一個論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點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jù),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組卷:2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