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浙江省寧波市效實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1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是指敘述人并不進入作品,而是站在統(tǒng)攬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知曉、無所不能表現(xiàn)。如此,雖便于展現(xiàn)廣闊的生活場景,自由地刻畫、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學聯(lián)系生活和讀者的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感。
          魯迅對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敘事的突破和改造,運用的是限制敘述原則。所謂限制敘述,是指敘事者所知道的和書中的人物一樣多,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種居高臨下妄斷一切的專制態(tài)度,以有限的職能和平等態(tài)度建立起作者與讀者的新型關系,從而賦予作品以真誠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shù)。第一人稱敘事的一種情況是內(nèi)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當事人,如《狂人日記》。魯迅在必須真實的體裁——日記中去虛構一個“迫害狂”的文學故事。當狂人成了小說的敘述者后,立刻把讀者引入到他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世界,他對世俗社會、歷史文化的“吃人”本質的認識,他的濃重的“罪感”意識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掙扎,在常人看來是語無倫次甚至荒唐的格調中顯示出驚人的真實性。以第一人稱敘述所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也許是《狂人日記》的最大藝術成功。
          第一人稱敘事的另一種情況是,“我”雖是故事的講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xiàn)。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如《孔乙己》?!犊滓壹骸分械摹拔摇敝皇窍毯嗑频甑囊粋€很不起眼的小伙計,他對周圍的世界和社會世相沒有多少明確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觀念,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落魄、
          善良和痛苦,以及這個世界對社會“苦人兒”的態(tài)度,都在他的帶有童真的眼光和心靈中被不動聲色甚至朦朦朧朧地折射出來。讀者自然會伴隨著敘述人,開始以一種超然的、調侃的態(tài)度對待孔乙己,說不定還會“附和著笑”。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fā)輕松、平靜起來時,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這種矛盾所產(chǎn)生的壓力和張力往往能產(chǎn)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導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最終必然會使讀者從表面的“誤導”中走出來,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矛盾,感受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礎上的人心的“冷漠”,從而以內(nèi)省的態(tài)度思考自己與悲劇故事的關系和應負的道德責任。
          內(nèi)部第一人稱敘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語調和明確的思想傾向性構成直接作用于讀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則是借助敘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無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經(jīng)驗經(jīng)由完全中立的敘述間接轉移到讀者的靈魂波動中。無論“內(nèi)部”或“外部”,第一人稱“我”的“當事人”和“在場者”的身份,使小說這種虛構的形式具有了極大的藝術真實性。
    (摘編自姜振昌《<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 材料二:
          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zhèn)的東頭訪過一個朋 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zhèn)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祝福》(節(jié)選)材料三:
          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xiàn)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吃驚。好端端一個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沒有一個人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于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就成了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1)下列關于材料一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優(yōu)點是便于展現(xiàn)社會生活,自由地刻畫人物形象,能統(tǒng)攬全局。
    B.小說敘述者扮演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角色,而是與作品中的人物一樣所知有限,這符合限制敘述原則。
    C.在作者看來,小說敘述者的敘述口吻越是輕松、平靜,就越能給小說帶來更大的戲劇張力。
    D.《狂人日記》虛構了一個“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讀者敘述了一個他體驗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狂人日記》和《孔乙己》為例,論述了內(nèi)部第一人稱敘述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的區(qū)別。
    B.文章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論證,論述了魯迅作品對中國舊小說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開頭兩段和結尾部分對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以突出第一人稱限制敘述在小說中的作用。
    D.文章重點論證了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即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作品“真情實感”,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
    (3)根據(jù)材料一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人稱敘述無論是“外部”還是“內(nèi)部”,都會使虛構的故事具有藝術的真實性,讓讀者受到觸動。
    B.只有讓小說中的敘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調動讀者去體會文學故事所表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實。
    C.魯迅創(chuàng)作小說,把敘述的任務統(tǒng)統(tǒng)交給“我”這個第一人稱,“我”實則是作者抨擊社會的代言人。
    D.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發(fā)矛盾沖突,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4)根據(jù)材料一的觀點,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運用的人稱的異同,并說明理由。

    組卷:70引用:7難度:0.3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4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爾
          我站在港口看海鷗時,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這個區(qū)巡邏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視著鷗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塊面包,把它掰成碎塊,來喂海鷗??墒?,我同它們一樣饑餓,一樣疲乏。不過,我心中雖然悲楚,卻仍感到快樂,因為站在那兒,放眼群鷗,默默飲悲,確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個聲音說道;“跟我走!”同時,這只手使勁扳我的肩膀。我穩(wěn)穩(wěn)站定,甩掉那只手,鎮(zhèn)靜地說:“你發(fā)瘋了?!?br />“同志。”一直還看不見的那個人對我說,“你當心點?!?br />“先生?!蔽掖鸬?。
    “這里沒有什么先生?!彼瓪鉀_天地喝道,“我們都是同志。”
          此時,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從側面打量我,嚴肅得像一頭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論理論。
    “理由很充分,”他說,“你悲哀的面孔?!?br />      我笑了。
    “你別笑!”他當真發(fā)火了。方才我還以為,或許沒有小偷或逃犯好讓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無聊賴??墒牵丝涛铱闯鲞@是千真萬確: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為什么?”我鎮(zhèn)靜地問。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經(jīng)被套上一條細鐵鏈。就在這一瞬間,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為什么?”我又問道。
    “有條法令是——要高高興興的?!?br />“我蠻高興么!”我喊叫起來。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搖了搖頭。
    “這條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說。
    “它已經(jīng)存在三十六個小時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時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有這條法律?!?br />“逃避懲罰是徒勞的。這條法律是前天頒布的,通過所有的擴音器播送。所有的報刊上都發(fā)表了。
          帝國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統(tǒng)統(tǒng)撒了傳單?!?br />      他牽著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氣寒冷,才感到委實饑餓難當。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沒刮胡子,衣衫襤褸,才想起有法律規(guī)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我被推到他前面走著,像一個被證實了盜竊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蕩蕩,到警察局路不遠,我已料到他們很快又會找理由逮捕我,不過話雖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無不貼上那種歡樂表情,因為有命令——要高高興興的。
          我們很快到了警局。此時汽笛長鳴,鳴笛表示離下班還有十分鐘,這是肯定無疑的,因為按照當時國家元首提出的“幸福與肥皂”的口號,每個人下班前都必須洗澡十分鐘。
          我們穿過警局空空蕩蕩的過道,接著,一扇門自動打開,因為在此期間,門衛(wèi)已向里頭通報我們來了。在那些日子里,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規(guī)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因而一個被捕者的到來,便是一件大事。
          我們走進一間房間,靜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臉越發(fā)消瘦了。我又累又餓,那種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跡此時煙消云散,因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數(shù)秒鐘之后,一個穿一身預審員的淺褐色制服的高個子,一聲不吭地走進來坐了下來,兩眼緊盯著我。
    “職業(yè)?”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時候?從哪里放出來的?”
    “昨天,十二號監(jiān)獄,十三號牢房。”
    “當時的罪行?”
    “高興的面孔。”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
    “講明白!”預審員說。
    “當時?!蔽艺f,“我的高興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國要悲哀。是首長去世的日子?!?br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現(xiàn)?”
    “不好?!?br />“原因?”
    “服勞役太少?!?br />      預審員站起身子,狠狠地給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間。接著是審訊員,審訊官,初審法官,終審法官,他們一一進來,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間。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們判了我十年徒刑,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興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轍。
          如果在“幸福與肥皂”的口號下,我能熬過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
    (潘子立譯,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無所事事地站在港口看海鷗。巡邏的警察也正百無聊賴,注意到我游手好閑,因此我被捕。
    B.我因違法被帶到警局,看到路上的人們個個高高興興??梢娋毂珗?zhí)法,社會秩序井然。
    C.我被套上鐵鏈,不止因為我“悲哀的面孔”,所以無論我如何解釋,也不能逃脫被捕的厄運。
    D.先因“高興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默默飲悲,確乎美不可言”,既寫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復雜表情,又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鋪墊。
    B.“幸福與肥皂”口號下人們的表現(xiàn),是小說中隱約可見的敘事背景,暗示了實施新政對百姓生活的改善。
    C.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在冷靜客觀的敘述語調中,不動聲色地將人物的悲哀與社會的荒誕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D.結尾處“我”不想要面孔這一戲劇性情節(jié),增強了小說的諷刺力量,耐人尋味。
    (3)小說描寫“我”受審的場景多用短句,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4)“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組卷:14引用:6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3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6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1)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聞而見之。吳慮謂子墨子:“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謂義者,亦有力以勞人,有財以分人乎?”吳慮曰:“有。”子墨子曰:“翟嘗計之矣。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農(nóng)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婦人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慮被堅執(zhí)銳,救諸侯之患,盛,然后當一夫之戰(zhàn),一夫之戰(zhàn),其不御三軍,既可睹矣。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為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于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故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
          (2)吳慮謂子墨子曰:“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其功孰多?”吳慮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弊幽釉唬骸凹O而攻不義之國,鼓而使眾進戰(zhàn),與不鼓而使眾進戰(zhàn)而獨進戰(zhàn)者,其功孰多?”吳慮曰:“鼓而進眾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
    (節(jié)選自《墨子?魯問》)【注釋】①籍:假使。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B.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C.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D.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鄙人”即指鄙陋的人,常用作自稱的謙辭,這里是吳慮對自己的謙稱。
    B.舜,傳說中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與“黃帝”“顓頊”“帝嚳”“堯”合稱為“五帝”。
    C.墨子,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赌印肥悄颖救?、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
    D.“三軍”是指打仗的前、中、后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
    (3)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慮的觀點是道義只需要親身踐行,不需要用言辭宣揚。
    B.選文在寫法上具有整散結合、排比層進、反復申說的特點。
    C.墨子強調自己一個人耕種織布不能讓天下溫飽,因此要讓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種織布。
    D.墨子認為言說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最終可以達到“國必治”“行必修”的效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盛,然后當一農(nóng)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
    ②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
    (5)墨子強調要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請概述前后兩段論證這一觀點的思路。

    組卷:7引用:1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顏淵》)
          墨子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bdo class="mathjye-alignright">(《說苑?反質》)(1)在對“文”和“質”關系的認識上,
     
     
    兩個人的觀點比較接近。
    (2)結合實際談談你贊同誰的“文質觀”,并簡述理由。

    組卷:2引用:8難度:0.6

四、作文(3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我們也常常聽見父母對孩子說:“要聽話哦?!?br />      小時候,父母和老師一直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聽話的小朋友”,只有“聽話的小朋友”才會被老師和父母喜歡。的確,“聽話的小孩”是比較受人喜歡。
          這可以概括為“聽話教育”。
          對此,你是贊成還是反對呢?請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1難度:0.2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