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四川省南充市閬中中學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44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君子之道“智”“仁”“勇”      儒家學說中關于君子的人格理論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在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時,君子被描述為介于圣人與小人之間的一種人格?!墩撜Z》對此有種種具體描述,而第十四篇《憲問》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對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迂曉唬骸蜃幼缘酪病!笨鬃拥淖晕以u判表明,他是從“智”“仁”“勇”三個方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達到了君子標準的。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解讀,“智”“仁”“勇”乃是孔子對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們分別對應于現代心理學所講的“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點就在于:認知上達到“智”,情感上達到“仁”,意志上達到“勇”。換言之,孔子所謂君子,用現代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心理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
          自子貢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與我同類者”和“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質性區(qū)別,實際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覺采取一種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對于儒家來說,將自己對他人的愛轉化為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當這種道德實踐從日常生活領域轉入國家政治生活領域,成為治國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實踐時,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說,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別--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擴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從現代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在認知過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實關系,它表現為事實判斷;“仁”所涉及的是價值關系,它表現為價值判斷;“勇”所涉及的是行為關系,它表現為行為判斷。其中,行為判斷是認知過程的最高階段,是根據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來作出行為決定。行為判斷之得當與否,取決于事實判斷的正確與否和價值判斷的合理與否。故行為判斷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集中反映與綜合體現。這意味著“勇”集中反映與綜合體現著君子人格特征。
          綜上所述,所謂君子,就是“智”“仁”“勇”兼?zhèn)涞奈拿魅?。君子的人格特點是“見義而為”,其體現于為人處事,就是既恪守原則又靈活應變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質特征。
    (摘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10月11日,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自我評價他在“智”“仁”“勇”三個方面做得不夠好,因而子貢認為孔子還算不得“君子”。
    B.子貢、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理論,認為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區(qū)別,二者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
    C.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君子”可以從其行為是否得當入手,無須過于糾結于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D.孔子所謂的“君子”,用現代心理學理論來解釋,就是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三段從認知角度討論了“智”“仁”“勇”三者的關系,認為三者是一種并列關系。
    B.文章運用現代心理學理論來重新闡述傳統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在學術上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C.文章第二段在論述觀點時使用“本質”“外延”等說法,體現了論證語言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D.全文緊密圍繞儒家關于“君子”的人格特點展開多角度論述,行文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論語》選段不屬于“君子”表現的是
     

    A.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憲問》)
    C.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里仁》)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組卷:12引用:7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近年來,“人機大戰(zhàn)”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fā)展引發(fā)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fā)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三個層面來分析。
          近期威脅的一個表現是人工智能開始大批量取代藍領工人和下層白領。這在發(fā)達國家的制造業(yè)中表現較明顯,我國一些工廠也開始這么做。從經濟效益看,工業(yè)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變得有利可圖?!捌嚨某霈F沒有讓馬車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經驗,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陸續(xù)失業(yè),只要達到某個臨界點,社會就有可能發(fā)生動蕩。
          近期威脅的另一表現是軍用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fā),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研發(fā),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出現。因為軍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難以設想;即使沒有失控,研發(fā)出這類更冷酷、更高效的殺人武器,亦非人類之福。
          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們可能的反叛,這點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國》《未來戰(zhàn)士》等科幻影片對此已做過大量設想。人工智能業(yè)界和一些盲目樂觀人士常用“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之類的說法寬慰公眾,但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老虎還小”不能成為養(yǎng)虎的理由。因此,我們對這一威脅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更加發(fā)人深省。這種威脅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觀點是,所有依賴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終將滅亡,他給出的理由之一:“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人的社會,因極度單調無趣,終究會變得孱弱、衰頹、沒落而奄奄一息?!边@個看法很有見地。
          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可能,假定未來人工智能可承擔人們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類就會變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了。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
    (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chuàng)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以人工智能發(fā)展為例》)材料二:
          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優(yōu)勢所在的一部分。文學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娛樂(比如下棋和轉魔方),就在于文學長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guī)俗見,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chuàng)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但他們忘了,人類智能千萬年來早已演變得非同尋?!渲幸徊糠诸H有幾分古怪,倒像是“缺點”。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jié)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chuàng)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這些問題也許連某個少年都難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這一類人類常有的心領神會,顯示出人類具有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力,其實不過是依托全身心互聯與同步的神經響應,依托人類經驗的隱秘蘊積,選擇了一個幾無來由和依據的正確,有時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譜的正確——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付一個趔趄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但機器人呢,光是辨識一個“高級黑”的正話反聽,可能就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
    (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人機大戰(zhàn)”這樣的事件所引發(fā)的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必須拓寬視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線思維,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發(fā)軍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即使處于人類控制之中,對人類也是一種威脅。
    C.阿西莫夫等人所謂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不是機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最終滅亡。
    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局部看,工業(yè)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廠提高經濟效益;但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可能會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
    B.《黑客帝國》《未來戰(zhàn)士》等科幻影片,設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情節(jié),文章以此為例,說明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
    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
    D.文學中保存了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這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更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一群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
    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簡直是最廉價的抄襲助手,已成為時下一些網絡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
    D.“宮斗”神劇總是王癡、妃狠、暗下藥,“武俠”神劇總是秘籍、紅顏、先敗后勝,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
    (5)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tài)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208引用:29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孩子身高發(fā)育的影響因素中,父母的遺傳占到60%~70%,①        ,營養(yǎng)、運動、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環(huán)境等因素也會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異。所以,父母高,②         。
          民間有種說法,“二十三,躥一躥”,這讓很多家長對于孩子身高的增長采取等待態(tài)度,實際上,十八歲以后還能顯著長高的現象非常少見,孩子身高迅速增長的時間段比家長們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歲就開始了。③        ,孩子十八歲時身高已經基本定型。這意味著,如果家長干預過晚,便可能錯過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長期。
          研究表明,補充營養(yǎng)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長就一味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其實,光補充營養(yǎng)是不夠的,鍛煉身體、保證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6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

    組卷:289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朝鮮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燒到鴨綠江邊,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危急關頭,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奮起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先后有290余萬志愿軍將士赴朝參戰(zhàn),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獻出寶貴生命,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中華大地,萬眾一心,支援前線。歷時一年的捐獻武器運動,募得的捐款可購買3700多架戰(zhàn)斗機。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穩(wěn)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
          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9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