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南安華僑中學、石獅八中、泉州外國語學校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18 1: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8分)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鄉(xiāng)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題材,有人甚至說,中國當代文學史就是鄉(xiāng)土文學史。
回頭看看汗牛充棟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贊歌,二是挽歌。贊歌,主要是描述田因景色,謳歌風土人情,作者們回憶過去,被那種生活和經歷所陶醉,覺得這也好那也好,情不自禁地寫出來。不可否認,這里面有精品,有佳作,作品中的那些淳樸和美好,的的確確地打動了很多讀者。這是一種寫法。
但是我們也看到,農耕時代已經過去,田園生活正在改變,傳統(tǒng)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作家怎么辦?就開始唱挽歌了。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寫過去的舊風俗、舊事物,表達出無限的惋惜,無比的沉痛。
鄉(xiāng)土,在今天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二重性。農民從上萬年的農耕時代走來,承載著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挾,所推動,從思想到行為,都發(fā)生著變化。也可以這樣說,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民已經進入終結階段,原來的鄉(xiāng)土已經改變了模樣,散發(fā)出現(xiàn)代化的光彩。今天寫鄉(xiāng)土,一定要寫出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二重性。
目前在農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正在交替,變化非常之大。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個時代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年輕人體會不到,需要我們的文學作品告訴他們。譬如,宗法制度的權威在塌陷。過去在一個家族中,長幼有序、輩分分明。遇見長輩,雖然他是個小孩,在晚輩眼里卻是個應該尊敬的長輩。對年紀比自己大的長輩,更是畢恭畢敬。到了族老跟前,更是大氣不敢喘。而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根本不把長輩放在眼里,不管是什么叔伯大爺,只要他看不順眼,照樣敢罵敢打。過去家族里有事,就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去調解,族老咳嗽一聲,大家噤若寒蟬,唯族老馬首是瞻。現(xiàn)在不行了,長輩權威蕩然無存,當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調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
(摘編自趙德發(fā)《鄉(xiāng)土與文學》) 材料二:
《鄉(xiāng)土本色》回答了中國鄉(xiāng)村的基本性質。每個人都是自己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這就是一個差序格局,一個“倫”的格局。在費孝通之前,曾有學者以“倫”做突破口,就傳統(tǒng)社會中的差等關系做過相關研究,比如潘光旦:“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為我,與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于彼此格局的互異。而尤其要緊的,是此種互異的鑒別與體會。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br /> “倫”重在分別,是有差等的次序,禮記中講究的“十倫”,就是在講一個差等問題,要求“不失其倫”就是在維護人與人的交往網(wǎng)絡中所遵循的差等綱領。雖然并不是整個封建傳統(tǒng)社會時期都是這樣,但毫無疑問,這樣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幾乎造就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時期的性格底色。
《無訟》涉及的法制化推行問題,則是基本性質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
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缺乏流動性。在這樣的熟人生活中,鄉(xiāng)土秩序所依賴的規(guī)矩,在“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交往中自然形成并被大家認可、遵守、流傳下去。村里的人們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就是禮俗規(guī)則。
村民與外在的法律規(guī)則相距遙遠并不熟悉,不靠專門的機構來傳授,而是依靠熟人間的親密行為習得并傳承下去。這種規(guī)則是“禮治”的基礎,也是鄉(xiāng)村中常見“無訟”狀態(tài)的原因——人們依靠這樣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需要法律介入。
法律普及入鄉(xiāng)村的生活一大難點便是,有時尚未得到建立法治社會的好,反而先得了破壞禮俗規(guī)則的壞。中國素有調解的傳統(tǒng),對鄉(xiāng)村中的大部分糾紛來說,解決辦法通常不是付諸公堂,而是通過調解。
但在現(xiàn)在的法學觀念中,調解作為中國的法律傳統(tǒng),是與禮治和人治的社會形態(tài)緊密聯(lián)系的,不符合法治社會人們權利意識興起和審判實踐發(fā)達的潮流。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調解傳統(tǒng)不宜作為法治建設中的本土資源。這種觀念將調解與法治置于對立面上,使得法治向基層普及推進時不得不先摧毀調解制度,而帶來上述的大難點。
現(xiàn)在的中國鄉(xiāng)村還是鄉(xiāng)土中國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現(xiàn)在的鄉(xiāng)土的基本問題又是什么?該怎么樣來解決中國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的問題?
現(xiàn)在的中國鄉(xiāng)村既是鄉(xiāng)土中國,又不是鄉(xiāng)土中國,應是后鄉(xiāng)土社會。以《鄉(xiāng)土中國》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后鄉(xiāng)土中國概念,是解決當前鄉(xiāng)村問題的抓手。
(摘編自張駿馳《從認識鄉(xiāng)土到破局鄉(xiāng)土——讀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材料三:
人民調解,是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依照法律政策及道德規(guī)范對當事人規(guī)勸,促成互相諒解,達成協(xié)議的活動。
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構想與實踐進一步豐富了傳統(tǒng)社會民間調解向人民調解嬗變的思想內涵。民間調解具有扎根民間、靈活經濟的特點,人民調解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然而人民調解必須舍棄傳統(tǒng)社會民間調解“一味強調對社會秩序維護”的狹隘政治功能定位,建立起民眾利益保護和社會穩(wěn)定有序并重的調解制度,使人民調解與和諧社會、法治國家相得益彰,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
(摘編自吳德成《民間調解向人民調解的嬗變論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作家再寫鄉(xiāng)土文學作品,無論是贊歌還是挽歌,都要散發(fā)出現(xiàn)代化的光彩,一定要寫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二重性。
B.現(xiàn)在農村長輩權威蕩然無存,當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調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這些都表明傳統(tǒng)秩序正在塌陷。
C.“差序格局”是一個“倫”的格局,這樣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幾乎造就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時期的性格底色。
D.鄉(xiāng)土秩序所依賴的規(guī)矩是禮俗規(guī)則,人們依靠這樣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這種規(guī)則使鄉(xiāng)村完全處于“無訟”狀態(tài)之中。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城市化、全球化的突飛猛進,好多作家的筆觸也從鄉(xiāng)土轉向了城市,鄉(xiāng)土題材的作品開始消失。
B.今天鄉(xiāng)土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里面寫了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也寫了一些現(xiàn)代的東西,引起很多讀者的共鳴。
C.《無訟》能為解決法律普及入鄉(xiāng)村的困境帶來啟示,可以將傳統(tǒng)的調解轉化成推行法治的一個工具。
D.先有《鄉(xiāng)土中國》才有衍生出來的“后鄉(xiāng)土中國”,這就是《鄉(xiāng)土中國》至今沒有過時的原因。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不能明顯體現(xiàn)“鄉(xiāng)土性”的一項是
A.加工糧食的石磨
B.反映農事的詞語
C.騎過的破舊自行車
D.收割莊稼用的鐮刀
(4)鄉(xiāng)土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鄉(xiāng)土歷史保存細節(jié)。請結合材料一說明。
(5)人民調解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民間調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如何發(fā)揮人民調解的獨特作用?請材料二和材料三談談你的看法。組卷:7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滾燙的土地
閻秀麗 秋陽很毒,像針,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頭看了看天,說:“歇一會兒吧,這日頭忒毒,曬得人脫層皮。”
爹沒有言語,只是把鎬頭掄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勁兒地落下。堅硬的山土在他的鎬頭下只是蹦出了一個亮晃晃的鎬印,幾塊細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著的胸膛和臉上,和臉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變成渾濁的小溪淌下來。娘便生了氣,叨咕著說:“非得刨那點兒地,不知道能種幾粒糧食!”
爹回了頭,擦了把汗,眼睛一橫,說:“你懂啥,這片小山包荒著也是荒著,我刨出來就能有用,要不種地,要不栽幾棵樹,咋了!”
娘說:“咱家的糧食也不是不夠吃,你費那大勁兒刨這點兒地有啥用!樂意干你干!”
我在旁邊看了看爹,娘能扔鎬頭耍脾氣,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氣,不敢拿我娘撇氣,要是有個不小心,那火準定得燒到我身上。
爹頭也沒抬,只是把手里的鎬頭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極不愿意爹到處“開荒”的行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縣上,機關里一個科室的科長,是村里人人羨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換上一身舊衣裳,扛了鎬頭就往山里走,娘阻攔不住。村里人也說,不值當,吃公家飯的,還差那點兒地?正兒八經的莊稼人都沒人弄。
為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沒有去地里,爹也沒有喊我,一個人扛著鎬頭下了地。
娘并沒有想象的清閑,反而在家里走來走去。把地掃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幾件簡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著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時不時地扒著后門,一遍又一遍地望著爹去干活的山溝溝。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個小山包,何況是一個人。到了中午,爹還是沒有回來,娘讓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來吃飯。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違拗娘的意思,只能慢騰騰地向著那山溝走去。
太陽火辣辣地懸在正空,不知名的蟲兒有氣無力地嘶鳴著,連風都是熱的。我心里暗暗氣著,這么熱的天,不好好在家待著,拐帶得我也跟著遭罪,刨了那點兒山邊子,還能富了?
氣歸氣,還得去,這么熱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溝處,遠遠地就看見爹掄著鎬頭,高高地舉起,重重地落下。鎬頭落下的時候。他的身體彎成了一把蒼勁的弓,站起身掄鎬頭的時候,身體微微向后仰著,和手里的鎬頭成了一個別樣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結的老松。陽光從他的背上灑下來,在爹重復的動作里,紛紛地跳躍不停。
我心頭一熱,趕緊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聲,把手里的一瓶水遞給他。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氣就把一瓶水喝了個干干凈凈,嘟囔出一句話:“這天,真要命,咦?你咋來了?”“娘讓你回去吃飯。”
“不急,我先把這塊兒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樹的樹蔭下,懶洋洋地看著兩只螞蟻爬來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鎬頭。
“別刨了,就那點兒山邊子地,種啥也長不出好莊稼來?!狈叛虻膹埨贤岜е粋€鞭子,從山的另一邊趕著羊群過來,蹲在離我爹不遠的一塊石頭上說。
“你是白當了一輩子的莊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懶了,地也懶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虧待你,你得信得著這兒?!钡噶酥缸约旱男目谡f,“心里裝著啥,地上就長啥?!?br /> 張老歪點點頭又搖搖頭說:“話雖在理,不過你看,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幾塊地都撂荒了,你還開荒!你信不信,等將來你不在了,刨出來的地還得撂荒,圖個啥!”
“人哪,是地養(yǎng)著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還能給你懸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還在,人活在地里呢。他們還能在外漂泊一輩子?早晚得回來,這里是根兒!”
張老歪沒有說話,看著天空上的幾朵白云,嘴里嚼著一根草葉子,半晌說了句:“這人養(yǎng)地不假,還沒聽說地養(yǎng)人的?!?br />“話可不能這么說!”爹站直身子,手里拄著鎬頭說,“一百年這樣,一千年也這樣,哪塊土地上都有人。咱們不在了,埋在這里,有魂在這兒呢,種上一棵樹,樹吸收著咱們的營養(yǎng),越長越大,開花結果,誰說咱們就沒了?那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這不就是地養(yǎng)人嗎?”
“兒子說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來嘍。”張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說,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驚得回頭沖著他“咩咩”地叫了幾聲。
“那你就去唄?!?br />“要不我能去哪兒?”張老歪硬撅撅地撂下這句話,轉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腳下瓷實,刨吧,我的腳底下可就空嘍……”
風里隱隱傳來張老歪的話,瞬間就被陽光炙烤得沒了蹤影。
爹沒說話,低下頭,看著腳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鎬頭高高地掄起。
爹和鎬頭已經渾然一體,山野間回響著鎬頭撞擊大地的悶響。爹的身影緊緊貼服著大地,渾然一體,像大地上移動的圖騰。娘扛著鎬頭出現(xiàn)在彎彎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著,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腳下的土地被太陽炙烤得滾燙,那股熱氣源源不斷地傳入我的四肢百骸,讓我的心也變得通透起來。
我走過去,把鎬頭從爹的手里拿過來,也像爹一樣,將鎬頭高高地掄起。
(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7期)(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著后門一遍遍張望的動作里,包含著對爹的怨恨,更有擔心和牽掛。
B.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喊爹吃飯的情節(jié),寫出了我內心的不情愿,為最后寫“我的心也變得通透起來”這一發(fā)展轉變做了鋪墊。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著這兒”,這既有對土地的信任,又有對土地的依戀,更體現(xiàn)了爹獨到的處世哲學。
D.文中的“渾然一體”一詞將爹、鎬頭和大地三者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生動貼切地寫出爹在山溝勞作的場景,重復使用,意蘊深刻。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多處描寫到秋陽,表現(xiàn)天氣的炎熱,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時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讓爹到處開荒的心理。
B.小說語言形象生動又不失質樸,如“叨咕”“拐帶”“嘟囔”等口語化詞匯,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點,又展示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C.小說寫張老歪與爹的對話,表現(xiàn)了二人對土地都飽含深情,但認識不同,襯托了爹對人與土地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說主題。
D.小說主要采用第一人稱,以“我”的視角來敘述故事,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顯得真實親切,同時便于表現(xiàn)我對爹刨地看法的轉變。
(3)小說題目“滾燙的土地”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說多次寫到“掄鎬頭”這一細節(jié),你認為有何用意?組卷:57引用:17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雖然其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了棲息環(huán)境。漁業(yè)、油氣資源、潛水旅游等經濟活動也與之息息相關。近20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污染、過度采挖等,① 。為了保護珊瑚、恢復海洋生態(tài),我國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在海底種珊瑚,重建海洋天堂。
種珊瑚也被喻為海底“植樹造林”。不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造林”對調節(jié)氣候變化、維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保護生物多樣性都具有重要意義。珊瑚種植技術主要包括無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術等,與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類似的是,都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種植區(qū),所以難度很大,但② 。一方面,海洋環(huán)境復雜,為實際作業(yè)帶來不少困難;另一方面,不同海域受環(huán)境影響的因素、人為干擾程度以及現(xiàn)有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程度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科研團隊在種珊瑚的時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海底“植樹造林”,③ 。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是海底“植樹造林”大省,科研團隊在反復實踐中不斷完善修復技術。例如,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團隊通過船舶“邊走邊種”的珊瑚苗種“飛播法”將不銹鋼珊瑚苗床運用在珊瑚苗的種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種植效率。
(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飛播法”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對于許多人常?!皩⒗蠋煴茸飨灎T”,鐘南山認為這話只對了一半。
B.書畫同源的造型觀使大寫意在“形似”的層面擺脫了具象刻畫的束縛。
C.在外國的地攤上賣的書,到了國內搖身一變,被捧成了“傳世經典”。
D.“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將我們通行天塹二郎山的時間縮短了。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13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學習的能力……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不但累積了自己的經驗,而且可以累積別人的經驗。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述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結合材料內容,聯(lián)系自己高中一學期的學習經歷,寫一篇記敘性或議論性的文章,用于“學習之道”主題班會上分享。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7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