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上海市奉賢區(qū)致遠高級中學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23 15:0:1
一、積累與應用(17分)
-
1.按要求填空。
(1)縱一葦之所如,
(2)謝公宿處今尚在,
(3)書生意氣,
(4)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5)蘇洵《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賂秦”,并補充了沒有直接“賂秦”的國家亦不能守護國家成果的原因在于:
(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組卷:3引用:2難度:0.7 -
2.下列選項中,用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h2>
組卷:11引用:3難度:0.7 -
3.填入劃橫線部分最適當?shù)囊豁検牵ā 。?br />“學習悖論”是古希臘有名的悖論之一,其內容是:人們在學習時通常會面臨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道要學習的內容,二是已經(jīng)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習都是無意義的,因為前者學習沒有目標,后者學習沒有必要。其實,破解這個悖論并不難,用我國古語中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組卷:6引用:2難度:0.7
二、閱讀(63分)
-
9.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凌虛臺記
(宋)蘇軾 ①國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物理②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笔构よ徠淝盀榉匠兀云渫林_,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币愿嫫鋸氖绿K軾,而求文以為記。
③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④,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⑤也。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然而,數(shù)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奔纫匝杂诠?,退而為之記。
【注】①國:即郡國,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宮和橐泉宮。④長楊、五柞:漢武帝的長楊獵場和五柞宮。⑤仁壽、九成:宮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為九成宮。
(1)填入第①段方框處最貼切的虛詞是
A.其
B.而
C.所
D.以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文章從記敘凌虛臺入手,娓娓而談,引人入勝,接著抒發(fā)議論,發(fā)出“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感嘆。
B.蘇軾看似在記凌虛臺,實則提醒太守物極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蘇軾借著小小的亭臺感懷古今,以小見大,抒發(fā)了人事萬物變化無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結尾寫道“蓋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點出究竟什么是東西“足恃”,這就使文章更為含蓄而耐人尋味。
(3)能對應“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這層意思的一項是
A.此凌虛之所為筑也。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豈知有凌虛臺耶?
D.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4)對于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于凌虛臺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組卷:8引用:3難度:0.5
三、作文(7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有人認為,人生在世,就是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也有人認為,人最重要的是學會保持自我,保持獨立完善的人格。
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組卷:6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