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9/7 11:0:1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
作為兩種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文學和圖像之間既存在對立或相互競爭,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語詞的時間性使其在敘事上,具有圖像敘事難以企及的天然優(yōu)勢,而圖像的直觀性和在場感,不可避免地給文學敘事帶來沖擊。另一方面,為了強化敘事效果,兩者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彼方敘事策略的影響,進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開故事。比如,當代小說受圖像的影響,突破傳統(tǒng)小說的因果線性邏輯和語詞敘事的時間性,追求圖像的直觀性和在場感,從而凸顯故事的空間維度,達到不同以往的藝術境界。
文學受圖像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故事內容或題材的選取上。敏銳的現(xiàn)代作家往往會因某幅圖像帶來的視覺震撼而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借語詞將圖像內容部分或整體地轉譯、再現(xiàn)出來,形成故事從圖像到文字的同質異構轉化。魯迅先生在《示眾》中,用細致的語言對看客們圍觀殺頭的情景進行反復刻畫。相比語詞解讀的私人性,圖像解讀的公共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主客體轉換的空間,受眾由解讀主體變成被解讀與被言說的對象。正是在這個基于圖像而創(chuàng)設的空間中,充當看客的、愚鈍麻木的同胞給魯迅帶來了強烈的心靈沖擊,使他意識到國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轉譯圖像內容之外,文學家還注意到圖像在喚起知性和強化記憶方面的強勢作用。勞拉?里斯曾將宣傳廣告語比作“釘子”,而將視覺形象比作“錘子”,指出只有依靠“圖像之錘”才能更準確有力地將“產(chǎn)品之釘”嵌入消費者的大腦。文學創(chuàng)作對顏色、形狀等造型藝術的表現(xiàn)媒介加以利用,從而引發(fā)受眾視覺層面的聯(lián)想。魯迅的小說中有大量對于顏色的運用,如《藥》中“紅紅白白的”破燈籠映照下,老栓從“碧綠的”包中掏出“紅黑的”人血饅頭,一連串顏色的對比描寫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受眾如見其形、如臨其境,凸顯封建社會的黑暗及人的麻木與愚昧。
此外,文學作品中借助語詞來營造場景畫面和故事三維空間,也可形成視覺層面的“圖像之錘”,使受眾產(chǎn)生深刻的體悟和持久的印象。通過弱化或消隱故事發(fā)展的時間線而將多種意象并置組合,從而形成類似“視覺錘”的空間畫面感。在魯迅的短篇小說《傷逝》中,故事的時間序列被消隱甚至切斷,作者視線移動所形成的空間場景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生動的圖景。隨著“鏡頭”的緩慢移動,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樹、老紫藤、方桌、敗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個呈現(xiàn)在受眾眼前,故事的線性發(fā)展被中斷,此刻會館的沉寂與破敗強化了“我”當下際遇的無望和艱難。故事場景的再現(xiàn)性描寫及建構的空間帶給讀者強烈的在場體驗和具象的畫面感,語詞敘事達到空間立體化效果。
(摘編自李小君、龍迪勇《從圖像到文學: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空間敘事》)材料二:
我們一直強調圖像對文學的沖擊和遮蔽,卻忽略文學自身的特性。今天,我們要有勇氣去挖掘并強調文學功能的異質性,即它在圖像時代不同于以往時代、也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有功能。
首先,與二十世紀文學注重歷史思考與現(xiàn)實批判不同,當下文學的功能越來越細致、切實,個體經(jīng)驗的書寫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揚成為作品的主題。圖像傳播的發(fā)達使文學寫作與閱讀、觀看無障礙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體分享經(jīng)歷和觀點,文學已成為公共領域的個人實踐。文學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開自我而非給出意義。比如,屬于網(wǎng)絡類型小說之一的職場小說,憑著實用好看、貼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為大眾的新寵。
其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媒介是文學最具區(qū)別性的特質和優(yōu)勢,語言使人們在圖像的多義中找到核心。圖像憑著多維立體的成像方式將所有信息一股腦兒地拋向觀眾,共時的具體化和多義性使人們面對圖像時需要認知、篩選和領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強調核心,而這一過程是借助語言完成的。圖像時代信息的發(fā)達,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觀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們也因此被表象轟炸得眩暈,而無法接近世界的本質。圖像的局限性在于無法將人的心理變化過程一層層地揭示出來。而語言有能力使非語言信息語言化,使圖像符碼化,人們透過語言解碼去感受、理解、提升圖像。語言具備將并不現(xiàn)成、也不確定的東西加以分離、辨別、歸置的能力,從而到達事物本質的深度。羅中立的《父親》如果去掉標題,畫面中的老者不過是中國幾億農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標題的點睛,“父親”臉上的皺紋才更顯滄桑,其畫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個被看到的對象,也是內涵深刻、需要解讀的意義載體,而語言幫助人們清除理解的障礙。語言/文學的這種鉤沉本質的認知作用對圖像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編自劉巍《圖像時代的文學功能》)(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小說注重因果線性邏輯和語詞敘事的時間性,當代小說通過模仿圖像敘事、凸顯故事的空間維度,獲得新的發(fā)展。
B.魯迅在《示眾》中刻畫的看客群體,既是圍觀殺人場景的主體,同時作為被審視的客體,成為魯迅解讀、批判的對象。
C.圖像傳播的發(fā)達對文學產(chǎn)生較大影響,當下的文學作品尤為重視個人經(jīng)驗的展示,而不愿意進行歷史思考與現(xiàn)實批判。
D.圖像時代,自媒體的流行讓文學寫作與閱讀、觀看變得很容易,而職場小說的火熱說明文學的新功能得到公眾的認同。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圖像與文學的不同,都承認圖像對文學造成了沖擊,也都贊成或傾向于贊成圖像與文學間存在合作關系。
B.我們常用“眼花繚亂”表達對復雜圖像的觀感,這表明圖像雖然直觀、形象,但也容易讓人迷失在龐雜、多元的圖像信息之中。
C.馬致遠的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借助語詞來營造場景畫面,與魯迅的小說《傷逝》對會館的描寫有相似之處。
D.羅中立的畫作標題《父親》具有點睛之妙,如果改為《農民》,人們對畫作的解讀將大不相同,這說明語言使圖像產(chǎn)生了多義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中國十大傳世繪畫名作之一《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賦》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絕世精品。
B.某同學在公眾號中談到,觀賞仇英的名畫《蘭亭修禊圖》時,想起學過的課文《蘭亭集序》,更覺畫作情韻悠長。
C.魏晉至隋唐時期,詩與畫是分離的,題畫詩也并非題在畫內,雖然畫作本身已經(jīng)不知所蹤,但詩歌依然流傳至今。
D.英國學者豪厄爾斯認為在“視覺世界”里,公眾離開了圖像幾乎寸步難行,“按圖索驥”已經(jīng)成了一種思維定勢。
(4)比喻論證利用兩個事物的相似點來論證一個比較抽象的事理。請分析勞拉?里斯“圖像之錘”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點及論證的事理。
(5)有同學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看根據(jù)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但并不喜歡讀原著,因為圖像比語言文字更有意思。請你根據(jù)材料勸說他多讀原著,列出要點即可。組卷:50引用:2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
水缸里的文學 ①我始終認為,我的文學夢,最初是從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時期自來水還沒有普及,一條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個水龍頭,因此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儲水的水缸,我們家的水缸雄踞在廚房一角,像一個冰涼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個傲慢的家庭成員。記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兩個姐姐,她們用兩只白鐵皮水桶接滿水,歪著肩膀把水挑回家,嘩嘩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觀,看見水缸里的水轉眼之間漲起來,清水吞沒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種英名的亢奮?,F(xiàn)在回憶起來,亢奮是因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關水缸深處的一只河蚌。
③請原諒我向大人們重復一遍這個過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說一個貧窮而善良的青年在河邊撿到一只被人丟棄的河蚌,他憐惜地把它帶回家,養(yǎng)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話的講述規(guī)則,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著人,是一個仙女!也許是報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勞作的時候從水缸里跳出來,變成一個能干的女子,給青年做好了飯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鉆進蚌里去。而那貧窮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青年,從此豐衣足食,在英名其妙中擺脫了貧困。
④我現(xiàn)在還羞于分析,小時候聽大人們說了那么多光怪陸離的童話故事,為什么獨獨對那個蚌殼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鐘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惡勞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餡餅的庸眾心理。我至今還在懷念打開水缸蓋的那些瞬間,缸蓋揭開的時候,一個虛妄而熱烈的夢想也展開了:我盼望看見河蚌在缸底打開,那個仙女從蚌殼里鉆出來,一開始像一顆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漸漸變大,爬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正規(guī)仙女的模樣了。然后是一個動人而實惠的細節(jié),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簡單清掃一下,她開始往來于桌子和水缸之間,從水里搬出一盤盤美味佳肴,一盤雞,一盤鴨,一盤炒豬肝,還有一大碗醬汁四溢香噴噴的紅燒肉?。ㄏ膳牟穗戎袥]有魚,因為我從小就不愛吃魚。)
⑤很顯然,凝視水缸是我最早的閱讀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懷念的閱讀方式。這樣的閱讀一方面充滿詩意,另一方面充滿空虛,無論是詩意還是空虛,都要用時間去體會。我從來沒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見童話的再現(xiàn),去別人家揭別人家的水缸也一樣,除了水,都沒有蚌殼,更不見仙女。偶爾地我母親從市場上買回河蚌,準備燒豆腐,我卻對河蚌的歸宿另有想法,我總是覺得應該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試驗一下,我試過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發(fā)的腥味影響水質,試驗很快被發(fā)現(xiàn),家里人把河蚌從缸底撈出來扔了,說,水缸里怎么養(yǎng)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來的水,不能喝了,你這孩子,聰明面孔笨肚腸。
⑥我童年時僅有的科學幻想都局限于各種飛行器,我渴望閱讀,但是身邊沒有多少適合少年兒童的書,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鮮,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給我簡陋貧困的物質生活。這樣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寫照,今天反過來看,恰好也是一種特別的恩賜,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我們格外好奇。我們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讓一個孩子的夢想在其中暢游,像一條魚。孩子眼里的世界與孩子身體一樣有待發(fā)育,現(xiàn)實是未知的,如同未來一樣,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對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經(jīng)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動的。對于普通的成年人來說,好奇心是廣表天空中可有可無的一片云彩,這云彩有時燦爛明亮,有時陰郁發(fā)黑,有時則碎若游絲,殘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變得功利而深奧,有的直接發(fā)展為知識和技術。對人事糾纏的好奇心導致了歷史哲學等等人文科學,對物的無限好奇導致了無數(shù)科學學科和科技發(fā)明。而所謂的作家,他們的好奇心都化為了有用或無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這是一個與現(xiàn)代文明若即若離的族群,他們閱讀,多半是出于對別人的好奇,他們創(chuàng)作,多半是出于對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們扮演的角色最幸運也最躡繞,似乎同時擁有幸運和不幸,他們的好奇心包羅萬象,因為沒有實用價值和具體方向而略顯模糊,憑借一顆模糊的好奇心,卻要對現(xiàn)實世界做出最鋒利的解剖和說明,因此這職業(yè)有時讓我覺得是宿命,是挑戰(zhàn),更是一個奇跡。
⑧一個奇跡般的職業(yè)是需要奇跡支撐的,我童年時期對奇跡的向往都維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時光流逝,帶走了水缸,也帶走了一部分奇跡。我從不喜歡過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憶的大樹上賣弄泛濫的情感,但我絕不忍心拋棄童年時代那水缸的記憶。這么多年來,我其實一直在寫作生活中重復那個揭開水缸的動作,誰知道這是等待的動作還是追求的動作呢?從一只水缸看不見人生,卻可以看見那只河蚌,從河蚌里看不見鉆出蚌殼的仙女,卻可以看見奇跡的光芒。
(取材于蘇童的同名散文)(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們家的水缸雄踞在廚房一角 雄踞:頗有氣勢地蹲坐。 B.一個虛妄而熱烈的夢想也展開了 熱烈:熱鬧,眼花繚亂。 C.爬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正規(guī)仙女的模樣了 正規(guī):與想象的標準吻合。 D.賣弄泛濫的情感 泛濫:過度,不加節(jié)制。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員”,形象地寫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個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聰明面孔笨肚腸”寫出了大人對“我”行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對孩子純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從對童年生活和夢想的感悟轉向對成人好奇心的議論,最后揭示了好奇心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
D.作者很懷念過去一無所有的生活,因為簡陋貧困的物質生活是一種特別的恩賜,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3)文章第④段對河蚌仙女夢想的描述與第③段的童話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作者說:“凝視水缸是我最早的閱讀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懷念的閱讀方式?!睂嶋H上,像這樣非書本的“閱讀”在生活中多種多樣。結合你的經(jīng)歷,談談你對這類“閱讀”的體會。要求:寫出具體的“閱讀”對象以及獲得的體驗和感悟。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長征的奇跡,留下永遠的烙印。熱血鍛造的豐碑,矗立在戰(zhàn)斗的途程上。
熔鍛紅軍生命的,是鐵一般的信念。這信念,深蘊著中華民族的抗爭意志和必勝決心。填海的精衛(wèi)、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遠古神話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們不是神,①_____,更強大的力量。
戰(zhàn)爭是爐火,淬煉出的軀骨,比鋼還硬。這樣的戰(zhàn)士,為了勞苦同胞的翻身,為了燦如朝花的明天,為了創(chuàng)造嶄新的世界,迎向槍彈尖厲的嘯聲。鮮血和死亡,無法阻止戰(zhàn)火中的前進。年輕的生命,那么絢爛地放射著光輝,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②_____;和大江流在一處,他們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態(tài)奇?zhèn)?;③_____,志向宏遠。天空和大地之間,飛揚著紅色的戰(zhàn)旗。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組卷:4引用:5難度:0.4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笨诔錾蒲裕俏覀冊谂c人交往中應該珍視的美德,善于說話亦即“善言”,也是為人處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寫作、勸諫、冰釋前嫌乃至化干戈為玉帛等情境運用中屢試不爽。
魯迅身處風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說過:“青年人先可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fā)表出來?!辈浑y看出,在關乎國運、解開蒙昧、推動社會進步等形勢下,魯迅先生更鼓勵青年“敢言”。
同學們很快就要投身社會、報效家國,你認為“善言”“敢言”哪一種對成長中的青年更重要?請比較“善言”“敢言”的益處,結合上述材料,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權衡與思考。
要求:題目自擬,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4引用:56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