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上)月考歷史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題有24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1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
1.晁福林在《試論宗法制的幾個問題》中認為:周天子和貴族保持著比較密切的關系,秦漢皇帝與貴族之間則存在著一條前所未有的鴻溝。出現(xiàn)“鴻溝”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經(jīng)濟的形成 B.郡縣制度的推廣 C.思想專制的加強 D.宗法觀念的消亡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2.漢代察舉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賢良文學和茂才,唐代設有“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薦考生“須是履行(指行為)無惡、藝業(yè)及等者”,清代特設孝廉方正科。這說明古代官員的選拔( ?。?/h2>
A.重視對官員德才的考核 B.抑制了豪族對政權的壟斷 C.廢除以詩賦取士的舊制 D.克服了憑恩蔭選官的弊病 組卷:18引用:19難度:0.5 -
3.柳芳《氏族傳》記載,隋代實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時人稱此舉導致了“士無鄉(xiāng)里,里無衣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僭矣”。這說明科舉制的實施( ?。?/h2>
A.擴大了隋朝的統(tǒng)治基礎 B.徹底地打擊了士族勢力 C.導致了隋朝的迅速滅亡 D.推動了社會生活世俗化 組卷:18引用:19難度:0.7 -
4.西晉時期,法律規(guī)定“竣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處理親屬相犯的刑事案件時,需要按照“五服”之內的血緣關系,依據(jù)當事人之間的尊卑、長幼、親疏定罪。這體現(xiàn)出( ?。?/h2>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約法省禁,慎刑慎罰 C.引禮入律,禮法合流 D.律為正文,例為附注 組卷:60引用:26難度:0.5 -
5.北魏太和九年頒行《地令》,共15條。《地令》第1條前部,第2、4、5、7、8、9、10、13、14諸條款,都有關于國家授田與土地還受的內容?!兜亓睢返?條后款規(guī)定各戶原有桑田“不在還受之限”,第6條規(guī)定“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恒從見口……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這表明當時( ?。?/h2>
A.土地國有與現(xiàn)實存在沖突 B.自耕農(nóng)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衰退 C.國家土地政策并不夠完備 D.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廢棄 組卷:16引用:12難度:0.6 -
6.《唐律疏議》對監(jiān)察官員受財行為的入罪門檻非常低,受財一尺即予處罰,而“一尺”的數(shù)額要求基本上等同于沒有數(shù)額限制?!短坡墒枳h》的上述規(guī)定( ?。?/h2>
A.強調對官員的輕罪重罰 B.有助于推動吏治的清明 C.凸顯監(jiān)察官的政治地位 D.逐漸杜絕官員職務犯罪 組卷:10引用:7難度:0.6 -
7.《宋史 職官志》中說,宋真宗時期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有的官還加有“職“的頭銜?!肮佟爸皇钦f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上述材料本質上反映了( ?。?/h2>
A.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B.官僚機構膨脹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C.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加強 D.中樞權力機構不斷完善 組卷:12引用:7難度:0.5 -
8.從表中關于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br />
南宋陸九淵 王安石“蓋世之英、絕俗之操”“英特超邁,不屑于流俗” 20世紀50年代漆俠 王安石變法“加強宋封建統(tǒng)治和維護地主階級廣泛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王曾瑜 “王安石變法的重點,是加強對貧民下戶剝削和鎮(zhèn)壓……使人民 支付了重大的代價和犧牲。” A.歷史解釋帶有時代的選擇性 B.時間越久遠歷史研究越復雜 C.研究者的史觀左右歷史事實 D.歷史研究方式?jīng)Q定歷史結論 組卷:11引用:18難度:0.7 -
9.宋以前,御史臺和諫院各司其職,御史臺主要負責糾舉官邪,是監(jiān)督官吏的機構;諫院的主要職責是侍從規(guī)諫,為諷諫君主的機構。宋建立以后,雖仍置御史臺和諫院,但諫官已有權監(jiān)督大臣,特別是宰相,出現(xiàn)了“臺諫合一”的趨勢。宋代“臺諫合一”( ?。?/h2>
A.適應了傳統(tǒng)政治的發(fā)展趨勢 B.說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反映了君權與相權矛盾激化 D.表明宰相位尊傳統(tǒng)開始改變 組卷:34引用:18難度:0.5
二、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國家時期,治國猶如治家以安定、和睦為先。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下,社會的每一分子通過血緣關系這一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禮之用,和為貴”,諸子百家均認為社會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不爭、無訟。……自漢代獨尊儒術以后,孔子所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一觀點,“成為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一以貫之的基本訴訟理念,深深影響著中國古代的訴訟立法和司法實踐成為千百年來司法活動和訴訟實踐的行動指南……”“無訟”理想的淵源也包括“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人感應相通,合而為一,天道自然和諧的秩序應該為社會秩序所效仿。
材料二: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秩序的井然有序都是為政者追求的目標之一。中國古代社會亦然。統(tǒng)治階級鼓吹構造一個無訟、獄空的理想社會,從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易》所謂的“訟,終兇”,到后世一以貫之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忍讓、不爭,都極力反對爭訟。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無訟”的目標,采取各種手段勸民息訟。清代某地地方官的《勸民息訟告示》說:“本府不忍見你如此,所以苦口勸你”,若進行訴訟“家產(chǎn)先已典賣空了,你的身子先已折磨壞了”,“枷杖收卡”“敗了身家,送了性命”。此外,審判程序嚴格(形式化)、訴訟成本高等,也是勸誡民眾息訟的理由。調處息訟是州縣官的政績和“大計”(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標。因此州縣官對于自理案件,首先著眼于調處,調處不成時,才予以審決。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張建峰《古代民事司法領域憐貧扶弱現(xiàn)象研究》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無訟”理想的思想淵源及其產(chǎn)生的意義。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地方官員熱衷于追求“無訟”的原因及其常見手段。組卷:3引用:6難度:0.5 -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制度是現(xiàn)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xiàn)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fā)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制度須不斷生長,又定須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現(xiàn)實要求下生長制度決非憑空從某一種理論而產(chǎn)生,而系從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者惟此種現(xiàn)實中所產(chǎn)生之此項制度,則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論與精神。理論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現(xiàn)實是此制度之血液營養(yǎng),二者缺一不可”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根據(jù)材料,提取一個觀點。結合中國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體史實,就所提取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觀點,闡述須史論結合。)組卷:15引用:37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