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qū)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28 2: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文化就是以詩歌傳統(tǒng)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們今天如何借鑒這一傳統(tǒng)呢?從藝術的角度說,我們能夠借鑒的主要就是詩的語言。因為小說有人物、情節(jié),戲劇還有舞臺、表演等,而詩歌則除了語言以外,什么都沒有。語言是人類非常寶貴的創(chuàng)造,有了語言,才有充分的思維,才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使人類從本能向無限發(fā)展??墒牵囆g需要鮮明的感性,而語言中的感性卻是間接的。音樂可以使用音響,繪畫可以使用色彩、線條,它們都能直接訴諸聽覺和視覺。而語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過許多概念的間接認識。所以,這是一個困難,詩歌的藝術就在于能充分地發(fā)揮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來獲得最新鮮、最豐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給我們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詩人不過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馬”“風”這樣一些概念。這便是語言的藝術性,證明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功。
詩歌作為語言的藝術,既不能舍棄語言,又不應被概念和邏輯性所局限,這就要有特殊的處理辦法,詩歌因此又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最起碼的一點,在形式上,詩歌要分行。古典詩歌過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為古典詩歌在形式上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節(jié)奏也好,都是為了有利于擺脫散文與生俱來的邏輯性和連續(xù)性,使語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現(xiàn)出來,這也就是詩歌語言的飛躍性。節(jié)奏是富于跳躍感的,它有利于詩歌語言的飛躍,從日常的語言中萌發(fā)出特殊的語言,捕捉到我們日常語言中所難以捕捉到的新鮮感受。唐詩在詩歌語言上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那些為語法而有的虛字都可以省略,因為這些虛字都沒有什么實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飛躍??墒俏覀冇植荒苁У衄F(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省略掉這些字因此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掌握過程。我們新詩的這個過程還很短,就還不容易做到這一步。比方唐詩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詩中“的”字就還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詩歌的語言離開散文越來越遠,這就是“詩化”的過程。詩化而自然天成,一點也不別扭,這標志著古典詩歌語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詩歌的高度藝術成就,給我們以豐富的啟發(fā)。但啟發(fā)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膠柱鼓瑟。一切煩瑣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講求,都往往只會把詩歌引入歧途。藝術上的借鑒近于一種修養(yǎng),藝術的修養(yǎng)好比人體豐富的營養(yǎng),要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為自己的新鮮血液。否則,營養(yǎng)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變成好像不愛多走路的胖子,覺得古詩的語言處處方便,信手拈來,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不少新詩的作者因此往往寫著寫著就放下新詩,停下來作舊詩了。我們需要古典詩歌的豐富借鑒,但愿這借鑒是創(chuàng)造性的,它將有助于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詩歌之前。
(摘編自林庚《漫談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借鑒》)材料二:
光明智庫:談到中華詩詞的傳承與發(fā)展,網友們最集中的主張有兩種: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貼近百姓生活;二是堅持與時代同步。對此,您怎么看?
葛曉音:中華詩詞的傳承和發(fā)展首先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傳誦的面越廣,傳統(tǒng)詩詞的生命力也越長久。現(xiàn)在能寫古體詩詞的人還有不少,并不限于專業(yè)研究者。運用傳統(tǒng)形式,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詩詞,不是沒有可能。聞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詩格律,就是希望將古體詩詞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詩創(chuàng)作中去,創(chuàng)造出和古體詩一樣容易傳誦的新詩形式。但由于古體詩詞的語言基礎與現(xiàn)代不同,這種探索可能還要走很長的路。
當然,形式只是詩詞發(fā)展的影響因素之一,關鍵還是要能寫出真正代表新時代精神的好詩。在這方面,盛唐詩的經驗值得借鑒?!案柙姾蠟槭露鳌笔前拙右滋岢鰜淼?,首先是強調詩歌要反映時代和社會的重大問題,這是詩詞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同時,他也希望詩歌明白易懂,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他用自己的諷喻詩和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了二者統(tǒng)一的可行性。
康震:如果把古典詩詞比作一個優(yōu)盤,那么它便將古代社會豐富的情感與內容都聚合保存了起來。普通百姓讀一些篇幅較長的文言文有困難,而讀一些語言淺顯、內涵深刻的詩詞就容易些。詩詞以一種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將中國人的價值理念進行了充分表達。傳承中華古典詩詞需要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接觸詩詞,等他們長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再來理解這些詩詞就能有深切的體會。
余江:詩詞創(chuàng)作既要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要反映時代的變遷與脈絡。近年來涌現(xiàn)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一系列傳承中華經典詩詞、篇章的節(jié)目,一系列對詩詞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人物的評選表彰,各個學校、機構等對優(yōu)秀詩詞作品的品讀、誦讀等,都是很好的傳承方式,能夠以大眾化的方式實現(xiàn)中華詩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摘編自《古典詩詞,如何賞其美、品其意、傳其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與小說、戲劇的組成要素相比,詩歌只有語言,所以詩的語言是我們今天唯一可以借鑒的詩歌傳統(tǒng)。
B.古典詩歌在形式上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性,即使在寫作時沒有分行,也有利于擺脫散文的邏輯性和連續(xù)性。
C.古體詩詞的語言基礎與現(xiàn)代不同,現(xiàn)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傳統(tǒng)的形式寫當下百姓喜聞樂見的詩詞的。
D.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將詩歌的形式和內容這二者統(tǒng)一起來是可行的,這就是詩詞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詩歌語言發(fā)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見省略掉語法中的虛字,就能使詩歌語言具有飛躍性。
B.對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造性借鑒有助于促進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新詩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詩歌現(xiàn)成的語言。
C.古典詩詞凝結了古代社會豐富的情感與內容,以一種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達了中國人的價值理念。
D.《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jié)目,有助于傳承優(yōu)秀文化,實現(xiàn)中華詩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3)下列各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論證“詩歌語言的飛躍性”的一項是
A.“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是陶淵明生活中朝夕與共的,但此時的南山倏然映入眼簾,如同初次相會,因而別有天地。
B.“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山本來就在那里,本來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聲完了時,山峰才宛然在目,讓人覺得格外地青。
C.“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山水本來就是綠的,但在這“欸乃一聲”中,這綠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們的感覺中出現(xiàn),綠得不同尋常。
D.“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兩句不能分開理解,“當窗理云鬢”應“對鏡”,“對鏡帖花黃”也要“當窗”,表現(xiàn)了木蘭恢復女兒身的興奮之情。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5)中華詩詞應該如何傳承和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5引用:3難度:0.1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水[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沒有太陽,愁慘的天照著黃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湯家闕,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滅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還是逞著野性,在向周圍的斜斜的山坡示著威的大水。而且還照著稀稀殘留下的幾個可憐的人類,無力的,顏色憔悴的皮膚,用著癡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經了那末一個夜晚的一渡口,也還逃出了一些人,趙三爺和著侄兒大福也踉踉蹌蹌逃了出來,又在一個路口遇著了,還遇著了一群又一群已經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鄰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見了都抱頭大哭,都為過分的悲痛和恐慌壓著說不出一句話來。大家都更覺得親切了,都不愿分開,都集在一團,慢慢的向長嶺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氣,剩著饑餓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們后面,有的房屋還半睡在水里,大樹的梢也從水里伸出來映在太陽底下,搖擺著茂葉,而且還有一些人的聲音從那里傳出來,一些求援的聲音。他們也涉過幾處漬有淺水的地方,一群人這末慢慢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來擔心的絮絮叨叨的問。也有一些不說話,只沉重的將憐憫的眼光落在他們身上。他們走了一會,因為幾個女人和孩子都嚷著走不動,于是便停了下來,坐在一塊有墳的亂崗上。
天空沒有云,藍粉粉的,無盡止的延展開去。下面是水,黃滾滾的,無窮盡的涌了來。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著殘留的生命,無力的爬著又爬著。
這坐在亂墳崗上的一群,約莫有三十多個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會又向前走,沉默的時候比說話的時候多,女人們啜泣的時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時時吵餓:
“媽呀!肚子餓!……”
“我走不動了呀……”
“快到了!沒有好遠了!到了買饃饃給毛毛吃……”
吵餓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著要媽要爹的,這些情景真能使一個強壯的人聽著也傷心,何況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親人,從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們心痛,卻又得忍著,而且有幾個還得用希望鼓著大家的勇氣:
“狗狗!媽媽在前邊,媽媽替狗狗買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張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媽抱不起他了……”
“唉,三爺!你放寬心些吧。我看見你家三姆早就帶著龍兒走了的,她們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陳大嫂看見趙三爺那末一個強壯的農人會一句話也不說,只悄悄不斷的嘆氣和揩眼淚,不覺忘去了自己也離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著別人起來了。
這里面有一個年輕的漢子王大保,和一個四十多歲,在三富莊上做了二十年的長工的李塌鼻。他們沒有失去一點勇氣,也沒有失去理智,平時并不能得人信仰,這時卻自自然然都依著他們的話起來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轉來嗎?不死的總得鼓著氣想法,未必也讓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著我來,到了長嶺崗愁他們不給我們吃。這幾個,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條街,有一百多家鋪子,三富莊,馬鞍山的大戶都有人在那里,有縣里派來的鎮(zhèn)長,有分局長,有兵警,有學堂。哼,老子們的家破人亡了,老子們就得留下這條命,還得算算賬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漢!日子還長呢,哭成得個什么事……”
“別處我不曉得,三富莊我就清楚,打開他們的倉,夠我們一渡口的人吃幾年呢??此麄兙驼娴牟荒贸鲆稽c來,忍心讓我們餓死……”
“我們一定不要哭,快點走,到了長嶺崗我們去找他們的局長,或是團上的人,有人問話,塌鼻你答應……”
慢慢的講著一些以后的計劃,大家心里都活動一些起來了。到望見那長嶺崗的炊煙的時候,是快吃午飯的時候了。他們又過著從湯家闕逃來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塊向前進。
長嶺崗的鎮(zhèn)外上,已經擠滿了一群群的攜兒帶女的家族,饑餓把他們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樹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塊上,望著來的一群新的逃來的人。
“你們從什么地方來的?……”
“你們是哪里的,來了好久了嗎?”
“唉,他們餓得真不像樣了……”
他們再往前進,朝鎮(zhèn)里走去。
越去越看見那越黃瘦的人,那些與他們同運命的人越多了。從臉上的顏色可以辨別來到的新舊,來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預感著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為一種火燃燒著,他們只得又鼓著力往前走。
“喂,你們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問了。
“到鎮(zhèn)上去,想找鎮(zhèn)長,局長也好,先給我們一些吃的,我們是昨夜晚上遇難的?!?br />“他該管你嗎?我們的人都不準上街,他們比防土匪還怕我們呢!”
“真的嗎?那我們怎么得了 呢?……”
小孩吵著,女人們又哭起來了。
街的兩頭站了許多剛剛從縣城里添來的荷槍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鎮(zhèn)上團防臨時加的團丁。
墻上貼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認得字的人便解釋著給其他的人聽……
(有刪改)[注]小說發(fā)表于1931年,當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災,受災總人口計五千多萬,有四十多萬人死亡。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逃難過程中,沿路有些人家雖然報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這也增添了小說的悲劇色彩。
B.在大家失望無助時,王大保、李塌鼻主動站出來加油鼓勁,他們的話不僅沒有鼓勵到大家,反而讓大家感到未來渺茫。
C.“越去越看見那越黃瘦的人”“來得越久的,就越憔悴”這些描述說明鎮(zhèn)上先前來的災民過得并不好。
D.根據(jù)前文內容可以推知,小說結尾處省略的內容應該是鎮(zhèn)里對災民的安撫,以及臨時安置的辦法。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雖著墨不多,但細膩生動,表現(xiàn)了洪災的可怕威力,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富有暗示性。
B.小說將故事場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難者的身份相吻合,又為他們最終無路可走的結局做了鋪墊。
C.小說運用大量對話,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群像,描繪出苦難眾生相,同時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D.小說采用了雙線敘事結構,既以時間為順序,同時又以人們恐懼、自救、抗爭的心理變化為順序。
(3)小說的題目“水”,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丁玲認為:“作家應該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他要把這個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光彩、時代的東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達出來。”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7引用:7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人類交通里,當?shù)缆氛加寐矢哂?.4,即來往車輛占到道路面積的40%時,① ,最后降為零——交通癱瘓。但是,螞蟻總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們的道路占用率高達0.8,交通流量也不會下降。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每只螞蟻都會根據(jù)道路的狀況,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時候,螞蟻會逐漸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達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過閾值,它們就開始放慢速度。而且,螞蟻似乎能夠評估前方道路的擁擠程度,很自覺地不去擁擠的地方。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歸功于每一只懂得調整自己行為的小螞蟻。小螞蟻一只只都這么努力,當然是有原因的。( ?。?。群體覓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螞蟻必須調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擁堵的路上,許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先,結果卻是大家都被嚴嚴實實地堵在路上。③ ,以改善交通狀況,可能難以實現(xiàn);不過,讓自動駕駛汽車的程序設計參考螞蟻來避免堵車,未來還是有希望實現(xiàn)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它們把群體生存當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B.群體生存已經成為它們共同的目標
C.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群體生存
D.群體生存已經被它們當作共同的目標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28引用:10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古人將下圍棋的經驗技術歸納為“圍棋十訣”,其中包括:
“不得貪勝”,即要穩(wěn)定心態(tài),量力而行,不因貪心求勝而盲目進子,造成被動局面;
“棄子爭先”,即要把握機會,及時出手,必要時寧愿舍棄部分棋子,也要力爭搶占先機;
“逢危須棄”,即遇危局時要勇于斷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敗;
“動須相應”,即要有整體視野,不搞孤軍作戰(zhàn),每動一子都要與周邊他子和全局相呼應。
人們常說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7引用:1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