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平岡中學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9/7 13: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漿時代》,討論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時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但是,當時我誤以為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直到讀到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里的一則材料,我才意識到,以為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這是一個普遍流傳的誤會。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譜》。宋人王灼的《糖霜語》是一部嚴謹驚人的科學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時代,固體的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很多人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進而望文生義,對這一著作有很多誤解,包括以為“糖霜”指的是我們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細粒狀的糖粉。其實,王灼講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稱,是指這種產(chǎn)品經(jīng)歷結(jié)晶的過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結(jié)霜現(xiàn)象。至于糖霜的形態(tài),則是大大小小的不規(guī)則團塊,所以宋人亦稱之為“糖冰”或“冰糖”。
當時甘蔗種植在宋朝的境內(nèi)非常普遍,質(zhì)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術的地方卻不多,僅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廣東)以及廣漢、遂寧(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個地方都產(chǎn)量小,質(zhì)量也遜色,因此實際上只有遂寧一處為主力。即使在遂寧,也只是集中在傘山周圍,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稱為“糖霜戶”,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為優(yōu)等貨,大戶每年能動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戶不過只有一兩缸。另外還有將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產(chǎn)中下等的產(chǎn)品。附近雖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農(nóng)戶們卻沒有掌握做糖霜的技術,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為原料賣給傘山前的制糖坊。
這些糖霜戶所掌握的技術相當簡單,無法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導致每年的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從耕田到曬霜,歷時長達一年半,最終可能一缸出幾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寧每年進貢數(shù)千斤糖霜,結(jié)果當?shù)貙⒔霐?shù)產(chǎn)家破產(chǎn),到王灼寫《糖霜譜》時還沒有恢復元氣。在最大的生產(chǎn)地遂寧,尚且無法承受一年多出幾千斤固體糖的負擔,那么其他四個地方只會更弱。另外,《糖霜語》介紹,當時邊境以外的很多地區(qū)都出產(chǎn)好甘蔗,但卻沒聽說有糖霜的生產(chǎn),連王灼都覺得奇怪。
《糖霜語》記錄了當時糖霜與沙糖的制作工藝。前者的生產(chǎn)過程辛苦漫長,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類似麥芽飯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條插在大缸里,再將熬好的蔗漿倒入,以竹藤編的蓋子罩合。接下來,便是等著蔗漿析出結(jié)晶,附著在竹條以及缸壁上。到農(nóng)歷五月,把這些結(jié)晶取出,這個程序稱為“瀝缸”?!盀r”出的糖晶再經(jīng)陽光下暴曬,才得到最終的糖霜。不過,一缸糖漿不會全部結(jié)晶成霜,會留下相當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漿。這些糖水有兩種去處,直接賣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時代的制糖體系里,沙糖與糖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商品。
實際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蔗漿,乃是甘蔗壓榨成的汁。第二個階段為“蔗餉”,即經(jīng)過初步簡單加工的甘蔗飴漿,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陽光下曬,蒸發(fā)掉水分,由此形成濃縮稠漿。第三個階段,則是加入了把蔗漿汁在火上熬煉的程序。文獻記載,唐太宗派人從印度的摩接陀國學會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學者誤以為,這次引入的新技術是直接制作固體糖,但事實絕非如此。王灼推測,熬糖法是“熬糖瀋作劑,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來他明確道:“蔗之技盡于此,不言作霜,然則糖霜非古也?!彼赋?,三個階段里都沒有提到固體糖的制作工藝,所以糖霜的歷史并不長。同時,他認為,唐初從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產(chǎn)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體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譜》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漿就,元代官修的《農(nóng)桑輯要》收編了詳細的“煎熬法”,其工藝說來相當簡單:
把甘蔗汁于大鍋內(nèi)溫火熬煮,熬到變?yōu)楹跅椇希ㄒ赏ā昂帧保┥?;在一只大盆的底部鑿一個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將煮好的稠漿倒入盆內(nèi),任其從小孔內(nèi)一點點滴落,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澄清,分離糖蜜。最終,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質(zhì)上比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這類飲料。留在盆內(nèi)的部分才是質(zhì)量好的沙糖,貯存起來,供隨時食用。
《農(nóng)桑輯要》中很明確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術過程,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分離過糖蜜的稠漿就是沙糖的最終形態(tài),并沒有進一步曬干等更多步驟,因此成品是流質(zhì)的膠飴。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而福建的液態(tài)糖產(chǎn)量極大,“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入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這一繁榮一直持續(xù)到元代。從《糖霜譜》可知,不僅福建,同時期的其他蔗糖產(chǎn)地也是如此,這就顯示了宋人消費蔗糖的情況。如此重要的歷史情況,卻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樣受到忽略的是,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作為糖制品主力的液態(tài)糖,擁有一個指定專用名稱——沙糖。
季美林先生《蔗糖史》中關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唐人對這種形式的蔗糖頗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種應用。真正驚人的是,如《演繁錄》指出,早在東漢時,張衡《七辯》里已然提到:“沙場石蜜,遠國儲珍?!痹瓉?,至晚在公元一世紀時,就出現(xiàn)了沙糖(飭)這個專稱,它來自遠方,稀少而昂貴,很顯然只有上層社會才有機會接觸到。賦中與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這是漢唐時代對異國所產(chǎn)固體糖的叫法。
(摘編自孟暉《宋人的沙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的“糖霜”在形態(tài)上呈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的團塊,與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寧的傘山周圍集中了許多糖霜戶,他們的“糖霜”的生產(chǎn)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國古人對蔗糖的消費進入第三個階段,與摩接陀國“熬糖法”的傳人有密切關系。
D.作者孟暉經(jīng)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宋代流行的是液態(tài)糖,唐代之前并沒有出現(xiàn)固體糖。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費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這屬于王灼提出的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第一階段。
B.宋人生產(chǎn)“糖霜”存在“瀝缸”和“曬霜”這兩道程序。前者是指在農(nóng)歷的五月將蔗漿析出的結(jié)晶取出。
C.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藝相當簡單,因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糖霜生產(chǎn)后遺留下來的糖水。
D.若研究中國蔗糖史,學者可以參考《糖霜譜》《農(nóng)桑輯要》等古籍,也可以參考季羨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術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這說明宋代的甘蔗種植只集中在這五個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戶”運用所掌握的技術生產(chǎn)“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這可推斷出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醫(yī)學家寇宗奭《本草衍義》的記載“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證宋代的“沙糖”與“糖霜”不是同一種商品。
D.“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人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由此可以推斷出宋代浙淮地區(qū)對沙糖的消費量是巨大的。
(4)作者運用哪些證據(jù)推翻了“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的結(jié)論?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說明。
(5)孟暉對宋人所消費的蔗糖的研究能給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學者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組卷:21引用:8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兒子的敵人
莫言
一 黎明時分,震耳欲聾的巨響把正在噩夢中掙扎的孫寡婦驚醒了。爆炸的強光像閃電抖動,氣浪震蕩窗紙,發(fā)出嗦嗦聲響。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薩,保佑我的兒子吧。
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灣的戰(zhàn)斗中,小兒子小林正在隨軍攻打縣城。
炮聲停止了,從西南方傳來一陣刮風般的槍聲,似乎還夾雜著人的吶喊,軍號的聲音似乎漂浮在槍聲和人聲之上。她知道,只要有號聲,就說明兒子還活著。小林是個號兵。中午時分,又一陣槍聲響過,但這一次她沒有聽到軍號。她渾身打著哆嗦,飛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著灰色軍衣的兵,她知道他們是和兒子一伙的。
沒等她跑出村子,絡繹不絕的擔架隊就擋住了去路。擔架隊漫長得像一條河。她哭嚎著,跟著往前跑。一個女衛(wèi)生員拉住她的胳膊,粗聲粗氣地說:大娘,您就不要添亂了!
她把哭聲強壓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難忍。
黃昏時刻,做完手術的傷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憊、胸前血跡斑斑的醫(yī)生和嗓音嘶啞的女衛(wèi)生兵也走了,留在場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來,村長和民兵架著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潑的女孩,身體往下打著墜兒。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長大聲說:睡吧,老嬸子,小林沒死,你就等著享福吧!
她囁嚅著:不,你們騙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閉上了眼睛。
二 她剛剛閉上眼,就聽到胡同里一陣喧嘩。一個清脆的聲音問訊著:“這里是孫小林的家嗎?”
她大聲答應著坐起來,就像一團云從炕上飄下來,隨即她就看到,那個昨天見過的女衛(wèi)生兵提著一盞放射黃色光芒的馬燈,背著一個棕色的牛皮挎包,帶子上栓著一個傷痕累累的塘瓷缸子,還有一條潔白的毛巾,清脆的聲音就從她口里發(fā)出:“這里是孫小林家嗎?”
女衛(wèi)生兵表情嚴肅。兩個青衣民夫抬著擔架站在身后,擔架上捆著一根粗大的席筒。女衛(wèi)生兵將一把金黃色的銅號遞給她:“孫大娘,您的兒子孫小林,在攻打縣城的戰(zhàn)斗中,光榮地犧牲了!”
她感到那把軍號就像一塊燒紅了的熱鐵,燙得手疼痛難忍,還發(fā)出滋滋啦啦的聲響。她把燙人的銅號緊緊地接在懷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嬰兒。
“孫大娘,您的兒子犧牲在沖鋒的隊列里,他的死是光榮的。請您趕快驗收,我們?nèi)ニ蛣e人的兒子回家?!?br /> 村長歪過頭吩咐民兵隊長:“把席子解開,讓大嬸看看兒子?!?br /> 一道燦爛的綠光隨著席筒的張開流瀉出來。她的哭聲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個身穿綠衣的士兵鮮明地出現(xiàn)在她的眼前。菩薩啊,她的心激動地跳動著,這不是我的兒子!他們抬來的不是我的兒子!她把頭低下去,一直低到離那個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結(jié)了冰的糖葫蘆散出的甜絲絲的氣味。死者很年輕,跟她的兒子同樣年輕,肯定也沒超過二十歲。看上去非常柔軟的頭發(fā)遮住了他的額頭,臉色像凍了的蘋果,凝著一層深紅的蠟光,兩道濃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這是一張年輕漂亮的臉,臉上凝固著甜蜜的微笑。
女衛(wèi)生員眼里跳動著驚恐不安的光芒:“這怎么可能?我親眼看著他卷進席筒的,他沒穿敵人的衣服?!?br /> 民兵隊長冷冷地說:“好啊,你們把一個敵人抬了回來!你們把烈士的遺體拋棄了!”
女衛(wèi)生員大喊著:“胡說!”
“別急,”村長老練地說,“也許是臨時換了套衣服?這種事情打掃戰(zhàn)場時經(jīng)常有。大嬸子,你好好認認,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幾乎貼到了青年的臉上,喚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氣。她將死者額上那縷頭發(fā)攏上去,看到他雙眉之間有一個藍色的洞眼,邊緣光滑而規(guī)整,猶像匠人用鉆子鉆出來的。她默念著:也是個苦孩子?。∷难蹨I如同連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這時,她聽到一個細弱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兒子,但請說我就是您的兒子,否則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對我好,我娘也會對您的兒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陣酸熱。她把臉貼到士兵臉上,大聲哭喊著:“兒子,你就是我的兒子……”
她找出一條新的毛巾,蘸了熱水給他擦臉。她將小林與眼前的士兵進行了對比,越來越感到他們相似,簡直就像孿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給他換上。她想,無論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墻根那個木柜拖出來,將破衣爛衫揪出來。她嘟噥著:“孩子,委屈你了……”
三
她聽到有人在胡同里大聲喊叫:“這是孫小林的家嗎?”她急忙從炕上爬起來,到了大門外,看到那個女衛(wèi)生員提著一盞馬燈,斜背著一個牛皮挎包——帶子上拴著一個傷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條潔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過來。女衛(wèi)生員身后,兩個青衣民夫抬著一副擔架,擔架上捆著一根粗大的席筒。女衛(wèi)生員滿面悲凄,低聲問訊:“這里是孫小林的家嗎?”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對絡繹不絕的擔架隊、沖出來的醫(yī)生、聲音啞的衛(wèi)生員的描寫,體現(xiàn)出傷亡的嚴重、戰(zhàn)事的慘烈殘酷。
B.孫大娘認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兒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將其認作了兒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傾瀉的對象。
C.小說兼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描寫,刻畫了鮮明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人物內(nèi)心細膩的情感。
D.小說運用幻覺現(xiàn)實主義手法,以虛寫實,以夢境折射出孫大娘真實而豐富內(nèi)心世界,強化了主題的呈現(xiàn)。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部分開頭寫她“就像一團云從炕上飄下來”,比喻新奇生動,表現(xiàn)了孫寡婦體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狀態(tài)。
B.小說主要通過孫寡婦的“有限視角”敘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讀者與人物的距離,細膩地表現(xiàn)人物在戰(zhàn)爭中的復雜心理。
C.作者有意重復安排“女衛(wèi)生員來家通知孫寡婦”的情節(jié),同樣的打扮和語言,強化了小說情節(jié)的起伏波瀾和悲劇氣氛。
D.戰(zhàn)爭中的村莊本應彌漫著火藥味、血腥味,而孫寡婦卻從去世士兵身上聞到了“甜絲絲的氣味”,表現(xiàn)了她的念子心切。
(3)小說中顏色的描寫多次出現(xiàn),既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更有助于表現(xiàn)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請據(jù)此梳理小說第二部分中孫寡婦的心理變化過程。
(4)莫言對諾貝爾委員會將自己的風格定義為“幻覺現(xiàn)實主義”的說法表示認可,他說:“作家的責任、本事就是寫出立足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的東西,有變形有夸張有想象有虛構(gòu)?!闭埥Y(jié)合小說的具體情節(jié),談談莫言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組卷:22引用:6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0分)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綜觀近年來反響熱烈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大都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制作團隊一次次向傳統(tǒng)文化“尋寶”。不過,除了題材方面,國產(chǎn)動畫電影的形式風格也自覺向傳統(tǒng)文化取經(jīng),“國風”“水墨風格”等頻頻成為熱詞。在這方面,《深?!分谱鲌F隊探索中國動畫全新方向。研發(fā)了“粒子水墨”技術,這一技術將中國水墨畫“三維化”、賦予水墨畫全新生命力。
何為“粒子水墨”技術?① ,就是利用將大量的粒子構(gòu)建而成的具有水墨風格的現(xiàn)代動畫制作技術。水墨畫是一種中國的繪畫藝術形式,水和墨的神奇交溶,讓墨的五色:焦、濃、重、淡、清,產(chǎn)生豐富的變化,從而達到獨具中國氣息的藝術效果。《深?!纷龅木褪怯矛F(xiàn)代動畫制作技術表現(xiàn)中國水墨畫流動飄逸的特點。當然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而是絢麗多彩。為此制作團隊苦心孤詣,進行了大量實驗,包括將洗潔精、牛奶等流體與各色丙烯顏料混合,為水墨“暈染上色”。
創(chuàng)新是藝術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美國的三維動畫、日本的二維動畫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國動畫不能總是跟在后面② 。我們期待更多國產(chǎn)動畫開創(chuàng)獨屬于中國的動畫形式,讓世界看到中國動畫。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一處語病、一處標點符號使用錯誤和一個錯別字,請進行改正。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遠遠望去,璀璨燈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微笑著迎接四方的游客。隨著涌動的人潮步入不夜城,眼前的景象立刻就吸引和震撼著我。駐足放眼,( );a.展館劇院重檐歇山,中西結(jié)合,展示著古城的含蓄和開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風范盡顯,講述著大唐的強盛和輝煌;唐城遺址形態(tài)各異,臥馬盤龍,傾訴著歷史的厚重和淵長。順著指引牌西望,“長安十二時辰”唐風市井生活街區(qū)雍容華貴,為元宵佳節(jié)增添了無限的浪漫。
大雁塔慈恩寺里渾厚的鐘聲傳了過來,帶著我穿越了大唐了嗎?兩隊身著唐裝的宮女手抱琵琶,一曲《霓裳羽衣》引來陣陣驚嘆;另一邊,“不倒翁”小姐姐團扇輕搖,圓旋飄飛,令人浮想聯(lián)翩,思接敦煌。b.“媽媽,我彈得好聽嗎?”循聲看去,一個小女孩雙腳飛快地踩著地上碩大的琴鍵,快樂洋溢在稚嫩的臉上;“快給我再拍一張!”一對情侶在精致的華燈前幸福地擺拍;羊肉泡饃館門口,一位男子攙扶著老人走了出來,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話連連說著“好吃,好吃”。慶典廣場上,人山人海,舞龍的隊伍周圍,高亢的秦腔引得聽眾也放開了嗓子,現(xiàn)代街舞更是讓年輕人禁不住扭動了起來,給不夜城帶來了熱鬧,帶來了活力。
(1)比較文中a、b兩處畫橫線句子的句式特點,分析其表達效果。
(2)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中的問號是如何增強表現(xiàn)力的。
(3)在下面提供的大唐不夜城的景觀中任選一個,根據(jù)相關提示信息,仿照a處的語句在文中括號處擬寫一句話。
【景觀一】玄奘銅像
提示:歷經(jīng)磨難 去印度取佛經(jīng) 促進文化交流
【景觀二】李白石雕
提示:詩仙追月 個性張揚 詩風雄奇組卷:2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