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課 齊桓晉文之事》2022年同步練習(xí)卷(4)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
-
1.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錯(cuò)誤的一項(xiàng)是( ?。?/h2>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至于,連詞 B.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好像,動詞 C.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若:如果,連詞 D.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若:如此,代詞 組卷:21引用:2難度:0.9 -
2.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xiàng)是( ?。?/h2>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D.蓋亦反其本矣 組卷:67引用:3難度:0.8
二、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br />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 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br />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br />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br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br />(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A.若無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惡: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愛惜 D.不識有諸 識:知道
A.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shí)期的霸主,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
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復(fù)雜些,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辭。
C.“《詩》云”中的“詩”是指《詩經(jīng)》?!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首。
D.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
(3)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這個(gè)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zhuǎn)入了談?wù)撔型醯乐隆?br />B.孟子利用“以羊易?!边@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dāng)生動。
(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③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5)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jià),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組卷:4引用:2難度:0.6
三、對接高考
-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我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dāng)堯之時(shí),水逆行,汜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br />“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yuǎn)之,天下大悅。”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fù)起,不易吾言矣?!?br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B.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C.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D.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錯(cuò)誤的一項(xiàng)是
A.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鬃拥茏幼鸱Q孔子為夫子,后世遂敬稱老師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經(jīng)》,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
C.處士,指那些本來有很高的才能,但因?yàn)楣賵龊诎祷蛭幢怀⒅赜枚[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稱其為夏禹、大禹,是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傳說其治理過洪水。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孟子認(rèn)為自己好辯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借辯論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揚(yáng)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將楊、墨兩家的學(xué)說概括為“無君”“無父”,將其比作亂臣賊子的邪說,認(rèn)為“無君無父”的人是禽獸。
C.孟子主張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批判怪論,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
D.孟子認(rèn)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yuǎn)之,天下大悅。
②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5)上文中,孟子闡述了什么觀點(diǎn)?(用自己的話回答)組卷:28引用: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