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一(上)月考歷史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11/26 10:0:2

一、單選題(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

  • 1.商周時期,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員固定在宗法血緣網絡之中,以拱衛(wèi)父系家長的一系列特權;同時,各宗法家族又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或單位一起大體平等地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據此可知,商周時期(  )

    組卷:23難度:0.5
  • 2.有學者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說,中原為花心,四鄰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離的。各文化區(qū)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有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這反映了中華文明( ?。?/h2>

    組卷:21引用:33難度:0.7
  • 3.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就存在一個“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tǒng)?!叭饰宓邸闭f法不一,其事跡也多由神話傳說構成,但《周禮》《史記》等古代史書均有記載。這一古史系統(tǒng)( ?。?/h2>

    組卷:17引用:24難度:0.7
  • 4.“如果把夏商時代的方國聯(lián)盟比喻為一堆相互間沒有太多聯(lián)系的馬鈴薯的話,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國則是一只裝滿馬鈴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馬鈴薯有了較多的接觸和聯(lián)系?!边@一比喻說明周代的封邦建國(  )

    組卷:32難度:0.6
  • 5.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將周邊的楚、越等國視為“戎狄”或“蠻夷”,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zhàn)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h2>

    組卷:3引用:37難度:0.7
  • 6.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材料 結論
    A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 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qū)
    B 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 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
    C 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 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 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

    組卷:75引用:19難度:0.5
  • 7.有人說:“商鞅治秦,一夜之間,草根與貴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平民有可能成為達官顯貴,達官顯貴則有可能跌落為平民。”與之相關的變法措施是( ?。?/h2>

    組卷:20難度:0.7
  • 8.如表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內容。據此可知,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  )


    教育方針
    “以四教” 文、行、忠、信
    “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語四” 怪、力、亂、神
    教育內容 德行、政事、言語、文學

    組卷:14引用:4難度:0.6
  • 9.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獻典籍汗牛充棟。某古典文獻中有“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記載。該文獻是( ?。?/h2>

    組卷:12引用:13難度:0.6
  • 10.有學者認為質樸、務實、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較于六國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對落后的文化來兼并和統(tǒng)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學者重在強調( ?。?/h2>

    組卷:54引用:15難度:0.5

二、材料閱讀(本部分共2題,共40分)

  • 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秴问洗呵?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薄耙粍t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tǒng)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y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什杉{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命,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zhàn)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
    ——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摘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bdo>(1)三則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的趨勢?原因有哪些?
    (2)從材料可知,在這一趨勢下,自戰(zhàn)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并說說秦漢這些努力的共同點。

    組卷:8難度:0.6
  • 32.縱觀世界歷史,古國文明源遠者未必流長;中國文明源遠而流長,成就輝煌,這是極為難得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漢統(tǒng)一帝國形成后,民族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黃帝為華夏第一帝,將“五方”之民,將秦、楚、越,以及中國四邊的匈奴族、南越族、東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納入華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為古代中國人“同源同祖”的淵源,由此構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國五千年的政治與民族、文明的歷史。
    ——摘編自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材料二  孝文帝打破常規(guī),先是不謀而遷,明為南伐,實為南遷,然后再派人營建洛陽。……穆泰初有勸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遷都而伙同陸睿等人謀反,事敗后全部被誅殺。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準一時不習慣南方生活的舊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陽,時謂之“雁臣”。
    ——摘編自陳元湘《談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材料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
    ——《資治通鑒》(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司馬遷在民族認同方面的貢獻及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為推動“民族融合“的舉措并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的特點,談談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念。

    組卷:0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