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白云高級中學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與動物的關系時,強調(diào)和諧、仁愛。如何實現(xiàn)此種理想?路徑就是“盡物之性”,即萬物向榮,各盡其性。董仲舒在總結(jié)儒家的仁愛思想時所說的“質(zhì)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實質(zhì)上不過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處理人與物之關系的延伸表達而已。不過,在先秦儒家看來,對動物的愛與對人的愛還是有區(qū)別的。這種有區(qū)別的愛源于儒家的差等之愛理念。這種差等之愛循著“親親--仁民--愛物”的路徑遞減。對人的愛尚且為差等之愛,對動物的愛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動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與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一致的呢?他們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殺伐以時。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而動物“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動物可以為人所用。不過他并不主張對動物的隨便利用和過度利用,而是主張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用,即“殺伐以時”。他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睆膶嵺`層面講,這種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時代。
(摘編自王云嶺《儒家視野中人與動物的關系與啟示》)材料二:
我們之所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其作為堅持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和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首要原則,乃是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地球上本無人類,后來才有人類--地球形成已有45億年,產(chǎn)生生命已有42億年,出現(xiàn)人類不過短短的300萬年,這是科學事實。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人類卻不可以沒有地球,地球是至今為止被發(fā)現(xiàn)唯一有生命存在、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這也是科學事實。我們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討論應基于上述科學事實,并把握兩個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類,為人類饋贈了居所與養(yǎng)分。自然是人類的根,是人類的源。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逼涠?,自然界的演化出現(xiàn)了異化,產(chǎn)生出自己的對立面--人類,自從有了人類,地球史便進入“人類紀”,即由人類主導的地質(zhì)年代。隨著文明的發(fā)展,今天作為自然界之產(chǎn)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類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毀滅,而且人類的所作所為正在毀滅地球和自己,生態(tài)危機已經(jīng)使地球和人類面臨劫難。地球要延續(xù),人類要延續(xù),這是文明的思維。地球能否延續(xù),人類能否延續(xù),這是文明的憂患??傊?,人類搭乘著地球之舟漂浮在無垠的星際海洋,與地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人類與地球命運與共,何去何從,全靠人類自己。
其實,從更宏闊的視野上看,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于地球上的自然萬物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即生命共同體。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體。地球是生命的搖籃,反過來又是生命的產(chǎn)物。地球正是因為有了生命才成其為地球--一顆綠色的星球,一顆向太陽開放、從太陽獲得源源不斷能量補充的星球,否則就會像太陽系其他星球一樣是毫無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一旦喪失,生物圈這一生命共同體就會崩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就會瓦解。地球自然萬物作為生命共同體或生物共生體系的良性運轉(zhuǎn),是維系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
(摘編自劉湘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點闡釋》)材料三:
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nèi),人們曾經(jīng)‘怨天尤人”,把環(huán)境危機的原因歸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來,隨著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人們充分認識到,環(huán)境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自身的非科學活動,是人類無視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而為所欲為的必然結(jié)果。人類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將自然界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資單,任意掠奪和浪費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則錯誤地把自然界當作“垃圾桶”,肆意棄置生產(chǎn)和生活的廢棄物品。到頭來,人類意欲征服自然,卻反遭自然界的懲罰。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產(chǎn)生,并不意味著人的能動性已經(jīng)發(fā)揮到了頂點,而是意味著人類并沒有解決好能動性與受動性的關系。其實,真正自覺的能動性的發(fā)揮,應當以對受動性的認識為約束條件,能動性本身也應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在認識自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為基礎,能動性就可能超越受動性而變成一種盲目性的意向活動。要調(diào)整好能動性和受動性的關系,人類就得不斷推進自己對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的了解。長期以來,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觀念,把人們引向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fā)和無節(jié)制的耗費上。在這種價值取向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脫離人的受動性而盲目膨脹,這種“能動性”無疑會禍及自身。恩格斯在總結(jié)了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經(jīng)驗與教訓后精辟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nèi)祟悓ψ匀唤绲膭倮?,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比藗儾荒苤蛔⒅馗脑臁⒄鞣蛻?zhàn)勝自然的力量的增長,而忽視了人和自然之間物質(zhì)交換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tǒng)一。
總之,人與自然關系危機的出現(xiàn),是同過去幾個世紀中人把自己視做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的觀念有著密切關系的。
(摘編自衛(wèi)美云《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健康之辨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博愛之情,而對于動物,他們認為愛人甚于愛物,是有差別的。
B.人類離不開地球的哺育,地球更離不開人類的力量支持,二者互為依賴,互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機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動性”主要指人類的主觀意向和活動,如“殺伐以時”“善待地球”“掠奪和浪費自然資源”等都屬此類。
D.作為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人類不僅負有改造、征服和戰(zhàn)勝自然的責任,還必須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荀子看來,人類有智慧和道義,有超出動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動物、殺伐捕獵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體”,是指人與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這與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觀點有所不同。
C.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類似乎擁有了對地球的生殺予奪權(quán),但地球的毀滅必定帶來人類的毀滅,二者命運與共。
D.材料一中多處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話,材料二中列舉了一組數(shù)字,這些內(nèi)容都為觀點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撐。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guī)律。”
D.“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4)同一話題往往有不同的論述角度,請簡要說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論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當前我國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談談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組卷:52引用:31難度:0.5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魚葦之事
孫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關于菱茨魚葦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婦女,閑時和我談些她家鄉(xiāng)的事,引起我對水鄉(xiāng)的懷念。
她家住在D村。這個小地方,曾有一京二衛(wèi)三D村之稱。原來是個水旱碼頭,很是繁華熱鬧。大清河在村南流過,下水直達天津。又是一個閘口,每天黃昏,帆檣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過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記得在同口教書時,前往保定,就是在這里吃午飯,但當.時的街道市面,都忘記了。
她家很貧苦,父親好賭博,曾在賭場上,把土改分得的地,當場賣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個小孩,也要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賭博,不是給人家去打坯,換些糧食;就是在河邊治魚,賣些零錢。
她是頭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為生活操勞了。她先學會編席,母親告誡她,織席這勾當,“抬頭誤三根,低頭一大片”,整天忙得連梳頭洗臉的工夫都沒有。母親見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給她講故事。她回憶說,那些故事,古老,冗長,千高一律。故事中,總是有一個傻子,傻子又總是很走運,常常逢兇化吉,轉(zhuǎn)危為安,娶到漂亮的媳婦,發(fā)家致富。
有一年,發(fā)了一場大水,她家的房沖倒了,搬到堤坡上,臨時搭了一一間小屋。秋后,水漸漸落去,河里出了魚,全村的人,買網(wǎng)捕撈。買一片大繒,要一百多元,她家買不起。父親買了幾丈蚊帳布,用豬血血了,縫制了一具小繒。小網(wǎng)有小網(wǎng)的好處,除去她父親,母親和她都可以去搬繒捕魚了。
魚實在很多,特別是一種名叫石鰱的小魚,浮滿了河面。這種小魚,一寸多長,圓身子黑花條,沒有刺,油很多。燉熟了,上面漂著一層黃油,別提多奮了。外地的魚販子都來了,就地收貨加工。但因為魚太多,后來就只收大魚,不收小魚。
她只好自己鹵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賣。她從小逃過荒,出過工,也做過運輸,就是沒有賣過東西。她看好一個地段,把魚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還胚腆,只是低著頭看著自家的魚。趕集的人從她們眼前走過,可是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們的魚。她想吆喝幾聲,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來。最后還是紅著臉吆喝起來:
“買魚呀,好香的魚!”
過了一會兒,又喊:
“買魚呀,賤賣呀!”
終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幾個人蹲在她們的攤子前面了。
買賣開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錢。賣出幾份以后,圍上來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揀,她簡直忙不過來。她忽然看見有一張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地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個空子,趕緊襝起來,扔進書包。
她很興奮,買賣做得也很順利,不到晌午,魚就賣完了,一共賣了十多元。趕緊收攤,帶著弟弟去趕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錢。她手里從來沒有這么多的錢,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沒有想到要買什么別的東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親。
“誰要這件皮襖?”
有一個老太太,提著一件破舊的短皮襖,在大聲吆喝。地心里一動。天漸漸涼了,父親一早一晚還要去河上搬繒。她只見過別人家的老人穿皮襖。她從來也沒想到過自己的父親穿皮襖,現(xiàn)在,好像父親也有穿一件皮襖的份兒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襖。毛色很舊,有的地方,還露著皮子。但這總是一件皮襖。她問:
“多少錢?”
“不還價,你給十五元。”老太太說。
“值嗎?“
“不值,你就走你的?!崩咸诌汉绕饋?。
她走了幾步,終于又回去,把錢交給老太太,換來這件皮襖。
回家的路上,雖然天氣并不冷,她還是往自己身上,披了被這件皮襖,確實暖和呀。
現(xiàn)在,父親早已去世,她講起這段事情,還很得意。
她對我說,為了不再織席,她和家在這個大城市的人結(jié)了婚,現(xiàn)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經(jīng)干了,更不會有魚;也沒有人再織席,人們有別的致富之路了。
我聽到的,好像也是一個古老的故事。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簡潔,既引出下文有關“她”的故事,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使作品彌漫著濃重憂郁的感傷氛圍。
B.文中母親講的“傻子走運”的故事看似一處閑筆,卻體現(xiàn)了母親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隱寓后文“她”幸運地撿到錢。
C.作品中的外地魚販子和賣舊皮襖的老太太是作為反面人物形象出現(xiàn)的,他們是薄情寡義、唯利是圖的奸商代表。
D.小說的結(jié)尾說“那里的河,早已經(jīng)干了”“沒有人再織席”,既流露出作者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體現(xiàn)了面對時代變遷時的悲涼。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對家鄉(xiāng)的介紹不吝筆墨,如“大清河在村南流過”“是過路客商打尖的地方”,為下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了鋪墊,也與結(jié)尾遙相呼應。
B.小說中的“她”和父親瑕瑜互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圓形人物”的特點,這樣的人物形象更能給人以真實性和親切感。
C.小說中的父親好賭博,但為了家人的生活還給人家打坯,到河邊捕魚,在平靜的敘述中,也真實地展現(xiàn)了父親的另一面。
D.小說中的敘述者“我”隱藏在故事背后,對婦女的故事進行純客觀的轉(zhuǎn)述,這是作者有意拉開“我”與故事的情感距離,為讀者帶來別樣的審美感受。
(3)婦女在給“我”講賣魚買襖的往事時,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很得意”的神態(tài)?請簡要分析。
(4)文藝評論家陳良運曾說:“《魚葦之事》只是間接地寫今日白洋淀,但還保留了作家40多年前那些寫白洋淀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闭埥Y(jié)合作品加以說明。組卷:4引用:2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2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谑菓咽熳酝躲枇_以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乙)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zhèn)江。稍長,從其鄉(xiāng)人孟先生學,孟之徒恒百余,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本岸ㄔ?,登進士第。李庭芝鎮(zhèn)淮南,聞其名,辟至幕中。
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茍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驎r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①。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shù)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nóng)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quán)起居舍人。
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于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杰讓宜中曰:“此如何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
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jié)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②風,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wèi)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杰共秉政。時世杰駐兵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nèi)調(diào)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壓山破,秀夫走衛(wèi)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qū)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節(jié)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注:①主管機宜文字:官職名,掌機密文件。②井澳,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海中島嶼。
(1)下列加點的字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然亡國破家相隨屬 屬井澳風 B.亡其六郡 諸僚屬多亡者 C.三致志焉 秀夫獨斂焉無一語 D.是以見放 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之事,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閑差事。
B.漁父,文中是指打魚的男子,“漁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義,常指抱有“持守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為進士,即古代科舉省試及第者的稱呼。
D.笏,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所持的手板,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能力出眾,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官,最后不愿與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陸秀夫才干突出,雖遇伯樂賞識,但偏逢末世,最后兵敗而赴海殉國。
B.屈原和陸秀夫皆是忠貞愛國之士:屈原雖被放流,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陸秀夫取勝無望,深覺辜負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C.甲文文學性濃厚,運用對偶、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乙文語言平實、敘述簡潔,更注重史學性。
D.甲乙兩文均精心裁切,詳略得當: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詳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乙文略寫陸秀夫追隨二王到溫州的過程,詳寫朝會時的場景。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②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組卷:1引用:2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15分)
-
8.潛臺詞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兹诘搅怂议T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蓖▓罅艘院?,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笨兹谡f:“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bdo>陳韙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孔融的言外之意是:組卷:3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題(本大題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袁隆平
不需要轟轟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邊最親近的人每天都開心,健康快樂。
——青年演員羅海瓊
要求:圍繞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10引用:18難度:0.6